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西南边疆地区地广人稀,其村庄发展既要落实国家强边固边的战略要求,又需以人民为中心,兼顾经济发展,保障村民的生活品质。对比内地,边疆地区的村庄问题更为复杂,对于村庄发展路径和城镇化建设,需要在借鉴内地经验的同时,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日喀则作为西南边疆地区的重要城市,研究其村庄布局,具有典型意义。
2. 日喀则基本概况
从地理区位上看,日喀则市处于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四国交界之地,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仅次于拉萨市,为西藏自治区第二大城市,市域国土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下辖18个区县。从地形地貌上看,日喀则地处地广人稀的青藏高原地区,大体处于喜马拉雅山系中段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间,南北地势较高,其间为藏南高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横亘全境南部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山系,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1]。从人口及城镇化来看,日喀则市人口规模小、地广人稀、城镇化水平低,七普数据显示,日喀则市2020年市域总人口79.82万人,比六普增长9.4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43万人,乡村人口61.38万人,城镇化率为23.09%,对比六普增加5.5%[2]。从经济发展情况看,日喀则市自身发展基础薄弱,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国家战略和自身条件的影响,尚未形成健康完善的产业结构,经济自生动力不足,主要依靠外部援助、国家补贴等外生动力推动经济发展。
3. 日喀则市村庄发展的特殊性
日喀则的城乡发展与城镇体系建设与内地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在地理条件、战略定位、发展阶段、城镇化方式、居民生活方式等均存在特殊性,其村庄布局优化需考虑的问题也比其他城市更为复杂[3]-[6]。
特殊的地理条件。日喀则市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仅为4.5人/平方公里,农村人口密度更低,约为3.4人/平方公里,人口总量小且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成本较高。虽然国土面积广阔,但受自然条件和海拔高度影响,但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有限,人地矛盾突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92%,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面积狭小和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东部河谷地区,10%的土地面积聚集了近50%的人口总量,其余地区人口稀少,且布局分散。人口主要集中在桑珠孜区、江孜、拉孜等雅江河谷地区,桑珠孜区城镇化水平最高,发展最为迅速,区域发展不均衡。
特殊的战略定位。国家对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有明确的指示,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西藏自治区的战略定位是“两屏四地一通道”,即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重点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加强边境地区建设。日喀则作为西藏自治区的第二大城市,也是四国交界处的典型边境城市,要把服务于国家战略作为第一要义,村庄建设也需严格落实国家战略,严守底线,重视国防安全和生态安全。
特殊的发展阶段。根据党和国家对西藏自治区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要与全国一起进入小康社会,目前,日喀则市整体发展基础薄弱,尚存在多项短板。日喀则市尚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城镇化率为23.1%,比全国平均水平63.89%低40.79个百分点,比西藏自治区平均水平35.73%低12.63个百分点。就日喀则市域而言,整体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但老年人口比重进一步增加,且局部已呈现老龄化形态。尽管老年系数提高不大,但老年人口绝对量的增加速度快于总人口,且由于人口流动的原因,乡村人口特别是青少年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大量涌向城镇学习或务工就业,造成乡村人口老龄化系数高于城镇。日喀则市城镇发展水平低,城镇空间布局相对分散,城镇规模小且数量少,规模和结构不合理,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弱,要素聚集能力不强,非农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吸纳就业能力弱,大部分城镇只有简单的住宿、餐饮服务功能,对资金、劳动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集聚能力不强,加之地域面积辽阔,城镇间联动效益不强,18万平方公里内仅有28个城镇,城镇密度为1.6个/万平方公里,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与农村的距离远,对农村的带动能力较弱。受城镇化水平影响,日喀则市乡村发展仍处于以农牧业为主的传统发展阶段。
特殊的城镇化方式。根据城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可知,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密切,城镇是工业的主要载体,工业是城镇的主要推动力,美国城市学者诺瑟姆提出的诺瑟姆曲线,城镇化初始阶段和加速阶段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工业,后期主要动力则来自于服务业。目前,日喀则市城镇化率未达到30%,城镇化水平处于初始阶段,但日喀则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工业反哺农牧业能力弱,第三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难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以实现大规模劳动力的转移。且日喀则市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国防安全为日喀则市第一要务,受自然条件及其自身定位的影响,日喀则市未来不会经历大规模的工业化,且由于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期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和对口援助,市场机制不健全,自主发展能力不强。
特殊的生活方式。日喀则市大多为藏民,仅有小部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居民,受民族习俗和文化的影响,居民对故土难离,不愿意离开自己生长的土地,这种情感活动对日喀则市村庄布局工作的推进也有较大的影响。
4. 问题识别
受特殊的地理条件、特殊的战略定位、特殊的发展阶段、特殊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限制,日喀则市村庄在现阶段存在很多问题。
边境地区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制约强边固边工作推动。日喀则市国境线长约1800公里,边境九县约占全域国土总面积的60%,但总人口仅占全域总人口的25%,边境县人口密度仅为0.52人/平方公里,远低于城市及自治区平均值。边境地区大部分处于喜马拉雅山裂谷地带,多高山峡谷,用地条件局促,承载能力不足,边境区域的村庄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口外流,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激发边境地区的活力、改善边境地区的经济,提高边境地区的人口规模,落实国家强边固边的战略要求。
地质灾害隐患突出,制约村庄进一步发展。日喀则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复杂多变的气候导致地质灾害频繁,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地质灾害隐患点密集的区域也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特别是泥石流,高易发区分布范围较广,村庄建设要注意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震断裂带等地质灾害严重的区域,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服务设施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人居环境亟待改善。日喀则市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民生设施仍存在短板,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升。近年来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日喀则市各项民生设施建设也随之不断完善,但受自然环境和村庄分布影响,部分地区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工作推进困难,目前各项设施仍存在短板,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不同区县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尚未实现村庄全覆盖。居民获取设施资源的便捷性还存在一定问题,在村庄建设的工作中应重点关注。
村庄建设形式粗放,节约集约度不高。日喀则市人均村庄建设用地达到300平方米以上,部分区县超过《西藏自治区村庄规划技术导则(试行)》的要求,且人均宅基地和户均宅基地面积均较大,存在超占、超标现象。日喀则市特殊的生活习惯和区情也是造成宅基地面积过大的原因之一,高原牧区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的地理位置差异性,造成一户两宅情况普遍。除此之外,生态搬迁、扶贫易地搬迁等工作推进之后,过渡期内原有宅基地、建设用地未进行复垦复绿,也造成建设用地重复增加。
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居民收入水平低。日喀则市城镇化水平较低,很大程度上还是传统的农牧社会,地广人稀、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城镇发育能力弱、城镇经济欠发达,拉动人口就业并向城镇聚集的能力非常有限。同时,城镇化、人口发展以及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等问题聚集叠加,对日喀则市村庄发展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但基数小,收入结构不合理,对社会补助和政策性补贴的依赖度高等问题仍存在。经营性收入仍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导地位,财产性收入的占比不足2%,而转移净收入占比达到20%。距实现中央第五次、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的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要求仍有较大距离。
5. 优化策略
坚持“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深入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治藏方略,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边疆安全,优先保障自然生态空间,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要求,保护特色民族文化,维护村庄历史文化村庄风貌。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村庄布局既要充分考虑固边守土的需要,又需考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可能,因地制宜落实生态搬迁政策,优化村庄布局,补齐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短板,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公共安全防护与应急系统和应急保障体系,加强各类防灾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市域综合防灾能力。扎实推进产业培育、就业培训等后续发展工作,切实改善乡村居民的人居生活。充分尊重民意,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尊重农民意愿;上下协调,充分听取意见建议,确保适宜性和合理性。不以城镇化数量为目标,立足实际情况,较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增进福利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分类促进乡村保护和发展,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宜聚则聚、宜散则散、聚散结合、适度集中。立足市情,统筹部署市域村庄规划,鼓励探索创新和试点。以边境地区为重点,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加强沿边开放,支持边境地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发展能力,提高人口和经济支撑,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利用现有资源和口岸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贸易、边境旅游,提升边境地区吸引力。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立足村庄区位条件、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村庄分类与三生空间结合,对村庄发展进行潜力评估,以县为单位,统筹全域村庄,明确村庄分类。结合村庄分类,编制具有针对性的村庄规划,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自身产业,走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6. 总结
日喀则作为西南边疆地区的典型城市,其城镇化和村庄发展有其特殊性,因此,要想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就必须要依靠政策支持,走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发展目标方面,注重低起点、高目标、跨越式;在动力机制方面,注重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在产业支撑方面,注重具有地域、传统、民族特色的产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在发展核心方面,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提高人的素质;在发展模式方面,注重城镇化与农牧区共同发展。
基金项目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2112013310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