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引发了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资本主义生产使环境遭受空前破坏,资本家加速对工人阶级的压榨和剥削,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紧张矛盾,与此同时,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发展,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奠定了科学基础。此外,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的形成同样受到近代形而上学思想,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基础。
1.1. 《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的时代背景
第一,资本主义大工业大生产破坏自然环境。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为了实现最大的利润,资本家贪婪地无节制索取大自然的资源,给自然界带来了不可修复的破坏。自然界中资源枯竭、植被减少、水污染加剧、大气排放增加等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恩格斯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严重性,深刻地指出了其背后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第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加剧。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追求剩余价值,为了获取利润的最大化,资本家会不惜代价扩大生产规模,无限制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其结果可想而知。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工人受疾病困扰,过着非人般的生活,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剥削必然会造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冲突和斗争,且这一矛盾和斗争越来越严重,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这种斗争只会越来越剧烈,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三,近代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发展。19世纪的自然科学取得了创新性发展。如在物理学方面,德国物理学家迈尔,系统、创新地诠释了能量守恒定律,开创性的阐述了转化定律以及能量守恒的思想,论证了各种能量形式可以按照固定的等量关系进行相互转化的思想;在化学方面,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用原子来揭示各种化学现象的内在联系,论证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在生物学方面,细胞学说的创立对僵化不变的机械自然观进行了沉重打击,特别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旧哲学中的神创论予以了否定,它阐明了生物演变的过程,说明了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是通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的结果。恩格斯正是通过总结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1.2. 《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一,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他的思想对恩格斯的生态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黑格尔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理论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包含了辩证法的思想。另外,他认为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是绝对精神的自我生成的阶段产物。恩格斯批判吸收了黑格尔的思想,指出了其存在缺陷的地方,黑格尔是唯心主义的出发点,颠倒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自然是人的精神的创造物,自然规律也不是自然固有的,而是人赋予的。
第二,对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扬弃。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终结者,对恩格斯生态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费尔巴哈不仅批判了宗教神学,揭露了宗教神学的本质,他还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本主义的自然观,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恩格斯吸收了费尔巴哈理论的合理部分,指出了其不足之处,恩格斯认为他没有摆脱唯心主义,在自然科学领域他是唯物主义者,但在人类历史领域他却没有完全摆脱唯心主义的局限性。
第三,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补充和发展。恩格斯主要发展了马克思两个方面的生态思想,其一,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马克思强调,自然是一个独立于人类意志的客观实体,人类的生存和活动依赖于自然界,而劳动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手段,人类改造自然界要遵循客观规律。而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1],这说明了劳动起到了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作用。同时提到,人们之所以能够改变自然世界,是因为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自然法则。其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所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间所冒的生命危险了。”[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对自然资源的滥用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环境问题,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致使环境问题的元凶。恩格斯在这一观点上与马克思看法一致,他指出资本家只关心能否直接得到利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毫不在意。他提到,“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2]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倡导,要想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只有对社会完全变革使其成为共产主义制度。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的主要内涵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通过劳动实践在自然界中获得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维持自身的生存,在此过程中,人类不断的发展进步,有意识的改造自然满足自身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背景下,这种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受资本逻辑驱使,自然不再是人类的基本生存资料来源,作为中介的劳动也发生异化,引发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冲突。
2.1. 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
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详细地阐述了人类作为自然界长期演变的产物,并且是通过分化的过程逐渐发展而来的。他系统地探讨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认为人类最初是从原始生物逐渐分化演变而来的,形成了脊椎动物的形态。进一步,从这些脊椎动物的形态中,人类逐渐实现了手脚的分化,最终实现了直立行走,从而与猿类区别开来。这一过程充分证明了人类是从自然界中演变而来的,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存在紧密联系,无法分割开。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上。一方面,人类是源于自然变化的产物,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也会深刻影响人类的发展。从自然的进化史来看,人类的出现和发展是自然演化历史的一部分,可以说自然的演化历程就是人类的进化历程。另一方面,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发生在自然环境中,但与此同时,人类也从自然界中独立出来,具备了自己的能动性。恩格斯曾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以及大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2]由此可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完全依赖于自然界。如果脱离了自然界,人类就变成了抽象的客观存在,现实意义上的人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在理解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时,我们必须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依赖于自然界。自人类诞生之时起,自然界就不断地为人类提供各种物质补给。起初,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各种食物来满足温饱,后来学会使用火种和制造工具,通过狩猎和种植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此外,自然界还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衣食住行等基本原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说,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生存之源的客观存在,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存活。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的生存和进步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供给。此外,为了持续创造历史,人类必须继续存在下去,因为人类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与自然密不可分,与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如果人类与自然分离,就会缺乏足够的原材料来满足人类对物质资源的需求,从而无法确保人类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2.2. 劳动是人与自然关系转化的中介
为了实现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转换,人类必须通过劳动。这种物质转换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首先,人类不能独立于自然界存在,他们需要接近自然界并从中获取各种资源,以改变自身。这是人类存活和发展的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生命的本质要素在于与周围的外部自然界进行不断的新陈代谢。如果新陈代谢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其次,人类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类在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并改变自身的同时,又会通过自身的力量使自然界发生符合自身需求的改变。人类是在自己所处环境中与环境共同发展的。人类懂得积极地控制自然界,使其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人类改变自然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人类能够利用工具改变自然界,这是人类独特的生活方式,标志着物质生产的开始,也意味着具有创造力和自觉意识的社会实践的开始。动物当然也需要生存,但它们只是简单地利用外部自然界,被动地、盲目地接受自然界的赐予。使用工具是动物所没有的生活手段。另一方面,人类是在社会关系中改变自然界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变化,也是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变化。因为人类是以社会集体的形式与自然界进行互动的,而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
2.3. 资本逻辑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在资本逐利的本性下疯狂地追求剩余价值,这样就必然会加大对自然的破坏和对工人的剥削。自然是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但是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唯利是图的资本家为了降低成本,无止境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将自然界当作一种无偿的自然生产力来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剧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工业文明之前,人在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没有突破自然界的承载能力,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处于相对平衡、相对和谐的状态。随着工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转向大机器生产,加剧了对自然的开发破坏力度,导致自然界开始出现失衡的状态,但对于这些问题,利欲熏心的资本家们看不见,他们关系的是能变成资本的、直接利润的资源。此时,自然不再是人们生存的基础,而是作为一种财富的来源被资本家所占有,成为被资产阶级所奴役,被迫去满足资本家欲望的工具,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自然界遭受破坏的速度越来越快,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2.4. 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解的途径
资本主义的逐利性加深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无视,自然在资本家看来只是资本增值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资本这种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天然矛盾必须通过变革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才能化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在社会方面的间接的、较远的影响,从而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2]只有将改革社会制度与解决生态危机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生态环境问题。而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就要开辟共产主义,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会销声匿迹,将不再有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
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定的指导思想保证其不偏离方向,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背景下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造成环境问题的同时也引发了工人的疾病,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考虑到人民的需求,考虑到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3.1.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九大指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说明,优美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已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首先,优美生态环境可以保障空气、水、土壤和食物等对人有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的安全,提高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其次,优美生态环境可以帮助放松身体,促使身心愉悦,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此外,优美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例如美丽的自然风景可以吸引游客旅游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些都是直接关系人民生产生活的环境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忧民生所需,注重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因此,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现代化建设带来的生态效益,不断提升和满足人民的生态环境需要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直面解决的问题。
3.2. 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现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与超越。现代化首先是在西方工业文明中开展的,这一现代化的实质是围绕着人的需要而展开的,对自然的利用以人类需求为中心,野蛮掠夺、浪费自然、污染自然,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因此,现代化建设必须看到这一问题,避免掉入西方式现代化的生态“陷阱”。中国走的现代化道路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这一关系出发选择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表明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规划更加深入具体,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
3.3.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聚焦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问题是现代化社会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直面现实生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现代化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需要解决的生态问题也越发复杂。社会发展立足于现实问题导向上,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3]的现实问题,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许要考虑生态环境和长远未来,不能像西方一样通过高消耗资源和高污染环境的方式谋求经济发展,高消耗、高污染、高耗能的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神奇地发展了社会的生产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它同自己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本身是不相容的。这种发展方式同社会生产力相矛盾冲突,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变得尖锐。所以,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4]所以,如何理性看待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遇到且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通过消耗自然,获取利益的道路,而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从而解决生态问题,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3.4. 生态文明建设注重走绿色发展道路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依附到征服的转变,当然,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依附还是征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对立的,《自然辩证法》主张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正确运用规律。恩格斯认为,人的实践是不可忽视的,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科技是人类历史进步的革命性力量。工业化以来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也造成自然界恢复能力跟不上资本主义生产速度,使变人与自然变得日趋对立,由此可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该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实践与自然规律本质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5]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事业整体布局,充分体现了我国坚定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不走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是以生态优先发展生产,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效进行必须有一个能够把握总体,统筹各方面的核心力量,而党能够充分发挥总览协调作用,人民群众既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也是成果的享有者,应该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在此过程中需要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不应该建立在牺牲环境基础上。
4.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生态文明建设历来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在人口规模大、区域差距明显、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坚强核心和根本保障。未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需继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的巨大合力。其一,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牵涉多个方面,比如,生态系统破坏、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浪费等。为此,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精心布局,明确其发展方向,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二,健全生态法治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多部门配合交叉执法,制定环境规划标准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力,合理运用党的政治领导力构建立法完善、执法公正的法治体系,使各部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有法可依。
4.2.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人民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生态文明建设牵涉到的方面如此之多、任务如此艰巨,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党的主张和政策在广大人民中得到贯彻落实。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可以通过培育生态文明思想和意识进行。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生态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让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比如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到勤俭节约,避免铺张浪费。我国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广大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力量,如果每个人都积极树立绿色生活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做生态文明的建设者,那一定也会是生态文明的受益者。
4.3. 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一是要深刻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两个对力的概念,认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的破坏,因此走的是一条通过牺牲自然达到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虽然实现了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但是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因此证明了通过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道路不可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摒除这一观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高质量发展既需要以发展经济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需要满足人们的生态环境诉求。为此,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发展,因为只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变,才能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引领产业变革,实现在绿色转型中经济的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