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针对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三农”问题,更是涉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体布局。在2023年中央1号文件中,乡村振兴战略再次被强调,凸显了全党全社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和行动。这份文件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才振兴,这意味着要集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尤其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引导他们参与到乡村商贸流通体系的转型升级中。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农村消费升级,还能为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乡村发展的新篇章。
2.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及价值意义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4年6月,全国范围内的高等职业院校总数达到了1161所,招生人数总体稳定增长,中国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与此同时,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要发挥高校优势,全面服务乡村五个方面的振兴,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类型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性。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模式方面各地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比如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与文成县在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探索出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产业 + 创新 + 服务”校地合作农业综合服务模式,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基于县域资源,结合当地特色,提出“电商 + 特色农产品”、“电商 + 特色乡村旅游”、“电商 + 农村创业协会”等帮扶方式,实现“村庄 + 农户 + 基地 + 专业”共同成长。有的地方高校还结合自身区域、行业、专业等方面优势与特色,从融入乡村产业发展、扩容乡村人力资源、促进乡村功能完善三方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从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来看,有的地区“三创教育”成为探索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和方法论,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同时也有职业院校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优秀人才输送、就业创业、融入产业农村产业发展,地方政府和高校也认识到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在创新创业、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对策。
其实在深入探究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独特助力时,不难发现其天然优势源自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广泛的社会联系[2]。统计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职业学校学生拥有农村背景,职业院校的人才储备为乡村振兴事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打下了的坚实基础。职业院校也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为“三农”领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2022年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意见中同时明确,不仅职业院校需要调整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还需致力于培养本土化的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新活力。作为一种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多个维度上都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在产业带动和人才培训方面,其“向农”的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不仅弥补了农村优质生产力的缺口,更有效地对接了农业产业的优质资源,促进了农村特色产业的持续升级与迭代[3]。
3.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协同机理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县域、高职院校和乡村产业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县域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孕育着无限潜力;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为地方输送新鲜血液;而乡村产业,则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三者的深度交融、协同发展,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关键。
3.1. 功能协同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熟练的专业人才来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职业教育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农村所需的各类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等知识和技能,提升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这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够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这种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为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乡村振兴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将迎来快速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所和教学资源。农村地区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宝贵资源。此外,乡村振兴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本和人才投入农村建设,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了农村的教育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4]。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的互动将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重要支持。乡村振兴为职业教育拓宽了发展路径与资源渠道。两者之间的互动互补,实现了彼此功能实现方面的有机融合,两者存在功能上的协同关系。
3.2. 资源协同
通过建立合作平台和乡村振兴学院等形式,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农户之间实现资源协同共享,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立足当地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院校优势,深化产教融合。结合县域经济资源和农产品特点,挖掘县域非物质文化,协同制定特色产业发展道路,助力现代化乡村建设。同时,高校也可根据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利用乡村产业资源建设实训基地,为农产品销售推广提供帮助,使乡村深度融入职业院校发展。这样的合作将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为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注入新动力[5]。
3.3. 价值协同
高职院校作为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使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产业引导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措施,高职院校为乡村提供了多元化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扶持,进一步融合了城乡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技术链的有机衔接,展现了高职教育积极主动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责任担当。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将不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建设美丽乡村作出积极贡献。通过与产业、地方政府等多方合作,高职院校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振兴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在产业、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多个领域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他们正是乡村振兴急需的“新型职业农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都与乡村振兴的需求高度契合,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人才瓶颈问题,充分展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价值。乡村振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在培养实用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4. 高职商贸类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4.1. 人才培养与输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其强调推动电子商务进入乡村,利用数字技术为农村商务发展赋能[6]。在农村产业振兴过程中,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服务农村产业链的升级,精准对接产业链的发展和需求。针对数字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高职商贸类专业应调整或增设与乡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方向,如农村电商、农产品营销、直播电商等。通过将专业链建立在产业链之上,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农村产业链之间的匹配度。而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培养“订单式”乡村振兴人才,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以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此外,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作用也应得到充分发挥。让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从市场需求出发倒逼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结合乡村振兴具体应用场景需求,精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助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更好地适应乡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农村产业振兴和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4.2. 技术服务与支持
在“数商兴农”背景下,数字化转型的力量为农村产业链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近年来,“丝路电商”行动等项目的推动下,农产品上行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农村网络零售额也在不断增长。据商务部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已达到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这一数据的背后,反映了数字化转型对农村经济的积极影响。为了加快农村数字化建设,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水平,高职商贸类专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乡村企业搭建电商平台,指导农民掌握电商知识,协助乡村企业进行农产品品牌策划和包装设计,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和附加值。通过网络营销和推广手段,如直播带货、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7]。同时,针对农村“人才荒”现象,可坚持育训并举,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通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或试点项目,吸引更多农民工返乡就业,实现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加强数字化建设,提升农民的技术技能水平,才能实现乡村经济的长足发展,让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全国和全球市场,实现农村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4.3. 产学研合作
乡村振兴的发展不仅需要个别“点”的带动,更需要整个“面”的支撑。“点”的带动是指通过个别地区或乡村的成功示范引领乡村发展,提供学习榜样,激发更广泛的发展动力。但仅仅是局部范围或者个别成功案例起示范引领作用是不够的,产学研合作在乡村振兴中就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它是整个“面”的支撑的重要手段。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校地企共建了产教融合示范园区、农产品物流与电商培训基地、企业营销人才赋能基地,持续推动农村人才的发展。而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共建全国首个公益性产教融合平台“橙点数字经济产业学院”,通过“九共同”联合培养大学生人才,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重庆市的职业院校已经建立了56个乡村振兴学院,成立了300多个乡村振兴服务或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教育系统的人才、智力和科技优势,促进了乡村振兴的创新发展。通过建立乡村振兴学院、乡村产学研示范基地、数字电商直播实训基地等形式,产学研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速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这种合作也帮助培养和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
4.4. 社会服务与公益活动
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可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资源的优势,为乡村提供社会服务和智力支持[8]。一方面,可以遴选优秀专业人才到乡村挂职,建立起高校和乡村之间直接的交流渠道,将高校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鼓励高职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振兴社会服务。例如,可以组建专家团队与合作社合作,与村民建立起伙伴关系,指导他们开展现代农业经营。商贸类教师则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展电商直播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直播技能。另外,还可以动员学生志愿者开展公益支教、科技助农、法制宣传等活动,提升农村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一份力量。
4.5. 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乡村振兴的成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相关法律和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除了国家层面的支持,学校和专业层面也应该积极制定具体化、可操作的细则和内容,以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例如,可以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师生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为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保障[9]。商贸类专业在乡村振兴中有天然的优势,通过资源整合,深化政行校企合作,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支持。建立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整合优质资源,加深成员间的合作,助力乡村振兴。例如,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农业局和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建设了“乡村振兴学院及农品电商实训基地”,开展乡村振兴学院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训、农品电商实训等项目,更好地为当地乡村发展提供服务。通过以上措施,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将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这样的合作模式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稳固的支持,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5. 结束语
高职教育在乡村振兴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当前数字经济时代,高职商贸类专业在农村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为了更好地满足乡村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需求,高职商贸类专业必须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融合。通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因此,高职商贸类专业应当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质量,以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进程。
基金支持
2024年山东省职工与职业教育重点课题(2024-454);2023年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智库重点) (2023-zkzd-026);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3CGLJ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