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多方言村落方言基本概况
浙江省湖州市踞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交界地带,曾有多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其语言生态具有多移民、多方言的特点,多方言现象的背后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吴兴区杨家埠街道的黄芝山村作为移民村,居民成分较为复杂,有户籍人口1778人。既有湖州本地的土著居民,也有百年前来自河南、湖北、浙江等其他地区的移民为躲避战乱、土地垦荒而迁移到此,是多方言村落的典型代表。该村现有苍南话(浙南闽语)、河南话(中原官话)、湖州话(吴语)、湖北话(西南官话)等多种方言。其强势方言之一的闽语为温州地区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基本保持了源方言特点,但在多种方言的接触影响下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1.2. 源方言地区方言基本概况
湖州市黄芝山村的闽语源方言位于浙江温州的苍南、平阳一带。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1981年从平阳县析出建县。温端政(1991)在《苍南方言志》[1]中指出,苍南县具有典型的多方言现象,拥有五种互不相通的方言,分别为苍南闽语、苍南瓯语、金乡话、蛮话、畲话。苍南闽语属于闽方言闽南片浙南小片,是苍南县分布最广、使用者最多的方言,主要分布在县境的中部偏北、西部和南部,以灵溪话为典型代表;苍南瓯语也称温州话,属吴语瓯江片,以龙港话为代表;蛮话又叫土语,属闽东方言,以钱库话为代表;金乡话是当地的吴语方言岛,分布在金乡镇城内,属吴语太湖片。畲话是受浙南闽语影响的客家话。这五种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差异极大。闽语源方言的辅音韵尾已经合流乃至消失,陈芳、郑玉香(2018)指出苍南闽语中[-p/-t/-k/-ʔ]这一组已全部消失,[-m/-n/-ŋ]这一组只剩下[-n]和[-ŋ],入声也已经消失,阴入归阴上,阳入归阳平[2]。曹志耘(2006)曾探讨浙江境内的吴语和闽语以及其他方言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举例和解释了苍南闽语韵尾合并、消失等现象产生是当地闽语受到吴方言瓯江片的影响[3]。
1.3. 发音人介绍
发音合作人分别选择源方言地区灵溪镇和霞关镇的青年、老年男性各一人,青年男性发音人年龄在35周岁以下,老年男性发音人年龄在60周岁以上,详见表1。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Table 1.Information of pronunciation partners
表1.发音合作人信息表
姓名 |
出生年月 |
性别 |
职业 |
文化程度 |
所在地 |
目前主要使用语言 |
林*夸 |
1961.08 |
男 |
渔民 |
小学 |
霞关镇 |
闽南话 |
王*显 |
1958.03 |
男 |
教师 |
初中 |
灵溪镇 |
闽南话 |
林*泽 |
1989.04 |
男 |
机械工程师 |
大专 |
霞关镇 |
普通话、闽南话 |
陈*知 |
1991.06 |
男 |
厨师 |
大专 |
灵溪镇 |
普通话、闽南话 |
1) 在本地出生且长期居住在本地,或仅成年后短期内离开本地。
2) 母语为浙南闽语,家庭语言环境单纯,不会说其他方言。
3) 发音器官正常且健康,发音清楚明晰。
2. 多方言村落闽语源方言基本词汇对比分析
本篇文章以《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2015)[4]的词汇调查条目为基础,针对源方言苍南闽语的实际情况形成方言调查用词表。将灵溪镇与霞关镇的浙南闽语词汇系统进行对比分析(下文简称为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
两个方言点分别选取1214条基本词汇,可分为:天文、地理、方位、时间、动物、植物、房舍、器具、服饰、饮食、身体医疗、婚育丧葬、习俗信仰、人品称谓、农工商文、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数量、代词、副介连词共20大类。
2.1. 老派方言词汇的南北差异
在全部1214条调查词目中,位于北部调查点灵溪镇的老派方言和位于南部调查点霞关镇的老派方言相同的词目共有942条,相似率为77.59%,不同的词条有272条,差异率为22.41%。由此可见,以老派方言为代表的源方言存在南北地区差异。
其中,最主要的差异体现在人品称谓词之中,共有34条不同的词目。农工商文类、动作行为类、身体医疗类的词汇差异较为明显,均有20条以上不同的词目。性质状态类、植物类、地理类、饮食类、器具类、副介连词类等次之,代词、服饰类和习俗信仰类词汇差异较小,房舍类词汇差异最小,只有4条词目不同。
在源方言苍南闽语中,许多表示同一词义的词语在南北地区的说法各不相同,具有各自的地域特点。老派方言呈现出的地区差异特点,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四种情况:
1) 词汇的音节数量不同。具体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北部地区的方言词汇音节数量大于南部地区的,例如“月食–猴囝食月光–暗月”1“邻居–厝边头尾–厝边”等;第二种,南部地区的方言词汇音节数量大于北部地区,例如“夜晚–暗央–暗瞑头”“结婚–娶亲–娶老妈”等。
2) 词汇的音节数量相同,但构词语素部分不同。例如“太阳–日佛–日头”“下–下面–下骹”“公牛–牛牯–牛公”“舅舅–舅爹–娘舅”等。
3) 词汇的音节数量相同,但构词语素完全不同。例如“闪电–沙指–雷电”“乞丐–讨米–丐食”“继父–后爸–唔叔”“走亲戚–做人客–赚亲情”等。
4) 词汇的音节数量、构词语素都相同,但语序不同。例如“台风–台风–风台”“上面–顶面–面顶”,这一类情况的词例较少。
通过以上例子对比可以发现,北部调查点灵溪镇的老派方言词汇一定程度上已经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而南部调查点霞关镇的老派方言词汇较完整地保留了闽方言的特征词,例如“丈夫–老公–爹夫侬”“妻子–老妈–作姥侬”“香油–麻油–芳油”。
2.2. 新派方言词汇的南北差异
在1214条调查词目中,位于北部调查点灵溪镇的新派方言和位于南部调查点霞关镇的新派方言相同的词条有998条,相似率为82.21%,不同的词条有216条,差异率为17.79%。由此可见,以新派方言为代表的苍南闽语也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较老派方言而言差异更小。
对比南北两地新派方言的词汇可知,最大的差异也是体现在人品称谓词之中,共有25条不同的词目。南部地区更注重亲属血缘关系,反映在词汇中表现为称呼“继父”时,南部地区叫“唔叔”,北部地区的叙称叫“后爸”;称呼“继母”时,南部地区的叙称叫“阿姨”,而北部地区叫“后母”。此外,在称呼亲属时,语素“娘”在南方地区的称谓词中出现频率更高,语素“爹”在北部地区的称谓词中出现频率更高。详见表2。
Table 2.List of kinship terms
表2.亲属称谓词汇表列举
普通话词目 |
青男音(灵溪镇) |
青男音(霞关镇) |
伯母 |
阿姆 |
唔娘 |
姑 |
唔姑 |
唔娘 |
姨 |
阿姨 |
娘姨 |
姨父 |
姨爹 |
娘丈 |
舅舅 |
舅爹 |
娘舅 |
同时,南部地区的人品称谓词中更多地保留了闽方言特征词,例如“囝”“爹夫”“作姥”,而在北部地区已经逐渐消失,或在原有说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说法,并逐渐向普通话靠拢。例如,人品称谓词“男人”在南部地区基本都保留着带有闽语特征的“爹夫侬”的说法,但在北部地区还增加了“男人”的说法;人品称谓词“女人”在南部地区为“作姥侬”,在北部地区还增加了“女人”的说法。南部地区称呼“老姑娘”为“老作姥”,而北部地区和普通话一致。诸如此类的还有“单身汉–单身汉–单身囝”2“重孙子–元孙–孙囝”“流氓–流氓–破囝”“婴儿–婴儿妞–月内囝”等例子。
除了人品称谓词不同,新派方言中动作行为类、农工商文类词汇的南北差异也较为明显,均有20条以上不同词目。通过对比可知,北部地区的大部分词汇语素和普通话完全一样,而南部地区的词汇语素大部分和普通话完全不一样或部分一样。例如,动作行为类词语中的“做梦–做梦–睏梦”“讨厌–讨厌–可恶”,农工商文类词语中的“舞狮–舞狮–摇狮”“鞭炮–鞭炮–炮囝”“二胡–二胡–二弦”“笛子–笛–箫”等。详见表3。
Table 3.List of action and behavior words, cultural words
表3.动作行为类、农工商文类词汇表列举
词条类别 |
普通话词目 |
青男音(灵溪镇) |
青男音(霞关镇) |
动作行为 |
亲嘴 |
亲嘴 |
亲 |
挺 |
挺 |
直 |
逃 |
逃 |
逃/跳 |
埋 |
埋 |
掩 |
|
挑 |
挑 |
拣 |
做梦 |
做梦 |
睏梦 |
讨厌 |
讨厌 |
可恶 |
高兴 |
高兴 |
畅 |
农工商文 |
商店 |
商店 |
店 |
舞狮 |
舞狮 |
摇狮 |
鞭炮 |
鞭炮 |
炮囝 |
锣鼓 |
锣鼓 |
鼓 |
二胡 |
二胡 |
二弦 |
笛子 |
笛 |
箫 |
此外,身体医疗、天文地理、时间方位、植物、饮食、性质状态类词汇的地区差异比率次之。整体趋势为北部地区更接近普通话,而南部地区保留了闽语特征词以及地域特色说法。例如,植物类词语“蒜–蒜–蒜囝”,地理类词语“烟–烟–熏”,饮食类词语“松花蛋–皮蛋–皮卵”,性质状态类词语“年轻–年轻–后生”等,表4为部分差异列举。
Table 4.List of body medical and plant vocabulary
表4.身体医疗类、植物类等词汇表列举
词条类别 |
普通话词目 |
青男音(灵溪镇) |
青男音(霞关镇) |
身体医疗 |
相貌 |
样子 |
面 |
耳朵 |
耳空 |
耳囝 |
腿 |
腿 |
骹骨 |
汤药 |
汤药 |
药汤 |
植物 |
荷花 |
荷花 |
莲子花 |
莴笋 |
莴笋 |
笋菜 |
蒜 |
蒜 |
蒜囝 |
天文 |
月亮 |
月亮 |
月光 |
台风 |
台风 |
风台 |
雷 |
雷 |
弹雷公 |
月食 |
月食 |
月食/狗咬月光 |
雪化了 |
雪化了 |
雪烊了 |
地理 |
山谷 |
山谷 |
山凹 |
窟窿 |
窟窿 |
空 |
烟 |
烟 |
熏 |
方位 |
上面 |
顶面 |
面顶 |
下面 |
下面 |
下骹 |
背后 |
后沟 |
尾后 |
饮食 |
馅儿 |
料 |
乇 |
松花蛋 |
皮蛋 |
皮卵 |
白酒 |
白酒/烧酒 |
烧酒 |
性质状态 |
年轻 |
年轻 |
后生 |
硬 |
硬 |
店 |
婚育丧葬 |
说媒 |
讲媒 |
介绍 |
出殡 |
出殡 |
葬墓 |
2.3. 源方言词汇的演变趋势
通过对南北两地调查点的新老方言进行双向比较,可见两地的闽语呈现趋同演变的趋势,即老派方言呈现出的部分南北差异,到了新派方言已经趋于相同。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在老派方言存在南北差异的词目中,一部分演变到新派方言已经和北部地区老派方言说法一致;第二,一部分演变到新派方言和南部地区老派方言说法一致;第三,还有一部分在演变过程中趋于和普通话说法一致。在1214条词目中,总共有130条词目趋于相同,占比10.7%。
其中,趋同演变主要表现在人品称谓类词汇;农工商文、身体医疗、动作行为类的词语趋同趋势也较为明显,均有10条以上的词目差异消失;植物、性质状态、副介连词、饮食、类等词语趋同率依次次之;习俗信仰类和代词暂未出现趋同情况。
在趋同演变最明显的人品称谓类词汇中,共有17条词目趋于相同。其中,说法和北部地区老派方言趋于一致的词目,例如表示“男孩”都采用“爹夫囝”的说法,“女孩”都采用“作姥囝”的说法。
和南部地区老派方言趋于一致的词目,以人品称谓词为例,例如表示“看牛的孩子”都采用“看牛经囝”的说法;表示“商人”的词语放弃使用“生意侬”的说法而采用“做生意”;表示“乞丐”的词语放弃“讨米”的说法采用“丐食”;表示“妯娌”采用“堂媳”的说法,表示“孙子”采用“孙”的说法,这一过程都伴随着词缀“囝”的脱落。
和普通话说法一致的词目,例如“徒弟”放弃了“师囝”的说法;表示“婆婆”均放弃了“唔母”“大家”的说法,而采用“唔妈”;在农工商文类词语中,表示“风筝”的词语放弃了“纸鸢”和“纸票”的说法,均趋于和普通话保持一致。
如上所述,说明南北地区的新派方言共同呈现出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导致地区之间的方言词汇差异减小,形成趋同演变。
3. 结语
湖州市黄芝山村的闽语源方言仍保留基本的闽语特征词与普通话相区别,例如“厝”“骹”“乌”“囝”“㾪”“悬”“鼎”“箸”等。同时,其闽语源方言词汇系统内部存在地区差异,人品称谓词差异最明显,且北部地区的方言词汇有明显的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该源方言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受到外部社会、人为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的多重影响。南北地区的新派方言共同呈现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导致地区之间方言词汇差异减小,呈现方言趋同演变。
综上,方言的演变是有方向性的,城镇地区的方言较农村乡下方言而言发展较快,并且作为优势方言的城镇方言会逐渐影响乡下方言。该多方言村落的闽语源方言呈现的地区差异恰好符合方言演变的宏观取向,即弱势方言向优势方言靠拢,方言向共同语靠拢。
致 谢
本文是在许巧枝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特此感谢。
基金项目
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310347050)研究成果。
NOTES
1此格式为“普通话词汇–北部地区老派方言词汇–南部地区老派方言词汇”,下同。
2此格式为“普通话词汇–北部地区新派方言词汇–南部地区新派方言词汇”,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