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本文中对“异化”的解释是当自身存在的矛盾不断发展变化,而从中产生的自己的对立面,产生的一个客体,但这个客体却成为一种对主体产生束缚的,外在的、异己的约束力量,并且凌驾于主体之上,对主体产生压制,对主体的发展存在制约。研究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容,并对其当代价值进行思考,理解其对新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的价值启示。
2. 异化劳动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他在《手稿》中指出:“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1], p. 157)
3.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论来源
3.1. 对黑格尔异化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黑格尔在其著作《精神现象学》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异化思想,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源和本质,是具有能动作用的创造性实体。“实体作为主体是纯粹的简单的否定性,唯其如此,它是单一的东西的分裂为二的过程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这种过程则又是这种漠不相干的区别及其对立的否定。[2]”主体在一分为二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对立面,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本质,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任何事物要成为现实的存在,需要通过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才可以。
在黑格尔的观点中,现实社会中的劳动是抽象的,是“绝对精神”在自我的创造过程中产生的,并不是现实世界中真实的人们的自我劳动的创造过程,他将人的本质的异化过程仅仅看成是人的意识即“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过程。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对于劳动的理解存在着局限性,认为他将现实世界人的感性劳动等同于绝对精神的抽象劳动,没有看到现实的物质世界,脱离了对真实的现实世界的关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发展,对人在自我意识即“绝对精神”的异化过程和现实社会的人的异化过程进行了区分,用“现实的人”替代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劳动用物质生产实践劳动进行取代。
3.2. 对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在哲学领域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历史贡献做出了极大肯定:“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1], p. 199)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一是证明了黑格尔哲学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宗教,并且通过思维加以阐述的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异化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二是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同样成为理论的基本原则。三是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地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1], p. 200)
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宗教异化论当中,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异化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宗教异化理论,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物,人创造了宗教中的神,但宗教却成为了人的对立面的存在。但是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并没有从主体方面对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理解,仍然是感性的抽象的自然人,直观消极的把人看成是孤立、片面、静止的抽象物,这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表现。马克思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吸收,将感性的抽象的自然人放到社会实践的现实基础上进行研究,到市民社会中对人的本质进行探究,丰富关于人的类本质的内涵,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本异化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3.3. 对国民经济学的合理化批判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形成过程中,对于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借鉴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劳动价值学说”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成果,认为劳动创造了价值,是价值产生的源泉,对劳动者在劳动中的主体创造性给予肯定。威廉·配弟在其著作《赋税论》中初次对劳动价值论进行阐述,而后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创新,将其置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进行研究,最后大卫·李嘉图再一次发展了劳动价值论,经过经济学家们的不断创新发展,最终得以形成。
根据劳动价值学说的阐述,劳动者通过劳动去创造财富,去购买自己想要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工人生产它时包含的劳动量来体现,因此,工人在劳动时付出的劳动越多,他拥有的财富就更多,对于可以购买的产品的数量值就更高。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具有合理性的,同时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存在也是允许的,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与真实的情况则是相反的,资本集中在资本家手中,通过压榨工人积累了更多的财富,贫富差距巨大,付出劳动的工人们却更加贫穷,勉强维持生计,这是存在着矛盾的。马克思肯定了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观点,但同时他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局限性,劳动者在劳动中越来越贫穷,看到了异化劳动对于劳动者在财产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在此基础上对异化劳动理论开展了研究论述。
4.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阐述,有四个方面的异化层次,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化生产为基础,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现状和无产阶级工人们生活的悲惨情况。
第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工人生产的财富与他自身拥有的财富是成反比的,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工人在劳动时生产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和劳动是对立的,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所生产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力量就越多,他所拥有的东西就更少。一般来说,工人作为劳动者,对于自己所创造劳动成果和以及在劳动时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应该由工人占有,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都被资本家占有,通过对工人阶级进行剥削,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自己的财富势力,而工人们却遭受到更大的损失,他们的劳动和自己的所获得的劳动回报是成反比的,是一种相对立的关系。
第二,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说到:“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1], p. 159)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应该是享受的,身心感到舒适的,自身得到发展,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是外在的,被强迫着进行生产劳动,并不感到愉快,在工作岗位上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旦不存在,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他们在为资本家劳动,在劳动中丧失自由,不仅是肉体上,而且是在精神上受到摧残和折磨,这种劳动过程对于工人们来说是异化的。
第三,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无论是自然界或者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在经过异化劳动了以后,对人而言就成为了异己的本质,成为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让人的精神本质、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劳动应该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活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自觉参与的劳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劳动不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仅仅是为了生活的一种手段,这和动物的存在没有区别,动物自己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成为了自己的意志和自意识的对象,这才直接将人和动物进行了区分,人才是真正的类存在物,但是异化劳动却让这个类存在物改变了,成为了维持生活的一种手段。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之后,得到的最终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1], pp. 163-164)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产生异化,参与劳动的工人并没有拥有劳动产品,而是成为资本家资本积累路上的阶梯,他们占有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和生产资料,没有劳动的资本家却拥有了更多的物质财富,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会更加激烈,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会形成两个对立的阶级。
5.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中国的当代启示
5.1. 完善分配制度,提升劳动者创造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3]习总书记多次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发表重要讲话,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表明了我国对于劳动者的重视程度,对于劳动者在劳动中的辛勤付出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创造,劳动为劳动者本人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不断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活力是至关重要的。
众所周知,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的理念,实行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使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受到自己受到了保护,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根据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经济的发展中,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大部分却被资本家据为己有,劳动者本人只能得到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劳动者在这种分配中是处于边缘化的,成为了资本分配中的弱势群体。因此,提升劳动者的劳动幸福感,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中平衡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最大程度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活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5.2. 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要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同时还指出,自然界和感性的外部世界是工人进行创造的必要条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异化,产生了人类与自然界在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异化,导致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受到破环的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更加完善。
改革开放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滋生了一些环境问题,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平衡,尤其是工业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有些企业片面追求生产的量,却忽视了生产的质,进行高消耗的发展方式,浪费自然资源,同时,有部分企业排放大量的污水和“三废”,不仅对周围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同时污染了生态环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二至之间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重要指示,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以此为指导进行经济建设。懂得顺应、尊重和保护大自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进行经济建设,让规律造福人类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开展生态文明的教育,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民群众当中,加快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贯彻落实绿色的新发展理念,加强构建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新发展格局,将中国建设为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3. 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共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媒介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功能越来越多样化,人类对它们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学生在做作业时对搜题软件过度依赖,思考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弱化,沉迷在网络世界中也不在少数,有部分网民在网络上发表不利于国家发展的言论,同时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提高,各种西方的社会思潮涌入中国,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人们对利益和权力的追求更加强烈,精神上的异化程度不断加深,对于本国文化的发展是不利的。
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应将其和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做好理论宣传工作,重点着眼于互联网领域,传播正能量的文化,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同时我们要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强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凝聚力。文化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而优秀的中华文化则是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是各族人们凝心聚力的重要精神粮食,是各族得到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6. 结语
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的重要标志,为其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与时俱进,吸收、借鉴其中有益经验,指导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争取早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