地理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of Geography Normal Students
DOI:10.12677/ces.2024.129615,PDF,HTML,XML,下载: 1浏览: 19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张云云: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李新发*: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GeographyNormal StudentsCultivation Mode
摘要:在“双创时代”背景下,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文章以地理师范生为例,浅析了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和创新创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增强创新意识、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和师资建设等六个角度对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推动了高校师范院系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
Abstract:Under the “double innovation era” backgrou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e to strength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Taking geography normal student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studies and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from six aspects: strengthening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perfecting curriculum system, enriching curriculum content, 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s, building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and teacher construction, which promotes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张云云, 李新发. 地理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9): 265-27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9615

1. 引言

202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 35号)指出: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1]。在此背景下,高校积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致力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地理科学(师范)专业院系作为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摇篮,应从课程体系出发,完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助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

2. 培养地理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

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后备力量,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我国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增强师范生社会适应力,保障社会稳定。

2.1. 缓解地理师范生就业压力

随着教师岗位的竞争日益激烈,师范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矛盾,供求关系颠倒,供大于求,师范毕业生未必都能进入一线教师队伍[2]。近年来,高学历层次人员就业不断下移,国内外名校硕士乃至博士也加入中小学教师岗位应聘中,教师岗位就业竞争压力持续加大[3]。而且,非公费的师范生倾向在城市工作,去乡村工作的意愿不高[4],导致供求信息不对称。受“双减”政策的影响,许多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就业率达到最新低[5]。各省正在或即将实行高中“3 + 1 + 2”选考模式,中学地理教师的市场需求也必将发生变化,且不同省市不同年份的地理教师需求变化情况是未知的、不一致的,这将影响地理师范生就业稳定性。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增强地理师范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地理教师岗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增加毕业生的择业、创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尤其一些能力素质较强的大学生若能成功创业,不仅能使职业生涯得到跨越式发展,还能获得极高的回报[6]

2.2. 传递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精神是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勇于探索、敢于实践、自我革新、不断进步的精神。师范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后,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未来走上一线教师岗位时,便会把创新创业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形成持续的影响力。师范生作为今后的教师接班人,若是“双创”教育能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师范生便能将此素质传递给未来的学生们[7]。同时,大学生“双创”教育还能“唤醒、激发、培养个体以创新创业活动指引自身获得幸福的能力”[8]

2.3.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个别创业机会较多的专业学生独有的教育,而是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教育。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属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师范专业基础学科教育及教师教育深入融合,能够丰富“双创”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2.4. 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高校的育人功能。培养创新型师范生能支撑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高端师范人才能引领新时代的社会发展[9]。师范院系培养的人才,将在未来的一线教师岗位上深深影响到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而建设创新型国家,依靠的不止是一代人的努力,而是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师范生未来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可以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所以,师范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深远的意义。

3. 地理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研究中,一些学者提出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如王微雨等指出“研究少之又少”是师范生双创教育困局[5];李亦唯等提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课程知识单一、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9];倪裳等提出“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边缘化、课程设置不合理、校企合作力度不够”等问题[10]。作者结合宿州学院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并参考相关文献,总结出地理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足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与经济、金融、工商、管理等专业不同,地理师范生大学期间接受的主要为地理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除了教师这一行业,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少、创业需求小。结合一线中学教师的职业特点,高校更侧重于对师范生进行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同时,师范生本人关注最多的也是学科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学校、教师和师范生本人等三个层面均不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3.2. 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够

创新创业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是系统性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同时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融合性,需要授课教师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直接或间接实践经验。地理科学(师范)师范专业与其他专业师范生一样,创新创业课程授课任务由本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兼职完成。专业课教师虽然在学科专业方面有一定深造,也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但是缺乏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经验。同时,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不完善,师范生“双创”师资力量总体有待提高。

3.3.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师范类专业开设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还较少,其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等创新创业类课程,与师范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存在脱轨现象。同时,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较少,创新元素挖掘较少。课堂教学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教学方式单一。上述问题要想得到解决,必须要构建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这是高校做好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 地理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在双创时代背景下,高校纷纷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本文基于OBE教育理念,以产出为导向,逆向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创新型师范人才为导向,从课程体系出发,结合创新精神、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平台和师资建设等多角度研究,完善地理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4.1. 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高校应注重引导师范生树立创新理念和养成创新精神。要想成为创新人才,首先要植入创新观念和养成创新精神[11]。地理师范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科学知识和教师教学技能,高校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职业定位是中学地理教师,因此,地理师范生创业需求较小,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求较大。中学地理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地理教育改革的重要一份子,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资源,为推动教育改革提供新动力、发挥新能量。地理师范生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观摩“同课异构”优秀教学视频、引入师德师范课程思政元素等途径,树立创新理念、激发创新意识;还可以积极参与教育实习、参加“同课异构”教学比赛、坚持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4.2. 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为培养地理师范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完善师范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体中重要的一部分,既要让学生掌握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储备中学教学、科研和管理等综合能力,以备开创未来的教育事业[12]。一是地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地理师范生的专业课程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经济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基础等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师职业技能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地理师范生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微格)、地理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班级管理等教师教育类知识与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创新元素、融入创新思想,在教师教育中有效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三是提高“双创”课程占比。高校应提高地理师范生课程体系中的创新创业课程比例,除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新创业教育》这些常规的“双创”课程外,还应设置一定比例的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实习实训活动。四是利用比赛竞赛等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师范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加中国国际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大学生教学技能大赛等,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业技能。

4.3. 丰富创新创业课程内容

地理师范生毕业后除了去中学应聘教师以外,还有职业讲师、培训师、地理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等多种选择。授课教师应深入挖掘“双创”元素,丰富细化课程内容,以满足地理师范生未来职业需求。一是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毕业生应聘中学地理教师后,不仅要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还要在讲台下做好教学研究。现在中学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研学能力培养和研课技能训练,地理师范生若想在未来教学生涯中走得更远,应提早谋划,即大学期间就注重培养自身教学研究能力和创造力。结合师范特色,“双创”课程应增加教学研究案例内容,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教师。二是收集并传递创新型讲师等人物故事正能量。各行各业不乏一些知名度较高、实战性较强的优秀职业讲师、培训师,高校“双创”教师可深入挖掘他们身上的创新资源,汲取宝贵的创新经验,学习他们的创新思路,并在“双创”课堂上以人物专题的形式向学生传递创新正能量。师范生经过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具备一定的传道授业解惑能力,更容易汲取到职业讲师、培训师的创新思维精华,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建立创业案例库。收集地理专业相关的创业案例,建立创业案例库,“双创”教师根据课堂需要可灵活引用各类案例,结合项目教学法设计教学活动,为未来有创业意向的师范生提供前期思路。

4.4. 优化教学方法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源于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13]。提高创新创业教学质量,除了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还要合理安排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根据“双创”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讨论法、情景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融合可以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效果,如案例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相融合,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14],让教法和学法有机结合,师生共同推动“双创”课堂达到高质量高水平教学效果。

4.5.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高校师范院系作为培养一线中学教师的摇篮,在做好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同时,还要为师范生提供实践实训机会,即校内与校外互相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实训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进而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业潜力。结合地理师范生的专业特色,高校与中学、地理相关企事业单位、职业讲师类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安排大三、大四的师范生接受实践培训,提高在校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鼓励在校师范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

4.6. 师资建设

高校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多由专业课教师兼任,他们专业知识深厚、专业技能水平高超,但也存在着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创新创业经验欠缺等问题。增强“双创”师资力量,高校任重道远。一是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打造开放型师资队伍,就是要发挥教师的协同指导功能,内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15]。教师首先要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正确而又全面的认识,将创新创业理念根植入心,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学生。二是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培训机会。面向全体教师,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培训课程,通过线上网课、线下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专业课教师学习能力强,经过专门培训后,可以在课堂上更好地传授创新创业知识。三是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在沟通合作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均能得到提高。四是邀请校外优秀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兄弟院校之间可以互相邀请优秀教师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交流研讨,互相借鉴“双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吸取他人的宝贵教学经验,增强本校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5. 结语

培养地理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健全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也是提高地理师范生就业竞争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要求。目前,高校纷纷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致力于做好大学生“双创”教育,其关键在于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紧密结合。高校师范专业肩负着培养新一代高素质中学教师的重任,理应完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

宿州学院校级重点教研项目(szxy2024jyxm04);宿州学院校级重点教研项目(szxy2024ksjy14);宿州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21BSK036)。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12/content_5642037.htm, 2021-10-12.
[2] 蔡华健, 曹慧英. 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的教师教育: 挑战, 机遇和发展路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17(6): 99-104.
[3] 徐侠侠, 岑道权. “双创”背景下高校师范生创业力提升路径[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7(3): 64-67.
[4] 刘金峰. 地方本科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培育研究: 以广东H高校为例[J]. 大学教育, 2021(11): 156-159.
[5] 王微雨, 卢莹. 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困局与创新课程建设[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3(1): 112-116.
[6] 韩芳. 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价值及意义: 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6): 117.
[7] 崔红艳. 高师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31(6): 96-98.
[8] 王志强, 郭宇. “追求成功”还是“追求幸福”: 对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伦理审思[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 42(6): 77-84.
[9] 李亦唯, 张随心. 思创融合下提升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路径研究[J]. 科教热点, 2021(9): 14-15+18.
[10] 倪裳, 钱忆恬. OBE理念下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 大众标准化, 2021(8): 229-231.
[11] 王红岩, 张淼, 张嵩波, 等. 创新创业教育与师范物理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 大学物理实验, 2024, 37(1): 133-136.
[12] 徐祯, 张萍, Ding Lin. 基金支持下基于物理教育研究开发物理课程的案例分析[J]. 物理与工程, 2022, 32(1): 101-105.
[13] 杨赟, 梅蕊, 汪子豪, 等. 地方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探索与实践[J].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 41(6): 120-123.
[14] 何小姬, 杨永贵. 案例情境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及实践路径[J]. 高教学刊, 2024(21): 81-84+90.
[15] 陈向祎, 王国华. 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7(10): 91-93.

为你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