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国的设计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工匠传统和文人雅士的艺术修养。然而,现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政策的实施,设计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建立专业的美术和设计院校,并逐步发展出设计专业。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设计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设计专业逐渐多元化,包括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领域。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设计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中国的设计教育体系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许多学校开设了美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基本绘画技能。然而,在许多学校中,美术教育仍然被视为一门选修课程,并且往往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这导致了一些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兴趣不足,以及对艺术价值的认识不够。在高等教育阶段,中国设计学院和艺术学院提供了更加专业和深入的设计教育。设计专业包括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多个领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设计学院通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设有专业的实验室和工作室,提供各种设计工具和设备。设计教育课程涵盖了设计理论、设计方法、设计实践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
设计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传统的STEM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意和跨学科能力方面存在不足。许多学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此外,由于社会对于STEM专业的高度重视,许多学生和家长对于艺术教育的价值存在误解和偏见,导致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不够重视。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创意和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大。设计教育也开始转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跨学科合作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将艺术纳入设计教育体系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STEAM教育模式的提出,正是为了弥补STEM教育的不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创新设计工作坊”课程为例,挖掘“艺术”在设计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及本次工作坊带来的启发。
2. 文献回顾
2.1. 艺术:源自生活的美育教育
Jones[1]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对于世界上许多人来说,不确定性的特征是恐惧和暴力。由于这些不确定的时期,在设计自我、文化与未来的时候,对创造力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虽然在艺术与设计领域,主要的话语权仍被专业人士掌握,消费者往往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不过,人们对美的认知也是出自于天性,他们对“美的事物”的需求与渴望,甚至身体力行投入艺术创作,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一般人对于美学或设计的刻板印象,都认为那是艺术家或设计师的专业,遥不可及!但想想您如何决定买一个包包、一件衣服或任何一件生活用品,其决策过程其实都与您的美感有关。美感是天生的,只是我们把它专业化了,把它天赋化了,认为这种天赋专属特定少數的艺术家,但这不表示我们必需放弃对美的直觉感受。诚如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 1881~1973)所言:“每一个小孩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当他们长大后,如何保留这颗艺术家纯真之心。(Every child is an artist. The problem m is how to remain an artist once he grows up.)”。事实上,走进一个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的教室,看到这些小朋友的美术作品时,就很好理解上述内容了。蔡元培(1868~1940)认为美育可以陶冶人的道德心、陶冶人的性情、培养全面的世界观。他积极肯定美育的正面作用,也强调如果缺乏美育就会出现的社会问题[2]。以结构分析为目标的美育,是感情、情感的直觉活动与理性思考作用的结合,以发展人类先进的精神力量,培养美感价值的感性和创造性[3]。
在西方文化中,美学最早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滕(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1714~1762)提出,他宣称美学是“美的科学”[4]。最早将美与教育结合提出“美育”概念的是德国美学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他认为:要使人的情感、理性、精神动力全面和谐发展,对人类来说,这只能透过“美育”来实现,这样一来,人类就能创造和谐社会[5]。
基于艺术的本质和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直觉、推理能力、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简言之,无论是在课程发展或教师教学水准上,都应与时俱进,走向创新教育阶段。在此背景下,一种被称为“跨学科美育”(Cross-Disciplinary Aesthetic Education, CDAE)的理念正在蓬勃发展[6][7]。
在美育过程中,美育体验与经验累积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美育体验”则是“完整体验”的最终体现。完整体验是指体验主体真诚地专注于参与某件事,使其理性与感性相互结合,累积成系统的经验,同时对上述体验过程感到非常满意的体验过程[8]。因此,本研究认为,学生除了依赖美感课程外,还必须从生活中基本美的掌握开始,关注身边真、善、美的事物。这样,学生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感知、想象、解释、推测、实践和沟通的能力。
透过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深刻体验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是提升美感的快速捷径之一。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艺术、人文、创意等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和人文素养。在教学资源方面,教师可以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广泛合作[9]。文化与美密不可分,拥有美感信念、价值观、素养是成为高素质公民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将美的价值观和信念纳入教育活动,可以使教育具有丰富的美学色彩,成为良好的教育环境[10]。
艺术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还可以促进跨学科合作,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感智力。此外,艺术还可以丰富设计作品的内涵,提升其品质和价值。
2.2. 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及其对设计教育的影响
艺术在设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艺术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学生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研究表明,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设计[11]-[13]。例如,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的训练,学生可以培养对于色彩、形状、纹理等视觉元素的敏感性,进而应用于设计中,创造出具有美感和独特性的作品。
其次,艺术可以促进跨学科合作。在现实世界的设计工作中,往往需要跨越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工程、科学、人文等。艺术作为一种跨学科的语言和工具,可以促进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学会与其他专业人士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设计问题,实现设计作品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第三,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感智力。设计作品不仅仅是技术和功能的结合,更重要的是情感和情感的表达。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情感,培养他们对于美的欣赏和追求。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可以体会到美的力量和价值,进而将这种美学观念应用于自己的设计实践中,使设计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2.3. 从STEM到STEAM的转变:STEAM教育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对STEM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和STEAM的基本概念、范围和核心概念的介绍和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相继发表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14]-[24]。STEAM的核心理念是将这些学科领域结合起来,通过跨学科的实际应用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精神,没有必要在这里重复上述研究,对其展开回顾只是为了澄清一个中心问题,即艺术在这一转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果说包豪斯主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Art and technology—a new unity)”,那么STEAM则主张用艺术进一步统一技术与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学生、设计师和设计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创造更符合艺术和人文的创意产品的方法。艺术将成为连接其他四个维度(S/T/E/M)的关键元素,从而增强创意产品的艺术和人文关联。
STEAM的框架源自STEM,在原有的STEM基础上增加了“艺术(Arts)”的范畴,强调未来学生应培养人文艺术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简言之,STEAM框架将艺术和人文融入“理性和客观性”[25],用艺术、文化和人文与理性的STEM连接,形成一种策略和思维方式。
STEM侧重于技术和方法论方面,而STEAM则是一种与形成以艺术为中心的理论框架密切相关的策略和概念。许多研究也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26]-[30]。艺术在连接STEAM的其他四个属性(S/T/E/M)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成为这个系统的核心。“艺术”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这项研究认为它也具有文化含义[31]。
结合前述及相关文献,本研究认为,STEAM的教育内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通过艺术整合其他四个领域(STEM),STEAM教育鼓励学生积极提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它强调创造力在问题解决和技术进步中的重要性。比如可以通过设计专题和实验、工程项目等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学习如何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
2) 强调并重视跨学科的思维方法。STEAM鼓励全面的学习方法,整合不同的学科。它强调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促进对复杂现实问题的更全面理解。STEAM教育旨在打破传统学科间的隔阂,通过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创造一个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学习环境。这种整合不仅是学科内容的结合,更强调学科之间的互动和相互补充。与此同时STEAM教育通过跨学科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跨领域思维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学科的观点和方法,这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尤其重要。
3) 凸显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学习。一般情况下,艺术的活动通常能更深度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参与其中的动力。这种方法可以吸引更广泛的学习风格和兴趣,使教育更具包容性。STEAM教育注重实践应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并鼓励创新思维和方法的应用。学生通过设计和制作,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解决方案。
4) 强调批判性思维并思考问题的解决。STEAM教育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并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艺术提供了探索和解决挑战的替代视角和方法。
5) 教育模式的创新。通过将艺术与STEM学科结合,STEAM促进了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它鼓励教育工作者尝试能够增强学习成果的新方法。
6) 前瞻性下的未雨绸缪。时代变化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期,STEAM教育为快速变化的职场做准备,其中创造力、协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与技术技能同样重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才多艺的技能组合,适用于各个行业。
对此,关于STEAM教育的实施路径,本研究认为其涉及几个关键步骤,以有效地将艺术(Arts)融入传统的STEM学科(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之中:
1) 课程内容的不断开发。设计STEAM课程的第一步是确定能够将艺术与STEM学科无缝结合的学习成果。这包括创建跨学科项目和活动,突显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
2) 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教育工作者需要培训和支持,以有效地教授STEAM课程。专业发展项目应侧重于提升教师在整合艺术实践、培养创造力和促进学生跨学科合作方面的能力。
3) 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持续性。为实施STEAM项目分配资源至关重要,包括材料、工具和设施。学校可能需要投资于艺术用品、技术设备和支持STEM和艺术学科交叉学习体验的设备。
4) 落实并凸显教学过程中跨学科的合作机制。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合作规划课程,促进STEAM教育的整体方法。教师可以共同策划整合多个学科内容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连接。
5) 学生对STEAM教育的实际参与和客观评估。STEAM活动应设计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应同时衡量内容知识和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等技能。
6) 更广泛地运用:社区的作业和行业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当地的艺术组织、博物馆、大学和行业专业人士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丰富STEAM教育。这些合作伙伴提供真实世界的学习背景、导师机会以及多样化的职业路径。
7) 持续评估和不断改进。正如其他教育活动一样,定期评估STEAM项目有助于识别优势、改进空间和满足教育目标所需的调整。学生、教师和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反馈信息指导持续的课程改进。
8) 广泛宣导与多方面的支持。在学校社区、家长以及决策者中建立对STEAM教育的支持至关重要,以维持和扩展STEAM倡议。倡导努力可以突显STEAM在为学生未来职业准备和促进创新方面的益处。
3. 个案研究:“创新设计工作坊”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及优秀作品展示
本次“创新设计工作坊”的主题为:“绿意自白和弦——设计中的环境回声”,设定这个主题,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视觉传达设计的创造力,更是为了思考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如何以创新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也是我们作为当代青年和视觉传达设计师的责任。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凸显“创新设计工作坊”在本科教学中的整合课程功能,今年暑期,在学院、系领导带队下,我们组织了部分同学前往日本展开研学活动,期间与爱知县立艺术大学佐藤直树教授进行了深入沟通与交流,进一步确立了工作坊的主题与授课模式。这一合作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程内容,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国际交流机会。
在课程启动之前,参与课程的老师一起对课程的内容、教学安排做了详细的规划与演练,充分发挥学校、学院及视觉传达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在课程中激发同学的创意潜能,调动同学的创意巧思,希望引导同学们以开放、多元的方式诠释自己对“环境问题”的反思,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课程结束后,为了更好地展示本次工作坊的成果,几位老师持续商讨课程展览的形式,持续跟进每组同学作品的进展,力求让每位同学能够更好地领悟本次工作坊开设的目的,并能将最好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工作坊由视觉传达设计系大4年级全部5个班近150余名同学参加。考虑到课时及其他实际情况,要求同学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课程作品的设计与创作,但也允许个别同学独立完成。授课老师为视觉传达设计系的专任教师,分别是系主任周杨静副教授、王颖、鞠斐、周瑞刚和孙怡康。同时,课程邀请了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佐藤直树(SATO Naoki)教授以线上的方式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指导与作品点评。
以下将展示部分优秀作品(见图1~5),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问题展开思考,其表现方式也是非常多元的,既有插画艺术,也有装置艺术或其他的视觉表现形式。我们不难看出,同学对“艺术”的思考已经较为成熟,这里的艺术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与个人创作理念的传达。限于篇幅,本文仅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其他同学的作品也各具特色。
“有料”是一款基于衣物衣料使用最大化设计理念下的微信小程序设计(见图1),以应对仅次于石油产业的第二大污染产业——服装污染问题。通过小程序设计与现实活动策划相辅相成,形成“线上 +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旧衣使用最大化,实现衣物的循环再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与社会资源的浪费。
Figure 1.Ying Zhang: Maximizing the Use of Old Clothes—Youliao. Advisor: Yangjing Zhou
图1.张盈:《旧衣使用最大化——有料》,指导老师:周杨静
就这个个案而言,学生除了在艺术表现层面凸显其创意性与表现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她能从生活细节展开思考。事实上,旧衣服到底该如何处理,许多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虽然部分社区提供了所谓的“回收箱”,但旧衣服是不是简单的打包放进去就可以了呢?或者说,这些被回收的旧衣服到底有没有发挥作用,是改善了环境问题呢,还是说可以给哪些真正需要一些二手旧衣服的人带来的帮助?此外,共享经济的思维模式也在这个个案中得到体现,人们可以透过APP了解旧衣服被再次利用的全过程,也能从衣物循环利用的过程中得到一些可能不是经济层面的“利好”,加强了自己的参与感。同时,这也符合STEAM教育实践中的与社区、社会的链接与协作,让创意走出课堂,让大众了解设计思维在解决社会问题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日常生活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经常被忽略。我们希望从生活中的废弃物出发,让废弃物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塑料瓶和旧报纸在简单的改造下,也能以全新的形式让人眼前一亮,创造出新的价值(见图2)。
Figure2.Hongying Yang, Yajing Wang, Yao Xu: Revitalizing “Art”—Transforming Waste into Art Spaces. Advisor: Ying Wang
图2.杨红英、王雅静、徐瑶:《焕然“艺”新——废物艺术改造空间》,指导老师:王颖
与上一个个案类似,设计是用创意思维、艺术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它不是简单的纯艺术。因此,STEM这四个领域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支持,而A(艺术)这个层面则能让解决的方案更艺术、更美观、更充满人文关怀。这个个案所关注的议题每天都会遇到,虽然官方花费巨大的力气推行“垃圾分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部分民众并不知道该如何“分类”垃圾,另一方面是最后的回收过程中,即便是民众完成了垃圾分类,但清运的车辆却可能将所有的垃圾放在一起造成之前的分类都是白做工。那么问题是,从技术层面来看社会已经具备了对不同垃圾分类处理和再运用的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如何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明白并重视,简单的宣导是无法达到其目的,如果通过“艺术”手段,让那些旧物得以重生,通过创意巧思和简单的处理方式变成装饰物,装点家庭、装点社区,或许是一种思路。
儿童泛灵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或心灵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包括非人类的事物,比如植物、动物甚至是无机物。植物与人一样拥有着五感,但植物的五感与人的五感是不同的。在植物的世界里,它们使用自身独特的方式来感知世界,通过拟人化的绘本设计,让儿童听到植物的“声音”,感受它们的“味道”,触碰它们的“情感”,探索这个充满惊喜和奇迹的植物五感世界,让儿童对植物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保护植物,保护环境(见图3)。
Figure3.Yan Pan, Huiwei Qin and Ruiyang Li: Hearing the Voice of Plants—A Children’s Picture Book on the Five Senses of Plants. Advisor: Fei Ju
图3.潘言、覃慧微、李睿洋:《〈听植而语〉——植物五感儿童绘本》,指导老师:鞠斐
如前述,儿童对艺术的理解可能比专家更纯粹与直接。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处理方式,是否可以通过儿童的角度来思考呢?虽然第三个个案的创造者并非儿童,但这几位学生能通过广泛的调研试图掌握儿童的视角,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表现方式诠释对植物的理解。这也可以被视作一种生命教育或全人教育。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即STEM)用大量客观事实与数据去向人们宣导植物及永续发展的意义,但这些内容可能过于生硬,反而通过儿童绘本的形式更容易被成年人所理解与感悟。
不同国家的垃圾分类标识存在理解壁垒,本设计应对后数字时代的未来发展趋势,尝试用全球通用的图像语言——emoji打破异地垃圾分类规则的理解壁垒,让外国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垃圾分类规则(见图4)。
Figure4.Yun Bai: Like Attracts Like—Emoji-Integrated Pictograms for Waste Sorting. Advisor: Ruigang Zhou
图4.白云:《物以类聚——结合emoji的垃圾分类象形图》,指导老师:周瑞刚
第四个个案也涉及环境问题之中重要的垃圾分类问题。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语言的差异,往往会造成交流的障碍,而艺术语言,或者说设计中的图形语言往往能有效地解决不同语言人群之间交流的隔阂。试想一下,我们去国外旅行或定居,很难确保所有的人都熟悉当地语言,但通过那些图形,往往能够帮助人们基本或准确了解所要传递的意义。除此之外,如何让图形语言更美观、更直观、更准确地表达所要传递的含义,这就需要艺术的介入。这个个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创造者试图在创意的过程中找寻一个适用于全球的图像语言。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相信在技术层面是可以实现上述主张的,但如何找出一套或若干套图形语言,还需要从人性的角度深入思考,尤其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民众对图形的认知与理解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当这些差异通过科学手段厘清之后,艺术将再次发挥重要的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幅作品以生物界中的动物、植物、人为主题形象,同时创作中又将他们进行了空间上的归类:天空、陆地、江河。作品以手绘插画为主要的表现形式,通过系列插画和富含故事情节的方式来呈现(见图5)。“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它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议题,这需要每个人真的关注它、热爱它。学生们将会用他们所热爱的插画来诠释他们对美好世界的期许。
Figure5.Yuhan Zha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s and Nature. Advisor: Yikang Sun
图5.张钰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导老师:孙怡康
最后这个个案关注的议题更广泛,这是这位创作者长期从艺术角度思考一些可能比较深刻的社会议题的结果。正如这个个案标题所表达的那样,当前人类越来越重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永续发展(SDGs)不仅仅是一个口号。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STEM的介入与参与必不可少。但对大多数人而言,SDGs之所以看起来像一个噱头或广告语,是因为它过于复杂与抽象。正如前面几个案例所表现的那样,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利用优美的画作或简单的手作物品,可以让大多数非专业领域的人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也能直观感受到那样令人愉悦的周遭环境。同样地,我们常说教育需要从小抓起,对儿童来说,绘本或精美的插画是其掌握知识,形成正确观念的重要媒介,这再次验证了“艺术”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创意设计领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艺术成为STEM四个领域重要的黏合剂。
4. 艺术及“工作坊”模式对设计教育的影响与启发
受学历主义和教育膨胀的影响,艺术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相对较低。然而,作为一种爱好,很多人从小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一两种艺术,比如画画或弹钢琴。我们认为这可能更有利于艺术的推广。艺术教育的方法也相对多样化,因为该学科往往需要大量的练习。长期以来,即使在常规教育中,也广泛采用讲习班的形式。虽然这种方式有时类似于课堂教学,但很容易让参与者感到轻松,这对于艺术创作的成功非常有利。同时,由于工作坊的规模通常不会很大,这有助于增强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保证了讲师和参与者之间的沟通频率。此外,工作坊结束后通常会举办展览或研讨会,这可以增强参观者的体验并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工作坊的性质与常规教育不同,它对学生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这与工作坊的主题有关。本研究要求参与者具有一定的漆艺知识和技能。然而,对于其他人,尤其是那些对艺术感兴趣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来说,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艺术互动和交流的机会。由于这些人不具备所谓专业人士的心态,他们的工作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也有一些专业人士可能忙于各种事情,很难聚在一起,工作坊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发挥艺术在设计教育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加强学校与艺术机构的合作,提供更多的艺术资源和平台给学生。
首先,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注重艺术与设计的融合。例如,设计课程可以引入艺术元素,并结合实际案例和专业工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次,要加强学校与艺术机构的合作,提供更多的艺术资源和平台给学生。学校可以与画廊、美术馆、艺术家等合作,组织艺术展览、工作坊和讲座,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和理解。
最后,要改变对艺术的价值观念,提高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政府可以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同时,学校和家庭也要共同努力,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参与艺术活动,发挥自己的潜能。
5. 结论与建议
艺术在中国设计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其在启发学生创意思维、促进跨学科合作、培养美感和情感智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中国设计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了艺术在设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些促进艺术发挥作用的具体建议。然而,还有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克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艺术在设计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艺术与设计的融合,推动STEAM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实施。透过艺术与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跨学科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设计教育体系,提供更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机会,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艺术价值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和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总的来说,艺术在设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被重视和肯定,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艺术的价值,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在设计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与探讨,能够为中国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基金项目
本研究由“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支持,项目批准号:2023SJYB0173,项目名称:基于STEAM体系的设计教育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