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十大八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普法工作,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1]。随着“七五”普法规划顺利完成[2],“八五”普法规划的全面实施[3],广大居民的法制观念、法律素质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社区乡镇的法制宣传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问题。深入了解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状,切实推进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寻找普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建议,是当前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4] [5]。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具有能力突出、知识面广、民族认同感强等特点[6]。大学生以积极态度深入乡村、服务基层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学校教育使得大学生对我国文化、制度、道路与理论有极高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强,这为大学生扎根乡村基层服务提供了思想道保障与价值引领;第二,大学生成长于经济腾飞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普遍有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创造性思维,能够激发乡村基层服务的生命力;第三,大学期间的理论学习缺乏规划、高效的实际磨砺,大学生在乡村基层服务中能够接触基层,从而促进高校多层次、全方位人才的培养及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融合。
作为当代大学生了解国情、接触农村、深入基层的重要途径,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功激发了大学生的实践热情,将专业知识贯彻始终,将治国志气付诸行动[7]。法制教育是乡村治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普法调查是广大学子探查民情的主要方式。
2. 调查情况
2.1. 调察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以济宁市鱼台县七个镇三个乡为调查对象,以村镇普法情况和村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为调研内容,走访了周边五百户人家,其中青少年占比13.69%,老年占比58.93%,青壮年占比23.38%。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研前对文献的检索编制成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在鱼台县发放问卷六百份,对问卷进行会后整理后,有效问卷504份,有效率为84%。
2.2.2. 访谈调查法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的同学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对当地村民和县、镇(乡)政府其他关于当地普法知识的现状以及相关情况进行了访谈,从多角度了解鱼台县普法教育的现状。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鱼台县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落实济宁市委、济宁市政府关于法治政府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在普法宣传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81.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仍有部分村民对法律知识不了解,当地普法任务仍任重道远。
Figure 1. Local resi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legal knowledge of our country
图1. 当地居民对我国法律知识了解程度
3.1. 对农村普法认识不足,思想上有偏差,法律意识淡薄
调查发现,当前农村中“重视人情治理、轻视法律规制”的思想以及不公平适用法律、不遵守法律、明法故犯等不良社会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执法分离,也导致普法教育工作难以推进。
3.1.1. 普法工作急需面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众
调查结果(图2)显示:40.28%的受访者为初中以下学历,高中/中专学历占27.38%,超过受访者的半数,受访者受教育文化水平较低,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多。这部分村民在访谈过程中当被问到遇到法律问题时,倾向于寻求亲友帮助。严重时才会想起咨询法律服务机构或法律顾问,结果如图3所示。
Figure 2. Education level survey
图2. 受教育水平调查
Figure 3. Pathways to resolution when exposed to legal issues
图3. 接触法律问题时,解决途径
3.1.2. 普法工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群众的需求
Figure 4. Occupations of respondents
图4. 受访者职业
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经济意识,农村多数中青年人选择外出就业或经商,留守在家的主要是“老弱病残”,年轻妇女及孩童,在问卷中农民工/劳动者占比最多为46.03%,如图4所示。组织与开展法律教育的困难主要在于其接受法律知识的能力差,再者因为乡镇人口流动速度快,组织不密集,给普法工作的开展增添难度。
3.2. 农村普法教育的形式与方法简单过时,急需进步与创新
调研结果(图5)发现:村民获取法律知识只有48.25%是通过普法宣传员组织的讲座或培训,其他是通过网络和新闻媒体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自己学习。在调研中也了解到,当地的法律宣传大多以宣传知识手册的发放为主,有时只做到表面工程,摆拍成为普法工作主流,部分法律知识手册积压到村委会,未及时发放,这表明大多数村(街、居委)法治教育宣传基础薄弱,有待开展的法治活动较少。
Figure 5. Ways for villagers to acquire legal knowledge
图5. 村民获取法律知识途径
4. 经验与启示
普法工作的进行,要以法律内容为支架,贴合人民群众的需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但与此同时,司法机关公正、公平司法和执法机关依法执行,让人民群众相信法律,深切感受到法律能给他们带来益处,这样他们才能够学习法律知识,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1.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加大工作指导力度
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发挥好县委依法治县办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推动作用,推动各级各部门深入贵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更大力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
4.1.1. 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为目标,提高普法宣传质效
要进一步加强普法工作队伍建设,统筹协调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律师协会和青年志愿者团体共同发挥作用。进一步促进农村各岗位之间的交流互通;提高对村(街、居委)普法员的竞聘要求;充分发挥大学生等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问卷中初高中和本科以上学历占比约85%左右,将“返乡为官”的大学生们或者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村两委干部招纳到普法教育队伍中来,让他们作为农村普法领学人推动普法教育的开展;实行农村普法宣传辅导员制度,在派出所、法庭等司法等部门中选派政法干警深入各村(街、居委)、各中小学校担任普法宣传辅导员,指导村(街、居委)、学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法律指导与法律顾问的服务。
4.1.2. 以落实普法责任制为抓手,压实普法主体责任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健全普法的组织机构,强化其工作职能,推动构建“一个平台、一个阵地、三支队伍”体系。继续抓好“谁执法谁普法”等普法责任制的落实,还要健全完善普法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加强沟通协调,促进普法整体推进。压实各责任单位普法责任,更好推动普法责任制落到实处。整合各成员单位力量和资源,加强协作配合,积极互动、联动。着力推进普法工作既分工明确又协调协作,推动普法工作贯彻执法、服务、管理全过程。总结落实普法责任制好经验好做法,注重培树先进典型,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参与支持普法宣传的积极性、主动性,凝聚起普法工作的强大合力。
4.1.3. 以人民满意为检验标准,完善普法工作部门职能
政府等职能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全面接受纪检监察监督,主动接受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坚持“开门”決策,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评审、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決策水平。完善行政执法裁量基准制度,推进文明执法、温情执法、公正执法。坚持行政权力全过程、公共服务全流程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4.2. 以强化普法方式为支撑,提升普法工作水平
要进一步创新普法宣传教育方式方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加强农村法制教育基础建设,乡镇设立法律咨询中心,行政村设立普法教育图书角,依靠公共专栏创建法律宣传专栏;在传统普法教育阵地的建设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宣传行动,以网络宣传,现身说法等更贴切群众的新形式,将缤纷斑斓的法律文化与温情暖心的法律服务送达家家户户。
基金项目
2024年济宁医学院“三下乡”项目。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