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汉语语汇系统数量庞大,谚语作为一种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汉语语汇体系中的地位不容置疑,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内容上,谚语选材广泛,众多谚语都反映了女性歧视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者的关注点更多侧重在谚语中性别歧视的文化内涵,并且本土化研究少,多以外语谚语为研究对象。研究女性歧视类谚语能够弥补谚语本体研究的不足,并且有助于此类谚语的学习与使用。本文以女性歧视类谚语作为研究对象,语料来源以温端政主编的《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2011)[1]为主,《汉语描写女性的语汇研究》(2013)[2]为辅,着重探讨此类谚语的语义内容与修辞。
2. 谚语及女性歧视类谚语的界定
谚语,作为一种认知的产物,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了人类在生活中的智慧和观点态度。谚语中蕴含了人类丰富的文化,反映了人类纷繁复杂的生活图景。长期以来,谚语大量存在于民间故事、文学作品、宗教教义和日常口语等多种形式之中[3]。
性别歧视,作为一种观念,深深地扎根在传统历史与文化中。重男轻女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可动摇,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在不经意间已被继承了很多年,此类谚语也不占少数。本文所研究的女性歧视类谚语,也是从谚语的意义出发,选取词典中凸显男女地位差距、侮名化,物化女性、性别定型女性以及使女性处于被动地位的谚语作为研究对象。
3. 女性歧视类谚语语义内容
3.1. 表婚嫁歧视义
有关婚嫁的谚语中,有部分催嫁谚语,表面反映婚姻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深究发现娘家催嫁女儿,希望女儿早日完婚,多数因为女儿早晚成为别家的人,待在娘家浪费粮食,加重家庭负担,所以催促女儿适龄就出嫁。这类谚语有:
(1) 姑娘大了不可留,留来留去反成仇(《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256页)
(2) 女大不中留(《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557页)
在女子嫁人之后,婚姻中妻子永远依附丈夫,妻子本身缺乏独立性,她生活条件的来源都需要丈夫来提供。如:
(3)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369页)
(4) 夫唱妇随,夫荣妻贵(《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216页)
丈夫对妻子也有支配权,妻子没有话语权,甚至任打任骂,随意抛弃,如:
(5) 夫有出妻之礼,子无弃母之道(《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218页)
(6) 打不死的婆娘,晒不死的辣椒(《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112页)
有关女子改嫁,在谚语中是坚决抵制的。因为封建礼教,女子改嫁困难,对一任丈夫从一而终是古代人们所提倡的,相比较男性的三妻四妾,女性改嫁难恰反映男女地位悬殊。这类谚语如:
(7) 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更二夫(《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229页)
3.2. 表容貌歧视义
女子美貌,本是称赞,在谚语中有部分却恰恰相反,将女子美貌和祸端相联系。这些谚语将家祸归结于女子美貌,体现了封建思想的愚昧。如:
(8) 好看的媳妇败了家,娶了个美人丢了妈(《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298页)
(9) 色为祸媒(《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819页)
除此之外,男性色迷心窍的源头也通常归结为女性容貌艳丽,如:
(10) 酒乱性,色迷人(《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402页)
(11) 英雄难脱美人手(《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1231页)
古代标准的君子形象是坐怀不乱,不近女色,可见传统观念女性容貌是男性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还有一类谚语从反面角度说明女子容貌的不祥,这类谚语不贬斥女子美貌,转而称赞女子丑陋。每个人都崇尚美,但传统的礼教认为女性都是祸水,尤其是漂亮的女性。对于男人娶妻,外表的美丽不是必要条件,甚至成为缺点,而“女德”才是最重要的。如:
(12) 俏是万人戏,丑是家中宝(《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644页)
(13) 家有三件宝,丑妻,薄田,破棉袄(《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364页)
3.3. 表德行歧视义
语言交流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无论是同性交际还是异性交际,言语地位通常两性平等。然而,古代对女子的言谈举止以及品德性情要求很高,在谚语中,很多都反映了女人话多而产生是非口舌,从而招来祸端。封建时期,这也成为很多男性休妻的原因。如:
(14) 谋及妇人,宜其败也(《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518页)
(15) 女人舌头上没骨头(《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559页)
孔子曾说:“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在古代,女人善妒、小肚鸡肠已经成了共识,而这些都是伦理纲常所不能容忍的。此外,善妒的女人既不能理性管理家事,也无法促进家庭和谐安定。如:
(16) 谗言误国,妒妇乱家(《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68页)
(17) 汩水淖泥,破家妒妇(《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259页)
除了善妒,恶毒也是谚语中经常讨伐女性的一个切入点。这些谚语颇具夸张色彩地描绘女性恶毒,以此训诫女性,也是为了宣扬贤良淑德的良好品行,从而更好地为男性服务。如:
(18) 狠毒莫过妇人心(《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314页)
(19) 蜂虿犹未毒,最毒妇人心(《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212页)
3.4. 表地位歧视义
所谓地位歧视,特指男女地位差异悬殊。关于社会地位的这类谚语较少,所表达的内涵也清晰易懂,从男女对立角度反映地位不平等,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如:
(20) 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人定(《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1034页)
(21) 人是男的凶,鬼是女的厉(《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740页)
还有一些谚语更加直白,赤裸裸地叙述女不如男。如:
(22) 十个妇人敌不得一个男子(《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880页)
除了社会地位,女性在家庭中也担当着各种角色,出嫁前,女性是父母的孩子;出嫁后,女性是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儿媳的婆婆。无论是哪个角色,女性地位都处于较低位置。这类谚语有:
(23) 养女是外性(《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1123页)
(24) 子随母昌,母随子贵(《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1374页)
(25) 严婆不打哑媳妇(《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1105页)
(26)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位好女人(《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1159页)
3.5. 表能力歧视义
男性和女性由于生理构造、大脑构造有差异,擅长的领域也各不相同。但古往今来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致使女性的擅长领域不被重视,只看到了女性的缺点,从而形成男子比女子更有用的错误观念。
一些谚语认为女子没有才能才值得褒扬。如:
(27) 男子有德便是才,妇人无才便是德(《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533页)
一些谚语认为女性目光短浅,带有明显的蔑视和诋毁。如:
(28) 妇人家,见识浅(《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226页)
还有一些谚语比较特殊,表面上看这类谚语所表达的意思是尊重女性、赞扬女性,但侧面反映了女子不如男子,能力强的女子只能和普通男子相提并论。如:
(29) 有志妇人,胜如男子(《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1276页)
此外,女性只有作为弱势方,才会得到强势一方的怜悯,这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降低女性价值。这类谚语如:
(30) 大不与小斗,男不与女争(《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121页)
(31) 好汉不和女斗(《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294页)
4. 女性歧视类谚语修辞手法使用
修辞是对语言进行加工的方式,谚语是口语化的表达,虽然语句简短凝练,词义明了,但也需要一些修辞手法使其生动形象,增加表达效果。女性歧视类谚语所体现的修辞手法也十分丰富。通过归纳研究,此类谚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借代、夸张、对偶等。
4.1. 比喻
比喻可以把两个本质上不同的事物通过挖掘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而把他们关联起来,用以进行描写事物或者阐释道理。作为最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它还可以细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女性歧视类谚语中,这几种类别都有所体现。
明喻是最常见的比喻手法,它要求喻词、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女性歧视类谚语中的本体通常是女性本身、女性身体的一部分或与女性有关的动作行为等。如:
(32)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1093页)
(33) 静女守身如执玉(《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396页)
(32)中,将妻子角色比喻为“衣服”,既可以体现女性对丈夫的依附性,又可以展现女性被物化的现象。(33)中除了将女性的动作行为进行比喻,还蕴藏了对女性身体的比喻。这句谚语义为本分女子保持贞洁就像拿着玉怕被打碎,其实也可看做将“女性节操”比作“玉”,即成语“守身如玉”所表达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女性贞洁在当时的重要性,这是对女性掌控身体的束缚。
暗喻也称隐喻,与明喻一样,喻词、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不同的是喻词从“像、似、如”等变为“是、等于、成为”等,削弱了修辞手法的刻意色彩,更加生动写实。如:
(34)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367页)
(35) 色是杀人刀(《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819页)
(34)中,将“出嫁女儿”比作“泼出的水”,反映了女性在家庭中不受重视。同时。(35)中,喻词“是”出现,将“美丽的女人”比作“杀人的刀”,生动表现出女性的容貌遭到歧视,被认为会给男人带来灾难。
借喻又称为隐喻,与明喻、暗喻不同,它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而是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在女性歧视类谚语中,喻体出现使句意更加委婉生动。如:
(36) 邪花不宜入宅(《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1083页)
(37) 野花上床,家败人亡(《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1141页)
“花”是此类谚语中最常见的喻体,特指代美丽的女性,“花”前常有修饰语来给女性定性,如(36)和(37)中的“邪”和“野”,用来比喻丈夫在外面的女人,表现出这类女人会扰乱别人家庭。
4.2. 借代
借代,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用甲物来代指乙物,利用甲物和乙物的密切关联,形成艺术换名。如:
(38) 长舌乱家,大斧破车(《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70页)
(39) 艳色可迷人(《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1115页)
(40) 蛾眉皓齿,伐性之斧(《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181页)
借代和借喻在分析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借喻更注重相似性,而借代更注重相关性。在女性歧视类谚语中,借代手法通常是用女性特征和女性身体的一部分来指代本体,如(39)用“艳色”来指称美女,用来表现对女子容貌的歧视。(38)和(40)中,用女子身体的一部分“长舌”和“蛾眉皓齿”来指称女性。其中,“长舌”是对外貌的贬义指称,来表现女性话多,产生是非;“蛾眉皓齿”是对外貌的褒义指称,但谚语中借此反映女子容貌会带来祸患。
4.3. 夸张
夸张,通过对一些人或事物进行言过其实的描写,来达到某种表达效果,使读者产生共鸣。如:
(41) 新娘不开口,开口一世不发财(《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1089页)
(42) 女人上船,晦气一年(转引自《汉语描写女性的语汇研究》,24页)
(43) 十个小姑九不贤(《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881页)
(44) 娶个老婆丑,活到九十九(《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679页)
女性歧视类谚语中,运用夸张手法的大多是婚嫁类,如(41)、(44)都是对女性夸大的贬低,往往带有封建迷信色彩。(42)中,古时认为出海时带女子上船不吉利,女子阴气重,容易招来鬼怪,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古代对女性歧视严重。再如(43),认为丈夫的妹妹喜欢搬弄是非,使得婆媳关系紧张,以偏概全。
4.4. 对偶
对偶的修辞手法不仅在女性歧视类谚语中有着广泛使用,它还是谚语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这类谚语结构基本相同,字数相等,各分句意义也相关对称。如:
(45) 豆芽弗好做柱,丫头弗好作主(《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170页)
(46) 有子方为妾,无子便算婢(《中国谚语大辞典(辞海版)》,1278页)
(45)所使用的手法是对偶中的正对,即分句从不同角度表达同一事理,内容互补。(45)上句写豆芽不能做顶梁柱,下句写女性不能当家作主,两句互为补充,揭示了女子地位低下,难成大事;(46)所使用的手法是对偶中的反对,即上下句有明显对比关系,以此衬托事理本质。(46)上句写婢女和主人有了儿子就可以作妾,没有儿子仍做婢女,突出母凭子贵的事理。
5. 结语
女性歧视类谚语是能够反映古今女性地位低下、或者给女性加上固化观念的谚语。此类谚语语义内容丰富,具体可以体现在婚嫁、容貌、德行、地位、能力等方面,并辅以文化角度的分析,揭示了性别歧视的传统观念。
其次,从修辞手法上看,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其中,女性歧视类谚语的比喻修辞可归纳出三个方向:明喻、暗喻和借喻;借代修辞中通常用女性特征和女性身体的一部分来指代本体;夸张修辞可以体现古代的封建迷信;对偶修辞也可以归纳出正对与反对两方面。
总之,女性歧视类谚语在人们长期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语义日渐丰富,使用范围广泛,影响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女性自身性别意识的不断觉醒,社会人际交往日渐复杂,女性歧视类谚语的功能方面和使用场景需要结合实际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