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现代文创产品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文创产品往往与消费品紧密相关,因此,现代文创产品在拥有着现代化多元载体的同时,还能运用多方面的产品设计手法对圆明园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运用,以达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出多元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目前,传统器物进行现代化创新转化为日常用具屡见不鲜,而将现代化创新后的传统器物融入文化语境中,将其设计为文创产品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提盒作为我国历史悠久、运用广泛的传统器物,不仅可作为日常用品、商品,更可作为艺术品。因此,提盒不仅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备吸收、传递文化的作用,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传统器物提盒现代化创新的基础上,以文创比赛为契机,结合深厚多元的圆明园文化进行文创产品设计,不仅能够使现代化创新后的传统器物符合现代化使用场景,同时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实现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挖掘。
2. 中国传统提盒
2.1. 中国传统提盒的由来和发展

Figure 1. Hand-carried boxes made of Huanghuali wood (Liangyi Museum collection)
图1. 黄花梨提盒(两依藏博物馆藏)①
提盒是一种盛放物品的器物,如图1,因其用对称的提梁托着盒子,所以被人们称为提盒。
提盒的由来可以从它的功能和造型进行推断,提盒是用来盛放物品以便随身携带的,运用“提”的操作,多为方形,可知提盒有可能是从古代的包袱,箱子演变而来,受到提桶,提篮等的影响,最后主要是成为了人们郊游的必备工具,由于进行郊游活动的大多为上层阶级或者文人墨客,所以提盒更体现着古代的社会风气以及深厚的中国文化。
提盒在我国使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就已被广泛使用,它的方形形制在明代时期基本固定下来。
2.2. 中国传统提盒的设计特点
提盒的设计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人群。具体体现在造型、结构、功能、材质和装饰上。
1) 中国传统提盒的功能设计

Figure 2. Ming dynasty, Zhuyuan Shouji Tu
图2. 明《竹园寿集图》②
提盒在汉代是贵族馈赠食品的盛器。在宋代开始流行,人们普遍将它作为一种便于运输的盛具来使用,古人在外出游玩时用于盛放餐具酒菜的提盒和在婚礼时盛装嫁妆的提盒称之为扛箱,茶楼酒肆和寻常人家用来外送食品的提盒和出游时作为盛放行李的小型提盒称之为食格。
明代形制和装饰上改良之后,还常被文人使用,因此古代文人赋予了提盒更多的文化味道。因其实用性,古代文人外出或者在野外雅集时,常会用提盒装上纸张卷轴、笔墨纸砚以及书籍手稿,如图2。于是就有了既可以盛放文房用具,又能满足外出之需的书房专用提盒,而此时,提盒几乎是文人雅士文房里的必需品。
2) 中国传统提盒的结构设计
中国传统提盒一般由底座、站牙、立柱横梁、盒体组成。
汉代的提盒多为上下两层,上部有盖。提盒以长方形框或圆形框作为底座,两侧有立柱,另有站牙相抵夹,上部有横梁,结合处打孔用细藤条扎牢 [1] 。
明清时期提盒形制就丰富起来了,多为两层和三层.较少有四层。形制大的有山游提盒,高一尺八,长一尺二,深一尺较小的有食格和盛放文具的提盒等。在这一时期,提盒方形的形制被固定:长方形框作为底座,下层盒体坐落在框槽内,提盒每层沿口均起灯草线,层层相摞:底框两侧树立柱,有站牙相抵夹:盒盖两侧正中打眼,立柱与此眼相对应部位也打眼以铜条贯穿,铜条一端有孔,可以加锁固定 [2] [3] 。
3) 中国传统提盒的造型设计
中国传统提盒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造型设计,汉代古朴大气,宋代简洁明快,明代古雅精美,清代奢华精致,每个时代的提盒造型设计均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
汉代提盒多为朴素型,北方多用木材,南方采用竹材,木质的提盒多采用霖红漆饰金字进行装饰:竹材质提盒的盒帮上用细竹笈编成各种花纹图案,在立柱、提梁和周围的看面上雕花进行装饰 [4] 。
明代的提盒整体风格简洁明快,素雅大方,装饰适度。一般店肆常备素提盒,由白木涂漆或竹子制成,形制较为粗糙;后期在文人的参与下,开始使用紫檀、黄花梨鸡翅木红木等名贵木材制作。这类提盒在四角镶嵌铜装饰,既美观又增加了牢固度在提梁两侧浅雕简单的纹饰,两侧站牙装饰对称云板,起固定作用的铜条有的也采用云头造型:另一些提合不用铜饰件加固,而采用明、暗椎接合,主要依靠自身材质的美观性以及各部件的合理搭配体现美感 [5] 。
清代提盒多为豪华型,常通体雕饰。装饰上主要分为百宝嵌、雕漆两种形式:百宝嵌提盒多以名贵木为基地,再用象牙、白玉蜜蜡绿松石、玛等各种名贵宝物镶嵌成各种传统吉祥图案:雕漆提盒上精美的浮雕从上到下贯穿整个提盒 [2] 。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提盒设计随着时代需求变化而变化,从单纯盛放食物的用具到成为文人雅士书房中、郊外出游的必需品,提盒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化发展,与时俱进,达到了形式与功能的高度统一。其在功能、造型、结构方面,对当今提盒创新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3. 圆明园主题文创大赛
3.1. 发展圆明园主题文创的必要性
位于北京海淀区清华西路的圆明园作为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之一,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 [6] 。我国非常重视文物及古遗址保护,自1979年至今,圆明园被相继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通过加强圆明园遗址保护,能促进其文化传承和保护,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而这样历经几百年的圆明园拥有高价值的文化内容,不仅知名度高、受众群体广泛,这种先天优势可以作为文创产品,转化成很高的话题和消费势能。
3.2. 圆明园主题文创大赛
目前,圆明园管理方积极推动文创产品创新,相关举措包括但不限于进行园内文物元素信息采集、搭建圆明园文创素材资料库、举办文创大赛和拓展数字化、推出数字藏品等。其中,圆明园管理方连续开展两届“圆明印象,皇家游礼”主题文创大赛,与北京市文旅局、中央美院共同举办“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共三届,极大推动了圆明园文物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7] 。
而“圆明印象,皇家游礼”主题文创大赛自2021年开始举办,就具有很高的话题度和讨论度,优秀参赛作品层出不穷。比赛要求产品设计类作品力求围绕“皇家生活”的衣食住行进行设计,包括但不限于服装配饰、美食茶饮、生活家居、文具、玩具、个人护理、护肤美妆、工艺纪念品等。笔者正是以此为契机,结合比赛官网要求和传统提盒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圆明园文创设计。
4. 圆明园文创传统提盒创新设计
4.1. 设计程序
为了系统化、理性化的展开设计实践,笔者将设计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程式化,如图3,既在对大赛主题分析后进行品类确定与元素提取,进行市面上提盒的用户与竞品分析后进行设计定位,最后结合以上因素进行方案设计并产出实物模型。
4.2. 主题分析
“万园之园”的知识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座壮丽辉煌的皇家园林,也是皇室居住生活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围绕着“圆明印象,皇家游礼”,组内讨论分析后总结出以下要点:
产品品类上,选用中国传统器物来进行文创设计。选用的器物在功能上与皇家日常生活需息息相关,且外观上可承载相关文化属性,比如古人常用来置物的多子妆奁,不仅在功能上非常实用,外观上常用精美的工艺和精致的珠宝点缀,有一定的装饰性,同样在寓意上,“多子”也承载着古人子孙满堂的愿景。同样,与妆奁相比,提盒作为古人盛物的传统器物,它的装饰性较小而实用性更大,多运用榫卯,结构精巧,小小身体却蕴含着古人的大智慧。选用中国传统器物作为文创载体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在保证一定的实用性的同时,其具有古代特征的外形便于与相关元素进行更巧妙的融合,有利于促进中国传统器物的创新性转化。

Figure 4. Black swans form Yuanmingyuan
图4. 圆明园中的黑天鹅④
元素提取上,从圆明园的生态环境入手。众所周知,圆明园内文物众多且建筑独具特色,但要关注的一点是,大多数人对圆明园的自然生态不甚了解。盛时的圆明园,堪称当时的皇家植物园和珍稀动物园,它不仅是遗址公园,是全国重点爱国保护基地,更是一处占地宽广的生态公园,是北京最大的荷花种植基地,有古莲复活、有并蒂莲盛开,园内多稼如云(现荷花基地)、海岳开襟、风荷楼、鉴碧亭、风麟州、濂溪乐处、曲院风荷都是观莲之所 [6] ;同时,这里也是北京重要的观鸟基地、昆虫观察基地,园内的珍稀动物数不胜数,有白猿、朱鹮及无色锦鲤等,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罕见的黑天鹅。
圆明园是黑天鹅一年四季的栖居之所,通常分布在荷花池中,如图4,在春夏季节荷花盛开之时,黑天鹅、荷花与水面上荡起的层层涟漪,总能让人流连忘返。据调查,每年为了观赏这一景色慕名而来的游客占到总游客比的55.6%。从圆明园的生态环境作为入手点进行文创产品设计的元素来源,有利于加强人们对圆明园自然生态的了解和向往,促进圆明园景区旅游产业的同时宣传环保意识,共同维护圆明园生态环境,守护一方美好景致。
4.3. 前期调研
1) 用户调研
设计与商业往往挂钩,设计一款既具有商业价值又蕴含丰富文化意味的文创产品要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使产品达到满足市场需求的效果,得到大众的青睐与认可,创造一定的商业价值。在“圆明印象,皇家游礼”主题定义后,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据相关资料表明,在产品消费市场上用户呈现出审慎消费的趋势,既在削减不必要的支出后,回归到产品的价值本身。而品牌需要强调产品的附加值强化价值感,如功能性、体验感、社交属性,能否带来积极感受与长期回报等。
结合文创市场消费分析后,用户更青睐于功能与美观兼备的产品。对于文创提盒的设计上,消费者体现出多方面需求,大多数用户希望文创提盒的使用周期更长、有多种使用方式等。在产品美观度上,大多数用户希望文创提盒的外观文化意味强、与现代家居场景适配、有丰富的意境等。
2) 竞品分析
如图5,在大量的竞品调研后,发现现有市场文创提盒设计在造型与功能上均对传统提盒做出创新性设计。造型上,
大多数产品外观趋于简约抽象,个别文化属性强的会略微繁琐一些;功能上,大多数产品尽可能的保证功能最大化,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
另外,随着现代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大多数产品在材质、结构与工艺上进行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沿用优良材质或赋予其新材质、简化结构和工艺或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是目前相关产品的趋势。
3) 设计定位
综合以上调研,小组讨论圆明园文创传统提盒创新设计的设计定位为——面向新时代用户、满足现代家居场景、融合圆明园生态特色——黑天鹅的文创提盒设计。
4) 方案设计
a) 方案设计一
在设计灵感发散中,我们发现提盒的提梁有方有圆,圆弧形的提梁与黑天鹅在水面上俯身垂颈的动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此为基点,将盒体看作是黑天鹅的身体,提盒便会有着黑天鹅的形态;将盒盖设计为层层涟漪的形状,盒盖上的提把设计为莲花的形状,整个提盒便会有着在圆明园中黑天鹅、莲花、水面于一体的意境。
在第一版方案图6中,提盒由一体的提梁与底托、两个盒身和一个盒盖组成。造型上,我们将提盒设计成较为具象的形态;材质上,选用陶瓷,部分进行镀金——整体陶瓷制作,天鹅喙、盒盖周边、荷花提把、盒身部分凹陷和底托周边等进行镀金。色彩上,颜色取自文物中常见的金银二色与黑天鹅的黑羽与红喙中的黑红二色,提盒主色为黑色,通过银、金、红三色镀金部分颜色的不同来区分。但考虑到此版方案形态仍太过于具象,不具备符合大多数现代家居场景的需求,且由于材质与造型原因很难满足大规模生产,所以我们继续进行第二版方案的迭代。
b) 方案设计二

Figure 7. The second rendering (1)
图7. 第二版方案效果图(1)③
在第二版方案图7中,提盒由一体的提梁与底盒、顶盖、磁吸圆球以及内部可拆卸分隔组成。功能上,为了简洁外形和增大容量,盒身由第一版的两个调整到了一个,同时为了增加实用性,利用盒身内里可拆卸的凹槽和插片来对物品进行分隔。造型上,我们通过几何形态的充分运用,将提盒设计成较为抽象的形态——天鹅头部为可拆卸的磁吸球体,当球体被安装到提梁时,提盒为天鹅形状,而当球体被拆卸下时,露出的下半部分支撑则为羽毛形状,盒盖部分则与第一版相同;材质上,选用柚木,工艺流程为机器切割后热弯,拼接固定,最后表面上清漆后进行色漆喷涂;色彩上,提取黑天鹅的黑羽与红喙两色进行色彩设计。

Figure 8. The second rendering (2)
图8. 第二版方案效果图(2)③
如图8,相比较第一版,这版方案设计则更为现代抽象,同时满足大规模生产和适应大部分现代家居环境。
在初步模型构建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结构设计——提梁与盒身连接处使用定制尺寸的螺丝,盒内插片利用凹槽穿插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磁吸球体则与提梁的形状相适应。
5) 模型打样
根据方案设计,我们进行了相应的模型打样,并拍摄产品使用照片与视频,如图9~11。
5. 结论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相关文化资源管理方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以推动文化与商业的发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也代表着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相关文化创意产品面世。研究通过主题分析、大量市场及用户调研、竞品分析,将设计定义确立为面向新时代用户、满足现代家居场景、融合圆明园生态特色——黑天鹅的文创提盒设计。产品设计将古代传统器物提盒的现代化创新与圆明园生态文化相结合聚焦于简化传统提盒使用方式,并使其适应大规模生产,细节设计处体现产品多样性、趣味性和文化丰富性。
相较于其他设计,本产品的创新点在于将圆明园文化融入进传统器物提盒形式与功能,不仅创新了传统器物的形式与功能,还做到形式与功能的高度结合。随着智能交互的发展,产品仍旧有着广泛的探索空间及无限的可能性,小组将继续深入设计,探索该领域更多可能性,在提升产品价值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基金项目
北京工业大学星火重点项目《“圆明畔影”——文创传统提盒创新设计》编号:XH-2023-08-20。
注 释
①图1来源:精致的木头——提盒–知乎(zhihu.com)
②图2来源:吕纪、吕文英合绘竹园寿集图卷–故宫博物院(dpm.org.cn)
③图3、图5~11来源:作者自绘
④图4来源:圆明园黑天鹅宝宝满月湖中戏水呆萌–搜狐大视野–搜狐新闻(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