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23年年末为止,中国60岁以上的居民总量攀升至两亿九千万,此数字占总居民比例的21.1%,同时,在这部分人群中,65岁或以上的老年人数亦上升至两亿一千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5.4%,显示我国步入了高龄化社会阶段。持续的人口高龄化会衍生出诸多问题,如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改变家庭结构等。面对老龄化所引发的种种社会挑战,探索满足老年人在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已然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而老年游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目前,老年游学的发展和研究处于实际操作的阶段,我国也正积极在相关领域开展探索。然而,在实际落实老年游学项目时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急需研究和解决。
2. 老年游学文献综述
本研究以“老年游学”“老年游学营”“study tour for the elderly”“older adult educational tourism”“senior educational tourism”“senior educational tourist”“Road Scholar”“Elder hostel”为主题,检索和分析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ScienceDirect学术期刊数据库、Emrald管理学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在细阅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追踪查找更多相关文献信息。
(一) 基本理论的相关研究
在国内的学术领域,因对于老年游学的研究起步较晚,没有从标准化、描述化和实施化的角度概括出老年游学统一且明确的定义。学者王文超最早对美国老年教育机构进行分析后,认为老年游学营是一种把全球视作课堂,融入了旅行和教育元素的教育模式,是教育专家针对老年人特别制定的学习计划,其目标并不是获取学分。 [1] 刘清圆将老年游学界定为专门针对老年群体,通过教育性旅行作为手段,以追求终身教育理念的互动性教学模式 [2] ,而同行的学者李志伟对此见解亦持肯定态度 [3] 。连茜平、王世斌认为老年游学是老年教育形式之一,具有休闲性和体验性,结合了教育、旅游和休闲 [4] 。
近年来,老年游学已经逐步转变为一种适应老年人休闲生活的新型教学模式。魏兵、王祝康、王兆辉等学者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将这种模式视作一种革命性的教学手段,它将老年学校作为核心平台,通过融入游学的方法,来满足学员在旅行与学术上的双重需求。 [5] 刘娜和闫卫平 [6] 持有观点,他们主张,老年游学利用旅行社的方式,让老年人在他们所去的地方系统地进行学习,以提升他们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展现他们独特的个性。奉美凤 [7] 、余大生 [8] 则认为老年游学是在旅游的基础上融入教育和文化元素的老年教育教学模式的新形式。
(二) 老年游学项目意义与价值的相关研究
老年教育角度,学者认为老年游学项目是老年教育形式的一种创新 [9] [10] ,优化并丰富了老年教育形式,整合了老年教育资源,对突破传统老年教育很有意义 [11] 。老年游学有利于优化社区老年教育 [10] ,促进社区教育发展,是对社区教育引入市场化机制的探索的一种崭新尝试,能够丰富社区老年教育内涵。
在社会维度上,有助于迎战人口趋向高龄化的挑战,提升社会对于老年人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老年教育的供需平衡,打造一个以学习为主导的社会环境 [2] 覆盖全民的终身学习框架 [12] ,有助于推动社会整体的和谐与稳定性。老年人的教育旅行活动能为构筑国家和谐社会贡献新颖的观念,并且可以挖掘和培养老年的人才,从而保证我们国家的人才储备和品质的持续提高。 [3]
从老人的视角来看,参与游学项目可以唤起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渴望,并且能够满足他们对受教育的追求 [13] ,这样不仅能增进他们的知识储备,也能提升他们的技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并且熏陶他们的情趣。 [14] 促进老年人际关系和谐,有效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增强其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15] 。
(三) 老年游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研究
当前我国老年游学存在课程内容、教学、游学项目设计、平台建设、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内容较为单一 [16] ,活动的内容水平较低,“游”与“学”的融合程度和深度不足 [11] ,教育性欠缺、课程的内容设计重“玩”轻“学”的问题 [17] 。教学方面,教育过程存在缺陷,需要提升教育成效 [12] 。游学项目设计方面,部分游学目的地选择有待斟酌、游学存在安全隐患安全保障有待落实以及缺乏对课程本身评价的问题。平台建设方面,老年游学项目存在资金短缺、游学平台供给不足、精品项目传播困难、缺乏游学保障资源、服务平台功能单一的问题。 [18] 师资团队建设方面存在专业老年师资团队缺乏、合作共享的老年游学师资库尚未建立和老年游学师资团队培养和培训不到位的问题。 [4]
问题成因分为老年人自身层面、老年教育机构层面、旅行机构层面、游学导师层面和政府层面。老年人自身对游学定位不理解缺少主动学习意识,且受时间、经济条件、身体条件等因素制约 [19] 。老年教育机构组织力有待提升,课程体系欠缺、工作人员思想保守、运行管理经验不足。旅行机构执行力有待激发,安全保障制度有待落实,老年游学产品开发不足。游学导师专业性有待提高,从事老年游学导师工作的人员在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社会要求和人们的需求。政府政策扶持有待加强,相关法律法规较少并未指定明确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20] ,市场重视不足,政府补贴有待落实 [21] 。
3. 河北茶文化特征
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问题。茶中具有丰富的抗氧化性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天然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改善肠胃功能、增强免疫力等多种益处所以喝茶也是一种养生方式。对于年长者来说,通过天然的方式来维持健康非常重要,他们更愿意选择喝茶养生,因此,将茶文化融入老年游学项目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而河北的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影响深远,河北的茶产业发展也正如日中天。
(一) 河北茶文化历史悠久
河北有着丰富的禅茶文化历史底蕴,河北邯郸临漳是中国禅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晋·艺术传》中记载,如今位于河北邯郸市临漳县的邺城昭德寺的僧侣们,开创了“修行打坐,以茶醒神,昼夜不眠,广传寺院”,引领了“参禅不寐,皆许饮茶”的茶禅修身的新风尚。河北景县人撰写的《封氏闻见记·饮茶篇》,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禅茶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其中写道“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可见唐朝的茶道不只是寺庙的传统,同样在王公贵族中颇受欢迎。唐朝末期的《景德传灯录》中,河北赵县的观音院的一位禅师用“吃茶去”的方式来吸引他的弟子,这个故事被视为茶禅文化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例子,象征着“禅宗茶道”的正式出现,为中国茶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茶被引入到禅宗的理解中,使得禅与茶的关系得到了实质性的融合。由净慧长老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揭示了中国禅茶文化的“正、清、和、雅”四大核心理念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
(二) 河北茶文化具有一定影响力
河北的茶文化塑造了饮茶人“正清和雅”的品格和思维方式。“以茶养心”是茶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自古以来,茶的养生、励志和悟道一直受到儒家、释家和道家的赞扬。“正清和雅”的禅茶观念体现了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雅风趣,以及佛家的众生平等的理念。
河北茶文化不只对饮茶者有重要影响,还推动了其他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河北的茶文化对中国南部的茶叶生产区的经济增长以及北部的茶叶交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库大道”是一条条起源于张家口的古代商路,连接着蒙古草原的核心地,它不仅被誉为“北方丝绸之路”,也被誉为“草原茶叶之路”,在全球范围内,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影响力都非常重要。河北的茶文化孕育并推动了附近地区陶瓷产业的进步,例如唐朝的知名邢台白瓷窑、宋朝五大官窑中的定窑以及北方最大的民窑邯郸磁州窑等。禅茶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是中国对全球文化的重大贡献。
(三) 河北茶产业发展势头强盛
在年均温超过15摄氏度、年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以及海拔介于500到800米的区域最适合培植茶树,这些地方的土壤理想情况下应为富含矿物質的酸性土。相对而言,河北省的年均温度不足15摄氏度,年降水量不足,仅有215至745毫米,而且土地以碱性质地为主,还含有较高的重金属量,这些条件都不适合茶树生长。加之从未有关于河北茶叶栽培的历史记载,可见,在历史上河北并非是一个主要的茶叶生产地。
然而如今,经过“南茶北移”项目的成功,河北已有石家庄市灵寿县、保定安国市、廊坊市永清县等茶叶产地,产出了太行龙井、太行红梅、茉莉花茶、五岳山茶等茶叶。其中“南茶北移”的重要产物太行龙井最为知名,1998年,张占义先生携带杭州的“龙井43”茶品种至此地尝试栽培,并在三年后的2001年顺利实现了北方种植南方茶叶的壮举,通过了河北省科技成果鉴定。从此以后,在当地政府及上级部门的支援下,这片茶园由试验阶段的几亩扩充到超过百亩规模,更是在灵寿县南营乡的漫山村和抓麻村内,培植起了燕赵首个实至名归的绿茶种植园。近年来,园方开发了太行龙井、太行红梅、太行白茶、太行青茶等档次各异的茶叶产品,并因此在市场上建立了优良声誉。而茶园所在的灵寿县南营乡的茶树种植规模如今已达到1000亩,年产值近千万元。茶叶种植为当地村民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当地部分百姓实现了就业和增收。再者,河北省实现了无土栽培茶树的突破,在盆栽茶树领域开辟了新篇章。2016年,利用盆栽技术培养出了上等的明前龙井茶,这标志着世界上首个成功的无土栽种茶叶的诞生,为中国茶的注入了新鲜血液。
4. 老年游学项目提升建议
为吸引更多老年朋友参与到老年游学项目中,提升他们的知识技能,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进而积极面对老龄化所引发的种种社会挑战,本文以河北茶文化为例提出以下建议。
(一) 整合资源,选好项目位置
在选游学项目位置时,可以选择河北省内的茶产业种植园或茶室。例如,可以与石家庄市灵寿县南营乡的茶种植园合作,灵寿县南营乡如今结合了附近的五岳寨、花溪谷等景区,已开发出了民宿、农家乐、茶园游等茶叶旅游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年均可增加游客近万人左右,带动从事旅游业的人员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可以在现有旅游项目的基础上打造老年游学项目。也可以与茶园合作,共同创建新的老年游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是老年游学活动的根本,直接关系到老年游学的品质。可以将老年大学的专业教师资源和茶园的相关基础知识等优势相结合,顺应老年人的需求,打造出富含浓厚茶文化气息的游学基地。应尽力确保每个游学项目的路线都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明确性,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项目路线的长度不应过长,避免过度劳累。
(二) 深入挖掘茶文化元素融入游学项目中
游学活动的核心就是文化因素。如果没有充足的文化因素,那么这个活动就会失去其活跃性。在设计老年游学项目时,应深入探索与梳理文化的精髓,加以归纳后融入课程之中。根据老年人学习的特性和规律来构建课程内容,是为了确保他们在享受游乐趣的同时,也能充实知识储备。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该组建一支专门研究老年游学课程的团队,以构建一个开放且可持续发展的茶文化游学课程体系。许多河北当地群众并不了解河北的禅茶文化,因此要深入挖掘河北茶文化内涵,设计采茶、炒茶等参与类项目的同时也可在游学项目中开设禅茶文化讲座等课程传授河北茶文化,可以在课程中教授茶文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与相关产业如陶瓷制造联动设计游学项目和课程。
(三) 完善监督评估措施,保障老年游学项目质量
严格实施项目前评估。将老年游学活动的初步方案确立之后,应当主动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审查,并针对老年游学活动的规划与执行细节给予专业的评判,以便为项目顺利执行奠定指导性的基础。此外,通过采用问卷调研、访谈等手段对准备参加游学的老年人群体开展数据搜集及其分析处理。在老年人实际参与游学活动的过程中,持续开展评估,并针对他们的体验和感受进行关注,根据需要调整方案。
确保对游学的后续评估工作做得足够。对已经开展的老年游学项目的执行状态进行评估,通过即时收集反馈建议和满意度问卷,检查游学项目的真正效果,然后将评估结果立即反馈给游学项目的所有阶段的负责人。通过这种评估结果的应用,可以为老年游学项目的持续优化提供参考。
(四) 打造游学项目品牌,加强宣传力度
若想在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老年游学项目需要塑造独具特色的品牌,激发创新精神,采取多种营销策略相结合,增强其知名度,并塑造其主要竞争优势。以河北的茶文化作为特色,构建老年游学的品牌,将老年游学项目融合河北茶产业中共同发展,并根据茶游学项目的具体情况,遵循教育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有机结合的原则,通过项目作为平台,让老年游学项目真正实现游与学融合,有效满足老年人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实质性地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从而提升老年游学品牌口碑和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游学项目中,同时也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同,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
要加强游学项目的宣传力度,有效的宣传才能吸引更多老年人参与到游学项目中来。可以与当地茶叶店铺、茶园、茶楼茶馆等进行合作,利用竖立广告牌发传单等方式宣传老年游学项目,利用老年人看电视听广播的特点,设计电视广告或广播电台广告,在本地加强宣传。积极宣传茶对老年人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改善肠胃功能、增强免疫力等益处,进而宣传茶游学项目。
基金项目
河北省家政学会课题课题编号:JXYB202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