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美育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Aesthetic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摘要: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乡村小学美育的现状,探讨了教师培训与质量研究、乡村社区教育研究及乡村本土化教育研究的相关内容。国外研究多结合当地文化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充足的资源配置,形成了完善的美育体系。对比之下,中国乡村小学面临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结合本土文化进行美育教育在中国乡村有很大潜力。研究提出了双师课堂模式和本土化文化融入的具体实施建议,包括课程内容、课外活动、实践教学和家校合作的本土化措施,旨在提升乡村小学的美育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Abstract:This study,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explores related topics such as teacher training and quality research,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rural localized education research. Foreign studies often integrate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dopt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and utilize abundant resources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In contrast,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China face issues such as weak teacher strength and inadequate utiliz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re is great potential for integrating local culture into aesthetic education in rural China. The study proposes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for the dual-teacher classroom model and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culture, including localized measures for course conten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practical teaching, and home-school cooperation, aiming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文章引用:梁靖. 乡村小学美育研究综述[J]. 艺术研究快报, 2024, 13(3): 181-188.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4.133027

1. 乡村小学美育国外研究

使用Web of Science、谷歌学术为依托遵照国外乡村小学美育的惯用语,使用为“Aesthetic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为检索词以高级检索方式检索和筛选出相关文献,并在文献阅读过程中通过参考文献追踪检索,进一步补充了相关文献。研究方向为教师的培训与教师质量研究以及乡村文化研究。

1.1. 教师培训与质量研究

对教师研究的文章。Cao (2022)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的远程艺术教学,尤其是手工课“折纸樱花”的案例。研究发现互联网艺术教学在弥补教师短缺和解决教育均衡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1]。Nie (2018)利用优秀的MOOC资源和微视频设计教学内容,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从而弥补乡村小学艺术教师不足的问题[2]。Piao (2012)通过双师课堂模式进行对乡村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其掌握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还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3]。Tabitha (2017)探讨了执教前教师在布什巴克里奇农村阿康胡克教学实践期间的专业学习经验,使用定性的半结构反思讨论和学生的反思期刊来收集数据[4]。研究结果表明,执教前教师在从事专业思维、学习和意义创造时经历了思想转变。也就是解决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的重点是重视对教师教育项目的开发。

1.2. 乡村社区教育研究

Schafft K A考虑了农村教育与农村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农村背景下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阐明更广泛的农村发展政策[5]。Radhika Iyengar以社会资本理论模型为框架,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将其应用于帮助社区加强其教育支持系统,为社区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6]。Husák, Hudečková (2017)关注捷克共和国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认为社区主观条件对社区教育的成功发展具有更高的重要性,农村社区学校对教育活动的支持是其发展的积极因素[7]

1.3. 乡村本土化教育研究

小学美术教育与本土文化资源结合。杜威与其女儿合著的《明日之学校》(School of Tomorrow)一书中就提到了美国中西部一所乡村学校和美国东北部的“森林小学校”是使用乡村自然资源开展自然课研究,以此强调学校教育并不是独立存在应当同儿童的家庭、生活环境、生活日常进行紧密联系[8]。Setyobudi, Florentinus等人(2018)对乡村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在小学生民族艺术文化的审美教育中,以及寻找激发小学生对包括民族民间艺术在内的学习和知识兴趣的方法[9]。Muhammad等(2019)将Sakura传统艺术作为教育背景以提高学生社会团结的潜力。结果表明,将本地文化纳入课堂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有意义的理解,并增强社区团结[10]。Kasiyan (2020)在印尼日惹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中,试图通过将地方文化融入木工教学,帮助有智力障碍的学生培养民族精神[11]。这种教育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同时提高他们的手工技能。Conkey和Green (2018)在农村学校让学生绘画本地蛇类的栖息环境及其食物链,结果显示,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12]

1.4. 兼容性与适应性分析

中国乡村小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教育方式传统等。研究表明,农村学校教师流动性高、教学资源不均衡和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需求是主要问题[13]。地理位置偏远、薪资低以及专业角色调整困难导致教师频繁离职。城乡学校在教学能力建设上存在显著差异,加强专业学习社区有助于缩小这一差距。教育人力资源的社会溢出问题使得农村学校长期面临艺术教师短缺的问题[14]

此外,农村家长普遍对美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智育,这进一步限制了美育的发展[15]。国外的乡村小学美育模式通常结合当地文化资源,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充足的资源配置,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美育体系。如“互联网+”背景下的远程艺术教学、利用MOOC资源、利用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等。

其中,“互联网 + 美育”可以直接应用于中国乡村小学,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和远程教学,提高美育教学质量。其次结合本土文化进行美育教育,这一模式在中国乡村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因为中国各地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形式。中国已有实践案例。“乡村艺课”美育公益项目通过“云上美育教学”将美育教育与地方特色、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远程授课结合本地教师的“双师”课堂助力乡村美育的发展。该项目不仅帮助乡村学生提高了艺术素养,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SPOC模式需要硬件设施和网络覆盖的完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在硬件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需要进一步投入。

具体措施包括网络资源共享。开发适用于乡村小学的美育在线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远程教学。通过直播和录播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乡村美育教学质量。本土文化结合。在美育课程中融入当地的传统艺术和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教材和活动。例如,“乡村艺课”项目在全国多地的实践证明,通过“互联网+美育”可以有效提升乡村学生的艺术素养。

2. 乡村小学美育国内研究

乡村美育研究主要是关于乡村社会美育与乡村学校美育。

2.1. 乡村社会美育

乡村社会美育研究分两个研究角度。一是从文化艺术领域关注乡村文化与乡村美育,这一方面主要分为两种研究倾向。一种是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刘相燕(2016)落脚于新农村建设,对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美术教育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16]。“艺术家介入乡村建设是时代使然”[17]。艺术家可以把不可视、不能触摸的、不可听的文化变成可视、可听、可感的气氛及象征性文化符号,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如“碧山共同体”“郝塘村营建行动”[18]。2014年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进入公众视野,也就是艺术家主导乡村建设时有自己的主张,以情感判断去实践乡村建设,忽视了村民的文化根基会导致主体的错位[19]。不单以艺术家也不完全按照村民的方式进行,如何实现平衡难以解决。接着就有学者对艺术乡建的多主体问题进行探析,得出结论,艺术乡建要分析各主体在乡建场域中的多样化张力和互动关系,重新定义何为“主体性”。

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的出台鼓励文化从业者投身乡村文化建设[20]。更多艺术工作者和学生参与到艺术乡建,如高校组织发起的乡村美育项目,2018年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乡建中的参与式美育研究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组织成立的乡村艺课以“云上美育教学 + 校园美境营造”的美育模式探索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思路等。乡村美育并不等于乡村的艺术课程或者纯粹的艺术教育,过量地使用专业美术和城市化的艺术审美进行乡村美育的方向并不完全正确。从共生的立场结合“艺术”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历史可梳理两者的理想关系[21]

另一种是从民俗学和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寻找乡村建设的不同方法期望从客观上促进乡村的社会美育发展。民俗学家主要是从农村的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民间传统文化习俗为入口进行研究[22]。总的来说通过艺术的方式介入乡村的进行具体建设实践,其关注的本身并不是艺术这一方式,甚至可以说与审美这一范畴没有太大的关联,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恢复乡村本应存在的礼仪、风俗、秩序和伦理精神,以此激发普通人的参与乡村建设的主体性和参与感,以期绵续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尊敬和暖意[23]

2.2. 乡村学校美育

第二种是乡村学校美育。目前学界研究多集中在学校美育的范畴,围绕乡村学校的师资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纂等问题均有比较充分的探讨。根据检索关键词将文献整理分类,可以分为两个研究方向:教育方法角度和教学内容角度。

从教育方法角度关注乡村美育,一是对于教育目标的本土化研究。黄炎培在《〈农村教育〉弁言》一文中,强调乡村学校“应当为适应于乡村生活之教育”[24]。韦颖(2006)、廖其发(2015)提倡以人为本作为农村教育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倡开发适合当地的本土课程,培养具备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25][26]。二是聚集在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的探讨。王丹(2011)在乡村学校课程设计中发现在学生中心教学法的应用上存在问题。尽管教育改革在推动学生中心教学,但由于课程和时间表的集中化,教师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面临诸多限制[27]。杨宁和杨辉(2019)对福建省农村教师技术使用问题进行访谈。研究发现,设备故障率高且维修延迟,以及技术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方面的优势有限,这些问题显著影响了农村教师对技术的整合和使用[28]

从教学内容角度。一是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朱婷撰写的《浙江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及尹华艺(2018)、郭谷岩(2019)、史伟(2019)则分析了目前小学美术教育的不足、美术教师的构成,分析了目前农村美术教育出现的问题,对农村美术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相关要求和一些建议,试图改善农村小学美术教育[29]-[32]。雷宝霞(2018)则更加细致地从具体课程出发,对农村课程中的美育渗透进行了研究[33]。二是教学内容本土化研究。黄际影,杜鹏(2021)从非遗保护的角度,阐述非遗舞蹈的传承是文化多样性的保证,其最终目的是唤醒文化自觉[34]

2.3. 本土化乡村小学美育模式

中国幅员辽阔,乡村教育需求和文化背景差异显著,研究本土化乡村小学美育模式很重要。调研不同地区的乡村小学,了解其文化资源和教育需求,可开发多样化美育模式。如南方可结合竹编、剪纸、蜀绣等手工艺教学,北方可利用民间故事和戏曲资源。以下以南方为例。

利用地方资源和传统技艺进行美育教育对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很重要[35]。“乡村艺课”在云南芒市小学进行傣陶美育课程,以西双版纳当地的自然风光、历史传说、传统建筑为基础,结合傣族特有的慢轮陶艺技法,开发出了一系列儿童傣陶美育课程[36]。这些课程不仅教授陶艺技巧,还让孩子了解傣族自然、建筑和文化知识。课程通过线上录播、直播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确保偏远地区儿童能接受高质量美育教育,还开发了儿童材料包和文创产品。浙江斯民小学通过竹艺课程,如《竹节人剧场》和《非遗竹编》,让孩子们学习传统竹编技艺,培养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文学素养和戏剧表达能力[37]。《竹节人剧场》课程将传统玩具竹节人融入美术、文学和表演艺术中,非遗竹编课程通过平面编织和立体竹编玩具传承民间手工艺智慧。湖南一些乡村学校引入湘绣工艺,开展手工艺美育课程,学生在学习刺绣技艺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艺术素养,并加深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认同[38]

结合现代教育手段。傣陶美育课程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录播、直播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能够接触到高质量的美育课程。课程还通过研发儿童材料包和创意文创产品,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四川龙台镇小学,教学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材料,确保了课程的高效开展。课程成果展示和教育督导小组的检查,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结合地方特色的美育模式不仅能够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39]

教师培训与教学资源配置。在各个案例中都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例如,在云南芒市小学,项目团队为当地教师提供了美术教学培训,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寄送专门研发的课程材料包。通过这种方式,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又确保了课程的顺利实施。

通过综合利用地方资源、现代教育手段以及完善的师资培训和资源配置,本土化的乡村小学美育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乡村小学的美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3. 具体实施建议

3.1. 双师模式应用

双师模式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通过城市优秀教师的远程指导和乡村教师的现场教学,提升乡村小学教育质量。其应用分为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和后期评估三个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需教育部门与优秀学校合作,选拔具有丰富经验的美育教师,开发涵盖美育理论、教学方法和实际操作的培训课程,搭建远程教学平台,确保网络设备和技术支持到位,同时对乡村教师进行基础培训,使其熟悉双师课堂模式和相关技术。

中期实施阶段是双师课堂核心。城市教师远程视频授课,提供指导和示范,乡村教师现场操作和辅导,两者需密切协作,确保教学内容和节奏一致。此阶段应定期组织培训班和工作坊,邀请美育专家举办讲座和实操培训,提升乡村教师教学能力。

后期评估阶段需教育部门和参与学校共同评估双师课堂效果,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学生反馈等方式,分析模式优缺点并改进。例如,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乡村教师自主教学环节,确保持续优化。

双师课堂模式虽有优势,但也有技术依赖、教师协调和资源不均等问题。可建立技术支持团队,利用互动工具增强课堂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增加教师协同培训时间,通过在线会议和培训确保沟通顺畅,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定期更新教学资源,建立持续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3.2. 本土化文化融入

首先课程内容本土化。为了开发和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教材和课程内容,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教育部门应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调研各地的文化资源,包括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戏曲等。与当地文化机构和非遗传承人合作,收集相关资料。基于调研成果,邀请教育专家和当地文化专家共同开发美育教材。教材内容应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如南方地区的刺绣、陶艺,北方地区的民间故事和剪纸艺术。对乡村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其掌握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培训可以通过双师课堂模式进行,确保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新教材。

另外课外活动本土化。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遗址和自然景观,开展田野写生和文化考察活动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学校应与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和旅游部门合作,规划参观路线和活动内容。确保活动安全,并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前往历史遗址和自然景观。活动中,安排专业讲解员或教师讲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结合写生和考察任务,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学习。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展示,如绘画作品展览或文化考察报告分享,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文化认同感。

其次,实践教学本土化。邀请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和艺术家进校园,开展传统文化和艺术体验课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学校应与当地文化机构和非遗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他们定期进校园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传承人的专长和学生的兴趣,设计具体的体验课程。例如,剪纸艺术家教授剪纸技巧,泥塑艺人展示和指导学生制作泥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传承人和艺术家进行现场演示和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应辅助传承人,确保课程顺利进行。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注重家校合作本土化。鼓励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学校的美育活动,共同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美育活动的意义和内容,鼓励家长积极参与。通过家长会和社区公告等途径,招募家长志愿者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例如,家长可以协助教师组织手工艺制作课程或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文化遗址。在家长志愿者的参与下,开展多样化的美育活动,增强家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家长可以与教师共同设计和实施文化体验课程,分享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家长和社区成员给予表彰和激励,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通过评选“优秀志愿者”等方式,激励更多家长参与到美育活动中来。

4. 结语

综合对比国内外乡村美育研究,中国学者偏重于独立探讨“乡村教育”,如课程本土化设计和教育价值取向,而近年来的艺术乡建更多关注村民生活条件和文化产业链的改善,较少涉及乡村学校教育和美育。虽然艺术乡建提供了美育场所,提升了村民艺术素养,但其长远发展需依赖村民自身动力,培养“未来接班人”至关重要。

国外研究更注重乡村儿童、家长和学校的关联,强调从微观角度探讨儿童教育。相较之下,国内研究在结合乡村儿童、家长和文化发展学校教育方面较为欠缺,实践案例多依赖他人研究,缺乏本土实践的生命力。

本研究提出双师课堂和本土化文化融入的建议,通过技术支持、提升互动和资源共享,解决乡村学校师资薄弱问题,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教材和课程,组织田野写生和文化考察,鼓励家长和社区参与。这些措施不仅传承地方文化,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乡村小学美育的发展需结合本土文化资源,采用双师课堂和本土文化融入策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这些措施的具体实施路径和效果,为中国乡村小学美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 Cao, W. (2022) Analysis of “Internet + Art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BCP Education & Psychology, 4, 309-313.
https://doi.org/10.54691/bcpep.v4i.865
[2] Nie, S. (2018) Research on Art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Concept of SPOC.SSAH Conference Proceedings, 6, 209-219.
[3] Piao, F.-X. (2012)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in Rural China: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Educational Research, 3, 67-75.
[4] Nkambule, T. and Mukeredzi, T.G. (2017) Pre-Servi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Experiences during Rural Teaching Practice in Acornhoek, Mpumalanga Province.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7, 1-9.
https://doi.org/10.15700/saje.v37n3a1371
[5] Schafft, K.A. (2016) Rural Education as Rural 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the Rural School-Community Well-Being Linkage in a 21st-Century Policy Context.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91, 137-154.
https://doi.org/10.1080/0161956x.2016.1151734
[6] Iyengar, R. (2021) Rethink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 Post Covid-19.Prospects, 51, 437-447.
https://doi.org/10.1007/s11125-020-09538-2
[7] Husák, J. and Hudečková, H. (2017)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Czech Republic.Journal on Efficiency and Responsibility in Education and Science, 10, 64-70.
https://doi.org/10.7160/eriesj.2017.100301
[8] 约翰杜威.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 等,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133.
[9] Setyobudi, S., Florentinus, T.S. and Triyanto, T. (2018) Internalization of the Pesisiran Javanese Cultural Values through Fine Art Education at One Roof State Primary-Secondary Schools in Wedung Village, Demak Regency.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6, 209-219.
[10] Muhammad, U., Sutimin, L. and Sudiyanto, S. (2019) Local Wisdom for Sustainable Education: The Sakura Traditional Art to Improve Students’ Social Solidarity.The Proceedings of the1st Seminar and Workshop on Research Design,for Education,Social Science,Arts,and Humanities,SEWORDFRESSH2019, Surakarta, 27 April 2019, 1-7.
https://doi.org/10.4108/eai.27-4-2019.2286932
[11] Kasiyan, M.H. (2020) Integrating Local Culture-Based Character Education in Wood Crafts Instruction for Mentally Retarded Students.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10, 217-232.
[12] Conkey, A.A. and Green, M. (2018) Using Place-Based Art Education to Engage Students in Learning about Food Webs.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edagogies, 21, 1-17.
[13] Wang, D., Wang, J., Li, H. and Li, L. (2017) School Context and Instructional Capac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Rural and Urban Schools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52, 1-9.
https://doi.org/10.1016/j.ijedudev.2016.10.009
[14] Anna, L., Akhter, I. and Wang, A. (2021) Why Is There a Long-Term Shortage of Music, Sports and Art Teachers? An Analysis of the Professional Role Development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China.SSRN Electronic Journal.
https://doi.org/10.2139/ssrn.3844938
[15] Li, Y., Li, J., Devlieghere, J. and Vandenbroeck, M. (2020) What Parents and Teachers Say about Their Relationships in ECEC: A Study in Rural China.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28, 332-348.
https://doi.org/10.1080/1350293x.2020.1755489
[16] 刘相燕. 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美术教育案例分析和探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 2016.
[17] 李修建. 方李莉: 艺术乡建的人类学视野、方法与观念[J]. 美术观察, 2019(1): 18-21.
[18] 王明美. 艺术乡建中的参与式美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美术学院, 2022.
[19] 杨冬江, 张熙. 当代乡村社会美育的内涵、路径及意义探析[J]. 美术研究, 2023(1): 111-114.
[20] 刘姝曼. 乡村振兴战略下艺术乡建的“多重主体性”——以“青田范式”为例[J]. 民族艺术, 2020(6): 135-143.
[21] 张颖. 异质与共生: 日本当代艺术乡建诸模式[J]. 民族艺术, 2020(3): 20-28+37.
[22] 张士闪. 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评20世纪的中国乡民艺术研究[J]. 文史哲, 2007(3): 17-28.
[23] 邓小南, 渠敬东, 渠岩, 等. 当代乡村建设中的艺术实践[J]. 学术研究, 2016(10): 51-78.
[24] 黄炎培. 《农村教育》弁言[M]. 北京: 教育与杂志, 1956: 25.
[25] 韦颖. 以人为本: 构建新型的农村教育目的论[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2): 121-124.
[26] 廖其发. 多元一体: 中国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1): 106-118.
[27] Wang, D. (2023) The Dilemma of Tim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in the Rural Classroom in China.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7, 157-164.
[28] Yang, N. and Yang, H. (2019) Understanding Urban Teachers’ ICT Usage of Technology in China: An Ecological Study. 2019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edia and Engineering(IJCIME), Osaka, 17-19 December 2019, 498-501.
[29] 朱婷. 浙江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 [硕士学位论文].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05.
[30] 尹华艺. 重庆农村小学独生子女的美术教育现状探究[J]. 明日风尚, 2018(13): 171.
[31] 郭谷岩. 浅谈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 数码设计(上), 2019(6): 197.
[32] 史伟.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缺失与改善发展路径[J]. 大观(论坛), 2019(12): 204-205.
[33] 雷宝霞.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 文学教育(下), 2018(8): 54-55.
[34] 黄际影, 杜鹏. 乡村美育与非遗舞蹈: 艺术乡建的“校园美育”路径[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1(4): 103-113.
[35] Li, W., Muhamad, M.M., Mohd Fakhruddin, F. and Zuo, R. (2022)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the Dual-Teacher Teaching Program on Rural Education under the Internet+ Backgroun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Progressive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1, 137.
https://doi.org/10.6007/ijarped/v11-i3/14351
[36] 云南傣陶乡村艺课团队. 傣陶走进云南芒市小学[EB/OL].
https://mp.weixin.qq.com/s/uWlf6F9mot7A9ZXd1VKtBQ, 2023-07-02.
[37] 乡村艺课. 乡村艺课走进云南芒市小学[EB/OL].
https://mp.weixin.qq.com/s/GHpNpvmSSOYM2paHvtbArA, 2024-07-02.
[38] Chen, Q. (2023)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Jingchu Culture in School-Based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SSAH Conference Proceedings, 6, 209-219.
[39] Zeng, H. (2016) A Survey on Chinese Rural Art Education.Journal of Rural Education Research, 1, 79-91.

为你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