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提高,园林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载体,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园林不仅具有美化环境、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更是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探讨园林大师的园林观对于园林艺术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陈从周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园林学家和建筑学家,他的园林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重要的实践意义。陈从周先生在园林艺术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和独到的见解,他的园林作品和学术思想对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陈从周的园林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理解,也可以为现代园林设计和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生平简介
陈从周(1918年11月27日~2000年3月15日),原名郁文,字从周,晚年号梓室、梓翁,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杭州(见图1)。陈从周先生一生享誉无数,既作为园林宗师、古建筑名家,也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创始人,也是上海社科大师,被全世界誉为中国现代园林之父。
Figure 1.Mr. Chen Congzhou
图1.陈从周先生①
2.1. 成长经历
陈从周1918年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城北的青莎镇一栋雅致住宅,里面还有个不大的园林,而陈从周爱花草的感情便就是从小在这里培养起来的。
陈从周先生从童年时期就喜欢养花种草、叠石理水和观察匠人造房起屋,并爱绘画古诗;5岁时向孔夫子叩头,破蒙读书;8岁才正式入私塾读书;10岁时在教会小学读书,又向当地的老秀才学习古诗文,读《古文观止》《幼学琼林》等幼儿启蒙书籍。每日早晨必练习书法,这使得陈从周先生从小接受的就是中西合璧式教育;13岁小学毕业,考入杭州蕙兰中学读初中,第二年转到盐务中学;后来,陈从周在杭州之江大学学习,主修中文和历史。师从大师,空余还自己钻研园林和古建筑,自学成才。
2.2. 工作经历
1942年,陈从周从之大毕业,就任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和杭州市师范学校国文与历史老师。陈从周虽然对文史一直情有独钟,但他对古建筑园林也特别有兴趣,业余时间一直在自学古建筑园林。陈植教授认为陈从周先生的古建筑天赋很高,于是聘请他到之大建筑系教授中国古典建筑史,从此陈从周先生便从文史研究转向中国古建筑研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陈从周先生积极从事保护、发掘古建筑、传统园林工作。他融中国文史哲艺与古建园林于一炉,出版了他第一本专门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其《说园》五篇,总结了中国园林的理论。晚年参加多处园林设计实践,直接参与指导了上海、浙江诸多古园的维修和设计工作。
1950年,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史,并在这结识古建筑专家刘敦桢教授,开始了陈从周教授的古建筑研究生涯。同年秋,执教于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正式开始教授中国建筑史。
1951年,出版“陈从周画集”,兼受聘于之江大学建筑系,还兼课于苏南工业专科学校,课余开始了苏州古建筑、古园林以及诸多的名人故居的考察。
1953年,于《文物参考资料》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古建筑的考察文献——吴县洞庭东山杨湾庙。
1956年,代表作《苏州园林》问世。它是第一本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在这本书里陈从周提出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论断,抓住了苏州园林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文人园林的诗情画意,还总结归纳出了中国园林造园手法,诸如借景、邻虚、屏障、对景等。
1959年,参与主持上海建筑三史工作,对于搜集、保存上海近代建筑史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60年代初,参与指导上海豫园、嘉定孔庙、松江余山秀道者塔的修复、设计工作。同时,由苏州到扬州,开展扬州园林的考察研究工作。在浙江古建筑考察中发现了安澜园遗址,在扬州园林考察中发现了石涛和尚叠石遗作——片石山房。协助、参与梁思成设计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纪念堂,陆续在《文物参考资料》《文物》《同济大学学报》上发表有关古建筑、古园林考察文章,极大促进了对我国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1]。
3. 《说园》
《说园》是陈从周先生所著的一部园林美学经典之作(见图2),被誉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理论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著作在园林美学、建筑美学和艺术理论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高度评价。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园林美学经典之作,对于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深化人们对园林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指导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2]。
3.1. 内容
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陈从周先生认为,园林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地形、气候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充分利用自然元素,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景观。他指出,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Figure 2.“Shuo Yuan”
图2.《说园》②
注重空间布局的层次感:陈从周先生强调,园林的空间布局应该注重层次感和透视效果。通过借景、对景、分景等手法,创造出多层次、立体化的景观空间,使整个园林显得更加丰富和有深度。同时,他强调空间布局要有主次、有重点,避免过于复杂和混乱。
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陈从周先生认为,园林中的建筑应该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不能过于突兀和生硬。建筑风格要与园林的整体风格相一致,同时也要考虑其功能性和实用性。他主张园林建筑要尽量与自然环境融合,避免过于繁琐和人工化。
注重植物配置的多样性:陈从周先生强调,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应该注重多样性,避免单调和重复。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并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花卉等植物元素,使整个园林显得生机勃勃、四季皆宜。
强调细节处理的精致性:陈从周先生认为,园林设计的细节处理非常重要,一个细节的疏忽可能会影响整个园林的品质。他强调要从细节入手,注重每个环节的处理,包括园路、花坛、水池、假山等各个方面。只有做到精致入微,才能使整个园林显得自然、和谐、优美[3]。
3.2. 意义
《说园》的优点在于其系统性和完整性。陈从周先生在书中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园林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包括园林的美学特征、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实用性和功能性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同时,他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园林美学的精髓;《说园》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内涵。陈从周先生在书中强调了园林作为文化载体的意义,认为园林不仅是供人们游憩、观赏的场所,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他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园林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园林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深化人们对园林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说园》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书中所提出的园林美学理论和设计思想,不仅为园林设计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也为建筑、景观、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并推动其与现代园林设计的融合创新[4]。
4. 陈从周先生的设计案例
陈从周的设计作品多以传统的园林风格为主,但又不拘泥于传统。他善于根据不同的场地和环境条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采用借景、对景、分景等手法,创造出层次丰富、空间变化的景观效果。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的考虑,使得设计作品既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也能充分展现出园林的美学价值[5]。
4.1.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明轩设计
Figure 3.Ming Xuan imitation temple spring small courtyard
图3.明轩仿殿春簃小院③
布局设计:明轩的布局设计吸取了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殿春簃小院的精华,被赞誉为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永恒展品。
空间处理:明轩运用空间过渡、视觉转移等处理手法,使全园布局紧凑,疏朗相宜,淡雅明快,集中反映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精华。
庭院设计:明轩的庭院运用自然元素和传统元素,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组织,使庭院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建筑风格:明轩的建筑风格以传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主,采用木结构,粉墙黛瓦,朴素大方,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实用性和功能性:明轩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其实用性和功能性,满足博物馆内部的使用要求,同时与周围的环境和建筑相协调,为游客提供舒适、宜人的观赏环境(见图3)。
4.2. 云南楠园
Figure 4.Nan Garden in Yunnan
图4.云南楠园④
云南楠园是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先生的收山之作,也是陈老先生的园林理论思想和作品的孤本。
首先,陈先生在造园实践中多以“因地制宜”“小中见大”和“虚实相生”等手法,这些手法在云南楠园中也有所体现。陈先生注重利用地形地貌和泉水等自然元素,结合当地石材和植物,构建出美轮美奂的园林。
在陈从周先生的造园实践中,他多以“因地制宜”、“小中见大”和“虚实相生”等手法来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这些手法在云南楠园中也有所体现。陈先生注重利用地形地貌和泉水等自然元素,结合当地石材和植物,巧妙地构建出美轮美奂的园林。他通过对自然元素的巧妙运用,将园林的意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人们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同时,陈先生还注重园林的空间布局和层次感,通过借景、对景、分景等手法,创造出多层次、立体化的景观效果,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正是由于陈先生的卓越设计和匠心独运,云南楠园成为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地方特色的园林艺术瑰宝,也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其次,陈先生在云南楠园的设计中,注重空间布局的传承。他以园林布局、理水叠山、厅堂营建、花木布置到匾额楹联等方面,都亲自定夺,使得整个园林的设计风格统一,空间布局层次丰富。
此外,陈先生也注重江南园林及苏州园林的传承。他以江南山水园林为蓝本,结合云南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创造出了云南楠园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
最后,陈先生在云南楠园的设计中还体现了他的“传承”思想。他认为,修复是“述古还古”,是追本溯源,承接历史。而创新则是古典的现代化,是古为今用,开创未来。因此,他在设计中既注重传统的继承,也注重创新的体现(见图4)。
5. 设计思想及造园特点
5.1. 陈从周的设计思想
顺应自然:陈从周先生强调,园林设计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元素,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在造园过程中,应该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过多的破坏和干扰,保护好生态环境。
空间层次与透视效果:陈从周先生注重园林的空间布局和透视效果,通过借景、对景、分景等手法,创造出多层次、立体化的景观效果。他强调园林的空间要疏密相间,景深景浅,层次分明[6]。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陈从周先生认为,园林的建筑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园林的建筑风格要朴素大方,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实用性与舒适度:陈从周先生强调,园林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其实用性和舒适度。园林的功能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同时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舒适度的提升。
文化内涵与创新:陈从周先生认为,园林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园林可以展现出一个地域或时期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6]。他强调园林应该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注重传承与创新。同时,他也鼓励在园林设计中进行创新探索,与时俱进[7]。
5.2. 陈从周的造园特点
园林的美学特征:陈从周先生认为,园林的美在于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组织,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
园林的空间布局:陈从周先生强调,园林的空间布局要紧凑、疏朗相宜,注重空间层次和透视效果,以及景物的配置和光影的变化。
园林的建筑风格:陈从周先生认为,园林的建筑风格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及木结构与砖石结构的搭配。
园林的实用性和功能性:陈从周先生强调,园林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其实用性和功能性,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同时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舒适度的提升。
园林的文化内涵:陈从周先生认为,园林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园林可以展现出一个地域或时期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他强调园林应该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注重传承与创新。
6. 如何继承和发扬陈从周先生园林观
陈从周的造园观体现在他对于园林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上。他强调园林艺术与自然、人文、历史的融合,认为园林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他也注重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认为园林应该反映时代的特点和历史的发展。
在实践中,陈从周善于利用自然元素和传统元素,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组织,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他强调园林的美在于整体和细节的协调统一,不仅注重山水、花木、建筑等元素的搭配,也注重园路、石桥、假山、水池等小品的细致处理。
此外,陈从周还提出了“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即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布局,使小空间呈现出大空间的景观效果。他还强调园林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认为园林不仅是供人欣赏的艺术品,还应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休闲娱乐的需求[8]。
7. 结语
陈从周的园林观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念和思想在园林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他对于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重视,也为我们理解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思路[9]。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园林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于陈从周园林观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也可以为现代园林设计和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10]。
然而,陈从周的园林观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例如,他的造园手法和设计理念主要基于传统的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可能不太适合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此外,他的园林观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难以操作的问题,例如如何平衡园林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等。
注 释
①图1来源:https://collection.sina.com.cn/zgsh/shgd/2018-07-13/doc-ihfhfwmv0321013.shtml
②图2来源:https://www.sohu.com/a/199993694_188910
③图3来源:https://www.sohu.com/a/192475210_99906280
④图4来源:http://www.douban.com/doulist/30942730/?collect=yes&ck=None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