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定义与法治——重视法律明确性
Definition of Law and Rule of Law—Emphasis on Legal Clarity
摘要:法律概念作为法律要素中最基本的细胞,法律概念具备明确性,既能够充分体现立法者的真实意图,也是司法者和执法者在实际适用法律的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更是民众据以理解和遵守法律规范的重要前提。而法律定义作为能够明确法律概念的逻辑方法之一,尽管法律概念与法律定义两者在多数场合会被混同使用,但从方法论角度进行区分两者还是存在显著区别。最基本的定义对于法治的实现与法治逻辑的建构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对于法律定义基本要素、特点、类型等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对立法的现状进行理解和反思,也有助于帮助民众、执法和司法工作人员更好的理解法律真意,从而正确恰当的运用法律,只有切实保障法律的明确性,才能进一步在思维与实践中都更加接近法治。
Abstract:The concept of law, as the most basic cell of legal elements, has its clarity, which not only can fully reflect the real intention of the legislators,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judiciary and law enforcers in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the law in practice,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abide by legal norms. And legal definition is one of the logical ways to define the legal concept, although legal concept and legal definition are used together in most situations,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hodolog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wo or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basic defini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gic of the rule of law, it can not only further understand and reflect on the status quo of legislation, but also help the public, law enforcement and judicial personnel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aw, so as to correctly and appropriately use the law, only by ensuring the clarity of law can we get closer to the rule of law in our thinking and practice.
文章引用:曹雅静. 法律定义与法治——重视法律明确性[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6): 724-72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6553

1. 引言

法律的运用及表达都离不开法律定义,明确的法律是法治命题得以成立的前提。关于法律定义,在国内学界的研究中普遍认为法律定义是一种研究法律概念中常用的逻辑方法之一,通过对概念进行定义,可以进一步揭示法律概念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人们通过定义可以将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固定下来,通过对定义可以进一步明确法律具体所指,从这一层面上来讲,法律定义与法律实施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的[1]。法律定义的明确性,有助于消除思维的任意性与语义的模糊性,由此可能给法律概念带来的歧义。

2. 法律定义简述

2.1. 何为法律定义

法律定义是一种脱离了历史与现实的复杂状况而采取的一种抽象性表达,毕竟历史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难以用精细的语言来予以表达,只能通过对事物、行为的概括、抽象来进行表达[2]

从目前了解以及整理的各项文献资料来看,对于法律定义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基于逻辑标准的分类,比如将法律定义分为外延定义和内涵定义等。相关法律概念的定义直接呈现在法律文本之中,即内涵定义,此类法律定义中大多定义概念在前被定义概念在后用“是”“都是”联结。而另一种被定义概念多在定义概念之前的,通过“是指”来进行联结则属外延定义。

第二,从法学研究角度出发,依据所处的法治实施步骤的差异,可将法律定义划分为两种类别,即:解释定义和立法定义。立法定义体现在成文法中的一类特殊的法律规范——法律定义条款。从法治实践的面向上来看不解释就难以运用法律,法治需要完善立法与解释两方面的工作。

第三,法律定义可根据语词表达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具体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评价性定义、论断式定义和描述性定义。通过将日常生活语言对于生活事实进行类型化表达和一定的适法化改造,从而形成描述性定义,这一模式也是日常生活语言入法的一种常用方式,但是此类定义在具体适用于司法和执法的实践中时也经常会引发一些争议,在适用于具体案件中时也需进一步解释阐明。论断式定义即为存在某一事实A,人们可通过认定事实A从而进一步认定另一个事实B,该种定义方式对于法律实践常见的错误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评价性定义是价值入法的一种方式,在具体适用中评价性定义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朴素道德、价值入法提供了一定的路径,论断式定义可以对其予以部分的辅助修正作用[3]

2.2. 法律定义的作用

法律定义作为定义,作为一般定义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必然会有一些不同于普通定义的性质和特点。对于法律定义的性质和特点的研究不仅有益于法律逻辑的研究,而且法律实践中解决司法问题,更加具有法学方法论上的意义。在过往的研究中通常认为定义在普通思维上具有三方面的作用:综合作用、分析作用、交流作用。综合作用,即通过定义将人们对于事物的已有认识总结和巩固下来,作为以后认识活动的基础。分析作用即通过定义揭示一个语词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明确它们的使用范围,进而弄清楚某个语词或概念的使用是否恰当有无逻辑错误;三是交流作用即通过定义使人们在理性的交谈和对话中对所使用的语词或概念获得共同的理解[4]

3. 方法论视角分析:法律定义与法律概念的区分

在经典的定义学说中:被定义的是概念。定义是一种思想内涵,是语词的意义。定义是用来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之一,概念外延则需要通过划分的方法来进一步进行明确[5]

定义与概念有时会被混同使用,但是两者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定义的范围要超出确定的概念内容之外,而概念许多时候需要用语言来进行表达[6]。广义意义上的法律概念既包含狭义层面上的法律概念,也包括其他可能起源于日常生活但具有法律意义的概念。狭义上的法律概念指的是为法学范围内所独有的,而广义上的法律概念则是特指具有法律意义的概念,通过进一步理解法律概念、把握法律概念、完善法律概念,从而推动法律与价值的正向互动。本文所要主要关注的为广义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当我们具体的从方法论角度来解读法律定制之时,所谓法律定义是指在立法文本中,用来确定法律概念语词内涵表达或方法。为了更好的符合本文的论证主题,此处将对于法律概念将从方法论角度进行解读。

魏德士《法理学》一书中,作者先指出语言对于法律的不可或缺,但也承认语言同时存在如下问题:多义性、不确定性、含义多变性,以及由此引致法律概念的不确定性和开放,又由于法律术语的种类不同所致概念的功能不同,这些都需要定义的方法使之达致精确[7]

从立法角度而言,法律明确性的原则是立法语言所应满足的最基础的要求,即立法中所使用的法律语言需要达到清晰明白,否则本就复杂各异的现实问题,面对模糊的法律概念更加难以适配[8]。法律定义具有明确性追求,法律定义不仅仅能够解释法律概念的内涵,定义作为一种逻辑方法能够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将概念所需的各项要素找寻出来,若不能齐备这些要素,则不能称作概念。法律定义能够将模糊概念的内涵外延进一步的明晰化,将一个本只有大致范围而没有明确界限的概念,比如“重伤”是指“身体受到严重的伤害”,但法律不能满足于这样的解释。在刑法领域,重伤还是轻伤关系到刑罚的有无与轻重,刑法规定不满十六周岁、已满十四周岁的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应负刑事责任,因此判断重伤的具体标准就很重要。基于此,《刑法》中对于重伤又进一步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大多数情况下,法律定义是一种规定性的定义。

4. 法律思维需以定义为出发点

法律思维中存在的基本教义就是“根据法律思考”,此处作为逻辑起点的“法律”首先是指定义概念,其次才指的是规范构成。因此我们所强调的根据法律思考,首先就需要理解定义、概念。在阅读诸多法哲学或者法理学著作中,多数学者会从语言与法律的不确定性以及法律明确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来分析论证定义的必要性。明确的法律形成完备有序的法治思维、法律思维的基石,只有制定并完善明确的法律才能对于法律思维、规范行为形成正向的影响。定义作为使用的较为普遍的逻辑方法之一,在明确法律的交流、控制、指引思维的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完成对于法律的定义之后,如何明确和诠释法律的意义在之后也是法律实施的重要内容,这也与法治的实现有着密切的关联。

4.1. 法律自主性的需要

要想实现法治就离不开法律的自主性,就需要通过法律定义来展开思维,进行推理过程,定义的明确性使得我们从定义出发来进行思考时能够部分规避基于语言使用等原因所带来的法律的不确定性。如前文所说的立法法律定义的研究知识虽然解决了立法中存在的有关法律的一般性与明确性的问题但是具体在司法和执法过程中司法者与执法者仍旧需要面对情况各异的具体案件,只有充分的发挥法律的自主性才能让法律条文走入现实,走近法治[9]。“从整理归纳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部分案例分析情况的来看,国内法院在司法审判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较为复杂的法律问题,大多都会与法律概念的含义的理解和识别有关。例如,在婚姻家庭案件‘非法同居’和‘重婚’两者之间的区别等都会导致对同类案件审理的不同结果,影响法律的统一适用”[10]。实现法律的自主性的重要前提之一便在于法律规范的明确性[11]

4.2. 法律具有规范性与可预测性

从逻辑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法治具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指法律的明确含义所指向的秩序,即“法治是由法律所定义的生活秩序”意义上的定义法治。通过法律定义以语词作为媒介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于法律现象的理解。在已有的理论研究中着重点总是落在了研究法律自身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与矛盾性,而极少从定义法治或法律的明确性开始探究法治,对法治的可能性以及实现路径进行系统的论证。这就衍生出了重视法律定义的必要性。唯有“定义”的存在,法律才具有可规范性和预测性。法治只有在明确的法律规范的指引下,依法办事,才能真正的做到在治理时“依法治国”,在当下的语境中,对法治的内涵的理解分为两种:法学专业意义上的法治和政治话语意义上的法治。法律思维、法治思维以及法理思维,其实都是从定义开始的。对定义不同的解释方法、解释主体,会有不同的意义[12]

不同的法律定义、概念,其实是为法治实践提供适配的话语系统,为法治的实现提供法律逻辑思维的支持。在研究中要想形成法治逻辑,前提要求便是能够认真对待法律的稳定性、体系性、明确性。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法治逻辑的存在,这一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进一步将明确的法律贯彻到思维及行动之中[13]

5. 法治的实现需要明确法律

要想切实做到认真对待法律的明确性,唯有将明确的法律定义代入到具体应用法律思维决策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法律的明确性地位,才能够实现定义法治。从逻辑角度来进行思考,所追求的定义法治存在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法律的明确含义所指向的秩序,即“法治是由法律所定义的生活秩序”意义上的定义法治。伴随着当代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化,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内的社会存在等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社会意识产物的法律也面对着无法进行回避的各色现实挑战,其中法律定义问题更是首当其冲,主要表现为民间的法律发现、认同力量兴起、社会场域化等社会因素改变所带来对于传统法律定义的冲击。

只有明确的法律定义才能够在诸多在法律与逻辑、以及社会因素众多重要素的交织中坚持法律本身。定义法治则需要认真对待法律的定义的明确性与法治基本目标的设置,以及法律逻辑各类方法的适用。如果没有对于法律基本定义、法治的基础的尊重和使用,那么法治的相关理论、法律思维和话语系统就会产生混乱。法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即为:明确的法律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遵守。要想实现法治就要使用逻辑及思维规则,使明确的法律意义能够发挥指引思维、约束行为的作用。

5.1. 定义在法治逻辑中的作用

法治必须依赖于明确的、具有独立性的法律定义才得以开展,缺乏独立的法律体系就不可能有法治的存在。法律定义在法学思维中与法治逻辑的生成息息相关。因而需要将其作为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的开端。在此处法律定义不仅是修辞而是约束人的思维,是需要作为衡量合法、违法的标准。比如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过往存在传统的模糊性思维(关系思维)方式不利于法律定义发挥作用。在开展法治思维的时候,人们更愿意强调情理法、政治和法治、法治和社会等融合,而不愿意把法律单独拿出来约束思维,更愿意把所有的社会规范甚至技术规范都叫做“法律”。这样就使得法治思维的“法律”定义过于宽泛。并且伴随着社交平台的开放与信息传播的广泛度与覆盖面的提升,舆论或者所谓的“情理”也会进一步影响甚至裹挟主体尤其是司法主体对于“法律”的理解和运用,此时对于“法律”的定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5.2. 法律定义为根据法律思考提供了前提

法律调整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涉及到财产分配、生命安全、个体的自由等各个方面,在我国的法律渊源中,其中语言文字所组成的成文法是主要渊源。因而对成文法律的理解掌握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法律关系主体的切身利益以及国家机关适用法律规范的准确性。“这就要求作为‘明确、普遍、肯定’的法律规范,对其进行表述的法律语言的含义必须十分清晰,应尽量减少歧义。用法律中的某些条款来定义该法中的专门用语是最权威和最准确的。”“在进行定义的过程中,就是我们根据特定事物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方式,给其一个精确‘位置’的过程”在逻辑论述中为法律的界定了明确的边界和特征,使其区别于一般的其他社会规范。没有定义的话就不成法律。而要达成根据法律思考所蕴含的法理教义,要求人们必须要对法律定义有深入的了解,避免模糊的表达。

5.3. 定义明确法律——应对社会新挑战

面对纷乱复杂的法律问题,我们更加需要明确的法律,摒弃在感性支配下通过初级意识活动而做出的选择,根据法律理性的指引下来解决问题。为了合理应对社会中现实问题的新颖性及复杂性所带来的重重挑战,更好地发挥法律的教育作用与社会作用,在法律的制定与认可、法律的适用范围、法律的保障和实施以及法律的规约对象方面,及时的出台新的举措和办法,与时俱进的更新法律观念,有效化解可能因出现新的现实挑战可能引发各色的冲突和矛盾,最终实现国家权力和社会的法治化运行。

6. 结语

只有重视法律的明确性,认清在法学思维中定义以及定义思维的重要性,而非跟随反基础思潮质疑法律定义的功能,协调法律的明确性与法律的一般性之间存在的张力关系,保障法律语言的规范性,进一步强化法律的体系性和体系思维,从而为法律的适用提供明确的前提,也预留一定的法律自主性的空间,进一步推动法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金钊. 法律定义的意义诠释[J]. 江海学刊, 2020(4): 143-152, 255.
[2] 陈波. 逻辑学是什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06.
[3] 克劳斯∙阿多迈特, 苏珊∙汉欣. 写给学生的法理论[M]. 雷磊, 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8: 79.
[4] 雷磊. 定义论及其在法典编纂中的应用[J]. 财经法学, 2019(1): 15-32.
[5] [德]伯恩∙魏德士. 法理学[M]. 丁小春, 吴越,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89-90.
[6] 李浏. 法律模糊概念存在的必然性[J]. 改革与开放, 2012(10): 14-15.
[7] 陈金钊, 俞海涛.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体之维[J]. 法学论坛, 2020, 35(3): 19-28.
[8] 朱力宇, 张曙光, 编. 立法学[M]. 第3版. 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46.
[9] 陈金钊. 法治命题的定“性”研究——建构中国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的基础研究之一[J]. 南京社会科学, 2018(5): 1-10, 35.
[10] 陈金钊. 法治是被定义的生活——关于法治逻辑的意义探寻[J]. 探索与争鸣, 2019(7): 35-54, 2, 157.
[11] 陈金钊. 认真对待明确的法律——兼论定义法治及其意义[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27(2): 50-68.
[12] 陈金钊. 带伤的思考及法律方法矫正[J]. 探索与争鸣, 2020(8): 45-59, 157.
[13] D.Q. 麦克伦尼. 简单逻辑学[M]. 赵明燕, 译.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45.

为你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