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中华文明的绵延与发展。近些年,我国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得有生命的非遗重新“活”起来,北京砖雕也重新绽放出昔日的光彩。北京四合院的砖雕,或刻花卉走兽,或刻八仙祝寿,一深一浅无不寄托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祝愿。伴随着京城的变迁,胡同街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砖雕也有着跌宕起伏的发展。追溯砖雕的发展起源,探究其传承路径,是延续北京砖雕技艺传承与发扬的关键。
2. 北京砖雕的相关概念及发展脉络
砖雕,俗称“硬花活”,指在青砖上雕刻出山水、花卉等各类装饰纹样,是中国传统建筑雕刻中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匠人运用凿和锤,以锯、钻、刻、凿、磨等手法,把青砖加工成各种人物、花卉、鸟兽等吉祥内容的图案,装饰在祠堂、庙宇及民居的门楼、屋脊、角带、山墙、影壁、飞檐、栏杆和神龛楣边等处 [1] 。
砖雕这一特有工艺是随着砖这一建筑材料的应用而发展的,东汉时期就已经发现砖石在墓穴建筑中应用,并且砖石上雕刻有花纹,称为“砖纹”。一直到明代以前,砖雕的发展的载体都为墓室建筑。明代砖雕装饰开始在人居住宅建筑上发挥特色。
明清时期砖雕发展鼎盛。皇家每年都会出资建造宫殿、园林等建筑,这一时期宫廷建筑大量使用砖雕技艺,以凸显皇家的尊贵无上,奢侈华美。永乐年间,明朝廷迁都北京后,从全国各地招收能工巧匠,大量南方工匠应召而来,将南方工艺引入北京,形成了“南工京化”“京作民化”转化传承过程,砖雕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传承体制。皇城建筑等级森严,受营造法规的限制,建筑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有严格限制,琉璃这些装饰饰品更是仅限于皇家使用,因此民间更多地使用青砖作为住宅装饰材料。随着皇家园林大量应用砖雕,在民间掀起了效仿之风。而民间建筑的砖雕装饰大多不受严格的等级限制,富庶家族为凸显其富有,砖雕更是阔绰豪华、制作精良,因此砖雕技艺发展飞速,自然形成了京作砖雕派系。
近现代,随着西学东渐的兴起,西方建筑装饰文化融入本土,砖雕匠人吸收中外文化,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北京砖雕风格。同时也由于民国战乱,砖雕匠人散落民间,砖雕市场萎缩,经济日益萧条,匠人维持生计困难,砖雕技艺逐渐衰落。
21世纪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大大提高,对挽救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重视,在2005年第二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砖雕张”一脉被发现,使得北京民间绝技京雕重回大众视野。2005年将北京砖雕列入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名录。北京砖雕迎来了的新时代。
3. 北京砖雕的技艺概述
砖雕工艺结合石雕与木雕工艺的特点,在表现形式上生动活泼、大气磅礴,在表现技法上具有三个特点:刚柔并济、质朴清秀的风格;装饰与建筑材料一致、形式统一;青砖耐腐蚀、适应室外环境。北京砖雕是皇家官式风格,表现的是雄浑大气、刚劲有力、主次有序,它见证北京城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文化的积淀,展现着北京独特的民间传统雕刻技艺。
3.1. 传承人
张彦是目前被国家认定且记录在册的北京砖雕第六代传承人,据张彦在《北京砖雕》中介绍,张氏家族中第一代从事砖雕手艺行业的艺人是先辈张尚祖,之后在京城皇都营历史的演化过程中,传承至今 [2] 。砖雕张传承谱系图见图1。
元明清是官府匠籍时代,据史料记载,有手艺的匠人都被征召进入京城修建皇宫、城池。嘉庆年间,新一批匠人应召赴京入坊,其中有一位是来自江宁的木雕匠人张尚祖。到北京后因工种需要被分到砖瓦班组,改做砖雕。
第二代传承人为张尚祖的儿子张靖堂,供职皇家砖木雕刻,由此张氏家族手艺在北京落地生根。
到第三代传人张廷相时,国力已不富足,张廷相将本应用木头雕刻的皇家寺庙供桌以青石代替,经由漆饰盖,青砖的材质被改头换面,“以砖仿木”的绝技令人叹为观止,“砖雕张”的名号在京城风靡一时,家喻户晓。
张俊德子承父业,为第四代传人,以雕刻吉祥花卉而闻名。在大栅栏办起商号“德明阁”,修建北京四合院、园林、寺庙等建筑砖雕装饰。
第五代传人张世全从小随父学艺砖雕,并且在绘画与造型艺术方面有颇高的造诣,继承并精进了父辈的砖雕技艺。新中国成立后,张世全成为第一批国家古建筑修复者。后来自创砖雕新技艺“搭接法”,以砖的材质雕刻出斗拱。70年代初,他将砖雕72式刀法绝活与口诀秘籍传授给儿子张彦,晚年时期依旧放不下砖雕技艺,苦心于传承徒弟技艺。
第六代传承人张彦,默默坚守砖雕技艺五十多年,从小刻苦学习砖雕基本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2009年被授予“北京砖雕张”的荣誉称号。
北京砖雕的传承已有两百年。砖雕张见证着北京皇城文化的繁荣,雕刻和见证着老北京四合院时光,每一块砖雕都寄托着老北京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记忆。
3.2. 制作工艺
砖雕必须选用质地细腻、质量上好的青砖,要求表面平滑、色泽鲜亮。1991年刘大可于《古建园林技术》上刊登的《古建砖雕技法(上)》详细阐述了砖雕制作技艺流程与工具,笔者同时结合传承人张彦撰写的《北京砖雕》,对砖雕制作工艺作出如下概括。

Figure 1. Brick carving Zhang heritage pedigree map
图1. 砖雕张传承谱系①
砖雕的制作过程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 制砖:采用颗粒极为细腻的黏土烧制,将烧制而成的青砖刨平、打磨光滑,用油灰填补空隙,使得成品质地光滑、色泽匀净。
2) 打坯:在砖块上直接画图案的线稿,调整基本布局比例,区分层次。这道工序一般要求有经验的匠人操作,熟悉题材并且掌握画面安排的秘诀,才能游刃有余。
3) 出细:对上一步打坯阶段完成的大致轮廓进行精雕细刻,运用多种工具,锯、磨、钻、刻、凿等手法相结合。
砖雕凿活所用的传统工具见表1:

Table 1. Brick carving operation tool and usage statistics table
表1. 砖雕操作工具及用途统计表②
3.3. 砖雕的雕刻技法
砖雕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阴刻、浮雕、圆雕、透雕、平雕。
阴刻,指的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形的纹路,“凹”形线条即阴线。阴刻刻画轮廓,如绘画中的勾勒。阴刻作品完全由雕刻出的阴纹来表现。
浮雕,分为浅浮雕和深浮雕。浅浮雕画面只有一个层次,不使用其他任何手法,压地隐起。而深浮雕有两个及以上的层次,有时会进行特殊技法处理。
圆雕,即立体雕刻,比如将屋脊上的兽、马、狮等完全立体地雕刻出来。
透雕,是指将砖的某部位凿透、镂空,使图案更生动逼真。
平雕,一种浅雕刻,用阴线刻画出轮廓,在轮廓以外的空白处凿低。
3.4. 砖雕的纹样
北京砖雕装饰纹样琳琅满目,由于官式建筑占重要地位,龙凤纹则是应用于皇家建筑的特色题材。“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龙代表着帝王的至高无上,凤源于神话幻想,代表着勇气、智慧与美好的爱情。
民间建筑四合院的砖雕题材也十分广泛,有以下几种分类:
1) 兽类:龙、凤、狮、象、犬、兔、猴、羊等;
2) 花鸟类:梅兰竹菊,寓意高洁;牡丹,寓意富贵;还有一些花鸟组合,如,以鹌鹑、菊花、枫叶、石榴组成,寓意为多子多福;松树、仙鹤组合寓意为松鹤延年;梅花与喜鹊组合,寓意为喜上眉梢。通过谐音效果来表达美好期望(图2,图3)。

Figure 2. No. 127, Lishi Hutong “Pomegranate has many seeds”
图2. 礼士胡同127号“石榴多子”③

Figure 3. No. 64 Lishi Hutong “Rich Flowers”
图3. 礼士胡同64号“花开富贵”③
3) 其他纹样如波顾问、八宝纹、如意纹也都有美好寓意,万字纹、回字纹都是民间流行的纹路(图4)。
4. 北京砖雕的应用
关于砖雕的应用笔者主要通过田野调查法进行分析。田野调查指的是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首先在准备阶段选择调查点,笔者所选择的胡同在东西二城目前保留传统砖雕数量较多,具有代表性;其次通过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与北京志资料,熟悉四合院百姓的风俗文化,撰写提纲。在调查阶段,通过深入观察记录砖雕在四合院中的应用。

Figure 4. Brick carving berm pattern
图4. 砖雕戗檐博缝图案④
门头
门头是住宅的门面,是住宅重要的装饰部位。一般百姓使用如意门,不同于王府大门、广亮大门等受封建等级限制,如意门的装饰随意,可以阔绰华美,也可以质朴简洁。如意门的门头一般是由挂落板、冰盘檐、栏板望柱等部分组成,讲究的如意门在门头部分遍饰雕刻,雕刻题材有富贵牡丹、梅兰竹菊、福禄寿喜、玩器博古、文房四宝等等,随主人的志趣爱好而选择题材 [3] 。门头砖雕纹样见图5与图6。

Figure 5. House gate No. 77, east 43
图5. 东四三条77号宅门③

Figure 6. House gate, No. 129, Lishi Hutong
图6. 礼士胡同129号宅门③
影壁
影壁与大门互相衬托,正对府宅大门,面临街坊,雕刻内容也十分丰富,精美的雕花衬托出府宅的气派。影壁的中心部位是装饰重点,可以方砖斜嵌成八角等图案,又或是在中心与四角镶嵌砖雕装饰,其余部位以白灰面层覆盖。砖雕在影壁上一般采用体现吉祥富贵、趋吉避邪等寓意的图案,如礼士胡同61号,住宅内影壁中心雕出砖匾的形状,其上雕刻“鸿福”字样,见图7、图8。

Figure 7. Screen wall, No. 61, Lishi Hutong
图7. 礼士胡同61号影壁③

Figure 8. Screen wall of No. 65, east 46 Hutong
图8. 东四六条胡同65号影壁③
墀头
墀头是四合院建筑上山墙突出檐柱之外的部分,又称“腿子”。上部有戗檐板,突出檐头,引人注目,因此常在戗檐上雕琢精美图案;中部称炉口,是主体部分;下部为炉腿,也叫花墩。墀头的装饰或美轮美奂,或简洁朴素,有的精美绝伦,有的全无雕刻,只将枭混线堆积叠合。如东四三条胡同2号院在墀头上雕刻麒麟瑞兽纹样与花篮纹样(见图9),前拐院胡同某院在墀头上雕刻“葡萄多子”与“花开富贵”的植物纹样(见图10)。雕刻的图案往往取材相同类型,连贯性颇强。如礼士胡同137号两墀头分别雕刻兰花与竹子,寓意高洁清贞,见图11、图12与图13。

Figure 10. A courtyard in Qianguaistick Hutong
图10. 前拐棒胡同某院③

Figure 11. The left steps head of courtyard 137, Lishi Hutong
图11. 礼士胡同137号院左墀头③

Figure 12. Courtyard 137, Lishi Hutong, steps to the right
图12. 礼士胡同137号院右墀头③

Fgure 13. No. 137, Lishi Hutong
图13. 礼士胡同137号院③
脊饰
屋脊有正脊和垂脊等,正脊是屋顶最高的脊,由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成。正脊是屋顶结构十分重要的部位,由于在大门前视觉正上方,同样是住宅主人重点装饰的部位。正脊砖雕图案大多为寓意富贵安康、招财进宝,或是雕刻福寿字样,垂脊砖雕更多采用花卉图案。脊饰图案见图14、图15。

Figure 14. Brick carving decoration on the roof ridge
图14. 屋脊砖雕装饰⑤

Figure 15. Brick carving decoration on the roof ridge
图15. 屋脊砖雕装饰⑤
墙面
四合院住宅富于装饰的墙面有看面墙与廊心墙。看面墙的作用主要是区分内外宅,有些位于垂花门两侧,精于装饰后与大门相互衬托,展现住宅主人的品味。雕刻题材以花卉为主,看面墙砖雕见图16。廊心墙则是在山墙内侧檐柱与金柱之间,在四角砖套雕刻做海棠池,中间做转额或雕花,廊心墙砖雕见图17与图18。

Figure 17. Center wall of the left corridor of No. 129 Lishi Hutong
图17. 礼士胡同129号院左廊心墙③

Figure 18. Center wall of the right corridor of No. 129 Lishi Hutong
图18. 礼士胡同129号院右廊心墙③
5. 北京砖雕的保护与发展方法
民间建筑的砖雕主要在四合院中最为常见,因此本次调研主要针对北京老城区内现存传统民居的砖雕。目前北京老城范围内四合院建筑类文物资源存世量上限约为400余处(件、套),其中,门墩和砖雕约占资源总数的80% [4] 。
北京老城传统民居中,东西二城保留大量完整的大门砖雕,质地较好,现存有一些精品砖雕。崇文、宣武区的大门砖雕质地、做工相对一般,且少有保存完整的。保存区域条件上的差异,综合调研具体情况,确定主要以存世量最多的是大门砖雕,又最具典型化意义的是门楣砖雕,其次是饿檐砖雕 [4] 。
西四北二条至八条、南锣鼓巷西侧的胡同、东四三条至十条间、礼士胡同等地是砖雕比较集中的地方。大部分重点保护的胡同街区中老砖雕的留存寥寥无几,老砖雕在只有在房屋的墀头、屋脊、门楣上看到零星,老影壁几近绝迹 [5] 。
经过对东西城区胡同现存砖雕的调研,发现北京砖雕现面临以下困境:
1) 胡同中有些宅院年久失修,无人看管,砖雕难以得到保护,装饰花纹缺失严重;
2) 老胡同内砖雕现存数量不容乐观,墙壁砖雕少之又少,只能看到零星的门头、墀头以及屋脊砖雕;
3) 一些重点保护的传统院落住宅被翻新改造,老砖雕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又存在粗制滥造的新砖雕,缺乏生动的魅力与表现。
北京砖雕刻见证了北京的发展历史,展现着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而砖雕技艺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传承与发扬。
复建和修缮本身是技艺的实现过程,也是技艺得以传承的条件,同时也是遗产本身最应呈现的对象 [6] 。北京砖雕应该被加以保护,对精美的传统砖雕记录留档,同时应该有专业的修复从业者对残破、腐蚀的砖雕进行修复,保留历史的风貌与美感,才能将砖雕的艺术魅力更长远地发扬传播。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不在于“物”与“非物”,而在于文化的“传承”,其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 [7] 。北京砖雕的传承人目前仅有“张氏家族”,派系单薄,传承人脉的扩增是北京砖雕技艺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宣传砖雕技艺、发扬砖雕精神是扩大砖雕传承人脉的必要途径。
最后,生产性保护需以核心技术和人文价值为重要研究内核,以提升技艺在实践生产性保护中的意义 [8] 。核心技术与人文价值是非遗技艺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北京砖雕的核心技术在于砖的烧制、装饰纹样的融合运用以及雕刻的手法,现代化砖雕的发展必须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结合科技生产,才能确保砖雕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北京砖雕承载着北京浓厚历史文化,体现着北京本土特色民俗文化,同时又吸收无数匠人雕刻技艺的精髓,历经千年将古代雕刻技术留存至今,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以北京砖雕的发展历史切入,调查了砖雕技艺的传承人与技艺流程,以民间建筑的砖雕装饰为例,分析砖雕装饰的应用与保护现状,并希望北京砖雕能通过重视修缮技术、扩增传承人脉以及运用核心技术等方法,保持砖雕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北京砖雕雕刻精神的延续。
注释
①图1来源:改绘自张金晖、张彦《北京砖雕的传承脉络和现状》
②表1来源:改绘自刘大可《古建砖雕技法(上)》
③图2、图3、图5~13、图16~18来源:作者自摄
④图4来源:傅立《北京四合院的砖雕》
⑤图14、图15来源:网络中国古建筑之魅力——脊饰文化(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