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呈增加的趋势[1]。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我国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面对极端灾害不断刷新极值、灾害影响区域边界扩大、多灾种叠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报预测难度不断加大等挑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要加强气象服务。其中决策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最主要的服务之一,决策气象服务主要是为各级党、政、军领导和决策部门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在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服务过程。因此,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提升决策气象服务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对于降低自然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基层气象部门决策气象服务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基于此,本文通过调研近年来各省、市优秀服务案例,结合铜仁决策气象服务工作实践,查摆问题,旨在为今后基层防灾减灾决策气象服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2. 铜仁决策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现状
2.1. 决策气象服务组织机制
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作为决策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内容,实行“小实体,大网络”的服务机制。市、县气象台作为基层防灾减灾排头兵,承担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具体业务,通过“5步闭环”的方式开展重大天气过程气象服务,即中期(一周预报)提醒、短期服务(降雨过程开始前2~3 d)、临近预警、过程警报、结束总结。此外,还有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视频会商和预报预警信息共享机制,保障气象信息和气象服务的协同一致性。
2.2. 决策服务内容及形式
遵循决策服务相似原则,铜仁市、县气象台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服务,并提供了大量服务产品。
从产品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天气气候的监测评估与未来预测、针对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生产的专业气象服务,以及为重大社会活动和突发事件提供的气象保障服务。在这些服务中,针对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决策服务占据着最为核心的地位。统计铜仁市气象台近5年服务产品数量和类型得知,气象服务年产品数量1200余期,其中汛期(4~9月)气象服务产品数量最多,特别是6~8月,各月均占到总量的10%以上,其中7月超过11%;冬季(12月~次年1月)最少。主要是因为6至8月是我市主汛期,是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压力最大的时段,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多发。
从服务形式上看,气象台对外服务统一以《重要气象信息专报》、《气象信息报告》、《专题气象服务》、《气象信息快报》四种形式开展:《重要信息专报》主要为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根据天气形势制作的面向党委政府及决策部门的防灾减灾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一般通过印发纸质文件和电子邮箱等方式报送,重点突出,政府部门关注度高、采用率高;《气象信息报告》主要为预报预警信息、天气实况监测以及天气对生产生活的综合影响分析等内容,面向公众及政府,突出天气信息和重大过程,根据天气特点按需制作;《专业气象服务》分类较细,涵盖常规天气、极端天气、气象灾害、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各类重大活动等类型产品,按照时节或者既定方案,规律性制作,面向行业部门及社会公众;《气象信息快报》主要以灾害性天气实况监测及短临天气预报为主,发布频次较高,根据灾害性天气发展情况实时更新气象信息。
2.3. 决策服务产品传播方式
1) 纸媒服务。在预计即将出现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时,主动制作的气象服务产品,并向政府部门报送。其优势在于服务内容精细化程度高,信息详实,并且可以附加文字、图片等多媒体元素。然而,这种“一张纸”的形式在覆盖用户群体时存在一定的难度[2]。
2) 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服务。该服务方式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高效的时效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服务群体的需求。然而,它的服务精细化程度相对较低,形式较为单一,这是其主要的不足之处。
3) 通过LED屏和农村大喇叭服务。这种方式具有时效性高的特点,且对安装地点的要求不高,非常适合田间地头和人口密集区域。然而,其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且服务效果可能并不显著。
4) 手机短信服务。通过10620121平台,发布天气实况、预警信号、一周天气、雨情等。优点是操作便利,覆盖面广、时效性高;缺点是投资与维护成本高,服务信息群集、易拥堵,内容重复、单一。
5) 网络服务。目前,网络已成为气象服务传播的主要媒介,包括QQ (群、邮箱)、微信、抖音、网站等。这种方式具有及时、高效、直观、成本低的特点,能有效解决气象信息覆盖的“最后一公里”和“灯下黑”问题。然而,对于接收群众来说,如何查找和获取这些信息可能是一个挑战。对于服务提供方而言,制作多种形式的直观、精细化的多媒体服务产品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6) 人工传递信息。原始传播方式在山区农村依然实用,而且常用。铜仁现有气象信息员3117人,覆盖8县4区,2955个村级群,强有力的气象信息员队伍,是我市防灾减灾气象信息向农村传播的首要形式。
2.4. 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灾害性天气过程存在连锁影响的特点,铜仁气象紧密衔接政府防灾减灾部署,与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专项服务。修订完善了市、县强降水预警叫应的标准规范,完成市中心城区(碧江区、万山区)的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建立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和“24622”递进式精细化气象服务联动机制,即提前24小时发布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每6小时滚动发布12小时重大灾害性天气报告,每2小时滚动发布0到2小时临近预报产品。联合应急管理局印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强化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与应急响应信息横向互通,完善灾害性天气“三个叫应”、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信息社会发布;联合市防汛办印发《铜仁市村(居、社区)暴雨灾害防御指引》,提升村(居、社区)应对暴雨洪涝灾害的能力;联合市发改委、市水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县城)内涝防治信息发布等有关工作的通知》;与公安交管、交通运输部门建立《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整治提升协作机制》,联合做好恶劣天气交通安全管控工作;与应急、自然资源、水务等部门联合开展自然灾害风险研判及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通过协作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暴雨洪涝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3. 存在的问题
虽然铜仁在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上开展了诸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要想提升基层决策气象服务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开展的精细化程度不够
一是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不足,防灾减灾救灾压力大。二是气象台能够预报出大的天气过程,但对强对流、暴雪等灾害性天气的具体落区预报还不够准确,灾害性天气落区精细度不高,尤其是暴雨站点预报准确率偏低,格点预报产品不全。中长期预测中对灾害性天气的持续性和强度估计不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比较大。
3.2. 基层气象服务的防灾减灾体系不完善
行业自动站监测站网发展不充分,用户需求分析不充分;欠缺分行业的常规、临时性、突发性和重大过程演变场景需求设计;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气象服务产品数量多、类型多,但服务供给针对性不强,精细程度、智能化水平不足,服务存在“大水漫灌”现象。
3.3. 基层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基层台站气象服务信息化缺乏统一规划;平台自动化程度低,预警信息靶向发布能力有待提升;各直属单位数据资源分散,初步建成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不满足部门内数据共享需求;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3.4. 气象科普及信息传播渠道有待进一步探索
气象灾害的发生存在着很大偶然性,公众、部分行业缺少自然灾害防御意识以及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气象宣传还存在“盲区”。
3.5. 气象服务缺少服务策略等方法的经验总结
实际业务中决策气象服务注重于预报技术的经验总结,缺少对服务方法理论的研究和技术支撑。过程服务多以主观经验积累为主,对决策气象服务的前后一致性与天气预报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博弈关系,气象服务经常陷入是否应追随预报调整的“两难”困境,是否开展服务往往取决领导决策,主观性大。
3.6. 服务人才队伍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优秀的预报员不等同于优秀的决策气象服务人员,直以来,气象台注重对预报员预报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服务中预报员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判断能力、预警服务能力和服务基础知识的累积。
4. 工作建议及举措
4.1. 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多措并举做好强对流天气防范
一是加强气象监测预报的会商研判,加大对雷达、卫星等多源观测资料的应用,提高灾害性天气的监测精度和预警时间提前量,加强短时临近天气实况监测,加强对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订正,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服务,减少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影响[3]。二是构建递进式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机制,明确省、市、县各级的职责分工,形成组合式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服务,从而提升基层应对灾害性天气的能力[4]。三是优化气象观测网络,对现有气象观测网络进行优化升级,增加观测站点和设备,完善气象观测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密度。同时,可以采用智能感知技术等手段,实现对气象要素的全面监测和高效采集,为气象预报提供更加丰富、准确的数据支持。
4.2. 探索“气象 + 行业”协同发展,构建跨领域防灾减灾服务体系
一是开展行业监测站网建设,推进高敏高需行业与气象监测台站资源整合,加大科研和技术交流合作力度,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二是建立以气象为纽带的多个主体和多个领域有效合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与融合,弥补气象用户需求场景分析能力不足。三是开展细分场景和需求的个性化精细化产品制作,突出产品的价值和关键性信息,提高产品科学性、针对性[5]。四是提高服务材料的通俗性和可读性,不要过于局限在专业语境中,尽量用人人都能看懂的大白话。
4.3. 完善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科技支撑能力
强化技术支撑,对照各地先进技术,确立追赶或超越目标,根据自身条件,制定明确的攻关研究方向,科学规划服务业务平台,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一是提升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的运行效率,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与考核体系,促进部门间数据资源的信息流通,强化部门间配合,发挥各成员单位的技术优势,体现“小实体、大网络”运行模式的优势[6]。二是完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决策气象服务信息来源一致、服务口径一致,提高决策服务的科学性和时效性[7][8]。三是开展气象决策服务支撑平台建设,强化互联网技术应用,集约化、智能化开展预警和决策服务产品发布。
4.4. 深化与社会媒体合作,加强对气象专业知识的宣传科普工作
从台风“烟花”递进式气象服务经验可知,面对高知型决策者,气象服务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气象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将复杂气象知识通俗化释用的能力[9]。一是抓住关键天气,及时回应社会,根据目标受众(如学生、公众、决策者等)开展不同的科普内容和方式,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好气象信息;二是联合行业推出气象灾害防护知识,提升公众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意识以及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通过与各大媒体合作,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发布气象科普知识,提高公众关注度,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形式,制作和发布气象科普内容,如动画、短视频、图文等,使科普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4.5. 开展方法总结,建立客观化的决策经验库
从服务需求出发,提升决策服务质量,其重点都是围绕决策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提升气象部门在灾害防御指挥中的主动性。一是结合历史气象灾害案例、经验总结,构建基于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标准、决策服务预案、决策气象服务业务规定、气象灾害联防制度的铜仁“决策经验库”[10],预设好不同灾种决策气象服务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和服务重点;二是建立动态决策服务思路,服务中遵循“提早计划—情境适应—更新匹配方案”的措施思路,面对预报调整,遵从服务效果,确保实现防灾减灾效益最大化。
4.6. 鼓励服务业务人才交流培养,加快决策气象服务人才队伍成长
人才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在提高决策气象服务中起决定性作用。一是要提升决策气象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气象服务人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必须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气象灾害的类型、地形地貌、城市排水等情况,这是做好决策气象服务工作的基本条件。二是要在推动决策气象服务科技创新团队的创建、深化决策气象服务业务技术交流等方面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注重业务骨干和服务首席专家的培养。
5. 结语
通过深入分析铜仁市决策气象服务现状,进一步研究极端气候频发多发背景下决策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亮点和困境,探索和研究决策气象服务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提升新发展形势下决策气象服务发展质效,以期促进基层防灾减灾决策气象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以及行业用户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