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1. 问题提出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这些需求体现出了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等特点。因此,民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开始转换到对精神质量的追求,体育锻炼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重庆市,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日益关注身心的协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重庆市的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众多,囊括了大量的在校学生。这些高校学生不仅在思想和认知上较为成熟,而且构成了重庆市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群体。由于高校学生占据了重庆市体育消费人群的一大部分,对这一群体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对整个重庆市的体育消费模式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解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更能为优化和提升重庆市的体育消费策略提供指导。
1.2. 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必然性
重庆市高校学生是重庆市体育消费人群中一个较大的群体,但是由于大学生还未踏入社会,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对于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心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不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1][2]。同时,大学生作为一个较大的群体,与社会的接触较其他学生多,大学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中转站,大学时代的很多行为习惯以及消费理念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在未来社会当中的行为。只有在大学时代中建立坚持锻炼的思维和习惯,才能有效的提高未来社会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理念。因此对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旨在以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消费为主要研究内容,高校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加体育消费的情况又是如何?重庆经济发达、高校林立,高校学生众多,对重庆市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于了解重庆市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情况,以及对全国范围内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情况的了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3.1. 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重庆市具有代表性的五所高校的学生随机抽取500名高校学生进行不计名问卷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重庆市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意识动机,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参与的主要运动项目以及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力图从重庆市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意识动机、消费水平等方面了解重庆市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基本情况,为如何进一步开发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和更好地改变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情况提供一定的思路。
1.3.2. 研究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健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育事业也随之蓬勃发展。体育产业的空前发展势必推动体育消费市场的繁荣,大学生作为未来城市的中坚力量,其数量比重较大,同时也是未来城市的主要推动者[3]。我国大学生是体育用品消费人群中重要的群体,大学生自身有着较高的文化与知识结构,并拥有广泛的文化与自我认知。重庆市高校数量众多,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在重庆市的体育消费中占有较大比重。在目前重庆市高校学生的体育活动分为必须性的学校课程和自由性的自主运动。学校课程的特点具有规范性、组织性,课程时间、地点、人物、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不变。而自主体育运动的特点具有自由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时间、地点、人物、项目都较为灵活,可由参与锻炼的学生自主选择[4][5]。目前我市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途径为网上购买体育用品和在商场实体店购买。但是由于大学生较为缺乏成熟的生活阅历,存在着一定不合理的消费情况,重庆市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攀比性以及非理性行为。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念对未来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必须对我市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加以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为未来社会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为重庆市未来高校学生体育消费提供一定的建议。
2.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的对象
随机抽取重庆市五所高校,分别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科技大学、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在校男女大学生500名,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共回收问卷496份,其中有效问卷482份,问卷有效率为96.4%。
2.2. 研究的内容
1) 重庆市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动机。
2) 重庆市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要项目内容。
3) 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如:月消费情况、每月体育消费所占比例等。
2.3. 研究的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本文主要采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IE浏览器以及其他网站等方法查阅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
2) 逻辑分析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思路和设想,运用归纳、演绎、比较、综合等逻辑方法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得出总结性结论。
3)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重庆市五所高校学生对自己体育消费基本情况的了解进行系统的调查,其中包括经济来源、体育消费需要和意识动机等。本次学生调查是通过各校朋友帮忙,分别发放到各校进行问卷填写,主要采用对重庆市五所高校学生进行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访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对于大学生每月可支配的消费金额,以1000~1500元的人数最多,其占比为36.63%;其次人数较多的为800~1000元,占总人数的34.16%;第三则是1500元以上的人数,占12.38%。剩余选项所占比例由多到少的人数排列依次为500~800元、500以下。下图1所示为五个划分标准的月可支配的金额,在所有参与问卷的人数当中所占的比例。
Figure 1.Monthly disposable sports consum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图1.大学生每月可支配体育消费额
3.2. 被调查对象的经济来源
Figure2.Monthly consumption supply of college students
图2.大学生每月消费额供给情况
由图2可知,在高校学生当中,主要的经济来源为父母供给,占87.62%,其次为勤工俭学,占39.11%。而高校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多为父母供给,而通过查阅资料以及走访探查我们得知,1500元左右的生活费用已基本满足大学生的基本日常生活。因此,高校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参与体育消费。
3.3. 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
体育消费者的动机是指引导消费者去进行某项具体的体育消费,为了满足体育消费个体的某一意图、愿望或者信念等。各种各样的体育消费需求使得体育消费动机呈现多样性。而在高校学生决定进行某一项体育消费时,都是由多个动机共同决定并影响的,在本研究所涉及到的大学生当中,以强生健体、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80.2%,第二大动机则是对体育的爱好为目的,占总人数的67.82%,第三则是以娱乐为目的的动机,占总人数的47.03%。在剩余选项当中,根据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为缓解精神和学习压力、完成体育课学习任务、掌握运动技能和学习健身方法、审美需求、社交需要、从众心理以及其他,各占36.14%、33.66%、31.19%、23.27%、20.3%、7.43%和4.46%。
4. 影响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影响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包含经济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6],概括如下:
1) 经济因素:学生的经济实力是影响其体育消费的首要因素。家庭背景、个人收入以及生活费用的分配都直接关系到学生在体育消费上的支出水平。经济宽裕的学生可能更愿意投入在体育器材、健身房会员等方面,而经济拮据的学生则可能会选择更为经济实惠的体育活动或方式。
2) 教育因素:高校教育对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学校是否注重体育锻炼、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以及是否有相关的体育课程和设施等,都会塑造学生的体育消费习惯和水平。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也是影响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同学、朋友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都可能导致学生在体育活动上的选择和投入程度不同。若社会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越高,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
4) 心理因素: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偏好也会对其体育消费造成影响。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以及对身体形象的关注等都是影响学生体育消费的心理因素。有些学生可能更偏爱健身、瑜伽等项目,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更倾向于参加球类运动或团体健身活动。
综上所述,经济、教育、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影响着重庆市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和水平。深入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体育消费政策和措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本研究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
1)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成为重庆市高校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动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0.2%,说明了在全民健身计划下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消费理念已为广大高校学生所认同。在人际交往、审美需求方面与强身和为目的的动机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2) 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以服装、器械以及参与体育锻炼培训为体育消费的主要内容,其中以体育服装(包括衣服帽等)所占比重最大。
3) 重庆市高校学生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方式多样,其中互联网、杂志书籍、老师同学等是他们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渠道。
5.2. 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下述对策及建议:
1) 学校老师教学以及其他场合都应注重培养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加强对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播,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把“现在的一部分付出、换回未来健康自己”作为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基本理念,正确积极向上的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同时引导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向各个方面均衡发展,不仅要传统的实物类消费,更要进行劳务、信息类的体育消费。
2) 在引导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同时,要加快校内外体育设施的建设,完善各类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场所的建设。积极响应全民健身计划,适度对外开放校内体育运动场所,加强设施和场所的管理,尽量避免各类事故发生。
3) 各类体育商家应改变消费策略,积极向高校学生的需求方面靠近[7],尽量满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偏好。
4) 各级各类体育培训以及体育消费场所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体育消费意识,引导高校学生的正确、合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