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综述
Summary of Flipped Classroom Research in China in Recent Ten Years
DOI:10.12677/ces.2024.126416,PDF,HTML,XML,下载: 43浏览: 207
作者:乐 进: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湖北 黄冈
关键词:翻转课堂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Flipped ClassroomLiterature Research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摘要:文章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综合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我国2012~2023年间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献数据梳理和分析,多视角解析我国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发现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基本内涵研究”、“教学应用研究”、“技术平台研究”以及“教学效果研究”等四个方面。本研究通过梳理发现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以期为翻转课堂在我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Based on the CNKI database,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dopts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an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comb and analyze the literature data about flipped classroom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23,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flipped classroom in China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t is found that the hot areas of flipped classroom research in China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four aspects: “basic connotation research”, “teaching application research”, “technology platform research” and “teaching effect research”. This study find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lipped classroom in China.
文章引用:乐进. 近十年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6): 504-51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6416

1. 引言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系统地综述和深入分析近年来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为翻转课堂在国内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1. 背景介绍

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科技的力量正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尤其在教育领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引入,使得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形式,而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和高效。

翻转课堂,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转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在课前通过在线视频、教学资料等方式自主学习新知识,而课堂上的时间则主要用于讨论、实践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最初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教学模式逐渐被应用到大学、职业院校和成人教育等领域。在中国的教育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翻转课堂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实践。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尝试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1.2. 翻转课堂的定义及特点

翻转课堂,亦称为反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其核心思想是将传统的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和角色重新调整和分配,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手中转移到学生自己手中。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单一传递者,而是成为了引导者和协助者。在课堂之外,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等多种形式自主预习课程内容。而在课堂上,学生们更加专注于主动参与的项目学习和与同伴的讨论和合作,以此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则利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翻转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实现了“课下知识吸收、课上知识内化”。

翻转课堂对多个教学环节进行了全面改革,包括参与者的角色、教学环境、教学流程、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其中,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的教授者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教学环境也从传统的教室扩展到多媒体和网络平台;教学流程由原来的课上教授 + 课下作业转变为课前学习 + 课堂探究;学习方式由群体共同学习变为独立探索 + 协作学习;评价方式也由单一的纸质测试变为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于,它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解决学习问题,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也提升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1.3. 研究目的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然而,对于翻转课堂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首先通过知网检索了2012年至2023年间的相关文献,这些文献涵盖了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等多个方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1.4. 研究方法

经过对文献的全面收集和整理,采用了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这两种方法提供了对翻转课堂研究领域的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在文献计量法的分析过程中,首先从文献的数量入手,探讨了翻转课堂研究在不同时间段的分布情况,从而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度及发展趋势。本研究发现,近年来翻转课堂研究的文献数量呈显著增长趋势,表明该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接着,本研究关注了文献的作者情况。通过对作者的统计分析,发现了一些在翻转课堂研究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学者和团队。他们的研究不仅推动了翻转课堂理论的发展,还为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此外,本研究还对文献的发表期刊进行了分析。通过统计不同期刊发表的翻转课堂研究文献数量及质量,识别出了该领域的核心期刊和高质量研究成果。这些期刊和成果为本研究深入了解翻转课堂研究的前沿动态提供了重要窗口。

最后,本研究关注了文献的机构分布。通过对机构的分析,了解了哪些高校或研究机构在翻转课堂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这些机构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对于推动翻转课堂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内容分析法方面,本研究深入剖析了文献的内容,重点关注了翻转课堂的理论框架、实践应用、教学效果以及挑战与问题等方面。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深入分析,更加清晰地了解了翻转课堂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通过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综合运用,本研究对翻转课堂研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这些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还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2. 研究结果和分析

笔者选取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作为研究数据的来源。CNKI作为一个集学术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年鉴、专利、标准、工具书等各类中英文全文资源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收录了756种各类期刊,这些期刊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其核心期刊、重要评价性数据库来源期刊收全率达到99%,这保证了我们的研究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翻转课堂在中国发展的整体状况趋势。本文采用了主题检索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设定了检索时间段为2012年至2023年,以主题词“翻转课堂”进行精确匹配检索,经过检索,我们发现在2012年至2023年间,CNKI共收录了关于翻转课堂的相关文献共计7.11万篇。这一庞大的数字充分反映出翻转课堂在中国的热度和影响力,也表明翻转课堂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些文献涵盖了翻转课堂的理论探讨、实践应用、教学效果、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深入了解翻转课堂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过对CNKI中关于翻转课堂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翻转课堂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推动翻转课堂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借鉴。

2.1. 论文发表年度分析

本文对2012~2023年期间我国关于翻转课堂研究相关期刊的具体数量进行文献时间统计,历史累计发表文献共7.11万篇,各年份情况如图1所示。

Figure1.Publication of relevant literature in each year

1.各年份发表相关文献情况

翻转课堂这一概念,起源于一位名为萨尔曼·可汗的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在2006年首次发布了一段关于最小公倍数基本概念的视频,这段视频为教育界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他的教学方法简单易懂,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家中通过观看视频来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解答疑问。这种模式被誉为“翻转课堂”,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的重点从教师讲解转移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互动讨论。

2007年,萨尔曼·可汗创了一个非营利性的在线平台——可汗学院,将他的讲课视频上传至该网站供人们学习。这个平台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在线教育资源库之一。与此同时,翻转课堂这一概念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并尝试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相较之下,我国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对翻转课堂进行实践探索的是重庆聚奎中学的张跃国、张渝江等人。他们在学校组织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第3期发表了4篇文章,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了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探讨。然而,这个阶段主要是对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方法的引进和学习,实践的案例和经验还比较少。在当时还并没有引起翻转课堂的研究热潮[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加速发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广大教育者所接受并开始积极探索。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在各个学科中实施翻转课堂,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相关的研究也开始增多,主要围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研究。2015年我国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论文数量达到了4937篇,是上一年的3.2倍,这与2014年地平线报告中“翻转课堂将在未来一年得到广泛应用”的预测相吻合。

到了2018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在许多学校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实践。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纷纷推出翻转课堂的相关项目和计划,推动其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推广。同时,研究也更加深入和多元化,涉及翻转课堂的各个方面,如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建设等。此年我国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论文数量达到了1.02万篇,创下了过去十年中的最高增长记录,有关论文发表数量所占比例已达到51%,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日益升温,其关注度也在持续攀升。然而,随后在2020年出现下降趋势,研究热度有所减退。

2.2. 文献分布情况分析

图2的统计数据所示,从论文载文数量看,在2012~2023年间,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在教育技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论文载文数量来看,《现代教育技术》以127篇的载文量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电化教育》86篇、《中国教育学刊》67篇、《电化教育研究》65篇、《中国大学教学》62篇、《外语电化教学》48篇、《远程教育杂志》44篇、《黑龙江高教研究》39篇、《教育理论与实践》38篇、《开放教育研究》28篇;这些期刊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推动了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批致力于翻转课堂研究的优秀学者,其中金陵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达到了128篇,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此外,还有程平、焦建利、田爱丽、张策、张渝江、孙朝娟、汪晓东、马莉莉和孙宇等学者也在翻转课堂的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Figure2.Number of articles contained in the paper

2.论文载文数量情况

图3的统计数据所示,在翻转课堂教学领域的研究发文机构中,高等师范院校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学校以其深厚的教育学科背景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在这些高等师范院校中,华中师范大学在翻转课堂教学领域的研究最为深入,其发表的论文数量也是最多。据统计,华中师范大学在该领域共发表了392篇学术论文;紧随其后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其论文数量为310篇;辽宁大学和西南大学的论文数量分别为228篇和216篇。这四所高校在翻转课堂教学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处于领先地位。

Figure3.Release of relevant papers by each school

3.各学校相关论文发布情况

图4的统计数据所示,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翻转课堂全部文献占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中等教育(以初中、高中和技术学院为代表)更关注翻转课堂的研究。这一现象可能与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密切相关。

Figure4.The proportion of literature in each educational field

4.各教育领域文献占比情况

在中等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渴望探索新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而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正好能够满足这些需求。通过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更加专注于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而不是仅仅接受教师的讲解。这种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关注度基本持平,说明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在这两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他们需要独立思考,深入挖掘专业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翻转课堂恰好能够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深度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职业教育领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较高。翻转课堂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参加在线讨论等方式,掌握理论知识;然后在课堂或实习场所进行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尽管翻转课堂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初等教育领域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初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不太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此外,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上,而翻转课堂可能更适用于较高层次的教育阶段。

通过对各领域翻转课堂研究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在不同教育阶段具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性。因此,在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以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2.3. 研究领域分析

在最近十年里,翻转课堂这一教育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我们对相关期刊论文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近十年来翻转课堂研究的内容逐渐丰富,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显示出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

首先,从研究内容来看,翻转课堂的基本内涵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对翻转课堂的定义、特点、理论基础以及与传统教学的区别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得到了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翻转课堂如何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课堂互动方式、学习资源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为翻转课堂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次,翻转课堂在教学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者们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和学科,探讨了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策略和教学方法。这些研究为翻转课堂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研究者还关注到了翻转课堂在不同年级、地区和教育背景的学生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翻转课堂的普及和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

再者,技术平台在翻转课堂研究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平台被应用于翻转课堂的实践中。学者们对这些平台的功能、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系统的评价,为翻转课堂的技术选择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研究者还关注到了技术在翻转课堂中的创新应用,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在翻转课堂中的实践和探索。

最后,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学者们发现翻转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然而,也有研究发现翻转课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学习焦虑、学习差距等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避免其潜在问题,成为了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具体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

Figure5.The proportion of each research field

5.各研究领域占比情况

2.4. 关于翻转课堂基本内涵的研究分析

翻转课堂首先在海外兴起,直到2012年,这一模式才被引入到我国,相对发展时间较晚。因此,在早期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主要关注于理论层面的探讨,旨在深入了解翻转课堂的本质和含义。他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实证研究等方式,对翻转课堂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概念、特征、现状以及意义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同时,国内的不少研究者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经验,给出了他们对翻转课堂的定义和诠释。张跃国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增加了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和个性化学习时间。它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教师则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身边的“教练”。翻转课堂融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即使缺席,学生也能随时复习或补课,不落后于进度。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最重要的是,翻转课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挖掘其潜力,实现全面发展[2]。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翻转课堂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同时也能够充分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容梅等人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适合于有甘愿被占用课余时间的主动学习态度、具备基本自学能力与可观看在线视频的自学设备的学生的学与教模型[4]。金陵认为“翻转课堂”不仅改变教学方式,更颠覆创新教育理念。传统模式过于依赖学生自我驱动,忽视教师引导和学习过程。新模式强调学生主动性和教师引导性,让学生在课上主动吸收知识,课后学习复习以巩固应用,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5]。北京师范大学张萍等人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将知识传递从传统课堂转移到课前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内进行高层次思考、交流和互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能更关注学生学习情况,解答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6]

2.5. 关于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的研究分析

首先在教学模式上,中央电化教育馆的赵兴龙指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需要根据渐进式知识内化的特点以及翻转课堂的三个核心要素进行。这需要我们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既不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额外的负担,又能满足教学媒体、教师培训和教学环境的需求。在具体实施翻转课堂时,教师应遵循知识内化的基本原理,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学情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7];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张金磊等人通过对翻转课堂的起源、概念与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借鉴国外的教学案例,构建出一种基于游戏竞赛设计的翻转课堂模式,充分体现了游戏化学习的理念[8];济南大学的谢娟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以CIPP (背景–投入–过程–成果)模式为基础,结合翻转课堂的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构建了一个包括环境基础、资源配置、实施过程、教学绩效四个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为12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旨在全面评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9];与国外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和某一校区结合紧密相区别,我国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更多的是与具体学科相结合,东北师范大学徐妲等人提出了化学实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设计辅助其教学活动过程的支撑系统[10];崔艳辉等人阐述了翻转课堂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及其优势,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及建议,并给出了课堂实践案例[11];张楠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了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中,实现信息化技术理论与思政课教育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并对课内外学习时间和空间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充分利用,丰富了教育教学体系的方法论[12];复旦大学的徐晓羽将将翻转课堂策略应用到国际中文教育中,他精心构建的汉语翻转课堂教学评估模型,包括目标层、约束层、准则层和指标层这四个层级,该模型全面涵盖了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每项指标都附有详尽的描述,并为各项评估指标赋予了相应的权重系数,使得该评估模型更为严谨和实用[13]

2.6. 关于翻转课堂平台技术的研究分析

翻转课堂作为信息技术时代下的产物,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河南师范大学的张新明等人在Talbert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基础上,借助QQ群网络交互平台和平板电脑(Tablet PC)构建出了更容易实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14];重庆师范大学的范文翔等人进行了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研究,并构建了相应的模型,提出了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实施方案[15];四川大学的王洪林提出以深度学习为基础,构建了一个SPOC学习平台,通过开展口译深度翻转学习,提高学生的口译实践应用能力和跨文化问题解决能力,这一研究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口译学习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视角[16];华中师范大学的徐敏提出利用数据分析追踪学生的学情,以动态的方式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准确定位课堂中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进而构建一个积极且高效的学习共同体。同时,徐敏也强调了在以伙伴学习为主的课堂中,应关注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风险并实施分类和分层的教学干预,以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17];河南大学的王淳提出从多模态教学资源、多模态学习平台、多模态学习互动、多模态学习评价等维度,构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三阶段的多模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8]

2.7. 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的顾小清通过元分析的方法,对采用随机实验或准实验得出的翻转课堂模式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模式在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认知技能和改善情感态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此外,该模式在理工科和医科中应用更为广泛,尤其在操作性较强的工科和医科中表现优异。然而,在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理科中,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效果相对较弱。此外,该模式的应用效果与学习者的年龄段和实验周期呈正相关[19];天津师范大学的李彤彤等人采用元分析方法对37项翻转课堂实验和准实验研究进行了系统定量分析发现翻转课堂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具有中等程度的积极影响;翻转课堂对不同学科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翻转课堂对不同学段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对小学生的作用稍弱;翻转课堂对不同知识类型学习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实践类知识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对理论类知识学习的影响较小[20];吉林师范大学孙崇勇等人进行了一项准实验设计研究,采用了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翻转教学法能够有效降低高中生的内在认知负荷,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此外,在翻转课堂背景下,高中生的认知负荷存在知识反转效应,即高成绩者的收益低于低成绩者[21];南京师范大学的赵丽采用ITIAS (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发现,翻转课堂教学增强了师生互动与技术使用比率,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提升了开放问题的提问比率,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解决能力[22]

3. 结论与挑战

3.1. 结论

在2012年至2023年的这十一年间,中国知网作为国内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库,已经收录了超过7.1万篇关于翻转课堂的论文。然而,在这庞大的论文数量中,经过筛选的核心期刊论文只有2745篇,仅占论文总数的3.8%。这一数据揭示了一个明显的问题:与大量的期刊论文相比,核心期刊论文的总产量相对较低。

从地域分布的角度看,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较多,而西部和西南地区的研究较少。这种地域性的研究分布不均可能会对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全面推广造成阻碍。这提醒我们,需要关注各地区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在研究资源有限或较少的地区,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引导。

此外,目前翻转课堂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学者们之间缺乏合作,各自独立进行研究,导致当前的研究趋向分散化。在翻转课堂建设方面,学校与学校之间也缺乏交流,很多学校盲目模仿,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可能对翻转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在研究内容方面,虽然有很多关于翻转课堂的理论阐述,但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重复性的理论整理上,而在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应用探讨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浅层次。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提升,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翻转课堂。

学科研究方面,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学科,而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比较薄弱。这种不均衡的研究分布可能导致翻转课堂在其他学科的应用和发展受到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鼓励研究者们迁移研究,以实现各学科的综合发展。同时,各学科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也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翻转课堂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和创新。

3.2. 挑战

翻转课堂的崛起正在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深远影响,技术的进步正在推动着教育观念的变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正逐渐被颠覆,然而,翻转课堂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创新和优化。

在实际的教育应用中,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虽然备受关注,但在教师培训和指导方面却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使得教师在尝试实施翻转课堂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助,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有效地操作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由于教师的指导不足,学生在参与翻转课堂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困难,导致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降低。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了翻转课堂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教学视频质量得不到保障。尽管国家积极推进国家精品课程、一师一优课等优质资源,但依然存在视频制作技术不足、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的问题,一些教师可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视频制作培训,导致视频质量不高,例如画面不清晰、音质差、节奏不紧凑等。有些教学视频的内容设计不够合理,缺乏条理和逻辑,使得学生难以理解。

缺乏高速完备的宽带网络。在当前教育环境中,由于高速宽带网络的不完善,许多学校在实施宽带网络普及政策后,虽然大大提高了中小学宽带网络的覆盖率,但大多数学校仅仅满足于网络覆盖的基本要求。实际上,网速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在线学习的主要瓶颈。在教学过程中,视频播放卡顿、资源获取困难和交流延迟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他们对网络产生厌恶情绪。

评价机制仍需完善,目前对于翻转课堂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由于评价体系的缺失,难以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改进。

综上所述,虽然翻转课堂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仍存在诸多需要改进和深入探讨的地方。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全面,以推动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晓宏, 党建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策略研究——基于中美教育文化差异比较的视角[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11): 101-110.
[2] 张跃国, 张渝江. 透视“翻转课堂”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3): 9-10.
[3] 何克抗. 从“翻转课堂”的本质, 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 2014, 35(7): 5-16.
https://doi.org/10.13811/j.cnki.eer.2014.07.001
[4] 容梅, 彭雪红. 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15(7): 108-115.
[5] 金陵. “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 [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9): 18.
[6] 张萍, DING Lin, 张文硕. 翻转课堂的理念、演变与有效性研究[J]. 教育学报, 2017, 13(1): 46-55.
https://doi.org/10.14082/j.cnki.1673-1298.2017.01.007
[7] 赵兴龙. 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2): 55-61.
[8] 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 30(4): 46-51.
https://doi.org/10.15881/j.cnki.cn33-1304/g4.2012.04.008
[9] 谢娟, 张婷, 程凤农. 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5): 95-103.
[10] 徐妲, 钟绍春, 马相春. 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系统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 31(5): 107-112.
https://doi.org/10.15881/j.cnki.cn33-1304/g4.2013.05.013
[11] 崔艳辉, 王轶. 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11): 116-121.
[12] 张楠.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探索——评《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J]. 科技管理研究, 2021, 41(3): 218.
[13] 徐晓羽, 李蕙彤. 国际中文教育翻转课堂教学评估模型的构建[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3(1): 37-48.
[14] 张新明, 何文涛. 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探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 23(8): 21-25.
[15] 范文翔, 马燕, 李凯, 等. 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 开放教育研究, 2015, 21(3): 90-97.
https://doi.org/10.13966/j.cnki.kfjyyj.2015.03.011
[16] 王洪林. AI时代基于SPOC的深度翻转口译学习模式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19(3): 69-75.
[17] 徐敏. 数据分析助力翻转课堂精准教学促进思维提升——以“文学批评”课程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5): 60-65, 79.
[18] 王淳. 多模态视域下中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 39(9): 126-131.
https://doi.org/10.19877/j.cnki.kcjcjf.2019.09.020
[19] 宁可为, 顾小清, 王炜. 翻转课堂教学应用效果的元分析——基于70篇采用随机实验或准实验的相关研究文献[J]. 现代教育技术, 2018, 28(3): 39-45.
[20] 李彤彤, 庞丽, 王志军. 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37个实验和准实验的元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 2018, 39(5): 99-107.
https://doi.org/10.13811/j.cnki.eer.2018.05.015
[21] 孙崇勇, 刘丽丽, 高春阳. 翻转教学法对高中生认知负荷及学习成绩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 18(3): 369-375.
[22] 赵丽, 张慧. 基于ITIAS的翻转课堂教学行为及效果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11): 87-95.

为你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