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之一,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 [1] 。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大多数地区都纷纷开设小学英语课程;二十年来,我国一直重视英语教育。小至幼儿英语启蒙,大至雅思、托福考试,学习英语的形式五花八门。虽然我们一直重视英语教育,但仅关注其工具性,即教师关注英语应试考试,随之学生学习英语也只是为了考好英语,取得好成绩。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英语学习的目标包括“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以及“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要求教师逐步深化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完成由爆发的、不稳定的对另一种语言及文化的兴趣,到稳定的、持久的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的转变 [2] 。2022年,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义务英语课程标准》新版发布,此次新标准要兼顾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工具性体现在英语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钥匙,英语帮我们打开了国门,让我们去了解不同的世界文化。英语作为一门课程,它帮助我们树立国际视野,逐步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理性看待世界,同时我们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接触英语、学习英语的起始环节,相比于初中、高中英语知识而言,小学阶段英语更加基础、简单。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如何激发起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何缓解学生、家长提起英语就头疼,学习英语的抵触情绪是每一位英语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2. 文献综述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产生了兴趣,它能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积极思考。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会勇往直前,克服困难。
唐英(2008)探讨了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并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提供了建议 [3] 。孟四清(2009)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书中定义了“兴趣”,论述了影响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兴趣产生的心理机制以及兴趣的培养。他肯定了兴趣的积极作用,阐释了少年与青年特点不同,兴趣特点亦不同,家庭学校应如何针对不同孩子特点培养兴趣 [4] 。杨育红(2010)以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为出发点,诊断出影响和阻碍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因素及困难,提供学习兴趣培养方略 [5] 。丁永祥(2012)分析了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现状,探讨如何运用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理论来指导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探究了学习兴趣和动机与小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是否存在关联作用 [6] 。雷梦茜(2018)发现了小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学生年龄、性别均有相关性,且明确了个人因素、课堂因素与环境因素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起到了实质性影响的若干维度 [7] 。蒋雨廷(2020)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探索出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小学生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 [8] 。
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学生对语言本身感到好奇,而应该是在英语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而产生持久且稳定的兴趣。但往往由于各种因素导致部分小学生英语学习吃力,成绩提不上去进而产生一种消极情绪,即对英语感到焦虑。Horwitz的研究团队(1986)率先把外语学习焦虑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区别于其他焦虑进行研究,并提出外语学习焦虑是独有的 [9] 。刘梅华、沈明波(2004)认为中国学生在外语课堂上的焦虑表现为内因与外因。其内部根本原因是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学生的个性;外部原因通常是同学的压力、题目的难度、对语言输入的理解程度、害怕嘲笑、教师对沉默的不可耐烦等等 [10] 。罗佳(2007)实证研究了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探讨了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于语言学习策略、语言熟练度的关系 [11] 。张卫东(2009)试用焦虑/不确定理论分析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并使用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12] 。季森巍(2011)了解了高三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状况,探求产生焦虑的原因,分析其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并提出克服焦虑的教学对策,帮助学生把负面焦虑转化为正焦虑,提高英语成绩 [13] 。罗来月(2018)认为焦虑程度与英语成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呈正相关关系 [14] 。任晓月(2021)调查了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中的三个主要情感因素,并从性别、年级、城乡和学习水平四个方面做对比,分析了小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这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以此提出相应策略 [15] 。
综上所述,大量学者研究发现学习兴趣与英语成绩有正向关系,而外语焦虑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干扰。在前人的基础上,笔者将进一步研究在英语教育起始阶段英语学习兴趣与英语课堂焦虑的相关性,力求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指导价值。
3. 理论基础
3.1. 兴趣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学习与兴趣的关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6] 。19世纪,赫尔巴特学说盛行标志着兴趣问题研究的高潮。在兴趣教育的视野下,杜威提出了“兴趣中心论”,他认为以兴趣为基础的教育与以努力为导向的教育结果有着本质的差异 [17] 。斯宾塞主张“教育应当是快乐的,快乐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要让孩子在教育中感受到快乐” [18] 。
心理学认为,兴趣就是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兴趣是一种认识倾向,它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人的认识指向或趋向于某一事物,只有在持续时间较长,比较稳定的条件下,才能构成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小学阶段是儿童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也是儿童发展语言,学习外语的最佳关键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进一步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在这个关键期,应该让儿童得到更多的英语的愉悦体验和满足,刺激他们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他们对英语的认识越深刻,积极情感体验就会越多,随之兴趣就会越浓厚。
3.2. 情感过滤假设模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史蒂芬森·克拉申正式提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真正意义上触及语言习得的本质。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包括五部分“习得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其中,情感过滤假说以情感过滤器理论为基础,该假说认为情感因素对于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起决定作用。克拉申将情感因素比作过滤器,外界输入的信息不可能全部吸收,只有通过过滤器的语言输入才能被学习者吸收。而这一过程是无意识发生的。过滤较低的语言可以很好地被学习者吸收,学习效率比较高;过滤较高的语言,会使大部分语言输入被过滤掉,新语言无法实现语言习得。克拉申认为影响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学习动机、自信和焦虑。不同的情感状态会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学生学习动机强,自信且焦虑感适中,那么情感过滤就低,学生获得的语言输入就多,对语言习得起到正面促进作用;反之,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不够自信,对语言学习感到焦虑,那么情感过滤就高,学生获得的语言输入相对较低,对语言习得起到阻碍消极作用 [19] 。
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格把焦虑分为了两类:特征焦虑和状态焦虑。特征焦虑指内在的、稳定的人格特征焦虑。状态焦虑是指一时一地的焦虑,是由某一现象或情景激发出来的短暂的焦虑。Hoewitz等人(1986)率先提出了外语学习焦虑,并认为外语学习焦虑与课堂学习氛围有关。他设计了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共33道题,划分为三个维度:交流焦虑、考试焦虑和负面评价焦虑。交流焦虑指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因害怕出错而产生的恐惧、不安等情绪或不敢在同学面前讲英语、总觉得其他同学的英语水平比自己的高;考试焦虑,顾名思义就是担心考试结果不理想,甚至是课堂小测,也会感到紧张不安;负面评价焦虑指学生回答问题时害怕老师给出的评价和纠错听不懂等 [20] 。
4. 研究设计
本部分将讨论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工具、数据收集处理以及数据分析方法。
4.1. 研究问题
在本次研究中,作者将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a) 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高不高?呈现在哪些方面?
b) 小学生在英语课堂是否会焦虑?
c)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课堂焦虑与英语成绩三者之间是否有相关关系?
4.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课堂焦虑与英语成绩三者之间是否有关系为背景,作者从山西省运城市某小学选取五年级某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该班共有44名学生。本次一共发放调查问卷44份,收回问卷44份。
4.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法、质化归纳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
搜集查阅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期刊等文献资料,借鉴和参考其研究成果,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类。
基于Horwitz (1986)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及唐英(2008)、蒋雨廷(2020)的兴趣问卷,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了,改编形成了一份包含三部分的五分李克特量表。后对收集数据使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并解释研究结果。对所得数据进行质化分析。根据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分析成因,并给予解决措施。
4.4. 研究工具
4.4.1.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量表

Table 1. Validity test of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scale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表1.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量表效度检验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表中的KMO检验值为0.869,因0.869在0.8~0.9之间为好的区间内,所以该数据适合用于因子分析。本检验中Bartlett球体检验检测值(p = 0.000),拒绝了原假设,即变量之间有显著关系。

Table 2.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表2.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可靠性分析
根据表2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可靠性分析,愉悦感的可靠性系数为0.935,功用认识的可靠性系数为0.916,投入的可靠性系数为0.903,拓展新知的可靠性系数为0.897,均大于0.8,说明这四项维度的内在一致性较好。总量表的可靠性系数为0.907,表明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量表的可靠性分析较高。

Table 3. Validity test of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表3.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效度分析
根据表3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量表效度分析,愉悦感的KMO值在0.8~0.9之间为好,功用认识、投入及拓展新知的KMO值均在0.7~0.8之间为一般。因KMO值均高于0.5,Bartlett球体检验检测(p = 0.000),所以数据的效度较高。
4.4.2. 小学生英语课堂焦虑量表

Table 4. Validity test of English classroom anxiety scale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表4. 小学生英语课堂焦虑量表效度检验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见表4),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表中的KMO检验值为0.832,因0.832在0.8~0.9之间为好的区间内,所以该数据适合用于因子分析。本检验中Bartlett球体检验检测值(p = 0.000),拒绝了原假设,即变量之间有显著关系。

Table 5.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English classroom anxiety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表5. 小学生英语课堂焦虑可靠性分析
根据表5小学生英语学习英语课堂焦虑可靠性分析,交流恐惧的可靠性系数为0.860,考试恐惧的可靠性系数为0.887,负面评价恐惧的可靠性系数为0.940,均大于0.8,说明这三项维度的内在一致性较好。总量表的可靠性系数为0.918,表明小学生英语课堂焦虑量表的可靠性分析较高。

Table 6. Validity test of English classroom analysi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表6. 小学生英语课堂焦虑效度分析
根据表6小学生英语课堂焦虑量表效度分析,交流恐惧的KMO值在0.7~0.8之间为一般,考试恐惧及负面评价恐惧的KMO值在0.8~0.9之间为好。因KMO值均高于0.5,Bartlett球体检验检测(p = 0.000),所以数据的效度较高。
5. 研究分析
作者运用社科统计软件SPSS23.0对本次收集的问卷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大体上分为以下部分,一是对学生兴趣问卷进行效度、信度分析,二是对学生课堂焦虑进行效度、信度分析,三是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课堂焦虑与英语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本问卷中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基本信息,第二、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量表。该量表基于唐英、蒋雨廷的兴趣问卷,再根据受试者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编处理。第三部分、课堂焦虑量表。为了了解小学生英语课堂焦虑程度,根据Horwitz et al. (1986)外语课堂焦虑表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处理。

Table 7.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表7.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情况描述统计量
根据表7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情况描述性统计表,愉悦感、功用认识、拓展新知的均值都在1.5分左右,因区间分值在1~5分之间,分值越靠近1分则说明兴趣越高,2~3分处于中间状态,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集中在愉悦感、功用认识、拓展新知上,小学生在投入即完成作业上的兴趣并没有其他维度高。

Table 8.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English classroom analysi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表8. 小学生英语课堂焦虑描述统计量
注:**.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在0.05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根据表8小学生英语课堂焦虑描述性统计表,交流恐惧、考试恐惧、负面评价恐惧的均值都在3.5分左右,因区间分值在1~5分之间,分值越靠近1分则说明焦虑越高,2~3分处于中间状态,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小学生课堂焦虑在交流恐惧、考试恐惧以及负面评价恐惧上分布基本持平。
5.2.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英语课堂焦虑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英语课堂焦虑与英语之间的关系,将运用皮尔逊相关性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之间的关系。如下表9所示:
表9显示:1) 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愉悦感(r = 0.423, p = 0.004)有显著正相关性;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功用认识(r = 0.442, p = 0.003)有显著正相关性;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投入(r = 0.430, p = 0.004)有显著正相关性;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拓展新知(r = 0.285, p = 0.061)无相关性。综上,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显著正相关性,即: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越浓厚,英语成绩越好。2) 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交流恐惧(r = −0.401, p = 0.007)有显著负相关性;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考试恐惧(r = −0.554, p = 0.000)有显著负相关性;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负面评价恐惧(r = −0.654, p = 0.000)有显著负相关性。综上,小学生英语成绩与课堂焦虑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小学生英语成绩越高,课堂焦虑感越低。

Table 9. Correlation of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and classroom anxiety with English achievement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表9.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课堂焦虑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
注:**.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在0.05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5.3.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课堂焦虑与英语成绩之间的线性回归

Table 10. Model summary of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and classroom anxiety with English achievement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表10.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课堂焦虑与英语成绩的模型摘要
a) 预测变量:(常量)、兴趣、课堂焦虑
表10中模型1 (兴趣、焦虑)的复相关系数为0.710,表明兴趣、焦虑与成绩之间的密切程度呈中等偏上。模型1 (兴趣、焦虑)的联合决定系数R2为0.504,说明兴趣、课堂焦虑共同解释50.4%的英语成绩。

Table 11. ANOVA of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and classroom anxiety with English achievement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表11. 小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焦虑与英语成绩的方差分析
因变量:最近的英语成绩
预测变量:(常量)、兴趣、课堂焦虑
表11中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该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概率p值为0.000,说明回归系数不等于0,即该模型能解释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课堂焦虑一定量的英语成绩的方差。

Table 12.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of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and classroom anxiety with English achievement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表12.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课堂焦虑与英语成绩的回归系数
a) 因变量:最近英语成绩
表12中,(常量)、兴趣、焦虑的显著性分别为0.17、0.001、0.000,均小于0.05,说明回归系数是明显的。故本研究的非标准化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应该为Y = 1.385 + 0.104*X1 + −0.120*X2,即英语成绩 = 1.385 + 0.104*兴趣 + −0.120*焦虑。标准化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应该为Y = 0.405*X1 + −0.573*X2。即英语成绩 = 0.104*兴趣 + 0.023*焦虑。说明对这44名小学生来说,焦虑是影响小学生英语成绩的关键因素,兴趣次之。
6. 研究结果
针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课堂焦虑与英语成绩之间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根据此次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维度分布依次是:投入、拓展新知、功用认识、愉悦感。其中,投入、功用认识以及愉悦感与英语成绩呈现显著性正相关。此外,小学生也会出现课堂焦虑现象,且在三个维度上分布基本一致。经数据分析,课堂焦虑与英语成绩呈现显著负相关性。小学生英语兴趣、课堂焦虑与英语成绩呈现线性相关关系,且兴趣与焦虑无多重线性共诊关系。
7. 讨论
本研究结果证明,学习兴趣、课堂焦虑确实会影响学习成绩。不同的兴趣维度与成绩的正相关性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应该注意从不同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减缓课堂焦虑。
7.1. 对不同维度焦虑的学生因材施教
英语教师应该考虑到焦虑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按照课堂焦虑划分的三个维度,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交流恐惧的学生大多是英语基础薄弱、性格内向,平时不善言辞。此时,老师应该多一些耐心、多鼓励,可以把简单、基础的问题留给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缓解交流压力。考试恐惧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是普遍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安抚,进行心理疏导。考试只是检测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得到情感升华。最后,负面评价恐惧要求教师本身进行反思。提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能力,把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能力高低对应。学生回答问题后应给予正面反馈,即使学生回答有误、不当,应该委婉提示,拒绝直接负面评价。
7.2. 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
《义务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总目标:
l 发展语言能力。
l 培育文化意识。
l 提升思维品质。
l 提高学习能力。
保持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在学习中注意倾听、乐于交流、大胆尝试;做到乐学善学。在学习能力学段目标中,不论一级、二级还是三级都要求学生做到乐学善学。其中,一级学段要求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有积极性;喜欢和别人用英语交流;乐于学习和模仿;二级学段要求学生对英语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和自信心;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注意倾听,大胆尝试用英语交流;三级学段目标则更高,要求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较为明确的学习需求与目标;积极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这一目标要求,不仅仅是对教师教学方法提出挑战,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本身。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感知能力、领悟能力、注意力、自觉性都欠佳,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他们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则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上会高度集中注意力,对学习产生巨大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担起了重任,应从课堂内外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兴趣;教师应当灵活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英语歌曲、英语动画片,带领学生做英语小游戏等活跃气氛;同时,在课堂讲授环节,拒绝知识满堂灌,应为他们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语言的环境。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中,语言习得效果才会呈现出最佳水平。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