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闪烁历史长河的明星,是中国文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向来重视诗词文化的宣传,义务教育阶段将古诗词纳入教材中,让学生们领略诗词风采;中央电视台同步出台中国诗词大会,鼓励国民学诗、赏诗,年女老少皆可吟诗作对,共赏诗词之美……进入新时代,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持续对外开放的文明交流,中国的声音传播到了国际舞台,中国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优秀的古诗词翻译不仅可以引起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而且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理念,树立中国形象,从而促成更多的合作。
古诗词作为一种语篇,重韵律、意象、手法,用词考究,语言凝练、紧缩,情感表达隐晦,作者往往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或寄托个人境遇,感慨人世无常。古诗词的赏析要从多方面入手,如作者背景、生平经历、诗词中的意象、表达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因此,古诗词的英译极具挑战。在国外经典文学引进来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外交的价值,是古诗词翻译需要考量的问题。
古诗词英译一直都是百花齐放的局面,没有唯一的标准,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古诗英译作出了巨大贡献。关于古诗英译的评论更是百家争鸣,国内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的角度出发进行英译赏析,以前的诗评大多关注意境、意象、字词的推敲等,较著名的是许渊冲提出的“三美”(音美、形美、意美)准则[1]。此外,很多学者也为古诗词英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刘辰(2020)提出在对古诗词进行英译时可使用以下六条翻译变通策略(1) 主语变通;(2) 时态变通;(3) 句子变通;(4) 双关语变通;(5) 典故变通;(6) 音乐性变通[2]。不过刘辰没有指出后四条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姬洋,文军(2022)探讨了译写这一翻译策略在汉语古诗英译中的应用,译写的理据有三方面:语言的差异、语句的表达变化和隐含意义的彰显[3]。向士旭,文军(2022)讨论了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中的译诗语言易化策略,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诗的形式、译诗词语的转换以及翻译的拓展[4]。顾正阳(1998; 2003)重点探讨了古诗词中典故和双关语的翻译处理[5],也为古诗词的表层意境和里层意境提供了翻译建议[6]。在古诗词英语蓬勃发展时期,卢军羽(2009)提出可以从语言学路径开展[7]。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常用作语篇分析的工具,黄国文教授首先将其应用于评价古诗词英译,近年来,一些学者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对古诗及其翻译的汉、英语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语言分析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实用价值。本文拟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出发,分析比较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原文及其四个译本的语篇特点,进一步讨论古诗词英译的指导原则,期望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完善翻译评价体系,进而推动古诗词英译的发展,增强古诗词的文化输出,丰富古诗词英译的研究成果。
2. 理论概述
2.1. 系统功能语法概述
系统功能语法是由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在50年代末创立的语法,主张系统的思想、层次的思想和体现的思想:Halliday的系统思想把语言系统解释为一种可以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语言系统中包含多个子系统;Halliday的层次思想体现在语言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至少包含语义层(semantic)、词汇语法层(lexical-grammar)和字音层(phonology and graphonology)。体现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各个层次之间的体现(realization)关系,即对意义的选择(语义层)体现于对形式(词汇语法层)的选择。根据体现的思想,语言又可被看成是一个多重代码系统,即由一个系统代入到另一个系统,然后又代入到另一个系统。即Discourse semantic is realized by grammar and lexis, and grammar and lexis is realized by phonology and graphonology [8]. Martin (1992)和Eggins (1994)呈现了语言层次/系统之间的实现关系[9] [10] (见图1):
Figure 1. The realiz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system
图1. 语言层次和系统之间的实现关系
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的三个主旨思想是:1) 语言是一种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2) 语法是经验的理论;3) 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符号。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Halliday (1994)认为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meta function):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首先,概念功能就是用来向听话人传递新信息的。它包括及物性、语态、及物和作格三大系统。Thompson (2013)又将概念功能分为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两个部分。经验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的经验(包括内心世界),用语言来描述周围所发生的事件或情形[11]。换言之,就是反映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逻辑功能指的是功能语法中表明小句与小句(有时也指更小的单位)之间关系的机制,这一功能主要在小句复合体中起作用。人际功能主要是指语言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性,它是人与世界之间反映认识的中介,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理解的中介。它包括语气、情态和语调三个系统。语篇功能指的是一种可以把口语或者书面语连接成一段有逻辑的语篇的衔接机制。它包括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三个系统[12]。
2.2. 及物性系统概述
正如上文所言,及物性(Transitivity)是源于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process),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Halliday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环境意义包括时间、空间、方式、程度、比较、伴随、因果、身份等。及物分析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 这是什么“过程”(process);2.这个过程要求多少个“参与者”(participant);3. 这个(些)参与者在小句中起到什么作用;4. 小句中是否有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5. 它(们)表示哪方面的意义[13]?
2.2.1. 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它一般由动作动词体现。在这个过程中至少有一个参与者(称为“动作者”—actor)发出动作;如果动作影响到另一个参与者,那这个参与者便是“目标”(goal)它们由名词或名词性词体现。一般来说,一个语篇总会包括多种及物性过程,而且多数是物质过程。因为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根本保证(见表1)。
Table 1. The material process
表1. 物质过程
动作者(actor) |
过程(process) |
目标(goal) |
环境(circumstances) |
The girl |
opened |
the window |
slowly. |
The mother |
shouted at |
her son |
angrily. |
Her father |
smashed |
the glass |
heavily. |
He |
ran away. |
|
|
He |
canceled |
the meeting. |
|
2.2.2.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表示的是“情感”、“认知”和“感觉”这类非动作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可能发生心理变化的人或动物,称为“感觉者”(sensor);另一个是通过能引起感觉者发生心理变化的人、物或事件,称为“现象”(phenomenon)。与物质过程相比,心理过程中的参与者不再是动作者和目标,而是被更确切地称为“感觉者”和“现象”。感觉者应当是有生命的,现象可以是事实和物体,也可以是由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见表2)。
Table 2. The mental process
表2. 心理过程
感觉者(sensor) |
过程(process) |
现象(phenomenon) |
I |
know |
they don’t care. |
He |
loved |
the feeling of power and strength it gave him. |
She |
likes |
flowers. |
We |
noticed |
a discrepancy. |
I |
heard |
a quarrel going on yesterday. |
2.2.3. 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指的是一个物体(如人、物、情形、事件等)与另一个物体的关系或指一个物体的性质、特征、情形等。关系过程在描写人与物时使用最广。它可分为“归属”(attributive)和“识别”(identifying)两类。归属类心理过程涉及的参与者是“载体”(carrier)和“属性”(attribute),归属类强调“a是x的一个属性”(见表3)。
Table 3. The attributive relational process
表3. 归属类关系过程
载体(carrier) |
过程(process) |
属性(attribute) |
He |
felt |
a qualm in his stomach. |
I |
felt |
uneasy. |
She |
was |
an art student. |
He |
is not |
a very good painter |
This bread |
is |
stale. |
识别类心理过程涉及的参与者是“被识别者”(identified)和“识别者”(identifier),识别类强调“a是x的认同”(见表4):
Table 4. The identified relational process
表4. 识别类关系过程
被识别者(identified) |
过程(process) |
识别者(identifier) |
The course |
comprises |
two years of full-time. |
His immediate objective |
was |
the church. |
My name |
is |
Edward. |
This |
used to be |
my bedroom. |
Micheal |
is |
her elder brother. |
2.2.4. 其他过程
(1) 言语过程指人们通过话语来交流的过程(见表5)。言语过程的参与者不一定是有思想意识的动物实体,讲话者可以指任何发出信号的实体,如告示、书等[14]。它涉及的参与者最多,如“说话人”(sayer)、“听话人”(receiver)和“讲话内容”(verbiage)等:
Table 5. The verbal process
表5. 言语过程
讲话人(sayer) |
过程(process) |
听话人(receiver) |
讲话内容(projected) |
I |
explained |
to her |
what it meant. |
The teacher |
repeated |
|
the warning. |
She |
answered: |
|
“Don’t ask, just go.” |
He |
told |
me |
that she didn’t mind. |
Mike |
swore |
|
to be better. |
(2) 行为过程与人的生理活动有关,例如笑、哭、做梦、呼吸、叹息、咳嗽、打喷嚏等(见表6)。Halliday早期将行为过程放在物质过程范畴之中。后来他注意到行为过程与物质过程有一个根本的区别,物质过程要求两个参与者,行为过程只要一个即“行为者”。此外,行为过程一端连接心理过程,一端连接物质过程,并强调动作的结果是心理过程,动作的过程是行为过程。例如see (心理过程)和watch,look,stare (物质过程);hear (心理过程)和listen (动作过程)等等。在一些小句中可能会出现另一个比较显著的参与者(通常是作补语),这个被定义为behaviour (行为),它不是真正的参与者,只是为过程添加规范[11]。
Table 6. The behavior process
表6. 行为过程
行为者(behaver) |
过程(process) |
行为(behaviour) |
环境成分(circumstance) |
He |
stared |
|
in amazement. |
We all |
laughed. |
|
|
She |
gave |
a faint sigh. |
|
The boy |
laughed |
an embarrassed laugh. |
|
Anne |
coughed |
|
heavily. |
(3) 存在过程是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a process of existing),所体现的是某些事物的存在或发生[15]。存在过程只涉及一个参与者即“存在物”(existent)。存在过程常出现于对景物的描写或游记中。例如:
There isa cupon the table.
过程(process)存在物(existent)环境成分(circumstances)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词赏析和及物性分析
3.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词赏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词。当时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辗转在各地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诗人依旧不能与胞弟苏辙团聚。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原词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全文赏析: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3.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及物性分析
从及物性角度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共有三个物质过程、五个心理过程、四个关系过程、一个言语过程、三个行为过程和两个存在过程。除了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较少外,其他过程的分布都比较接近,说明该语篇不是叙述类或直抒胸臆的语篇。全词分布较多的是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表示的是“情感”、“认知”和“感觉”这类非动作过程,符合原词语篇的特点,为读者呈现了当时作者的心境和感受。关系过程交代的是载体和属性的关系,有识别类和归属类,在原词中关系过程用来阐释作者的观点。原词中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总共有六个,这也是原词中的精辟之处,原词中有很多惟妙惟肖的动词,用以表达月亮的动作行为(见表7)。
Table 7. The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text
表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的及物分析
原词 |
过程 |
参与者 |
环境 |
明月几时有? |
存在过程 |
存在物:“明月” |
时间:“几时” |
把酒问青天 |
言语过程 |
讲话人:(我); 听话人:“青天” |
|
续表
不知天上宫阙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不应有恨 但愿人长久 |
心理过程 |
感觉者;(我);(月亮) 现象:“宫阙”;“寒” “琼楼玉宇”; “恨”; “长久” |
地点:“天上”;“高处” |
今夕是何年? 何似在人间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
关系过程 |
载体:“今夕”;(月亮); “人” 属性:“何年”;“圆”: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
地点:“在人间” |
起舞弄清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物质过程 |
动作者:(我);(月亮) 目标:“朱阁”;“户”“无眠”;“清影” |
|
我欲乘风归去 此事古难全 千里共婵娟 |
行为过程 |
行为者:“我”;“此事”;(人们) 行为:“乘风归去”;“难全”;“共婵娟” |
|
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本文收录了许渊冲、龚景浩、林语堂、朱曼华四个版本的译文(全文见附录),逐句从过程类型的三方面即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对原文与译文加以对比分析。探讨及物性分析在鉴赏古诗词的应用。
(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许译: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
Wine cup in hand, I ask the sky.
龚译:“When shall we have a bright moon?”
Holding up a wine cup I queried the Blue Heaven:
林译:How rare the moon, so round and clear!
With cup in hand, I ask of the blue sky,
朱译:How many times will the full moon rise?
Upholding a cup of wine, I ask the blue sky.
原句的“明月几时有”是存在过程,四种译文处理成了不同的过程类型,许译是存在过程,林译和龚译是关系过程,朱译是行为过程。重点强调了“有”这一动作,龚译版直接将“有”译成了“have”,林译版简单表达了圆月的稀有。而许译的“appear”和朱译的“rise”都强调了月亮的动作行为,对比前面讨论的两个译本,更能生的形象地表达作者渴望团圆月亮的心,也将月亮的角色动态化,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把酒问青天”是言语过程,四个译文都忠实地翻译成了言语过程,其中“把酒”译成了环境成分。唯一不同的是龚译将“青天”译成了专有名词“Blue Heaven”,更突出“青天”。当时作者举着酒杯遥望天空,期待圆月出现,可见是夜晚的时候,因此简单译成“sky”更简洁、明了。综合分析这两句词英译来看,本文认为林译和朱译更贴近原词意境。
(2)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许译:I do not know what time of the year
It would be tonight in the palace on high.
龚译:“Tell me, in the celestial palace up so high
What year in its annals is tonight.”
林译:“I do not know in the celestial sphere
What name this festive night goes by?”
朱译:Tonight I wonder which year is passing by
In the heavenly paradise.
原句的“不知天上宫阙”是心理过程,其中三个译文都处理成了心理过程:“I do not know”、“I wonder”,体现了作者的现象和迷惑。“宫阙”的翻译不尽相同分别译成了“palace”、“celestial palace”、“celestial sphere”和“heavenly paradise”。古人信奉神仙,自古有“天上一天,地上十年”的说法,这里作者遥想天际的神仙宫殿,现在是否也和人间一样。因此本文认为“宫阙”的翻译有palace更贴切一点。“今夕是何年”是关系过程,译文也相应处理成了关系过程,意义也和原文相近。
(3)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许译:Riding the wind, there I would fly,
Yet I’m afraid the crystalline palace would be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龚译: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and go there
But was afraid it would be too cold up on high
林译:I want to fly home, riding the air,
But fear the ethereal cold up there,
The jade and crystal mansions are so high!
朱译:With the wind, I’d like to go there;
I’m afraid it’s too cold in the sky
With the jade-palace being too high.
原句涉及两个过程: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原句较难翻译的应该是“乘风归去”、“琼楼玉宇”这两个四字句,“乘风”和“归去”都是过程,四个译文做了不同的处理,许译将“乘风”处理成了环境成分(方式),重点表达“归去”的欲望;龚译将“乘风”和“归去”做了并列处理,“ride the wind and go there”,有先“乘风”再“归去”的含义,比较忠实原文;林译也将“乘风”处理成了环境成分(方式),译文“riding the air”,并赠译了home,将作者想做天上神仙的隐晦表达用fly home表达了出来,是细致的翻译;朱译也是将“乘风”处理成环境成分。“琼楼玉宇”特指“天上宫阙”,后两句的翻译四个译本都进行了柔和,先后表达“天上宫阙”的高和寒,再表达自己的心境。相比之下,龚译的比较简单、随性,这几句在呈现原文意境上差一点意思。
(4)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许译:I rise and dance, with my shadow I play.
On high as on earth, would it be as gay?
龚译:In rose to my feet and danced with my own shadow.
It was not too bad down here!
林译:Dancing to my shadow,
I feel no longer the mortal tie.
朱译:Dancing to play with a cool shadow
Is analogous to our human world?
“起舞弄清影”是物质过程,表达作者翩翩起舞与影子共舞的唯美场面。林译也沿用了物质过程,“shadow”作为目标,用“rise and dance”形象地传达了作者起舞的动作。龚译更详细地描述了这一动作的发生细节“In rose to my feet and danced with my own shadow”,强调了“起舞”的动作。这两个译文都忠实、传神地表达了原文的意境,一幅与影子共舞的场面跃然于纸上。“何似在人间”实际上是作者心境的表达,与影子共舞愉悦、欢快,就不知道是否像人间一样欢乐,此处传达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四个译文都处理成了关系过程,“gay”、“not bad”、“the mortal tie”和“analogou”充当属性。“何似在人间”中的“似”不仅仅是将天上的仙宫与地上人间对比,更是将“起舞弄清影”的快乐和人间烟火气进行对比,进而表达作者想入世的心境。综合两句分析来看,林译和龚译略胜一筹。
(5)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许译:The moon goes round the mansions red
Through gauze-draped window soft to shed
Her light upon the sleepless bed.
龚译:The moon turned round the vermilion penthouse,
Casting its beams down through the lattice windows
And shining on the sleepless.
林译:She rounds the vermilion tower,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on those who sleepless lie.
朱译:The moonlight is over my red corridor,
Looking at my gorgeous door;
Why I’m sleepless, I wonder.
原句是描述月亮的活动轨迹: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原文没有主语,因此四个译文都增译了主语。“转朱阁”的重点在“转”,因此除了朱译以外其他疑问都保留了“转”的动作含义,分别译为:“goes around”,“turned around”和“rounds”,形象描绘了深夜月亮缓慢移动的场景,从朱红色的楼阁慢慢转移到雕着窗花的窗户。“低绮户”更强调的是月亮的状态:仿佛低低地挂在窗户上一样,“低”在原文是环境成分表示状态,林译和朱译将“绮户”这一动作拟人化,更显得月亮的柔和、唯美,许译和龚译则是与后面的“照无眠”相对应,突出月光的皎洁、清辉。除了朱译,“照无眠”也都被处理成了“月光洒在无眠的人们身上”。这一段是对月亮外观和行动轨迹的描写,突出了月亮代表思念的感情色彩,这一段的英译文中,朱译另辟蹊径,没有其他译文一样着重描写“转”和“绮”两个动作,而是采用两个关系过程,表达月亮和“我”的状态,将“无眠的人们”变成了“无眠的我”,直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总体而言,这一段的翻译各有特色,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原文。
(6)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许译:Why then when people part, is the oft full and bright?
龚译:It need not evoke sadness, you know,
But why is it always so bright when the loved one’s away?
林译:Why does she, bearing us no grudge,
Shine upon our parting, reunion deny?
朱译:Don’t blame on the moon any more;
Why does it turn full when we are farewell?
原句包含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通过对月亮的提问形成反差感。圆满的月亮代表团圆,这里作者形单影只地赏月,看着圆满的月亮,内心惆怅,没有亲人好友在身边的孤独感油然而生。译文都处理成了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重点强调了“别时圆”,突出“月圆人不圆”的怅然感。关于“恨”的表达,许译进行了省译,剩下三个译本都处理成了物质过程,龚译阐释“月亮不会引起悲伤”的客观事实,再与后文形成强烈反差,达成景语皆情语的效果,林译使用物质过程将月亮拟人化,抱怨月亮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反而圆满,仿佛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不顺人意。朱译则是将“人们”作为了主语,不要怪月亮为什么在分别的时候圆满,这也不是月亮能决定的,透露着一种对分离无奈的情绪,事实上,世间的分别也确是身不由己,无论月亮圆或缺,该分别的时候还是要分别。整体来看四种译文四种风格,都从不同的角度传达了作者的思绪。
(7)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许译:Men have sorrow and joy; they part or meet again;
The moon is bright or dim and she may wax or wane.
There has been nothing perfect since the olden days.
龚译:We all have joys and sorrows, partings and re-unions.
The moon, it’s phases of resplendence,
Waxings and wanings—
Nothing in this world is ever perfect.
林译:But rare is perfect happiness–
The moon does wax, the moon does wane,
And so men meet and say goodbye.
朱译:Man will vary with vicissitudes of life
The full moon alternates the crescent, rain or shine.
Nothing has been perfect since the ancient time.
原句由月亮的“阴晴圆缺”,照应人生的“悲欢离合”,是全词的点睛之笔,翻译难度大。原句是关系过程和行为过程:月亮是阴晴圆缺的,人是悲欢离合的,(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和前文的感情基调对比,作者不再伤春悲秋,而是显露了一种豁达、开朗的情怀,月亮固然有阴晴圆缺,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更是可遇不可求,不再执着于月何时阴晴何时圆缺,人何时悲欢何时离合。翻译难点在“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两个四字格,因为古诗词将就韵律和对仗,在翻译时,如果能做到信达雅是最好的。许译的前两句翻译用“sorrow and joy;part or meet;bright or dim;wax or wane”对应翻译,不仅形式、意义对仗,念起来也朗朗上口。相比之下另外三个译文在形式上没有那么对仗,但在意义传达上都比较准确。林译进行了语序上的调整,先说“此事古难全”再由此引出“阴晴圆缺”和“悲欢离合”;朱译增译了逻辑关系,体现月亮随着人生起伏进行变化。四个译文各有韵味,其中充斥着行为过程、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从不同角度进行翻译,单从形式、韵律考虑的话,许译略胜一筹。
(8)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许译:So let us wish 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
T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
龚译:I wish a long life to us all.
Then, however far apart we are
We’d still be sharing the same enchanting moonlight.
林译:I only pray our life be long,
And our souls together heavenward fly!
朱译:However,may you live a long life;
The moon we share across 1000 miles.
该句是全词的主旨句,升华了主题,作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对人间的美好夙愿,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该句也成为千古绝唱的名句。原句包含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作者希望天下人人都能团圆,一起共赏明月。四个译文大部分处理成了物质过程,突出作者的美好愿景和殷切希望。不同的处理在于“但愿人长久”中的“人”是谁?许译的是“that man”,龚译的是“us”,林译的是“our life”,朱译的是“you”。原句表达的是对天下人“长久”的愿望,因此这里的翻译处理龚译和林译的略胜一筹,“that man”和“you”的翻译效果欠佳。“千里共婵娟”字面翻译即使遥望千里,也能一起共赏明月,主旨应该是突出“共婵娟”这一点,这一点上,许译和龚译比较贴合原句表达,林译虽然没有直接突出这一点,但是将词人豁达、开朗的豪迈胸襟表达了出来,朱译对该半句的处理也许是为了贴合英文的表达习惯而选择了直译,翻译效果欠佳。综上分析来看,龚译版本略胜一筹。
5. 结语
在信息四通八达的年代,文化交流和文化输出无疑是宣传大国形象的必要手段。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国诗学和美学的瑰宝,古诗词英译的推广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和交流。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分析系统,能够为古诗词英译提供一定的帮助,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客观地反映译者组织经验的认知倾向,同时既可从宏观上把握古诗词的整体框架,又可从微观上了解古诗词的叙事方式、手段、意象,还可深刻挖掘诗歌的内涵。因此及物性分析既能提高对原文内涵的艺术鉴赏,亦可提升译文质量的评判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