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世界各国纷纷转向低碳发展。欧美等国家推行的低碳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近年来,走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碳减排。并在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1] 。交通出行作为碳减排的重点领域,城乡居民交通出行行为与城市碳减排目标息息相关 [2]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机动车数量也逐渐增长,引发一系列能源消耗、高排放等环境问题 [3] 。引导和鼓励居民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日常交通出行方式 [4] ,已经成为城市低碳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践行低碳环保的大势所趋 [5] 。居民对低碳交通的认知,出行理念及行为决策,将直接影响城市低碳交通政策的实施效果 [6] 。
现阶段低碳交通出行的研究范围较广,涉及影响因素、出行行为决策、出行方式选择、交通规划系统等多个方面。围绕居民低碳出行的影响因素探索其行为机理是是当前资源与环境领域关注的重点 [7] 。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合理政策和措施引导居民低碳出行,能够有效提升碳减排效果 [8] 。但居民个体行为决策较为复杂,受外部环境和个人心理等多方面要素的影响,需要统筹协调多方面信息才能更好地把握居民低碳出行的特征。把握居民低碳出行认知程度,出行方式的偏好及选择倾向等,有利于深入了解居民交通出行模式,进而有效引导居民日常交通行为低碳化 [2] [9] 。基于此,研究将低碳城市试点区杭州作为研究区,分析居民低碳意愿和低碳出行的影响因素,探索居民低碳出行意愿向行为的转化机制 ,科学引导居民低碳出行,降低交通碳排放,为低碳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与思路
2.1. 研究范围
研究选取杭州作为研究区,一是考虑到杭州处于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阶段,机动车辆较多,导致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二是由于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杭州市存在一定的职住分离现象,而大容量的公关交通还在完善中,通勤带来的交通排放问题依然严峻;三是杭州市是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城市之一,城市居民低碳交通意愿和行为的调查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意义,能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故选取杭州市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界定为杭州市的中心城区,即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临平区、钱塘区在内的8个行政区域。杭州市绝大部分的居民日常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区域,其结果对于本次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2. 研究方法
本次主要使用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统计分析等方法。其中,文献调查法主要用在前期准备阶段,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并确定本文研究方法,构建居民低碳交通行为影响机理框架,细化调查方案以及进行路线设计等,为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访问调查与问卷调查应用于居民认知程度调查、出行方式偏好等调查部分。同时,在居民低碳出行系列措施的态度调查中使用访问调查,能够与居民较为深入的探究讨论其低碳交通政策的看法与建议。实地观察法应用于建成环境和个体社会经济属性以及出行行为特征分析部分,为后期低碳交通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分析提供数据支撑。运用于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居民出行现状和出行方式选择特征进行分析。最后采用回归方法,确定居民低碳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
2.3. 研究思路
科学引导居民出行向低碳化转化,需要从居民的低碳出行意愿形成入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10] ,参考相关研究,了解居民低碳意愿的形成因素,揭示居民在低碳交通的发生机制。从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索两者间驱动机制,为低碳交通意愿与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提供基础与依据,具体思路如下图1:
3. 低碳出行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基于杭州市共798名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调查数据,采用交叉分析来检验影响居民低碳出行意愿和行为的因素。
3.1. 居民低碳出行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3.1.1. 居民的低碳出行意愿绝大多数会受到交通态度的影响
从出行及时性、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见表1):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居民愿意劝说别人采用公共交通出行,且认为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是否会优先选购低碳节能车,特别是在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后,会考虑优先选择更加低碳出行的方式。由此可见:被调查者选择出行时,随着低碳出行可以不断满足当前人们出行的及时性、舒适性、便利性、安全性态度时,人们优先选择低碳出行的意愿,同意度也在不断显著增加。其中,受及时性和便利性的影响较大,受安全性的影响较小。

Table 1.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n residents’ travel willingness
表1. 居民在考虑交通出行意愿时会受到的影响分析
3.1.2. 居民的低碳出行意愿绝大多数会受到主观规范的影响
从父母言传身教、社区政府、网络、朋友交流的途径获取低碳交通知识的居民,随着主观规范不断影响其低碳出行选择时,优先选择低碳出行的意愿同意度也在不断显著增加。其中,受网络的影响较大,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较小(见表2)。

Table 2.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ubjective norms on willingness
表2. 主观规范对意愿的影响分析
3.1.3. 居民的低碳出行意愿多数会受到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
从表3感知行为控制分析结果来看,随着低碳出行不断受到出行感知行为控制影响时,人们优先选择低碳出行的意愿同意度也在不断显著增加。其中,出行距离较远时更愿意选择公共交通的人具有更强的低碳交通意愿,另外两种感知行为控制对低碳交通意愿的影响较弱但相差不大。

Table 3. The effect analysis of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on willingness to use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表3. 感知行为控制对低碳交通意愿的影响分析
3.1.4. 居民的低碳出行意愿绝大多数会受到个人规范的影响
在不同意愿程度对个人规范影响方面,调查了以下三种个人规范(见表4):低碳出行的倡导对我选择低碳出行的影响很大;我认为减少小汽车出行有利于解决所在城市的交通拥堵和改善环境;不管别人怎么做,低碳价值观引导我使用低碳交通方式出行。结果显示:随着人们对低碳出行的个人规范意识同意度增加时,人们优先选择低碳出行的意愿同意度也在不断显著增加。其中,认为减少小汽车出行有利于解决所在城市的交通拥堵和改善环境的人具有更强的低碳交通意愿,另外两种个人规范对低碳交通意愿的影响较弱但相差不大。

Table 4. Influence of personal norms on willingness to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表4. 个人规范对低碳交通意愿的影响
3.2. 居民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低碳行为的内在影响因素
低碳行为的内在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心理因素、个人行为约束以及他人影响三个方面。在低碳行为内在影响因素上,他人因素对居民低碳意愿影响最大。
心理因素方面,居民的低碳出行意愿绝大多数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不同行为程度对心理因素的影响如下表5所示:被调查者选择出行时,随着心理因素不断影响人们的低碳出行选择时,人们优先选择低碳出行的意愿也在不断显著增加。其中,受“居民对低碳出行的看法”这一心理因素的影响较大,受出行工具的安全性的影响较小。

Table 5. Psychological impact factors of low-carbon behavior
表5. 低碳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
个人行为约束因素方面,居民的低碳出行意愿绝大多数会受到个人行为约束因素的影响。不同行为程度对个人行为约束因素的影响如下表6所示:被调查者选择出行时,随着个人行为约束因素不断影响人们的低碳出行选择时,人们优先选择低碳出行的意愿也在不断显著增加。其中,受“在得知各种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后,是否会优先选择更加低碳的出行方式”这一因素的影响较大,受“如果低碳生活和个人习惯发生冲突时,选择哪种出行方式”的影响较小。

Table 6. Behavioral impact factors of low-carbon behavior
表6. 低碳行为的行为影响因素
同时,居民的低碳出行意愿绝大多数会受到他人影响因素的影响。不同行为程度对他人影响因素的影响如下表7所示:选择出行时,随着他人影响因素不断影响人们的低碳出行选择时,人们优先选择低碳出行的意愿也在不断显著增加。其中,受“周围的人习惯采用更低碳的出行方式出行”这一因素的影响较大,受“身边的人希望我选择更低碳的出行方式满足我的日常出行”的影响较小,即他人的低碳行为影响比他人的劝说更加有效。

Table 7. Impact factors from others on low-carbon behavior
表7. 低碳行为的他人影响因素
3.2.2. 低碳行为的外在影响因素
低碳行为的外在影响因素包含目的地环境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居民的低碳出行意愿绝大多数会受到目的地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行为程度对目的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下表8所示:随着目的地环境因素不断影响人们的低碳出行选择时,人们优先选择低碳出行的意愿也在不断显著增加。其中,受“目前地铁站点的分布和出行距离较远时,您更愿意选择公共交通”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较大,受“出行时会考虑出行工具的及时性(耗时长短)”的影响较小。

Table 8. Analysis of destination impact factors on low-carbon behaviors
表8. 低碳行为的目的地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状况方面,居民的低碳出行意愿绝大多数会受到经济状况因素的影响。不同行为程度对经济状况因素的影响如下表9所示:随着经济状况因素不断影响人们的低碳出行选择时,人们优先选择低碳出行的意愿也在不断显著增加。其中,受“出租车费用的提高,让我更倾向与选择其他低碳出行的出行方式”这一因素的影响较大,受“出行时会考虑出行工具的经济性(费用高低)”的影响较小。

Table 9. Analysis of economic impact factors on low-carbon behaviors
表9. 低碳行为的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4. 居民低碳出行的意愿与行为转化分析
4.1. 模型构建
从以上居民低碳出行的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到,交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个人规范会对居民低碳出行意愿产生影响;以态度、主观规范等为代表的内在因素以及以出行目的、环境、经济状况为代表的外在因素对出行行为产生影响。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参考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研究 [2] [11] [12] [13] ,结合对杭州市居民低碳出行的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选择了七个被解释变量,建立居民低碳交通意愿与行为概念模型,见下图2。

Figure 2. Conceptual model of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in Hangzhou
图2. 杭州市低碳交通意愿与行为概念模型
使用SPSS进行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见下表10,ATT、SN、PBC、PN、INT的α系数均大于0.7。且效度的方差解释中,变量解释的特征根为5.459,远高于1,变量的贡献率达到0.321。由此得出各变量间具有相关性,因子分析有效。Cronbach’s α值为0.822,高于可接受标准0.7,说明有较好的信度。KMO值为0.922,高于可接受标准0.6,说明有较好的效度。

Table 10. Explained variables of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willingness behavior model
表10. 低碳交通意愿行为模型被解释变量
4.2. 模型分析
参考相关研究以及结构方程的适用性 [14] ,研究根据所构建的低碳交通意愿行为模型,使用结构方程进行路径回归分析。各类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如下图3所示:

Figure 3.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categories of variables
图3. 各类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
根据回归结果可知,低碳交通个人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804和0.637。这两个因素对低碳交通意愿的影响最大,表明日常生活中,低碳价值观引导、周边环境与人群的低碳理念影响对于居民低碳交通意愿向行为转化尤为重要。其次,低碳交通态度也对居民低碳出行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0.588)。再次,与其他因素相比,主观规范对于低碳意愿的影响相对弱。在低碳交通行为影响因素方面,主要体现在意愿和习惯两个方面的驱动。一方面,意愿对于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0.456),另一方面,居民的低碳交通习惯也对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0.324),即居民一旦在大脑中形成持续稳定的低碳交通习惯,这一行为便会呈现出高频重复的偏好特征。低碳意愿、习惯与行为的路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居民的日常交通习惯和低碳交通意愿都影响居民交通行为,且后者是低碳交通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作用大于居民日常出行习惯的驱动力。这意味着一方面,意愿和习惯都会对居民低碳出行行为产生影响,且意愿因素驱动占主导地位,习惯因素驱动会影响到居民出行决策;另一方面,对于居民低碳出行意愿的引导有利于低碳出行行为的形成,同时,形成低碳交通的偏好和习惯有助于强化居民低碳交通的高频行为。通过意愿和习惯的双重行为驱动有利于加强低碳交通行为转化。
5. 结论与建议
研究基于杭州市共798名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调查数据,通过对居民低碳出行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调查和分析,对居民低碳出行的意愿和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 居民的低碳意愿会受到现有的交通设施便利性和及时性影响;同时,易受到身边的主观规范影响。也就意味着在完善交通设施便利性时,增加各类媒介途径的宣传对于引导居民低碳意愿有着积极作用。2) 居民低碳交通行为受到意愿和习惯的双重驱动,且在居民的低碳意愿影响下更容易转化为低碳行为。3) 更好的出行环境和低碳理念下,居民逐渐形成稳定的低碳出行习惯,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居民将低碳出行变为一种普遍性选择。
因而,未来城市引导居民低碳出行可考虑从出行环境改善、低碳理念宣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及行为引导这几个方面入手。在优化城市国土空间形态,构建低碳出行导向的城市用地布局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及配套建设,大力推广低碳交通工具的使用 [15] 。引导鼓励居民选择步行、自行车、大容量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 [16] 。同时,持续开展低碳出行文化宣传,鼓励低碳出行全民参与,提高公众对低碳出行方式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促使居民的低碳意愿主动积极转化为低碳行为。
基金项目
浙江树人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