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电视女性角色的“集合身份”——近十五年来白玉兰“最佳女演员”奖项获得饰演女性角色的伸缩与尝试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Chinese TV in the New Century—The “Best Actress” Award of Magnolia in the Past 15 Years Has Won the Expansion and Attempt of Playing Female Characters
DOI:10.12677/arl.2024.133021,PDF,HTML,XML,下载: 35浏览: 97
作者:寇政文:爱丁堡大学文学语言与文化学院,英国 爱丁堡
关键词:白玉兰奖女性问题影视创作消费文化Magnolia AwardWomen’s IssuesFilm and Television CreationConsumption Culture
摘要:本篇论文关注近十五年来白玉兰“最佳女演员”奖项获得者饰演女性角色的伸缩与尝试,利用“集合身份”这一概念,选取《新结婚时代》《我的前半生》《芈月传》《辣妈正传》和《三十而已》五部剧集中的女性角色,讨论消费文化下的女性影视角色如何一步步获取时代特征,实现人物内在丰满,以及影视从业者如何借用影视影响力引导社会关注女性问题。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pansion and attempts of magnolia “Best Actress” award winners to play female roles in the past 15 years. Using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e identity”, this paper selects the female roles in five episodes of New Marriage Era, The First Half of My Life, Legend of Miyue, Hot Mamaand Thirty.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female film and television roles in the consumer culture acqui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tep by step, realize the inner fullness of the characters, and how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ractitioners guide the society to pay attention to women’s issues by virtue of the influenc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文章引用:寇政文. 新世纪中国电视女性角色的“集合身份”——近十五年来白玉兰“最佳女演员”奖项获得饰演女性角色的伸缩与尝试[J]. 艺术研究快报, 2024, 13(3): 138-142.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4.133021

1. 消费者社会下的“集合身份”

齐格蒙特·鲍曼在其著作《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提出了现代社会正由生产者社会转型为消费者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正身处在消费者社会,顾名思义,消费者是消费的人,消费意味着把东西消耗殆尽:吃穿用度,或以其他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影视文化盛行的21世纪,影视作品好像也避无可避地全方位地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鲍曼在书中提出了现代人类是具备“集合身份”的群体,而从近年来白玉兰奖对于电视剧女性角色的颁奖选择中就可见一斑。“集合身份”,即随意地安排商店里能买到的,不太持久的,容易剥离的,可随意更替的标签,这似乎正是人们应对当代生活的挑战所需要的[1]

中国电视剧中的女性角色成长,显而易见是反映了时代变迁的,而女性角色“集合身份”概念的增强,正是体现了女性角色在影视产业浩浩汤汤的发展中的伸缩和尝试。就仅仅从1990年出品的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中张凯丽饰演的刘慧芳,再过渡到《我的前半生》中马伊琍饰演的罗子君,从她们身上的变化中,观众几乎可以笃定地说女性角色和自己的生活更加贴近了。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电视剧进入成熟时期,下文主要分析对比近十五年白玉兰奖“最佳女演员”奖项获得者饰演的女性角色的变化,阐述消费者社会下影视作品中“集合身份”的增强。

2. 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的“集合身份”

2.1. 身份选择上

在《新结婚时代》中,由刘若英饰演的顾小西从身份上来看是非常完美的。毕业于名牌大学中文系,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作为一名高知家庭的美女编辑,她性格开朗心直口快,嫁给了从农村考进北京的大学生何建国。而何建国在暴露出家庭问题之前,在观众心中与顾小西也几乎可以说得上是郎才女貌。他是一名从农村考来城市的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工作能力上展现出非常卓越的个人能力。

在《我的前半生》中,由马伊琍扮演的罗子君则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家庭主妇。大学毕业之后认识了陈俊生,这之后就开始过起了简单又肆意的阔太太生活。直到她发现陈俊生出轨,她不得不重新捡起事业,面对真实的生活。

而《辣妈正传》中由孙俪饰演的夏冰,和前面两位女性角色有着本质不同的定位。她对于婚姻和孩子的态度是反叛的。而她的个人生活也很有现代都市别具一帜的感觉,白天她是个走在时尚前端、工作体面的女白领,晚上摇身一变成为夜店女王。正是她的性格和生活之间的矛盾,才导致她意外怀孕之后就改变了她对于人生的整个态度。

由《甄嬛传》相同班底打造的《芈月传》,原本打算延续《甄嬛传》的万人空巷的盛况,但是无论是收视率还是口碑上都不如预期。其实从孙俪扮演的芈月身上就能看出一些原因,这部剧的男性向特征非常明显,但是受众定位却又大多是女性向,因此产生了二律背反的悖论。但从芈月的人物落地来看,女性身上的“集合身份”显著增强。

去年热播的《三十而已》中,由童谣扮演的顾佳着实为该剧增添了不少色彩。但从“集合身份”上来看,顾佳的出现又好像只是能够说明国产影视剧更注重对于女性内部心理的探讨,外化的矛盾始终无法离开对于生活和事业的讨论。

综上所述,从白玉兰奖颁发“最佳女演员”选择的影视角色中可以看出颁奖方其实是很看重角色与时代的关联的。从选取的五个影视剧女性角色按时间顺序纵向看,顾小西显然可以被称为“大姐”。在她的爱情观中,她对于爱情是非常热情的,但也可以说是随意的,几乎可以说“高富帅”占一样就可以获得她的芳心。但是这样的爱情观从现代观众的角度来看却又是不合理的,我们不排除现实生活确实有这样的人,可这样的恋爱脑是否在现实生活中在大多数人看来都不是正确的思想呢?拿宫斗剧《甄嬛传》《延禧宫略》《芈月传》等作品来说,观众本身就具备消费观念的“集合身份”,一个人既可以白天当白领,晚上在家里发淘宝的货品当一名个体户,社会在不断地开化,观众想看到的其实是活在电视荧幕中的自己。火爆的《甄嬛传》几乎就可以说是因为其现代性而刷屏,当然这也是很多历史大家抨击这部剧的主要原因,与历史不符。甄嬛这样的“大女主”在古代是非常少见的,但是在现代却是非常常见的。前期被权力玩弄,后期玩弄权力,这实际上体现的是现代才更关注的个人主义。当带着这个观点再去看甄嬛这个人物,观众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她的身份绝不停留在后宫妃子这么简单的标签中。她可以吟诗作对,参与国事;可以利用感情把控职场,打压眼中钉;甚至可以寻求外援;也可以随时离开后宫,追求“诗和远方”。这也是“集合身份”的一种体现,更是宫斗剧火爆的根本原因。

所以虽然顾小西是来自2006年的现代都市女性,她身上的“集合身份”观念还不够强,也是因为当时年代国内的消费文化还在蓄势之中。但当我们紧接着把目光转移到七年之后的《辣妈正传》,就清晰地可以看到现代都市剧对于女性身份的选择上有了思考。孙俪饰演的夏冰,白天是一位光鲜亮丽的白领,但是到了晚上就是“夜店女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天和黑夜就代表着一个角色的两面,也代表着人性的两面。观众不愿意再单纯了解和自己一样白天上班发生的琐碎的故事,游走于复杂的人际关系,接触各行各业稀奇古怪的人,观众想看到被社会赋予工作任务之外的人物的生活,因为自己的生活也在发生着改变。《三十而已》中的顾佳,《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她们虽然本质上面临的仍是婚姻和事业的抉择,但是其人物立意和出发点上就已经和《渴望》中的刘慧芳有了明显变化。面对婚姻的变质,她们可以选择妥协,也可以选择放手,但这都是基于自己内心的选择,这是女性角色的成长,选择的权利变得更多元。所以她们的身份是和人物行动的选择紧密结合的。

因此,从身份选择上来看,影视剧中角色的“集合身份”的确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而映照了现实生活中观众的成长,在伸缩中尝试向上生长。

2.2. 角色面临矛盾的层面

《新结婚时代》中,顾小西面临的矛盾主要是个人和婚姻,爱情的矛盾。其中还加入了大时代矛盾,城乡之间的割据对于人物命运走势的影响。高知家庭出身的顾小西一下子卷入自己前半生从未经历过的是非之间,和何建国家庭的碰撞让她苦不堪言,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对婚姻门第观念的体现。

《我的前半生》罗子君面临的矛盾主要就是出轨后发现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养活自己,初入职场接触真实生活后无所适从,新欢旧爱,事业家庭之间的矛盾让她的每一个选择都变得非常的重要。

夏冰,前文也已经赘述过她的现代性,《辣妈正传》在2013的时间点也是非常契合。作为反传统的女主角形象,夏冰的矛盾主要就是意外接受了传统人物命运之后,她的不能适应,她无法和自己妥协,也办法和生活妥协。

芈月在朝堂之上讥笑众臣,她又有了孩子。《芈月转》的人物矛盾其实也是女主角和一众男性角色发生的故事,同时强化了权力斗争,朝代更替,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男性向的电视剧,人物矛盾和大多数历史剧一致。

而如果单从人物矛盾上看,《三十而已》的顾佳遇到的矛盾在时间轴上并没有多大进步,也大抵就是婚姻和事业的平衡问题。

同样,这五位女主角面临的矛盾虽然仍然无法逃脱事业和家庭话题的桎梏,但是从时间上却可以看出矛盾立地的进步。因为这样的桎梏也是当今女性仍然在面临的,当人们在责怪现代女性向电视剧的刻板保守的时候,不如打开窗户走出去看看,是否正在路上行走的女性就正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控诉电视剧不真实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中国影视剧的发展离不开女性观众的大力支持,主要是因为她们在身份上的集合观念在增强。但是从这五位女性角色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人物矛盾立地的真实。2006年,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化以及北上广深的发展,很多小镇青年走出家乡,开始选择“北漂”的生活。而他们出发的目的或是考学,或是工作,因此会认识大量的土著人,也就会发生着许多故事。顾小西有着与家庭不相匹配的“恋爱脑”,这也体现着当时偶像剧入侵,美化人物的倾向,她身上的现代性不明显。在解决何建国的家庭纷争的时候,她苦不堪言,也看不出高学历和良好的家庭背景为她提供的解决琐事的优解。可观众为何对这样的角色也有着追捧?其实还是因为代入感太强。有着这样高学历高背景的女生都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更不用说那个年代的没能完成高等教育却早已经为人妻,为人母的女生了。传统都市剧女性形象的塑造策略往往仍以男性为主导,定位也只是迎合和满足男权社会及大众文化对女性消费的产物[2]

但来到2010年之后,这一切发生了改变。将《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和《三十而已》的顾佳拿来对比,就可以发现在同一个出轨的矛盾上,两人的选择看上去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却又好像殊途同归。顾佳发现林有有加入到自己的感情之中,她选择的方式是果断离婚,当面对峙,选择放手;罗子君则是花了好长的时间释怀,被逼着离开自己的家之后才想着要自己站起来,用自己的双手给自己撑起一片天。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很多社会新闻中关于女性在婚姻中独立自强的说法,面对出轨,家暴“零容忍”是舆论目前对于女性困境给出的最广义的建议。电视剧中也接受了这样的选择,因此也体现了时代特征。可为何顾小西,刘慧芳的妥协在现代观众就有些无法接受了呢?其实还是她们身上的“集合身份”不够强,或是说那个年代的女性身上的身份还不够多元,我们看到剧集之中她们的选择太少,她们几乎像是被情节和堆砌的矛盾推动发展。从叙事逻辑来看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从当下的时代背景来看,那样的人物仿佛都已经离我们这个时代很远了。

因此,从矛盾的塑造看,几乎可以用人物的“集合身份”是否多元来划分影视剧发展的年代处于什么时代,而且这也成为女性向剧集能够成功的基本因素。

2.3. 女性角色继续伸缩生长的可行性

前文花了大量笔墨描述女性向剧集的时代性特征,佐证消费者社会“集合身份”观念和女性角色的伸缩与尝试之间的关系。但倘若代入上述引文的观点去分析五位女性主角的人物结局,我们几乎可以得出一个让人失望的结论:无论是顾小西,芈月,罗子君,夏冰,顾佳(程度稍微弱点),最后她们的结局好像都无法避免和剧中的男性角色产生联系。那么,现代生活更加多元,女性选择更加多,但女性怎样给出最优解成为了影视剧安排剧情的一个挑战,我们能看到让每一位女性满意的结局么?从审美观点来看,这是不可能的;但从女性文化来看,哪怕剧情中有那么一点尝试,就是推动解决现代女性生活困境的助力。《三十而已》是聚焦于都市女性成长的剧集,在提供解决女性危机问题的建议上可以说是非常全面了。但我们就仅仅止步于对于出轨“零容忍”就够了么?女性绝不仅仅只是处理家庭问题就能够真正敢说没有困扰了,职场欺凌,性骚扰,女性犯罪,以及为何在犯罪问题中受害者大多数为女性这样的问题还数不胜数。都市女性电视剧应该更直接地剖析社会中女性群体所面临的本质困境与难处,更进一步地挖掘与思考,才能够创作出更具突破性的女性形象[3]。影视剧关注的角度不敢说已经够全面了,够真实了,对于女性题材的进一步突破也许是女性向剧集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这一点如果能够有质的突破,国产女性剧将会迎来完全不一样的局面,想必白玉兰奖也更愿意关注对题材有所突破的剧集。

如果梳理获得白玉兰奖项的剧集,我们也可以发现剧集题材的每一次突破也许在两三年之内无法获得认可,但当星星之火燎原之后,影视剧的发展会迎来井喷式的数量增长和质量增长,奖项自然就会多加关注,这不仅需要创作者的创作内容更加丰富,也需要每一位生活在柴米油盐之中的现代女性对于自身困境的努力和尝试。文化反作用于人,提高文化软实力归根到底还是需要真实的人的努力。

3. 女性角色的伸缩与尝试

对于女性问题,社会总是给予大多关注,是因为女性曾经是弱势群体,现在也依然是弱势群体,这一点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观点去反驳都几乎没有任何效用。因为从女性面对的困境来看,这既是事实,也是真实。从上文举例的五位女性角色中,我们探讨了影视专业下创作者对于女性角色塑造上的伸缩与尝试,大多都是反映了时代背景的。白玉兰奖作为中国电视最权威的奖项,它的每一次颁奖,都代表着影视行业最先锋的变革和发展。从白玉兰奖对于角色的选择身上,我们看见了新时代女性角色的成长,不管是浅层的进步还是浅尝辄止的人物内在逻辑多元,这都是进步,也反映了女性意识仍在崛起。而我们每个人,不论男性或是女性也都应期待未来真正男女平等的实现。因为对于女性来说,女性角色有一天能够真正从电视机走到真正的生活中,意味着女性不再受到刻板印象的偏见;对于男性来说,女性角色能够更加多元,意味着弱势群体的利益在受到关注,男性也就不会因为身高,长相,疾病等问题而受到歧视。因此,影视剧中女性角色的伸缩与尝试,其实也正是社会在各个群体之间找到一种稳定平衡的文化体现。

4. 结语

从白玉兰奖“最佳女演员”获得者扮演的角色来看,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可以说达到了一个空前强大的阶段。但也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被消费文化绑架的我们,每个人面对“集合身份”的增强,在通过影视手段谋求社会平等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关注的是现实中人物的行动。只有真正影响到了现实中的人们去改变,去行动,影视作品的成功才能跳脱出作品的层面,形成一种真正对社会有利的文化影响。而女性角色的时代特征显著,也正是影视行业从业者关注到了女性的这一诉求,用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呼吁社会关注女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齐格蒙特∙鲍曼. 工作, 消费主义和新穷人[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2] 张婧. 论都市剧女性角色塑造的症候、映射与升维[J]. 视听, 2021(12): 34-35.
[3] 明玥. 都市女性电视剧“她形象”特征及局限性——以电视剧《三十而已》为例[J]. 声屏世界, 2021(17): 41-42.

为你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