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古代男女婚嫁是人生的大事,必须要合乎一定的礼法,在年龄上也有相应的规定。在唐代关于男女婚嫁年龄的规定,主要有两次,贞观元年(627)颁布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婚媾,令其好合”([1]: p. 1527);开元二十二年(734)再颁诏令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1]: p. 1529)但在实际生活里,未必能按照官方的规定来运作,依托出土墓志,可以发现有很多人比规定年龄小就已嫁娶,还有很多大龄未嫁未娶的例子。关于唐代实际婚龄的研究已有很多[2],其中有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男子的婚龄方面,可用样本为41例,统计得出,在734年以前结婚的男子的样本共有20例,平均婚龄为22.55岁;在734年以后结婚的男子的样本共有21例,平均婚龄为25.62岁;前后有3.07岁之差……男子结婚的高峰期为17岁至30岁”[3]。另外,关于男子晚婚的原因,其中也有论述,“男女婚嫁推迟主要是经济原因,但是,结婚前男子普遍有妾等性伴侣,使那些奔竞仕途的官员有可能推迟结婚,他们取得功名后常有老夫少妻现象。”[3]
唐代诸王作为当时社会中的特殊阶层,他们通常不会被经济问题困扰,更多影响的是政治因素。关于唐代诸王的婚姻问题,也有很多研究[4]。传统史籍中较少直接提及亲王的婚龄,通过对史书及出土碑志等的分析,可以得出相当一些亲王的婚龄,进而结合当时的政治状况及宗室管理等方面,分析影响唐代诸王婚龄的因素。
2. 高祖、太宗诸子
2.1. 高祖
高祖22子,知晓大概婚龄者4人。
隐太子李建成,高祖长子,娶郑继伯女郑观音。《旧唐书》载:“建成死时年三十八”([5]: p. 2419)。李建成去世于武德九年(626),古人年龄多按虚岁载,可推知,李建成生于隋开皇九年(589)。其妻郑观音的墓志已出土,墓志记载:“(郑观音)嫔于大国,时惟二八之年……以上元三年正月卅曰寝疾,薨于长乐门内,春秋七十八。”[6]郑观音于高宗上元三年(676)去世,年七十八,故其当生于隋开皇十九年(599),并于隋大业十年(614)嫁李建成,而此时李建成已经26岁。这个年龄在当时已经是偏大的了,不知之前李建成是否有婚配。
太宗李世民,高祖第二子,娶长孙晟女长孙氏,即文德皇后。《旧唐书》载:“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年十三,嫔于太宗……(贞观)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5]: pp. 2164, 2166)长孙氏13岁时嫁李世民,贞观十年(636)去世时36岁,可推知,长孙氏应生于隋仁寿元年(601),于大业九年(613)与李世民成婚。李世民生于开皇十八年(598),“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之别馆”。([5]: p. 21)大业九年时,李世民16岁。
酆王李元亨,高祖第八子,娶窦璡女窦氏。李元亨纳窦氏约在贞观初年,《旧唐书》载:“贞观初,授太子詹事……会纳其女为酆王妃,俄而复位,加右光禄大夫。”([5]: p. 2371)据《李元亨墓志》载:“以今(贞观)六年(632)六月十日构疾薨于州,春秋十有四”[7]可知李元亨生于武德二年(619)。纳妃时小于14岁。
虢王李凤,高祖第十五子,娶刘德威女刘氏。据《李凤墓志》载:“以其年(上元元年)十二月廿九日(675)薨于东都怀仁里第,春秋五十有三”([8]: pp. 214-216),可知李凤出生于武德六年(623)。而关于虢王妃刘氏册封的时间有不同的时间记载,《虢王妃刘氏》载:“以贞观十年(636)三月,诏使太常卿韦挺册拜虢王妃”([8]: pp. 217-218),而其墓中出土的册刘氏为虢王妃的册文时间是贞观十四年(640);《唐李凤墓发掘简报》中认为是唐代可能有先诏后册的制度[9]。那么虢王李凤与刘氏成婚的时间大概是贞观十年到贞观十四年,可推知李凤的婚龄大约为14~18岁。
2.2. 太宗
太宗14子,知晓大概婚龄者4人。
恒山王李承乾,太宗长子,娶苏亶女苏氏。《旧唐书》载:“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5]: p. 2648)可推算,李承乾生于武德二年(619)。据《册府元龟》载:“(贞观)九年正月甲申,皇太子承乾纳妃苏氏,宴群臣赐帛各有差。”[10]那么李承乾在贞观九年(635)纳妃时17岁。
濮王李泰,太宗第四子,娶阎立德女阎婉。据《阎婉墓志》载:“妃讳婉……年十一,膺选归王……以天授元年(690)九月八日奄薨於邵州官舍,春秋六十有九。”[11]可推知,阎婉生于武德五年(622),贞观六年(632)与李泰成婚。而关于李泰的生年,《旧唐书》载:“濮王泰……永徽三年(652),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5]: p. 2656)《阎婉墓志》中也记载李泰去世于永徽三年,那么这样计算李泰生年是武德元年(618),但太宗长子李承乾生于武德二年(619)。据考证,李泰应生于武德三年(620)[12];那么贞观六年与阎婉成婚时,李泰应是13岁。
高宗李治,太宗第九子,原配是王仁祐女王氏,即废后王氏。《旧唐书》载:“高宗废后王氏,并州祁人也。父仁祐,贞观中罗山令。同安长公主,即后之从祖母也。公主以后有美色,言于太宗,遂纳为晋王妃。”([5]: p. 2169)可知王氏与李治成婚时为晋王妃;李治生于贞观二年(628),贞观十七年(643) 16岁时,由晋王被立为皇太子([5]: p. 65)。故而李治与王氏成婚时应是小于16岁。
纪王李慎,太宗第十子,纳陆爽女陆氏为王妃。据《纪国先妃陆氏碑》载:“贞观十七年(643),有诏册命为纪王妃”([13]: p. 10276),可知陆氏于贞观十七年,被册为纪王妃。关于李慎的生年,史料没有太多记载,只能大概推算,其兄高宗生于贞观二年(628),而李慎本人于贞观五年(631)封王,故李慎应生于贞观二年到贞观五年(628~631)之间,其成婚年龄约为13~16岁。
3. 高宗、中宗、睿宗诸子
3.1. 高宗
高宗8子,知晓大概婚龄者4人。
孝敬皇帝李弘,高宗第五子,纳裴居道女裴氏为太子妃,即哀皇后。《旧唐书》载:“孝敬皇帝弘……上元二年(675),太子从幸合璧宫,寻薨,年二十四。”([5]: p. 2830)可推知,李弘生于永徽三年(652);咸亨四年(673),纳太子妃裴氏,“(咸亨)四年……二月壬午,以左金吾将军裴居道女为皇太子弘妃”([5]: p. 97),可推知李弘时年22岁。在李弘迎娶裴氏之前,高宗与武则天选中了杨思俭女杨氏为太子妃,结果因贺兰敏之的缘故而作罢([5]: p. 4728)。
章怀太子李贤,高宗第六子,王妃为房先忠女房氏。《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房氏墓志铭》曰:“妃清河房氏……以上元年中制命为雍王妃。”[14]墓志记载房氏是在上元年间(674~676)被册为雍王妃的,李贤由雍王被册为太子是在上元二年六月(675)年,故房氏应是在上元元年到上元二年六月之间成为雍王妃的。《旧唐书》载:“(永徽五年)十二月……戊午,发京师谒昭陵,在路生皇子贤”([5]: p. 73)李贤生于永徽五年(654)1,可推知,李贤纳房氏时为21~22岁。
中宗李显,高宗第七子,原配赵瑰与常乐公主女赵氏,即和思皇后。中宗与和思皇后成婚时间无载,只知二人成婚时李显为英王,李显当英王的时间为仪凤二年到永隆元年(677~680)。《旧唐书》载:“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显庆元年(656)十一月乙丑,生于长安。”([5]: p. 135)可推知,中宗纳和思皇后时约为22~25岁。
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原配刘延景女刘氏,即肃明皇后。唐代诸王的正妃的选择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册封为正妃;另外一种途径是先册为孺人(亲王妾的称号),再从诸位孺人中选择一位成为正妃,肃明皇后正是通过这种途径成为了睿宗的正妃。“睿宗肃明顺圣皇后刘氏……仪凤中,睿宗居籓,纳后为孺人,寻立为妃”([5]: p. 2176)。据此可知,肃明皇后在仪凤年间(676~679),由孺人册王妃。《旧唐书》载:“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高宗第八子,中宗母弟。龙朔二年(662)六月己未,生于长安。”([5]: p. 151)可推知,仪凤年间睿宗15~18岁。
3.2. 中宗
中宗4子,知晓大概婚龄者3人。
庶人李重福,中宗长子2,王妃为张易之外甥女。李重福成婚时间史料无载,只能大约推算,《资治通鉴》载:“左散骑常侍谯王重福,上之庶子也;其妃,张易之之甥。韦后恶之,谮于上曰:‘重润之死,重福为之也。’由是贬濮州员外刺史,又改均州刺史,常令州司防守之。”([15]: p. 6705)说明懿德太子遇害时,李重福已娶张易之外甥女为妃,而懿德太子于大足元年(701)去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于万岁通天二年(697),由太平公主举荐与武则天,李显于圣历元年(698)回到长安,故李重福的成婚时间应是在圣历元年到大足元年(698~701)之间。李重福去世于景云元年(710),去世时31岁,可推知出其生于永隆元年(680)。故而李重福成婚时当时18~21岁。
懿德太子李重润,中宗第二子3,与裴粹女裴氏配冥婚。《旧唐书》载:“懿德太子重润……开耀二年(682),中宗为皇太子,生重润于东宫内殿……大足元年(701),为人所构,与其妹永泰郡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则天令杖杀,时年十九。”([5]: pp. 2834-2835)神龙元年(705),李重润与裴粹女裴氏配冥婚,李重润应是还没有正式册妃就去世了,据此可知,其19岁时尚未婚配。
殇皇帝李重茂,中宗第四子,其妃为陆氏。《资治通鉴》载:“(景云元年)丁亥,殇帝即位,时年十六。尊皇后为皇太后;立妃陆氏为皇后。”([15]: p. 6760)据此可知,景云元年(710)时,时年16岁的李重茂已有王妃。而关于李重茂的年龄,有不同的记载。《旧唐书》李重茂本传及《唐会要》称其在开元二年(714)去世时为十七岁,即生于神功元年(697)。《旧唐书·中宗纪》与《资治通鉴》称其在唐隆元年(710)登基时为十六岁,即生于证圣元年(695)。从李重茂即位时已成婚的记载看,再结合《旧唐书》载:“故温王重茂虽年十六七,竟亦居中。”([5]: p. 3271)笔者认为第二种记载或许更为可靠。故李重茂与陆氏成婚时应是小于16岁。
3.3. 睿宗
睿宗6子,知晓大概婚龄者1人。
玄宗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原配为王仁皎女王氏,即废后王氏。《唐会要》载:“元宗皇后王氏。长寿二年。纳为妃。先天元年八月二十日。立为皇后。”([1]: p. 26)可知玄宗在长寿二年(693)纳其为妃,而玄宗生于垂拱元年(685),“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也,母曰昭成顺圣皇后窦氏。垂拱元年秋八月戊寅,生于东都。”([5]: p. 165)故玄宗与王氏成婚时为9岁。
4. 玄宗及其之后诸帝之子
4.1. 玄宗
玄宗30子,知晓大概婚龄者6人。
废太子李瑛,玄宗第二子,纳薛縚女薛氏为皇太子妃。《旧唐书》载:“(开元)二十一年……五月甲申,皇太子纳妃薛氏。”([5]: p. 199)另外,根据《皇太子纳妃制》与《皇太子纳妃敕》载([16]: p. 120),薛氏于开元十九年(731)被册为太子妃,李瑛正式纳娶时则是在开元二十一年(733)。而关于李瑛的生年,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能根据线索大概推算,李瑛母为玄宗赵丽妃,赵丽妃玄宗在潞州时得幸,“瑛母赵丽妃,本伎人,有才貌,善歌舞,玄宗在潞州得幸。”([5]: p. 3259)玄宗于景龙二年到景龙四年(708~710)之间担任潞州别驾,李瑛本人在景云元年(710)被封为真定郡王,说明其生于景龙四年(710)之前,可推知,李瑛应生于景龙二年到景龙四年(708~710)之间。故李瑛在开元二十一年正式纳娶薛氏时,大概为23~25岁。
靖恭太子李琬,玄宗第六子,王妃为郑博古女郑氏。据《册荣王郑妃文》([16]: p. 186)可知,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琬纳郑博古次女郑氏为荣王妃。关于李琬的生年,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能大概推算,李琬兄肃宗李亨生于景云二年(711),其弟夏悼王李一生于开元四年(716),故而李琬出生于景云二年到开元四年(711~716)之间。可推知,开元二十三年,李琬纳妃时19~24岁。
颖王李璬,玄宗第十三子,王妃为独孤礼女独孤氏。据《册颖王独孤妃文》([16]: p. 186)可知,开元二十五年(737),册独孤礼第十二女独孤氏为妃。《旧唐书》载:“颖王璬……建中四年(783)薨。年六十六。”([5]: pp. 3263-3264)可推知,李璬生于开元六年(718),开元二十五年时,李璬19岁。
寿王李瑁,玄宗第十八子,原配杨玄琰女杨氏,即杨贵妃。据《册寿王杨妃文》([16]: p. 186)可知,开元二十三年(735),册杨玄琰女杨氏为寿王妃。关于李瑁的生年,史料无载,只能推算,李瑁出生时,武惠妃已连丧三子(夏悼王、怀王、上仙公主),其兄怀哀王李敏去世时间为开元八年(720);李瑁外祖母郑国夫人杨氏神道碑载:“惠妃载诞皇子,在者四人”([13]: p. 2329),郑国夫人去世于开元十年(722),可推知李瑁应是出生于生于开元八年到开元十年(720~722)之间。另外,《新唐书》载:“开元十五年(727),遥领益州大都督。初,帝以永王等尚幼,诏不入谒。瑁七岁,请与诸兄众谢,拜舞有仪矩,帝异之。”([17]: p. 3613)故李瑁当是生于开元九年(721)。可知开元二十三年(735)纳妃时李瑁15岁。
济王李环,玄宗第二十二子,王妃为崔承宠女崔氏。据《册济王崔妃文》([16]: p. 187)可知,开元二十九年(741),册崔承宠长女崔氏为妃。关于李环的生年,史料无载,只能推算,开元十年(722)武惠妃母郑国夫人杨氏去世时,李环兄盛王李琦(武惠妃子)尚未出生,开元十三年(725),李环在封王之列,可推知,李环应是生于开元十年到开元十二年(722~724)之间。故而在开元二十九年,李环约为18-20岁。
信王李瑝,玄宗第二十三子,王妃为卢季融女卢氏。据《册信王卢妃文》([16]: p. 187)可知,天宝二年(743)册卢季融女卢氏为妃。《信王墓志》载:“以大历九年(774)十月庚午,寝疾薨于上京,春秋五十。”([13]: p. 4284)可推知,信王李瑝当生于开元十三年(725),天宝二年时,李瑝19岁。
4.2. 玄宗后诸帝之子
玄宗后诸帝之子记载稍显混乱,知晓婚龄者不多,仅3人。
代宗李豫,肃宗长子,原配为崔峋与韩国夫人女崔氏,即崔妃。据《册广平王崔妃文》([16]: p. 886)可知,天宝五年(746),册崔氏为妃。《旧唐书》载:“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讳豫,肃宗长子,母曰章敬皇太后吴氏。以开元十四年(726)十二月十三日生于东都上阳宫。”([5]: p. 267)可推知,天宝五年(746)时,李豫21岁。
顺宗李诵,德宗长子,原配为郜国公主与萧升之女萧氏,即萧妃。顺宗与萧妃具体成婚时间无载,只知萧妃被册为太子妃时间为建中二年(781),《资治通鉴》载:“(建中二年)十月……辛巳,册太子妃萧氏。”([15]: p. 7428)故李诵与萧妃成婚时间必在建中二年(781)之前。《旧唐书》载:“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帝讳诵,德宗长子,母昭德皇后王氏。上元二年(761)正月生于长安之东内。”([5]: p. 405)可推知,顺宗与萧妃成婚时应小于21岁。
宪宗李纯,顺宗长子,原配为升平公主与郭暧女郭氏,即懿安皇后。贞元九年(793),时为广陵王的宪宗纳郭氏为妃,《旧唐书》载:“(贞元九年)八月……己巳,皇太子长男广陵王淳纳妃郭氏。”([5]: p. 377)而宪宗生于大历十三年(778),“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讳纯,顺宗长子也,母曰庄宪王太后。大历十三年二月生于长安之东内。”([5]: p. 411)可推知,贞元九年时宪宗李纯16岁。
5. 影响唐代诸王婚龄的因素
由上文的样本可以大致推算,唐代诸王的平均婚龄约为18岁,相比较唐朝普通仕宦的男子的婚龄,呈现了早婚的特点。另外,唐代诸王的婚龄在不同时期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高祖、太宗时期,亲王普遍婚龄较小,一般在16岁左右;高宗、中宗时期的亲王婚龄最大,一般在20岁左右;玄宗及其之后的时期又普遍集中在18~20岁。可以看出唐代诸王的婚龄是呈现出了上涨的趋势,这与当时社会上的整体趋势是一致的。
影响唐代诸王婚龄的主要是政治因素。
首先,与其直接相关的是逐渐收紧的宗室管理制度。高祖、太宗时期,针对宗室诸王,逐步形成了出阁制度,诸王幼年时养育于宫中,到了一定的年纪后(一般是16岁前),经过封王、分府、开府置官、拥有仪仗的程序,完成“出阁”,才能正式遥领或实任官职,不蒙召见不得入宫。这样可以实现宗室拱卫王室的作用,也能在一定意义上杜绝宗室互相串通、谋反作乱。此时诸王的正式婚配也多在16岁之前完成,这与当时形成的出阁制度是分不开的。
高宗、中宗、睿宗时期,出阁制度虽然延续了下去,但由于政治动荡,诸王的婚姻也多受影响。武后时期,李显由于被流放于房州,其诸子的婚姻也受到影响,故而其诸子的婚龄都偏大,甚至李重润尚未婚配就被赐死。圣历元年(698)李显回到长安,出于政治需要,多与武氏结交,同时也为其子女多聘娶与武氏相关的家族,如其长子李重福娶张易之外甥女,三子李重俊娶武则天母荣国夫人的族人杨氏。从诸王的婚龄与其聘娶对象都可以体现了当时政治的发展变化。
玄宗时宗室政策收紧,诸王分府居住的“皇子出阁”制度逐渐废除,开元十三年(725)之后,逐步建成集中居住管理的“十王宅”与“百孙院”([5]: p. 3271)。这项制度被之后的唐代统治者延续了下去,以皇帝诸子为代表的近支宗室的政治地位也随之降低,其婚姻生活更受到影响。天宝年间,王宅内的婚配困难问题就出现端倪,“十宅诸王百孙院婚嫁,皆因韩、虢为绍介,仍先纳赂千贯,而奏请罔不称旨”([5]: pp. 2, 180);德宗时期更是出现了“初,开元中置礼会院于崇仁里。自兵兴已来,废而不修,故公、郡、县主不时降嫁,殆三十年,至有华发而犹丱者,虽居内馆,而不获觐见十六年矣”([5]: p. 4046)。诸王婚姻对象也有所降低,多以王宅宫人为事实伴侣,逐渐没有了正式的婚配对象,表现之一便是晚唐诸帝之母多是王宅宫人,呈现了平民化的趋势。诸王未有婚配,也谈不上有婚龄一说了。
其次,个别亲王的婚龄受当时政治斗争影响。武后朝中宗及诸子女被囚于房州,睿宗及其诸子反复出阁入阁,之后更是被囚于宫中,都是因为武李二姓的权利斗争。玄宗的婚龄很明显受其影响,《旧唐书》载:“天授三年十月戊戌,出阁,开府置官属,年始七岁……寻却入阁。长寿二年腊月丁卯,改封临淄郡王。圣历元年,出阁,赐第于东都积善坊。”([5]: p. 165)玄宗与王氏成婚时就大约在第一次出阁期间。
再次,当时皇室变化的婚姻观念也对其有影响。从宪宗明确提出不立皇后之后,直到昭宗册立何皇后的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唐代再无正式册立的皇后,多变成了因子贵而追封为皇后。上行下效,天子尚不立正妃,地位越来越低,被困锁在王宅中的近支宗室自然没有正式的婚配。另外,唐前期直至安史之乱前,出于拉拢功臣、外戚,合两姓之好的愿望等,“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17]: p. 3842)。安史之乱后,关陇功臣及外戚势力下降,让“合两姓之好”的愿景变得不再重要,何况生活在十六王宅的王子王孙们已经有王宅宫人这个事实伴侣存在了,正式的婚配自然无足轻重。
最后,一些偶然事件也会影响。孝敬皇帝李弘在迎娶哀皇后裴氏之前,高宗与武则天选中了杨思俭女杨氏为太子妃,结果因贺兰敏之的缘故而作罢,“又司卫少卿杨思俭女有殊色,高宗及则天自选以为太子妃,成有定日矣,敏之又逼而淫焉”([5]: p. 4728)。这也可能是造成李弘婚龄偏大的一个原因。
6. 结语
唐代亲王是社会的特殊阶层,拥有特殊的政治身份,这让他们的婚姻也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通过整理唐代诸王的具体婚龄,可以看出唐代诸王与唐代普通仕宦男子的婚龄一样呈现上涨趋势,并且各个时期的婚龄也有所不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因素,例如逐渐收紧的宗室政策和特殊时期的政治斗争;还有思想观念的因素,如皇室婚姻观念的变化;另外,一些偶然事件的发生也会对其婚龄产生影响。
NOTES
1关于李贤年龄,《旧唐书》作三十二,《新唐书》作三十四,李贤本人墓志为三十一,其出生时间有明确记载,故应以墓志为准。
2李重福去世于景云元年(710),去世时三十一岁,可以推算出他生于永隆元年(680),《旧唐书》称其为中宗第二子,而被记载为长子的李重润生于开耀元年(682),故李重福实为中宗长子。《旧唐书》关于二人的排行应为误记。
3《旧唐书》称其为中宗长子,实际应为第二子,《旧唐书》为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