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胜任力模型作为评估和提升个体在特定工作为基础而建立的一种综合性素质结构,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广泛关注[1]。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组织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胜任力模型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识别、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尽管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相对较晚开始,但自从进入21世纪,国内学者已经采取了多样化的研究手段来构建和评估胜任力模型[2]。
目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不仅关注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还扩展到了教育、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随着社会对多样化和专业化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胜任力概念在不同领域内应用价值的认识提升,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呈现出跨学科、多元化的特点[3]。然而,尽管当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在中国依然活跃,但缺乏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胜任力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也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优化,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探索也相对不足[4]。
为了深入理解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走向,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2010年至2024年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揭示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时间分布特征、研究热点、高产作者和核心期刊等信息,进而明确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进一步探讨胜任力模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如何结合中国独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和实践。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文献数据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为检索平台,输入主题词为“胜任力模型”,时间范围设定为2010年~2024年进行搜索,通过数据清洗,剔除无作者、会议等无关数据,最终共检索到文献272篇。
本研究的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这是中国最大的学术资源库之一,涵盖了广泛的学术领域和丰富的文献资源。为了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以“胜任力模型”为主题词进行了文献检索。时间范围被设定为2010年至2024年,这一时间段的选择旨在捕捉到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长期趋势。
在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之前,对检索到的文献数据采用了严格的数据清洗和筛选标准。首先,排除了那些没有明确作者或来源不明的文献,以确保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其次,剔除了与研究主题不直接相关的会议论文和其他类型的文献,以确保研究的聚焦性和深度。最后,去除重复文献,以确保分析的文献是独立且独特的,避免因重复文献导致的分析结果失真。通过这一过程,最终筛选出了272篇与胜任力模型直接相关的学术文献。
2.2. 研究方法与工具
在本研究中,采用了CiteSpace这一先进的学术期刊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以其强大的图谱分析功能而广受学术界的青睐,它不仅能够绘制共现图谱、共引图谱,还能探测突现词,从而帮助研究者深入挖掘特定研究领域的关键热点、发展脉络和趋势动向[5]。这些功能极大地丰富了文献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使得研究者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全面把握研究领域的动态变化。
为了系统地分析国内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选用了CiteSpace 6.3.R1版本。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2010年至2024年的相关文献进行细致的筛选和整理,基于年份的划分,对文献进行了多角度的可视化量化分析。这种分析方法不仅涵盖了文献的时间分布特性,还深入探讨了关键词的共现模式和突现情况等不同维度,从而全面揭示了胜任力模型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
通过这种多维度的分析,不仅能够梳理出胜任力模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和当前的研究现状,还能够从宏观上提供研究视角,捕捉到该领域内细微而重要的变化。这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走向,为相关领域的学术和实践提供指导。此外,通过CiteSpace的可视化功能,能够直观地展示研究结果,使得复杂的数据和分析结果更加易于理解和传播。
综上,将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通过其图谱分析功能,全面、深入地分析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3. 研究现状分析
3.1. 年度发文量文献
发文量的动态变化不仅映射了某一学术领域的广度与深度,而且也是社会关注与学术兴趣的直接体现。这种量化的指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维度,用以衡量研究话题的活跃度和公众的关注度。2010~2024年胜任力模型相关论文的年度发文量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近十五年来胜任力模型领域的文献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4年发文量最高(228篇),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在2022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进就业行动的通知》的颁布,指将胜任力模型作为教育改革一个专业化、精细化的工具,指导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创新能力、团队合作、领导力等非认知技能的发展,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尽管2024年截至目前的发文量显示出显著下降,这一现象很可能是由于数据检索仅覆盖到该年度的前四个月。然而,根据过去两年的发文趋势分析,胜任力模型仍然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研究热度并未减退。这一领域的研究兴趣持续不衰,表明胜任力模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Figure 1. Annual publications of papers related to competency modeling
图1. 胜任力模型相关论文的年发文量
3.2. 发文作者分析
相关文献作者发文网络如表1所示。由表可知,国内胜任力模型研究的主要作者有孙远刚、李永瑞、牛瑞、时勘等,发文量均在3篇及以上,并且在国内目前该领域所有研究学者中以辽宁师范大学的孙远刚教授为中心的研究团队对胜任力模型的相关研究最多,并且作为第一作者发文量最多的也是孙远刚教授其主要围绕对不同职业胜任力测评开展研究,并围绕这一主题曾发表过《小学班主任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残基人专职委员胜任特征模型构建、验证及现状研究》系列文章,可以得出他在职业胜任力领域有较多深入的研究。
Table 1. Top 5 authors in terms of frequency of articles on competency modeling in China
表1. 国内胜任力模型发文频次前5位的作者
序号 |
发文作者 |
研究主题 |
发文数量 |
1 |
孙远刚 |
职业胜任力模型 |
9 |
2 |
李永瑞 |
胜任力模型局限性与改进措施 |
6 |
3 |
时勘 |
胜任力模型与绩效管理 |
3 |
4 |
周海明 |
胜任特征模型构建与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 |
3 |
5 |
牛瑞 |
人格特质与胜任特征模型的匹配度 |
3 |
以发文作者为数据生成知识图谱时,发文量越多的作者则节点越大,作者之间连线越粗,则表示两作者之间合作频率越密切。由图2可知,在2010~2024年间,作者知识图谱中共有272个节点,211条连线,密度0.0057,说明进行胜任力模型相关研究的作者较为集中,合作程度较高,基本上是共同合作进行研究。
Figure 2. Domestic competency modeling author mapping
图2. 国内胜任力模型发文作者图谱
3.3. 发文机构分析
CiteSpace中生成作者发文网络如表2所示。由表可知,在胜任力模型领域发文量最高的是辽宁师范大学,发文量17篇,其次是山东大学,发文量4篇。
Table 2. Top 5 organizations in China for competency modeling frequency of publication
表2. 国内胜任力模型发文频次前5位的机构
序号 |
发文机构 |
发文数量 |
1 |
辽宁师范大学 |
17 |
2 |
山东大学 |
4 |
3 |
北京邮电大学 |
3 |
4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2 |
5 |
北京师范大学 |
2 |
在构建知识图谱时采用发文机构数据,其中每个节点的大小表示该机构的发文数量,节点越大表明发文量越多。同时,节点间的连线粗细象征了机构间的合作紧密度,连线越粗表明合作关系越频繁和紧密。由图3可知,节点数(N)为257个,节点连线(E)为219条,Density (网络密度)值为0.0077,可见在胜任力模型领域各研究机构相互合作,并且合作发文数量较多。
在利用发文机构数据构建的知识图谱中,节点的尺寸直接关联到相应机构的研究成果产出,即发文量,节点越大,表示该机构在胜任力模型领域的研究贡献越显著。此外,节点之间的连线宽度代表了机构间的合作研究频率,连线越粗意味着两个机构在该领域的合作更为紧密。在图3所呈现的图谱里,包含了257个节点(N)和219条连线(E),整体网络密度值(Density)为0.0077,这一数据揭示了胜任力模型研究领域内,各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着频繁且紧密的合作关系,合作发表的文献数量颇为可观。这表明了该领域的研究活动是高度协作的,众多机构正共同努力,推动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创新。
Figure 3. Domestic competency model issuing organizations mapping
图3. 国内胜任力模型发文机构图谱
3.4. 关键词共线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是一种将关键术语的显著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视觉图谱形式展现出来的技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方法来识别和解读研究中的热点和趋势。通过在这一分析过程中融入聚类技术,相似的关键词被归纳到相近的组别中,从而使得研究的焦点区域更为清晰可见。在构建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每个圆形节点的面积代表了相应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圆形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出现频率越高,从而在视觉和认知上强化了其在研究领域中的核心地位。这种视觉化表示不仅增强了我们对研究主题多维度联系的理解,也揭示了知识演进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如图4所示,“胜任特征”是最核心的关键词,频数最大,除此之外,关键词还包括“模型构建”、“因子分析”、“胜任力”等。为了进一步详细了解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及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该研究从中选取频数前九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具体如表3所示。
通过深入分析关键词的频率与分布,得以勾勒出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的三大重点领域:第一,人力资源管理的革新应用,研究揭示了“人力资源”与“培训”等关键词的显著性,表明胜任力模型在人才选拔、绩效评估和员工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革新性作用。与传统方法相比,胜任力模型为提升组织绩效和优化人才战略提供了更为精准和高效的工具。第二,胜任力模型的理论深化与实践评估,诸如“结构效度”、“实证研究”和“模型构建”等关键词的频繁出现,反映了学术界对胜任力模型理论基础和应用框架的不断探索与完善。这一领域的研究致力于构建更为科学和系统的胜任力评估体系。第三,跨学科领域的广泛应用,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视野超越了特定行业的界限,扩展至教育、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关键词如“国有企业”、“中职教师”、“大学生”等,展现了胜任力模型在不同职业角色和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重点不仅彰显了胜任力模型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度发展,也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新方向,包括对基层员工胜任力的细致研究、胜任力评价的动态化适应,以及对模型实施效果的实证评估。这些探索将为胜任力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视野。
Figure 4. Domestic competency modeling keyword co-line mapping
图4. 国内胜任力模型关键词共线图谱
Table 3. Domestic competency modeling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表3. 国内胜任力模型高频关键词
频次 |
中心性 |
关键词 |
101 |
0.73 |
胜任特征 |
14 |
0.07 |
模型 |
10 |
0.01 |
因子分析 |
9 |
0.01 |
模型构建 |
7 |
0.05 |
专利质量 |
6 |
0.09 |
培训 |
6 |
0.03 |
扎根理论 |
6 |
0.02 |
人力资源 |
6 |
0.01 |
因素分析 |
5 |
0.03 |
工作分析 |
3.5. 关键词聚类分析
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的基础上,对关键词网络进行聚类分析,为该研究整合和归纳研究方向。对272篇文献进行网络聚类后得到9个共被引聚类,其模块化程度值(Q)为0.6558 (>0.3则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为0.936 (>0.7则聚类令人信服)。分析结果揭示,文献共被引网络的聚类分析取得了显著效果,成功地区分并识别出了明确的聚类群体,如表4所示。
Table 4. Domestic competency modeling keyword clustering analysis
表4. 国内胜任力模型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名称 |
大小值 |
轮廓值 |
热门主题 |
#0胜任特征 |
53 |
0.969 |
胜任特征;培训;高校教师;企业家;产业集群 |
#1指导教师 |
27 |
0.861 |
指导教师;因子分析;专业护士;模型;培训 |
#2绩效管理 |
4 |
1 |
岗位需求;快递;速递;课程体系;胜任特征 |
#3胜任力 |
3 |
1 |
东北地区;乡村振兴;村干部;行为事件访谈;胜任特征 |
#4模型构建 |
3 |
1 |
培养体系;干预实验;认知技能;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模型 |
#5国有企业 |
3 |
1 |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量表;人为资源;教学胜任特征;组织行为 |
#6人力资源管理 |
3 |
1 |
专科护士;心血管病;德尔菲法;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模型 |
#7物流管理 |
3 |
1 |
职业指导;特征胜任;生涯规划;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模型 |
#8装甲兵基层主官 |
3 |
1 |
影响因素;岗位职责;县委书记;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模型 |
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论文主题进行标签聚类,深入分析知识网络的结构和演化。在这一过程中,计算节点的中介中心性(Compute node centrality),检测节点突发性(Burstness),发现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集中引用的关键词或主题,得到共被引网络聚类图谱(Network)。图5是文献共被引网络聚类图谱。为探索研究热点方向的最新演化动态,以5年为时间切片绘制关键词时序图(Time-line),见图6,分析时序图中反映胜任力模型研究热点关键词的演进路径。
在国内胜任力模型研究中,形成共被引分析中得到“#0胜任特征”、“#1指导教师”、“#2绩效管理”、“#3胜任力”、“#4模型构建”、“#5国有企业”、“#6人力资源管理”、“#7物流管理”、“#8装甲兵基层主官”、共9个聚类板块。这几个聚类形成了近年的研究热点。通过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可以归纳出虚拟现实在阅读领域的以下研究方向。
胜任力模型的基础构建与理论发展。包括对胜任特征的解析(#胜任特征)和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模型构建),强调理论框架的建立和模型的科学性。胜任特征作为胜任力模型的根基,其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工作分析法、文献回顾法、行为事件访谈法、团体焦点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2]。这些方法虽各有特点,但共同目标是挖掘和识别关键的个人特质和能力,以预测和提升工作绩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是理解如何高校整合胜任特征的关键。现有文献指出,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七类:文献综述法、焦点小组法、结构化面试、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工作日志法[6]。这些方法为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多角度的视角和数据支持。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任务,要求研究者具备宽广的知识背景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胜任特征的深入分析,研究者能够为组织提供评估和提升员工绩效的科学工具。但其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所采用的建模方法,还依赖于模型是否能够准确反映实际工作中的绩效关系[7]。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如何整合不同的建模方法,并基于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和组织情境,进行基础性理论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胜任特征建模方法,以适应本土化的管理实践和人才发展需求。
Figure 5. Domestic competency modeling keyword clustering mapping
图5. 国内胜任力模型关键词聚类图谱
Figure 6. Mapping the time-series evolution of competency modeling in China
图6. 国内胜任力模型时序演进图谱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涉及的聚类标签#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胜任力。胜任力模型的核心在于识别和评估员工的核心能力和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直接关联到员工在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8]。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胜任力模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通过构建基于胜任力的选拔标准,能够更高效地吸引和筛选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9]。同时,胜任力模型为员工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协助企业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培训计划,推动员工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10]。在绩效管理方面,胜任力模型通过将员工的胜任力表现纳入评估体系中,打破了传统绩效管理过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局限[11]。这种综合评估方法不仅能更全面地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还能鼓励员工不断提升个人胜任力,从而推动组织整体绩效的提升[12]。
职业胜任力发展与应用研究。主要涉及的聚类标签有#指导教师、#国有企业、#物流管理、#装甲兵基层主官。胜任能力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13]。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需要具备个性要素、综合能力要素和专业胜任能力,以有效辅助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就业准备[14]。对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胜任力研究表明,他们需要具备领导力、专业技能、核心能力和广泛的经验等多个维度上展现胜任力[15]。这些能力对于引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实现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尽管直接关于物流管理的胜任力研究较少,但可以合理推断,该领域的专业人员需要在供应链管理、库存控制、运输规划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具备专业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保障物流流程的高效率和提升客户满意度具有决定性作用。研究对装甲兵基层主官的胜任力特征模型进行了构建,识别了一系列核心能力要素,涵盖沟通技巧、成就驱动、果断决策、行动执行、战略预见和团队利他等关键素质[16]。这些特征对于提高指挥效率和团队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构建和验证胜任力模型是提升职业角色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这不仅促进了个人职业发展,也支持了企业和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
3.6. 关键词突现分析
CiteSpace的关键词突现分析是一种将特定时间段内关键词集中出现的模式以可视化方式呈现的技术,这有助于识别不同研究主题的关键时期,并洞察其发展趋势。通过调整CiteSpace中的“Brustness”参数并设置适当的阈值,得到我国胜任力模型10个突现关键词,通过表5可以看出2010~2024年的主要突现词有中职教师、扎根理论、因素分析、模型构建、技能大赛。根据关键词突现,研究热点变化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Table 5. Domestic competency modeling keyword clustering analysis
表5. 国内胜任力模型关键词聚类分析
序号 |
关键词 |
突显值 |
开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01 |
中学校长 |
0.73 |
2011 |
2013 |
02 |
大学生 |
0.73 |
2011 |
2013 |
03 |
中职教师 |
0.99 |
2012 |
2013 |
04 |
教师 |
0.97 |
2014 |
2015 |
05 |
扎根理论 |
0.52 |
2015 |
2016 |
06 |
因素分析 |
1.22 |
2015 |
2017 |
07 |
因子分析 |
0.98 |
2018 |
2019 |
08 |
技能大赛 |
1.17 |
2020 |
2021 |
09 |
模型构建 |
0.87 |
2019 |
至今 |
10 |
教练员 |
2.12 |
2019 |
至今 |
第一阶段(2010年~2013年)胜任力模型与教育领域的结合尤为突出,特别是聚集于中学校长、大学生和中职教师的职业发展。研究开始着眼于如何利用胜任力模型来指导和评估教师和学生的职业准备情况,为教育领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第二阶段(2014年~2018年)胜任力模型与扎根理论结合,推动了研究方法的严谨性,以验证和深化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同时,因素分析和因子分析的应用,促进了胜任力模型在量化研究方面的发展,帮助研究者更精确地识别关键胜任特征。教育领域继续作为研究的重点,但研究开始转向更加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培养体系。
第三阶段(2019年~至今)胜任力模型与特定职业领域的结合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领导力和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上,这指向了职业技能发展和评估的新途径,尤其是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研究者们正在不断探索如何构建和优化胜任力模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组织需求和工作环境,体现了胜任力模型研究的实践导向和创新精神。
4. 讨论
4.1. 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总体情况
采用CiteSpace工具,对2010年至2024年间胜任力模型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知识图谱分析。分析揭示了若干关键的研究热点,包括胜任特征、模型、因子分析、模型构建等核心概念。研究方向是对基层员工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胜任力评价的动态化以及胜任力模型的实施效果评估。研究机构与研究学者数量较多,研究的主力以高等院校为主,且各学者与院校之间合作密切,并形成密集的合作群。
4.2. 胜任力模型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随着人力资源领域的持续进步,胜任力模型已经成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研究者在中国共同关注的焦点。胜任力模型对于人力资源行业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通过综合考量个体的知识、技能、态度及动机等多方面因素,为企业提供一种精准的人才识别和选拔机制,增强人职匹配度,还能挖掘应聘者的潜在特质和成长潜力,避免了传统招聘中可能忽视的隐性因素。胜任特征及其模型构建是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核心。近年来,研究重点在于如何通过模型构建和胜任特征的识别,提升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发展。研究方向从理论转向实践,越来越关注胜任力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评估,动态评价系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通过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控和评估员工的胜任力表现,验证胜任力模型的实际效用和改进方向,胜任力模型的运用不仅限于提升评估的精准度,它还能敏锐地识别员工能力提升的需求,为员工量身定制成长方案。此外,该模型还能保证其在多样化的情境和环境中保持适用性和高效性。因此,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不在局限于理论构建与培训方法的探索,而是更加关注如何通过科学的模型和方法来实现培训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4.3. 胜任力模型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胜任力模型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本土化方面,国内对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大多停留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和理论演绎阶段,实证研究较少[17]。这表明国内在胜任力模型的本土化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开始关注如何实现健康、长期、持续、高速成长的企业竞争力挑战,通过打造卓越的人才队伍来实现这一业务目标。这说明国内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并尝试将胜任力模型与本土文化背景、管理环境和组织特点相结合,以提高管理绩效。
国际化方面,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成为海外工程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这要求中国企业不仅要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还需要选拔和培养具备国际化水准的项目管理人员。因此,胜任力理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理论和基本方向,为中国对外承包企业更好地实现海外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测评和配置提供了有力支持。
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不仅需要考虑其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适用性,也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一方面,国内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管理环境和组织特点开发本土化的胜任力模型,以提高管理绩效;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也需要关注如何将胜任力模型与国际标准接轨,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跨文化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对于实现有效的国际化经营同样至关重要。因此,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当更加注重胜任力模型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中国的研究者在借鉴国际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特点,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和应用。
4.4. 胜任力模型在新兴领域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胜任力模型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新兴领域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远程工作等,对人才的要求和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提出了新的挑战。
胜任力模型通过明确员工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工作动机等,帮助高科技企业留住核心员工、开发员工潜能,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胜任力模型还被应用于高科技企业的培训中,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在互联网行业中,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如评价标准不明确、评价过程主观性强等[18]。这种基于胜任力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从而为员工提供更为公正的评价和反馈。在软件行业中,胜任力模型被用于分析和构建软件专业人才的胜任力,进而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策略[19]。这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选拔和培养出具有高技能和高素质的软件专业人才。在项目管理领域,项目经理的胜任力对于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构建适合项目经理的胜任力模型,不仅能够帮助评估和选拔合适的项目经理,还能为项目经理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胜任力模型在新兴领域的应用广泛且深入,研究者需要关注这些领域的特殊需求,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还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将更加多样化和精细化。
5. 总结
该研究以CNKI为数据来源,主题以胜任力模型为研究样本,以CiteSpace作为数据分析的工具。通过上述的可视化分析,得出以下的结论:
1) 随着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不断出台,各行业对胜任力模型研究呈现增长的趋势。
2) 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三个核心领域:首先,对基层员工的胜任力模型进行深入研究,以识别和培养关键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其次,推动胜任力评价的动态化,确保评价体系能够适应组织和员工能力的发展变化;最后,对胜任力模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确保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和发展目标。
3) 胜任力模型从单一的培训内容和方法探索,转向更加关注培训效果的评估和优化,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模型和方法来实现培训目标的实现。同时,研究趋势也显示了对特定职业角色胜任力的细化探索,以及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以外领域的应用潜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