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的建设路径——以大方县九驿书院为例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Local Ethnic Cultural Libraries—Taking Jiuyi Academy in Daf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m.2024.148235, PDF, HTML, XML,   
作者: 宋 蕾*: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贵州 贵阳;田 林:四川文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四川 达州
关键词: 民族文化图书馆建设九驿书院Ethnic Culture Library Construction Jiuyi Academy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阅读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图书馆建设模式已悄然而至。本研究以大方县九驿书院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大方县九驿书院的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从自力更生拓展资金来源、建立奖励机制育人留人、运用网络新媒体挖掘宣传优势、利用社会志愿服务缓解压力等四个方面入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confidence, a new model of library construction integrating reading with national culture has quietly emerged. Taking Jiuyi Academy in Daf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conducts on-site investigations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o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issu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Jiuyi Academy,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se issues. Finally, based on four aspects: self-reliance in expanding funding sources, establishing incentive mechanisms for nurturing and retaining talent, utilizing new media on the internet to explore promotional advantages, and using social volunteer services to alleviate pressure, this study proposes strategi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ethnic cultural libraries.
文章引用:宋蕾, 田林. 探索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的建设路径——以大方县九驿书院为例[J]. 现代管理, 2024, 14(8): 2029-2035. https://doi.org/10.12677/mm.2024.148235

1. 引言

地方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满足人们阅读需求、提升民众文化素养、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地方图书馆不仅提供藏书管理和图书借阅服务,还肩负保护和传承地方民族文化的重任,促使了一种阅读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图书馆建设模式孕育而生。

2. 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相关说明

民族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它包含独特的价值观、传统和习俗,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同,能让人们产生强烈的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又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时代变迁中不断焕发生机。这种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让我们坚信民族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图书馆作为知识与智慧的宝库,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2]。它是知识的枢纽,让人们了解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图书馆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激发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创新思维,推动民族文化的与时俱进。

本文中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是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挖掘、收集、整理和保存民族文化资料[3],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将阅读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地方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方面,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以基础性和广泛适用性图书资料为馆藏的基本资源,以地方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文化习俗为馆藏的特色资源[4]。在读者服务方面,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以地方特色馆藏资源和地方文化习俗活动为切入点,向一般读者提供社会知识、当地人文历史等的阅读服务,向专业读者提供当地特色历史文化、传统民族习俗等研究服务[5]

3. 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的价值与意义

3.1.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能够保护和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使其免受自然环境和时间的侵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整理和展示,让人们能够深入了解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智慧,是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6]。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在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艺术、习俗等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使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保持其独特性和生命力,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还为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为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支持和灵感,推动民族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

3.2. 拓展图书馆建设模式

传统公共图书馆主要由政府出资建设和运营[8],其建筑遵循一定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按照特定的分类体系布局馆藏,并配有专业馆员进行管理,具有政府主导的特点。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主要由当地政府部门牵头,借助社会力量的筹资和捐赠,共同建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图书馆,并招募当地社会工作者进行管理和运营,凸显了社会参与性和民族文化性。

从建设管理上看,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沿袭当地民族建筑传统风格,调动多个企业单位和社会机构合作共建,后期运营管理也是多个企业单位和社会机构共营共管。目前为止,这种由多个企业单位和社会机构共建共营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国内并不多见,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图书馆的建设模式。

从藏馆资源上看,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汇聚了丰富的地方民族文献、文物、艺术品等资源,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种类[9]。通过对这些馆藏资源的整理、保护和研究,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民族的历史脉络、文化特色和智慧结晶。这些资源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研究素材,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3. 推动地方文旅发展

文旅属性是地方特色文化自带的光环[4],随着民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不断提高,国内文化旅游迎来了新一轮高潮,也为公共图书馆与旅游相融合发展创造了新环境[10]。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融入地方独特民族文化元素,不仅让游客对当地民族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还通过互动式文旅活动让游客体验当地独特的民族习俗[11]。这样以独特吸引更多读者和游客,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地方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地方文旅发展。

然而,图书馆在实际发展历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一方面,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冲击。另一方面,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以大方县九驿书院为例,深入了解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的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借此探索建设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的有效路径。

4. 大方县九驿书院建设现状

4.1. 建筑整体布局

九驿书院位于国家4A级景区大方县奢香古镇内,由大方县政协牵头,县文广局、县图书馆、农旅集团和贵州财经大学等多单位合作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建筑样式沿袭了大方县“塔文化”习俗,呈八角塔楼状,总面积约800平方米[12],是集阅览、休闲、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免开场所,兼具着文艺气息与民族特色。

九驿书院共四层,分别设有公共阅读区、文化休闲区、民族文化展示区和主题文化活动区。公共阅读区位于书院一楼,是书院馆藏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文化休闲区位于书院二楼,提供收费的餐食、茶饮和网络服务,由当地商家承包运营。民族文化展示区位于书院三楼,设有书画室、音乐室、茶艺室,主要展示大方县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主题文化活动区位于书院四楼,备有演讲台和音响设备,主要开展节日庆典、文艺文化、阅读推广等活动。

4.2. 目前主要资金来源

经相关人员访谈了解,九驿书院在运营过程中主要还是依靠县政府单位提供资金支持,其次书院二楼为读者和游客提供茶饮、餐食、网络等服务增加资金收入。2023年至2024年县委宣传部预计给奢香古镇运营公司划拨50万元,用于扩建九驿书院二楼,旨在打造一个为读者和游客提供文化展示与文化交流的“文艺空间”。截止目前这笔资金共计到账20余万元,二楼的扩建工程尚未完工,建设进度比较缓慢。

书院二楼由古镇运营公司进行经营,运营情况并不乐观,仅能勉强维持书院的水、电、卫生等开支。故,二楼运营公司为书院地持续建设发展没有提供任何资金支持。

4.3. 馆藏资源现状

九驿书院的馆藏资源主要集中在一楼公共阅读空间,该空间共计藏书约1.5万册,内容涉及人文、地理、社科、少儿、农业、技术等方面。一楼还设立了地方民族文化专架,整理和收集了具有当地独特文化的地方志、彝族丧祭礼仪文化书籍、彝族神话史诗选、贵州少数民族古籍、人物画、刺绣作品以及历史照片等。二楼文化休闲区摆放有漫画、小故事、期报、报纸等读物,供读者休闲阅读。三楼民族文化展示区摆放着民族乐器、特色民族陶器、特色文房四宝等。

据实地调查了解,九驿书院自建设以来,当地政府单位和古镇运营商都没有给书院划拨购买新书的资金,所以书院几乎没有采购图书资料的记录。每年新书都是依靠县图书馆、贵州财经大学等共建单位和社会捐赠而来。

4.4. 阅读推广现状

经实地调查统计,书院自2021年5月建成以来,接待各类读者、专家、学者和游客30余万人次,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递科学文化知识、阅读推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成功举办了100多次活动。其中引起当地民众、读者和游客强烈反响的活动有:“大方人唱大方”原创歌曲展示、“大方人诵大方”文学朗诵、“月满中秋——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暨全民阅读进景区”节日阅读推广、“古彝圣地·书香大方”世界读书日、“金秋歌盛世,九驿水西情”国庆雅集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当地民众、读者和游客的文化生活,激发了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同时也使游客体验到独特的民族气息。

九驿书院地处少数民族聚集地,外出务工的人比较多,致使当地有不少留守儿童。故,书院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参与了社区“小课堂”志愿服务站的公益项目,为当地少年儿童长期提供免费的阅读推广服务。

4.5. 人才队伍现状

九驿书院现有专兼职工作人员2名,其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左右。专职工作人员是招聘的当地群众,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没有事业编制。其不仅负责书院的期刊、文献、电子书等借阅管理工作,还负责二楼餐食、茶饮和网络的运营工作,以及整个书院的卫生打理工作,工资由大方县文广局发放。兼职工作人员是整个奢香古镇负责文化宣传工作的社区工作者,具有事业编,工资由地方财政统一发放。其主要负责书院的正常运营和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管理九驿书院只是她工作的一部分,且不再单独给予工资补贴。据调查了解,由于地方财政吃紧,九驿书院专职工作人员已由原来的2名缩减至1名。书院原来的2名专职工作人员由于工资待遇较低已离职,目前的工作人员入职也不到半年时间,已有离职意向。

在员工继续教育培训方面,大方县图书馆每年会对九驿书院专职工作者安排一次图书资料方面的专业培训,但由于工作人员更换比较频繁,难以培养长期稳定的专职工作者,工作经验得不到有利地传承和积累,影响了培训效果的巩固。

5. 九驿书院存在的问题与产生问题的原因

5.1. 资金紧缺,限制九驿书院持续发展

九驿书院资金紧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财政拨款有限,在“过紧日子”的大环境下县政府单位已没有更多资金划拨给书院开展建设,其他社会团体也没有资金进行资助。故,书院后期运营资金紧缺,使得馆藏资源更新和补充严重不足,无法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更无法吸引读者进入书院,日益降低了书院的社会作用。二是读者捐赠不积极,书院仅靠县图书馆和贵州财经大学的图书捐赠远远不够,缺乏宣传激励措施,导致读者捐赠书籍数量有限。三是缺乏创收渠道,书院仅靠县政府单位拨款和少量社会团体捐赠来维持书院地发展,没有充分利用书院的场地和设备资源,积极主动地开拓创收渠道。

5.2. 馆藏资源主要依赖外界捐赠,且品质较差

九驿书院建馆初期,馆内主要书籍和设备都是共建单位和社会机构捐赠而来。书院后期运营,基本没有自主购置过书籍,每年新书更换也是依靠共建单位和社会地捐赠。书院馆藏资源高度依赖外界单位和社会,一旦失去了这些单位和社会机构的支持,书院将面临缺书少书的尴尬境地。其次,九驿书院的读者大多是居住在古镇周围的儿童和青少年,与之相契合的少儿读物虽然共计4000余册,捐赠的书籍大多是自身不需要或已过时的书籍,这些书并不符合当地众多少儿读者的实际需求。最后,捐赠的图书资料往往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内容参差不齐,难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总体呈现捐赠数量多品质差的现象。

5.3. 人才队伍建设困难,且流失严重

首先,九驿书院位于大方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奢香古镇,隶属奢香古镇九驿社区管辖。其地域和管理属性,使得书院很难招聘到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县政府更没有为书院配置编制人员的打算。其次,书院专职工作人员为非专业人才,且学历仅为高中水平,员工还无法有效地组织和推广知识资源,不能及时解答读者的疑问,一年一次的专业培训也远远不够。最后,书院员工不仅要负责图书资料的借阅和管理,还要负责二楼读者和游客的接待、服务工作,以及整个书院卫生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量不成正比,员工带有情绪工作,缺乏工作主动性。

在“过紧日子”的大环境下,现阶段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首先要考虑生存问题,而非发展问题。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从观念转变、资源整合、渠道拓展、经费保障等多方面入手,促进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使其能够更长久地存续。

6. 探究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建设的路径

6.1. 在“过紧日子”大环境下,自力更生拓展资金来源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与合作。地方政府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责任,图书馆可以通过积极汇报工作成果、展示自身价值,争取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同时,还可以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文化项目,共同推动地方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而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

加强与企业单位文化合作也是拓展资金来源的可行途径之一。企业单位有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场地优势,为企业提供了理想的活动场所,收取一定的场地租赁费也在情理之中。通过读书鉴赏会、民族文化讲座、传统手工艺展示、民族歌曲舞蹈展示等文化活动[13],不仅提升企业的文化氛围和员工的文化素养,还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这种合作加强了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与企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友谊,为进一步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资源进行商业化运营也是一种思路。在九驿书院调查时,工作人员表示有读者提出过购买书籍的需求,但由于图书馆并没有出售书籍的权限和业务,故最终未达读者所愿。基于这一思路出发,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可与网络书店携手合作,通过线上渠道进行书籍销售。通过线上销售,民族文化书籍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吸引来自不同地区的读者,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为地方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网络书店则凭借其广泛的线上平台和便捷的销售渠道,能够将这些珍贵的书籍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它们触达更多的读者。

6.2. 建立奖励机制,做到真正育人留人

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除了给员工每月发放基础工资外,还需要建立一套绩效奖励机制,提高员工待遇和工作积极性。

物质激励。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一般都是由多个企业单位共建共营,馆内会设立一些商业服务,可以根据当月营业额和工作表现给予员工相应的绩效奖金。绩效奖金与工资挂钩,确保在一定比例内对员工具有吸引力。

职业发展激励。首先,明确职业发展路径,让员工看到成长的空间和希望。其次,支持员工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提升业务能力[14]。最后,对在民族文化研究方向取得成果的员工给予奖励和认可。

情感激励。打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困难,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保持与员工的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6.3. 运用网络新媒体,挖掘宣传优势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运用网络新媒体挖掘宣传优势,对于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等渠道,将地方民族文化的魅力展现给更多的人。

建立官方网站和新媒体账号。打造一个集展示、宣传、交流为一体的网络平台,定期更新内容,展示图书馆的文化底蕴和当地民族特色。在平台上发布民族文化的精彩瞬间,吸引用户的关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互动交流,增强用户的参与感。

制作优质内容。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制作具有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内容,如民族故事、传统技艺、特色风俗等。同时注重与用户的互动,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建议,不断完善和改进宣传内容和方式。

加强多方合作。与网络红人合作,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推广地方民族文化,扩大宣传范围。与其他机构合作,联合地方文化部门、旅游机构等,共同推广地方民族文化。根据网络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利用网络新媒体挖掘宣传优势的效果,建立相应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宣传策略和方法。

6.4. 利用志愿服务,缓解压力

图书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招募志愿者开展读者服务工作[15],吸引对民族文化有兴趣的读者加入。招募后,对志愿者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让其了解图书馆的工作流程、馆藏资源维护、读者服务等。

志愿者的管理。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明确志愿者的职责和权利,确保他们的工作有序进行。在服务内容上,志愿者可以参与图书整理、活动组织、讲解服务等工作,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体验。

缓解人力不足压力。首先,志愿者的参与能够缓解地方民族文化图书馆人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志愿者与读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成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纽带,提升读者阅读体验。最后,志愿者帮助图书馆组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带动更多人热爱阅读,促进社会对图书馆事业的关系和支持。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彭迎新, 彭燕, 周冰. 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 43(2): 147-150.
[2] 熊远明, 陈超, 陈建龙, 等. 文化传承与图书馆创新: 新时代新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家笔谈[J]. 图书馆杂志, 2023, 42(7): 4-15.
[3] 贺希格玛, 梅梅, 瑙明格日勒. 新时期民族地区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与利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 61-62.
[4] 王婧如. 地方特色文化主题图书馆的建设实践与思考[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3, 43(12): 94-96.
[5] 梁新华. 论图书馆特色化建设[D]: [硕士学位论文]. 湘潭: 湘潭大学, 2003.
[6] 郭方圆, 金婷, 李瀚茹. 文旅融合背景下主题图书馆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从图书馆“五要素”角度看主题图书馆建设[J]. 图书馆学刊, 2023, 45(9): 1-4.
[7] 刘明.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价值及其实践途径[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0(3): 44-48.
[8] 周静, 常海燕, 吴昊. 文旅融合背景下主题图书馆建设模式研究——以杭州模式为例[J]. 黑龙江档案, 2021(2): 209-211.
[9] 周宛. 图书馆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J]. 文化学刊, 2024(3): 189-192.
[10] 刁霄宇. 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公共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研究, 2024, 54(3): 18-29.
[11] 朱梦遥. 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分析[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4, 44(5): 42-43+68.
[12] 马生才. 九驿书院少儿阅读推广实践与成效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财经大学, 2023.
[13] 陈志鹏. 区域文化背景下图书馆文创工作探究——以辽西地区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学刊, 2022, 44(12): 16-20.
[14] 熊川燕. 浅析地方公共图书馆传承地方文化的实践与策略——以福州市图书馆为例[J]. 中国民族博览, 2023(17): 86-88.
[15] 刘军军.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模式与路径[J]. 图书馆学刊, 2023, 45(5): 34-3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