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南京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更是一座文化名城,见证了从六朝到民国时期的变迁与兴衰。明朝时期建立的南京明城墙,是南京的一张名片,记载了南京城的发展和沿革,是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象征。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南京已经成为了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了国际化的大都市,但与此同时,南京明城墙的保护与利用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合理进行保护、利用、开发,为明城墙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与意义,从而进一步带动南京的发展,是南京市政府的目标,也是南京市民的共同心愿。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8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就对古城墙等文化遗产开始有了较为系统性的保护意识,法国建筑师杜克提出,要对古建筑进行充分、详尽的调查,尽可能修复还原其原风格。1931年,《雅典宪章》颁布,建立相关法律来保护古城墙及其周边环境,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要保护古迹周边环境的法律。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通过了《威尼斯宪章》,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提出了必须依据历史文献、利用科学技术修复文化遗产的要求。在此之后,法国、英国、日本等各个国家纷纷修订了相关法律,对文化遗迹提出了保护建议。
我国的古城墙保护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北京古城墙的拆保问题,白敦庸 [1] 、梁思成和陈占祥 [2] 等学者提出应当对其进行修缮并重新开发利用,并提出了创新、巧妙的规划方案,但仍有许多学者主张古城墙阻碍了北京城的发展,在他们的坚持下城墙最终被拆除了。20世纪末,马正林 [3] 、王少华 [4] 等学者开始对南京、西安等古城墙的保护与利用方面进行研究,2000年之后,国内对其他古城墙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目前的保护措施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颁布保护古城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及地方政府陆续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西安历史名城保护规划》《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丽江古城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与规划方案,旨在加强对古城墙的保护和管理。二、建立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例如,意大利卢卡市政府将卢卡城墙及周边地区建设成生活休闲公园,让当地居民的生活能够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加深对城墙的了解。三、建立相关城墙的博物馆。例如,苏州、南京等城市均建立了城墙博物馆,从城墙的设计思想、建造历史、施工技术、文化传承等方面,全面地展示了古城墙的历史文化及遗产价值。四、对古城墙与其他历史建筑整体上进行再次开发利用,延续其价值意义。例如,意大利的费拉拉市将当地中世纪的古城墙与费拉拉大学相结合,成为了当地举办文化活动的场所。
2. 明城墙的建设历程
明城墙始建于明朝建国时期,象征着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是我国唯一一个在江南地区建造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南京明城墙不同于北方方正规矩的城墙,大胆地打破常规,依照南京城的地势起伏来建,整体上呈不规则状,依山傍水,顺势而为。不论是规模恢弘的内瓮城,还是构思精巧的水关涵闸,都体现了其独特的设计思想和精湛的建造工艺。
明朝期间,南京明城墙一直保存完好,直到清军攻占南京时,明城墙受到了大范围的破坏,到了清朝中期已经几乎成为了废墟;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在战争的影响下明城墙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城不久之后,为了加快南京城的发展,引发了南京城墙的“拆”、“保”之争,主张拆除城墙,将城砖用于军校建设,但是这个提议很快便遭到了徐悲鸿、孙科、亨利·墨菲等各界人士的反对;1934年,《关于南京城防建议案》出台,认为应当对城墙进行保护和修缮,并将其作为城墙工作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城市发展的需要,北京掀起了一波拆城热潮,并很快地席卷了南京,当时的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朱偰公然反对拆城,并联合其他人共同抵制拆城热潮,金琦、刘敦桢等人也积极争取,最终使得拆城工作没有实施。
改革开放之后,南京市政府开始系统性地开展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工作。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京市人民政府相继颁布了《关于保护城墙的通告》《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南京市城墙保护管理方法》《南京明城墙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一些学者也开始收集整理明城墙的规划理念、不恰当的开发利用及其解决措施等文献资料,进一步推动了保护工作的实施 [5] 。
3. 南京明城墙功能演变
3.1. 军事防御功能
在古代,军事防御功能是建造城墙的主要目的之一,明城墙最初的作用也是保护都城安全,免受敌人攻击。
南京明城墙在建造时因地制宜,四周依靠长江、幕府山、钟山、四望山等天然防线,充分利用自然屏障,使得南京城有着易守难攻的特点。
在明朝之前,战争中往往使用冷兵器,而到了明朝时期,火器开始逐渐应用起来,对城墙的建造工艺和质量的要求也就更为严格。明城墙中大量使用更加坚硬抗打击的青砖和粘度较高的糯米汁和石灰,同时加大城墙的高度和厚度,将其设计成弧状,更是进一步加强了明城墙的抗压性和稳固性。例如在太平天国时期,南京城就是依靠明城墙坚持了11年没有被攻陷 [6] 。
3.2. 政治功能
作为都城,南京明城墙在政治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监督了明城墙的修建,彰显了皇家的庄重与宏伟,每一块砖石都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展现了皇家对都城的重视与期望。
在南京城的布局上,沿着皇城与宫城的中轴线,自南向北建立了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符合封建宫阙的传统制度“五门之制”。在南京城内,以钟鼓楼为中心,呈几何对称,体现了南京城不规则中的规整布局。
明城墙由四重城墙组成,其长度和规模在当时均位居世界之首,庞大的城墙体现了朱元璋控制全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国中之土”的传统思想。其雄伟在当时百姓眼中更是代表着皇权的地位和权威,在一定程度加强了国家稳定 [7] 。
3.3. 历史文化功能
明成祖登基后将都城迁往北京,南京城的政治作用逐渐削减,而在新中国后,尤其是步入了新时代,明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历史文化功能逐渐凸显出来。
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本身就蕴藏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沉淀,而作为唯一一座建造在南方的城墙,明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不容忽视。1956年和1988年,南京明城墙先后被列为江苏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任务。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明城墙,使其彰显出新的时代精神,这是南京政府和市民共同的心愿。数十年来,南京市政府坚持不懈地保护和利用明城墙,努力发挥其作为历史文物地文化艺术,不仅守护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也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8] 。
4. 南京明城墙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4.1. 明城墙的破损
明城墙经历了数百年的天灾人祸,已经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而在近年来,由于城市扩张和城市更新,明城墙的一些段落更是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和拆除,目前,城墙的许多区段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松动、开裂、膨胀等,严重一点的还出现了表面城砖脱离墙体,甚至是墙体大面积或局部坍塌的现象 [9] 。
4.2. 市民对明城墙的保护意识较低
由于部分市民认为明城墙的保护工作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和自己无关,同时对明城墙的相关历史也不够了解,导致市民对明城墙的保护意识较低。然而,南京明城墙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而是要政府、市民、企业等多方主体互相配合,积极参与到保护明城墙地工作中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市民对明城墙地保护意识较低,对于相关问题关心程度不够,导致在日常的保护行为以及商议决策的过程中缺少参与度 [10] 。
4.3. 没有建立规范化的保护体系
目前,由于明城墙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制度依旧不够完善,价值导向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够统一,导致不能建立起一个规范的城墙保护体系。所以,除了需要多数人的参与,明城墙的保护还应该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规范与准则,但是在保护的过程中,关于城墙的保护机制并不完善,导致政府、人民、专家和学者之间不能形成一致的价值共识,多方主体间的沟通和配合都不到位,使得对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有时甚至会起到反面的作用。
4.4. 明城墙对游客的吸引力远小于其他景点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明城墙周边的道路宽度不满足人流要求,人车拥挤,并且高大的城墙会对行人的心理上造成压迫感,无法在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其次,明城墙部分区段的改造开发过于商业化,新增的设计形象过于突兀,与明城墙原有的淳朴厚重不够和谐,同时在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最后,明城墙与周边景区的联系较小,如夫子庙、老门东、大报恩寺等,应当在建设时更加注重景点之间、景点与居民区之间的关系,增加居民对景点的参与程度 [11] 。
5. 南京明城墙保护对策建议
5.1.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保护机构
南京城墙保护已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范畴,南京市还出台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城墙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目前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还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应当不断地调整、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明城墙的保护工作提供法律支持。同时,也应当落实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精神,对于破坏明城墙或不配合保护明城墙的个人或集体应当依法处罚,从而从源头上减少不利于南京明城墙保护的行为。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南京城墙的保护工作,下设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具体实施。
5.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宣传工作的不到位,导致许多市民或企业等不了解保护南京明城墙的重要性,所以破坏城墙及其周边环境的行为时常发生。因此,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宣传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公众了解到明城墙对南京市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公众对城墙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同时,也可以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和公众参与项目,例如到中小学开展讲座或知识问答活动,培养青少年对城墙保护的兴趣和责任感 [12] 。
5.3. 平衡明城墙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
保护和开发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平衡好两者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充分挖掘明城墙的历史文化,更能充分发挥南京明城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合理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同步开展旅游业,通过娱乐项目、VR体验等科技、文创方式,将隐藏在明城墙宏伟壮观表面下的文化底蕴展现出来,让游客对明城墙的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打造南京明城墙的特色品牌,研发文创产品,增强明城墙的文化影响力 [13] 。
5.4. 利用科学技术,解决控制明城墙的结构病害
南京明城墙的沿线较长、结构复杂,导致不同区段的城墙所具有的结构病害和安全隐患均不完全相同,因此要定期对明城墙进行安全检测,为制定下一步的保护方案提供依据和参考。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负责定期组织人员对城墙进行监测和巡查,并记录每次巡查的数据,对不同时间的数据进行对比,这样在明城墙出现隐患时便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将危险和险情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对受损严重的段落进行重点修缮,以保持其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同时,也要积极发动群众的力量,发现城墙存在险情时及时通知相关工作单位。
由于人工巡查的人力、物力等成本都比较高,并且还有可能出现偶然性误差,所以在人工巡查的基础上还应当搭配自动检测。通过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进行数据的自动采集并将其上传到管理平台,进行实时分析。自动检测包括但不限于裂缝检测、位移监测、沉降监测、鼓胀监测、渗水监测等 [14] 。
6. 结论
本文分析了南京明城墙的建设历程和数百年来的功能转变,针对目前明城墙在保护与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旨在为明城墙的保护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明城墙的保护是一项艰巨而长久的工作,只有从政府到居民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持续、科学、严谨地推进城墙保护工作,才能让这座古老的城墙重新焕发生机,实现城市发展和历史传承的和谐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