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人类独有的用来传递信息、情感的符号系统,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显性目标,而中国文化教学可以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基础知识中,文字、词汇、语音和语法这四种语言要素和文化息息相关。其中词汇最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一个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变迁。
而汉语文化词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重难点。对于汉语文化词的定义众说纷纭,首次提出“cultural words”这一概念的是英国语言学家Newmark,其认为因为文化重叠而造成的翻译障碍的词是文化词语。国内学者有其他不同意见,例如王国安先生认为文化词词语是指能够反映中国特有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风俗文化的词语。本文以毕继万和张占一先生对汉语文化词解释为主,其认为汉语文化词是“具有目的语文化特色,容易引发跨文化交流误会、矛盾的最敏感地域。”结合其他学者对汉语文化词的解释,可以理解为汉语文化词是汉语这种语言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稳定文化内涵与结构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1] 。
2. 汉语文化词的分类
汉语文化词的类型较多,包括汉民族的传统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方面。王衍军根据“文化三层次说”对汉语文化词分为物质生产类、制度行为类、心理精神类三大类以及十六小类 [1] 。
2.1. 根据文化层次分类
2.1.1. 物质文化词
涉及器物、建筑、饮食、服饰、自然地理、传统手工制品等。这些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比较浅显易懂,能够直接反映中国文化的特征。
1) 服饰
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服饰和饰品。例如:旗袍、中山装、唐人装、马面裙、汉服、朝珠、苏绣、蜀绣等。
2) 饮食
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食物。例如:月饼、粽子、元宵、饺子等。
3) 建筑
中国疆域面积大、南北东西的房屋建筑风格各异,传统建筑背后也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例如:四合院、吊脚楼、骑楼、土堡、土窑。
4) 交通
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也是不同时代文化的缩影。例如:马车、面包车、乌篷船等。
5) 地理
能够反映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现象。例如:梅雨、三伏、秋老虎、弦月等。
2.1.2. 制度文化词
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历法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与制度文化相关的汉语词汇。
1) 政治制度
指国家政治体系的基本结构和运作方式,如君主制、共和制、民主制等。
2) 经济制度
指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规则,如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3) 社会制度
指社会组织和管理的规则和方式,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等。
4) 教育制度
指教育组织和管理的规则和方式,如学制、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
5) 法律制度
指国家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规则,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2.1.3. 行为文化词
涉及礼仪、习俗、武术、传统体育和游艺等。这些词语通常与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传统习俗有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汉语中的行为文化词。
1) 礼仪词语
如作揖、鞠躬、握手、拥抱等,这些词语反映了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礼貌和尊重。
2) 习俗词语
如拜年、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这些词语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有关,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 节令词语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词语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季节有关,反映了人们对时间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4) 生活习俗词语
如喝茶、品酒、吃团圆饭、逛庙会等,这些词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有关,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2.1.4. 心态文化词
涉及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文学、艺术、典故等。
1) 思维方式
如中庸思想、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这些词汇背后是中国前年来贤者思想的积累。
2) 宗教
祭祀、圆寂、修行、禅定、庙宇等,这些词汇反映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体现了不同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
3) 文学
五言、楚辞、婉约派、豪放派、骈体文等,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关文学的汉语文化词也在历代更新,体现了中国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2.2. 根据词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分类
2.2.1. 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
如“春节”、“京剧”、“书法”、“国画”等,这些词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2.2.2. 蕴含特定传统文化的色彩词汇
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而在西方文化中则可能象征着危险或愤怒。“白色”在中国文化中大多象征着死亡、缺乏生命力,而在其他文化中象征着纯洁、公平正义。
2.2.3. 反映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
如“改革开放”、“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这些词语与中国的历史事件紧密相关,具有历史深意。
2.3. 网络文化词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化词进入中国人的日常交际中,现如今,网络文化词不单单只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社会变化、时代发展的印记,是汉语文化词中具有写实意义的重要部分 [2] 。网络文化词的种类丰富,其背后的构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社会等方面来进行分类。
2023年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所发布的“2023十大流行语”中的“新质生产力”便是中央政治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指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生产力,与数字时代更加融合,该流行语便是以政治事件为构因 [3] 。疫情过后,全国经济回暖,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复苏,旅游人数急剧增加,“特种兵式旅游”火遍全网,“南方小土豆”也大大拉动了东北旅游经济。“特种兵式旅游”指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去享受更多的旅游资源,“南方小土豆”指南方城市的游客大量涌入东北地区。在过去一年里,“贵州村超”、“淄博烧烤”、“南方小土豆”这些网络文化词,都是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的见证,网络文化词以其快速的传播速度和高度概括的能力,成为汉语文化词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网络文化词除了反映当下热点事件之外,对汉语本身的构词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绝绝子”、“yyds”、“我真的栓Q”,大量以拼音缩写、字母代替、自创的构式的网络文化词产生,虽然这些用语满足了广大网民的消遣娱乐性,但如果在交际中过度使用,则会对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汉语文化词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分类方式可能会存在交叉或重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分类方式,以便更好地进行汉语文化词的教学。
3. 汉语文化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3.1. 汉语文化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文化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基于外国学习者对中国的文化兴趣的增加,将汉语文化词融入到教学中,可以将学习中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有趣,让学习者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汉语学习中。同时,汉语文化词中的谚语、成语、俚语等也可以丰富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感水平,并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语言。例如,在外国学生中,很多人都对中国的电视剧、音乐以及综艺节目感兴趣,因此,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同时能够提高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身在曹营心在汉”、“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 [4] 。
3.2. 汉语文化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汉语中的许多词汇都包含着中国独特的文化,例如“黄金周”、“调休”可以反映社会经济制度、“坎儿井”、“地上河”、“丹霞”反映自然地理特征、“红包”、“喜糖”“春节”体现了风俗习惯,而这些都可以反映中华民族文化。这些词汇的文化意义和词汇意义已经融为一体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这些词汇蕴含的文化含义,对这些词汇的掌握就会较为单薄和片面 [5] 。
例如方位词“房东”在《新国际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为初等一级,从意义上来说,该词属于一般词汇,但是语素“东”除了表示方位之外,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般以东为贵,《鸿门宴》中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便可以体现方位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颜色词“红”为中等二级,“红”所蕴含着“喜庆、吉祥”的文化内涵。这些词汇,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加以强调,学习者并不能理解其内涵 [6] 。
4. 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文化词教学的问题
4.1. 教师教学方面
4.1.1. 讲解方式和侧重点
大部分教师在讲解文化词时,秉承着“精讲多练”的原则,首先会让学生进行跟读,然后教师进行释义并说明用法,学生再根据情境进行练习。教师对文化词的解释浮于表面,学生理解不当或不充分,便会出现语义上的偏误,例如汉语文化词中的称谓词“爷”、“父”、“爹”、“爸”,都有男性长辈之意,但学生如果无法区别这些词在形式和用法,便会出现“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爷”这样的误代情况。
对于文化词的教学,部分教师会考虑到文化词与课文内容的关联度,但如果文化词与课文重难点关联度不强,教师大多会将文化词作为课前作业或者课后补充,并不会将其以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对于学生不同的水平,教师教学也会有侧重点,大多数教师认为中高级学生对文化词的理解更加深入,而忽略初级水平学生的文化词教学 [7] 。
4.1.2. 教师能力
教师的能力指教师中国文化储备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部分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够,无法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另外,教师在教授文化词时,要考虑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文化差异,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做好应对文化冲突的措施,例如在讲解颜色词时,中国的“红色、金色”代表吉利,“白色”代表死亡,所以婚礼上要给“红包”。但在日本传统婚礼中,不仅服饰多以黑白为主,“红包”的颜色是白色,象征着圣洁。此外,“乌鸦”是日本的国鸟,日本人通常以乌鸦反哺来教育儿女,但乌鸦在中国代表不祥之兆。教师要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以及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2. 教材内容方面
4.2.1. 文化词的选取和注释
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文化词选取差异较大,但在随着学生的水平上升,文化词的数量和种类更加丰富是各版本教材共同的特点。例如,任务导向型教材《体验汉语》共有四册,其高级教材中的文化词在全书词表中占比是15%~27%,文化词的数量和类型对应学生的汉语水平,呈现循序渐进的规律。总体来说,大多数教材中的汉语文化词数量和类型是符合汉语学生学习的规律的。但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词占比较高,新兴的网络文化词比较匮乏,大部分教材编写年份较为久远,例如《体验汉语》高级教材1中完全没有网络文化词,但教材2由于编写年份较新,出现了少量的汉语文化词,例如“富二代、剩男、团购”等。教材中的文化词选取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更需要与时俱进。因为教材的编写不能及时更新,教师便要结合课文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入合适的网络文化词的教学。
文化词的注释也是教材编写中存在较明显问题法的一部分,一部分汉语文化词意义较为浅显,可以直接翻译,但大部分汉语文化词具有深层含义,如果直接翻译并不能让学生充足的理解。例如“见钱眼开”,注释为“看到钱就高兴”,该词汇具有贬义色彩,但学生无法从注释中判断出其具有的贬义色彩,影响使用,产生偏误。汉语文化词的注释应结合语境,并考虑到语体色彩,在含有褒贬色彩的文化词后进行相关的标注,例如“绿帽子”,其意义指“另一半与他人有染”,如果直接翻译为“wear green house”,在英语俗语中指破产,意义并不对等 [8] 。
4.2.2. 文化词的分布和复现
虽然教材中的文化词对应着学生的水平循序渐进,但教材中各单元里的文化词占比并不是渐进的,其分布是与课文内容紧相关的,课文的类型直接影响文化词的数量和类型,例如《新概念汉语》第四册第十课《有趣的谐音词》,课文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其文化词有“年年有余”、“吉利”等,但第十一课《海豚和鲨鱼》中没有新增加的文化词。且前后单元文化词之间关联性不大,文化词教学没有连续性。除此之外,文化词的复现率也会对学生掌握情况造成影响,大多数教材中高频复现的文化词主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交际有关,例如饮食、称为、地理建筑。但有关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的文化词复现率很低,不利于知识的衔接,学生会对这类文化词产生畏难情绪,加大教师教学的难度。
5. 提高汉语文化词教学的建议
5.1. 教师方面
5.1.1. 深入了解汉语文化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授汉语文化词时,不仅要解释词汇的字面意义,还要深入讲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这有助于留学生理解词语在特定文化中的深层含义。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汉语文化词与其他语言中的对应词汇在意义上的差异,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把握跨文化交际中的细微差别。例如,教师在讲解颜色词“红色、白色”时,需要向学生补充“红色”代表“吉祥、喜庆”,“白色”代表“死亡”等文化知识,并补充相关文化词汇“红事、白事”,便以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
5.1.2. 结合实际情境进行词汇教学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实践活动,让留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运用所学词汇,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展示汉语词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增强留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记忆效果。例如“说曹操曹操到”,可以给学生们创造具体的情境,当学生们谈论到某个人时,这个人如果刚好出现,可以告诉学生们这就是“说曹操曹操到”。
5.1.3. 增加文化体验活动
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中国文化节、汉语角、文化讲座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汉语文化词的理解和记忆。鼓励留学生与中国本地人进行交流,参与日常生活,体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国际文化交流节”、“琼州杯”、“汉语桥”等活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及时展开相关的文化活动,例如当教师讲到“中国人的节日”时,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以自己国家的节日为主题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可以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语法问题,学生能在文化活动中更好地学习汉语文化词。
5.1.4.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针对留学生的不同背景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对于在跨文化交际和汉语学习中遇到困难的留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建立学习共同体,鼓励留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进步。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汉语水平。同时,还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留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5.2. 教材方面
5.2.1. 适当增加网络文化词
网络文化词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不容小觑,当代中国青年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网络文化词的频率显著增加。留学生在日常实际交流中,网络文化词是其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网络文化词并不是都适用于在教材中,对外汉语教材在选取网络文化词时需要甄别文化词的类型,例如积极向上的词汇“正能量、遥遥领先”等可以加入教材中。除此之外,参考《咬文嚼字》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在文化词教学中进行补充,例如2023年的“多巴胺、显眼包、情绪价值”等,适合的网络文化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5.2.2. 结合语境进行注释
大部分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汇注释,采用中英对照翻译,但因文化词的特殊性,许多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意义。随着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相应教材的汉语文化词的种类和难度也会增加,教材在注释这些文化词时,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语境,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深意。例如讲解“敬酒不吃吃罚酒”时,如果不给学生创造一个某人不识抬举的语境,其很容易理解为是中国的酒文化。
5.2.3. 均衡文化词的分布
文化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分布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方面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联性,微观指教材中每单元之间的关联性。虽然大部分教材的文化词是随着学生的汉语水平逐渐增加的,但是教材在选取文化词时,要考虑到不同水平学生在使用文化词时的需求。教材中课文的类型决定了文化词的类型和数量,教材要合理设置课文类型,每单元课文之间具有关联性,文化词不能是呈“孤岛”式出现,每单元的文化词能够实现复现、关联的关系,利于学生学习。
6. 总结与展望
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分为听、说、读、写等方面,但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说,其最终的教学目的都是留学生能够流利地、熟练地使用中文。贴近中国人真正的语言使用习惯,汉语文化词便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汉语文化词的种类丰富,教师要怎样在日常教学中适当地融入、学生怎样在文化词的学习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怎样更合理的将汉语文化词分布和注释,这些都是值得去探究的部分。本文从这些方面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文化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总之,对外汉语文化词汇并不单单是词汇的教学,更是中国文化的弘扬,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有责任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储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