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4月云南省发布《关于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通知》,广泛动员干部回到家乡参与“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1]。楚雄州积极响应这一行动要求,在各地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并与“精准扶贫”、“对口帮扶”紧密衔接,多向并行,努力做好“政府管用、村级好用、村民实用”的村庄规划,推动群众增收,助力搬迁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目标[2]。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楚雄州异地搬迁村实用性村庄规划开展情况和后续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成效,探究了楚雄州搬迁村规划建设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一方面以实现楚雄农业农村新发展,推动楚雄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绿色化与生态化发展,巩固脱贫攻坚阶段化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使楚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2. 楚雄州扶贫搬迁村建设总体情况概述
2.1. 村庄进行异地扶贫搬迁建设的原因
通过查阅统计年鉴和楚雄州政务网公开信息,得到自2015~2023年楚雄州异地搬迁村的部分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总结楚雄州村庄异地扶贫搬迁的原因有四种:①因进行重要工程建设而进行搬迁,常见的有水库、道路、城市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如九龙甸水库建设时对吕合镇干田和新村2个自然村112户村民进行搬迁,青山嘴水库建设时对东瓜镇青山嘴上村和青山嘴下村2个自然村124户村民进行搬迁;②是因地质灾害而进行搬迁,如受地震灾害影响姚安县草海村委会450户村民整体搬迁,因山体滑坡灾害影响永仁县维的乡花河新村39户村民进行搬迁;③因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严重缺水、农田难以耕种进行搬迁,如姚安县前场镇石河村委会4个自然村进行整体搬迁,元谋县姜驿乡太平村、白果村、画匠村、糯拉鲊村4个村委会510户村民进行搬迁;④因地形复杂基础设施建设困难而搬迁,如楚雄市西舍路镇清河村委会的鹤舞村,保甸村委会的鹿鸣村、长水村,因地形复杂,道路、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困难而进行整村搬迁。
2.2. 村庄进行异地搬迁后总体发展概况
2021年来,在“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助力下,楚雄州超额完成了三年扶贫搬迁计划目标,并通过“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风格各异的美丽村庄,实现了村庄发展、产业布局、耕地保护、生态管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等乡村治理目标。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村建设都进行了选址考查、地形勘测以及村庄总体规划工作,新村选址地一般靠近“一线两区三中心”,一线指公路沿线,两区指旅游景区和产业园区,三中心指县城、集镇、行政村。搬迁新村的建设内容主要集中在①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如村庄道路硬化,市政设施管网铺设;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旱厕改造、村庄卫生室建设等;③生态环境、耕地、农田保护,如划定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红线、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线等;④农村产业发展引导,如高标准农田建设,组建农村合作引导村民发展文化旅游,鼓励网络直播销售等。
总体来看,全州90%以上搬迁村规划建设及后续发展情况良好,搬迁后村民居住环境有了改善,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实现农村集聚发展,资源共享,生态良好的目标。但仍存在少数搬迁村建设过程中受阻,搬迁后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农田荒废、乡村治理困难、村民对新环境新生活方式不接纳等难题。
3. 楚雄州易地扶贫搬迁村建设与发展难点实例研究
为探究异地扶贫搬迁村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存在难题的原因,以及探索搬迁村规划和发展的更好方法,对双柏县丫口村委会、南华县雨露乡和楚雄市紫溪彝村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参与“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一些公职人员、乡镇上扶贫办工作人员、参与“精准扶贫”和对口帮扶的驻村干部进行了访谈,对搬迁村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问。
3.1. 丫口村、紫溪彝村搬迁后发展现状
3.1.1. 丫口村搬迁后发展现状
丫口村位于双柏县妥甸镇,距妥甸镇12公里,距县城12公里,海拔高地势险要是典型的山区村落。全村辖河头、上村、邓家、新田、豹子箐等18个村民小组,共422户,1762人。2018年受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影响,对豹子箐、新田、河尾巴进行异地扶贫搬迁。
在丫口村对村干部、楚雄师院驻村工作队的老师以及搬迁村村民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调研了解到,丫口村搬迁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基础设施建设困难,建设成本高,受地形条件影响,道路、供水和排污管网修建困难,导致村子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生活污水难以排出;②建设资金筹措困难,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补助、帮扶单位(楚雄师院)捐助、参与“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公职人员捐款和村民自筹;③新村总体规划不合理,新村选址距离乡道较远,进村道路建设成本高,另外村头建有集中养殖场,一直处于荒废状态,没有村民愿意进行畜牧养殖;④村民主动参与新村建设的意愿低,因村民文化水不高,对政府号召的集体种植及养殖不感兴趣,不愿参与;⑤人口外流严重,导致劳动力匮乏,因新村距离原有耕地较远,不通机耕道,水资源匮乏,农田灌溉困难等原因,很多村民放弃了田地的耕作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留守儿童和老人,农业生产效率低。
3.1.2. 紫溪彝村搬迁后发展现状
紫溪彝村位于楚雄市紫溪镇,在国家4A级森林公园——紫溪山风景名胜区脚下,距离楚雄城区12公里,有着“中国第一彝村”美誉[3]。紫溪彝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1994年因西静河水库建设,整体搬迁至紫溪镇,2013年时又因广通至大理铁路复线和楚雄至南华一级公路的建设,将其中两个村组搬迁到紫溪山脚下,形成了现在的紫溪彝村[4][5]。
对村民及前来的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紫溪村搬迁后发展良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交通区位优越,距离楚雄城区仅12公里,新建的楚南一级公路绕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②村子位于国家4A级景区紫溪山脚下,依山傍水,森林覆盖率高,景观资源丰富。③有浓郁的彝族文化,多数村民委彝族,村子整体风貌良好为,保留了彝族建筑特色和节日文化。④政府支持力度大,从资金补助、人才引进和培养、产业引导等方面,政府都给与了大力支持。⑤村民参与性高,借助区位和景观资源优势村民在政府帮扶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另外紫溪村气候适宜,水源充足,村民大力发展种彝药植业,带动整村经济发展,真正实现“越搬越富”。
3.2. 两村搬迁后发展情况对比分析
丫口村和紫溪彝村均为搬迁村,然而搬迁后两村的发展情况总体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地理位置上,紫溪彝村位于国家级4A景区紫溪山脚下,且邻近国道、省道,因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而丫口村则位于双柏县山区,距县城较远,村子依山而建,地形复杂,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因此相比紫溪彝村,其位置偏远,交通条件恶劣,严重阻碍了其对外交流。
其二在劳动力规模上,丫口村在籍人口数虽然比较多,但人口流失较多,村中以老弱妇孺为主,青壮年较少,劳动力匮乏,生产力低下,直接影响生产建设水平;反观紫溪彝村,村中返乡创业的青年人较多,劳动力充足,且由于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农业种植为辅,因此对青壮年劳动力的需求小于丫口村。
其三在历史文化底蕴上,紫溪彝村作为彝族特色村庄,保留了传统的彝族节日文化以及生活、居住习惯,建筑风貌具有彝族建筑特色,有“云南美丽乡村”、“中国第一彝村”之称,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丫口村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资源较为缺乏,这也导致其采取了与紫溪彝村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最后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两村差距较为明显。紫溪彝村因区位和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优势,选择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近年来年均接待游客人次达数十万人,旅游收入占到了60%以上,同时发展第一产业,集中种植彝药和水果,并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村民人均收入水平稳定上升;而丫口村的旅游文化资源贫瘠,因此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且由于人口流失严重,缺乏劳动力和生产技术等原因,第一产业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另外村委会组织发展新能源产业——太阳能发电,但村民参与率低,规模小不成气候,因此丫口村经济发展缓慢。
4. 楚雄州异地扶贫搬迁村建设难点总结
4.1. 建设资金匮乏,建设工作推进困难
贫困山区村庄易地扶贫搬迁融资渠道“窄”、融资困难是普遍现象。因为地形复杂建设成本高,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少,很难吸引企业投资,资金来源只能依靠国家补偿、和群众自筹[6][7]。在丫口村调研时,据村干部反映,扶贫资金通过扶贫单位捐助、村民和回乡干部自筹仅筹措十几万元,但村子整体基础设施差,需要改造的地方较多,所需资金缺口较大。资金匮乏,造成扶贫搬迁进度缓慢。另外政府对资金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后续国家下发的补贴到位缓慢,资金浪费甚至外流,工程建设时有停顿,村民对此意见较大,后续建设村民主动性不高,工作推进更加困难。
4.2. 回乡干部形式主义,缺乏有效的规划建议
在众多参与“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回乡干部中,教育背景、工作背景参差不齐,有些干部无法在规划工作中发挥特长,参与积极性不高,捐些钱敷衍了事。据丫口村和雨露乡的负责人反映,参与“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干部中,有少部分人长期不在家乡且回乡次数少,对村里的情况不了解,与村民交流少,沟通困难,很难融入村民开展相应的调查工作,规划中也不能提出实际有效的建议,存在形式主义,“走过场”的现象。在部分村民眼里,干部搞形式主义不做实事,反而增加村民和干部的隔阂,导致规划工作推进缓慢,规划效果不好。因此如何防止“走过场”是现在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之一。
4.3. 村民思想落后,阻碍规划的顺利实施
在发放问卷和入户访谈以及动员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以及项目落地实施建设的过程中,村民常常抱着消极的态度敷衍了事,致使村民规划意愿调查成效甚微,乡村规划和建设的工作难以推进。同时,受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村民在面对下乡干部征询发展意愿时,往往难以提出有价值的并且可操作的规划建议。导致下乡干部在编制村庄规划的过程中虽坚持村民主体、尊重村民意愿,但受自身能力的限制,以及部分村民的阻挠,致使村庄规划编制进程难以顺利推进。
4.4. 村民环保意识差,破坏村庄卫生环境
村民受到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没有养成垃圾分类投放、固定投放的习惯,乱丢垃圾和杂物,导致村庄居住环境恶化,整体卫生环境水平低下。另外随着生活的改善,农村垃圾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农村生活垃圾城市化[8],但农村没有完整的垃圾清运和回收处理系统,垃圾集中回收率低,垃圾堆放在垃圾池中,只能焚烧或就地掩埋,造成二次污染。
另外还存在其他影响村庄环境卫生的情况,如村民建房不规范,随意性大,不听从规划安排,导致村庄整体风貌不统一;村内缺少排污设施,生活污水随路面排放,牲畜粪便随意堆放。
4.5. 人口流失严重,缺少农田耕种劳动力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就越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工资待遇水平相对提高,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此外,城市中有较好的教育、医疗、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而在农村地区这些资源相对缺乏,因此,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会选择前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村子里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儿童,劳动力严重不足,耕地荒废为人耕种的情况时有发生,直接制约着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规划建设遇到诸多问题。
5. 楚雄州搬迁村建设难点解决对策
5.1. 多方筹措资金
首先建议对扶贫专项资金进行整理合并,最大化程度集中利用资金,减少资金浪费。其次政府部门推出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外界资本投资参与建设,最大程度地帮助搬迁户在迁入地落叶生根。再次可以通过金融机构筹措资金,例如从银行贷款,或者使用保险,同时可以推出相关理财产品,外界对其进行购买以获得大量资金。最后是通过政府牵手相关金融机构,凭借政府公信力,以建设融资平台,建设金融服务网络,保障资金流的持续性[9]。
5.2. 规划和建设中坚持以村民为主导
在新村规划建设过程中以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入户访谈、村内广播等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意调查[10],确保村民积极参与度,建言献策,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决策出最合适的新村建设地址,做出切合实际的、村民人人满意的村庄实用性规划方案。在后续发展中,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医疗改革,加大教育的投入,保障必要的医疗、教育、公共活动设施和村民住宅用地,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促进村庄后续顺利发展。
5.3. 加强村民思想引导和教育
首先要组织大量的教育活动,比如文艺演出和宣传片播放以及教育讲座等活动,包含法律法规和文化娱乐以及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内容,使村民能受到大量的教育,移风易俗,破除不良思想作风。其次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农民再教育机制,对村民定期进行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传统工艺技能的培训以及新观念、新思想、新生活方式宣讲,针对落实教育到每一个人,逐步提高村民思想水平。最后依托当地村委会和合作社等,与村民深入交流,打好关系,让村民敞开心扉,使正确的思想深入人心,真正提高其思想文化水平。
5.4. 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
在整个乡村振兴工作中,应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计划,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时要考虑到适合农业农村发展的专业背景人才,做到“专精缺”,如农学类、医学类、城乡规划管理类等,依托“兴楚人才回巢计划”、“彝乡英才”培养工程、“青年人才”储备工程[11],吸引带动一批在外优秀人才关注家乡发展、返回家乡创业,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推动乡村建设和人才振兴。另外也要加强引进或培养人才后续工作评价机制,对这些人才后续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指标,彝保障人才引进的实际作用。截至目前,全州培养农村后备干部522名、回引农村优秀人才130名、调整选派驻村工作队员176名,为推进“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提供有力保障。
5.5. 加强村民技能培训保障
提高村民的职业技能和谋生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一点,关乎搬迁村后续发展问题。政府要聘请行业能手对村民进行农业生产、农副产品营销等方面培训,提高村民的职业竞争力,让村民们可以通过在专业技能的提高,掌握一些生产技巧并用于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也可以帮助村民建立新的概念,完成扶贫目标和任务,持续推动实现乡村振兴[12]。
6. 结论
为了为村民营造宜居宜农的美好生活环境,在合理的有规划的乡村建设下打造更具生活力和持久性的美丽乡村。在村庄规划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进,要稳步发展,要统筹乡村资源,并进行合理安排布局,有效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农民打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的同时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提高村民经济收入,促进生活和谐,持续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基金项目
2022年校级大创项目“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下楚雄市村庄适用性规划难点问题研究。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