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据国家禁毒委员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数据,我国现有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占比高达49%,青少年物质滥用形式严峻。青少年期是个体发展成熟的关键阶段,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层面,都对成瘾物质的损害更为敏感(赵奇琪等,2020)。有关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戒毒群体中心理问题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赵梦雪等,2017)。青少年群体中高居不下的复吸率和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一步提示(许书萍,2020),强制隔离戒毒过程中的心理康复对其解教后操守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团体疗法作为一种在团体情境下开展的独特心理治疗形式,以较高的经济效益为特点。所提供的安全、支持性的团体环境能帮助参与者在分享和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多样化的反馈、自我觉察以及新技能和行为的学习,在青少年物质滥用群体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干预效果(樊富珉,2005;Kaminer, 2005)。此外,在团体干预的众多表现形式中,团体绘画疗法已被证实能在心理功能的多个维度中发挥积极作用(Hou et al., 2023)。绘画疗法作为表达性艺术疗法的一个分支,借助的是绘画的符号表征功能来对潜意识中的内容进行表达,进而通过外化、宣泄和认知修正等过程促进身心状况的改善,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人群(严虎,陈晋东,2014;Hu et al., 2021),但团体形式的绘画疗法在戒毒青少年心理和认知康复中的具体应用和效益还有待深入探究。因此,本研究以戒毒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讨团体绘画疗法在该群体中的干预效果,以便日后探索适用于我国戒毒的综合干预模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21年6月,在四川省某强制隔离戒毒所,综合评估个体的基本情况和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观意愿,筛选出30名强制隔离戒毒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 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阿片类物质)的诊断标准,尿液吗啡定性检验阴性;2) 年龄在16~18岁之间;3) 无明显躯体戒断症状且智力正常者。排除有精神系列疾病患者及近期服用抗精神药物者。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30名被试被随机分到干预组和等待组,各15人。平均年龄为:干预组17.57 ± 0.79岁,等待组17.33 ± 0.62岁。两组被试在人口学特征和吸毒基本情况上无显著差异。所有受试者均为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2.2. 研究工具
1) 一般信息调查问卷。
主要收集一般人口学信息和毒品滥用信息。一般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民族、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父母文化以及婚姻状况等。毒品滥用信息包括:首次吸毒年龄,吸毒年限等。
2)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由德若伽提斯(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而成(刘菁菁等,2022),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维度,共90个条目,每项按0分~4分五级评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需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该量表能较准确地评估病人自觉症状特点,可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评估工具。
3) 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s Scales, DAS)
由Weissman AN和Beck于1978年编制,中文版由陈远岭等人翻译修订而成,用以评定个体潜在的不良认知模式(陈远岭等,1998;Weissman & Beck, 1978)。包括脆弱性、吸引和排斥、完美化、强制性、寻求赞许、依赖性、自主性态度、认知哲学8个维度,共40个条目。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进行1~7分七级评分,分值越高,表明被试者认知障碍越严重,总分超过130分被认为有歪曲认知。国内学者陈远岭报告该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4,Cronbach系数为0.87,量表总体和量表的各个条目组都有较好的效度。
2.3. 实验设计与流程
2.3.1. 实验程序
1) 干预组和等待组均正常接受所内常规戒毒康复管理,包括思想、文化和健康教育以及习艺劳动等。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同时接受4周8次团体绘画治疗。
2) 在干预前1周和干预完成1周后完成问卷前后测数据采集。
2.3.2. 方案制定
在生理–心理–社会模型的框架之下,参考前人研究,依据团队人员的临床心理学经验和入组前对被试的访谈资料,充分考虑青少年戒毒人员心理和人格发展的阶段特点,设计了一个半结构化的团体绘画方案。
在实验开始前,重点向参与成员强调团体中平等、尊重、保密的原则,力求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本次团体治疗聚焦自我、家人、朋友、工作四大主题,包括自画像、房树人、家庭树、友情时间轴和工作中的我等绘画内容。分4周完成,每周进行两次,共计8次。单次持续约90分钟,每次活动均由热身、主题绘画和分享总结三个固定环节构成。
2.4. 统计方法
所得资料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实验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戒毒组和常模的数据比较用单样本t检验,干预组和等待组的干预前后差异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前后测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戒毒青少年SCL-90与常模的差异分析
干预前,30名戒毒青少年在SCL-90的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between SCL-90 of drug abusers and the national norm ( χ ¯ ± s )
表1. 戒毒人员SCL-90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
注:*P < 0.05,**P < 0.01。
3.2. 干预组和等待组心理健康状况前测结果差异分析
除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的自主性态度维度外,干预组和等待组在SCL-90和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的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3. 干预组和等待组SCL-90得分前后测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干预组被试的后测得分在所有维度上都有所下降,除躯体化维度外,其余各维度上存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等待组各因子前后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Table 2. Analysis of pre-questionnaire test i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waiting group
表2. 干预组和等待组问卷前测分析

Table 3. Comparison of SCL-90 pre- and post-test scores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waiting group
表3. 干预组和等待组SCL-90前后测得分比较
注:*P < 0.05,**P < 0.01;t1、P1为干预组SCL-90问卷前后测的差异,t2、P2为等待组SCL-90问卷前后测的差异。
3.4. 干预组和等待组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前后测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除认知哲学维度外,干预组在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的各维度得分都有所下降,且在完美化、寻求赞许、自主性态度及总分上的差异存在显著差异(P < 0.05);等待组各维度前后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Table 4. Comparison of DAS-A before and after measurements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 χ ¯ ± s )
表4. 干预组与和对照组DAS-A前后测结果比较(
)
注:*P < 0.05,**P < 0.01;t1、P1为干预组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前后测差异,t2、P2为等待组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前后测差异。
4. 讨论
本研究针对戒毒青少年设计了为期一个月,共计8次的团体绘画干预,实验数据表明,戒毒青少年的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得分明显高于非物质使用障碍人群。这与既往研究一致,即大部分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适应不良的认知可能是物质依赖群体的一种素质性因素(李武等,2004;赵梦雪等,2017)。将两组前后测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等待组在症状自评和功能失调性态度上的总体得分呈上升趋势,这与现有研究结果一致,即未进行心理干预的强戒人员,其心理不但不会提高,反而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赵艳明等,2014),但在本研究中这种变化未达显著水平。在症状自评量表上,干预组戒毒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维度的得分都显著下降,提示团体绘画疗法在戒毒青少年心理问题上的多维度促进作用。研究中的每次主题绘画都由参与者运用自由联想,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机会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释放与满足,促成破坏性力量的升华和转化(龙云,2009;Attard & Larkin, 2016)。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的是,既往研究结果显示,戒毒人员在生理脱毒后,干预组和等待组的躯体化症状均趋于好转(毕超,2014)。而本研究中等待组躯体化症状越来越明显,干预组的躯体化维度改善也不显著。这可能跟戒毒人员的日常习艺作业相关,重复的机械劳动可能导致身体疲惫,躯体状况不佳。
功能失调性态度作为个体持有的歪曲或消极的病理性认知,被视作是自动思维的基础,可以支配人的行为,在提高心理健康、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生命质量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刘菁菁等,2022;蒲欣,2018)。本研究中戒毒青少年整体功能失调性态度总体水平偏高,这可能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不足以及物质滥用导致的认知损害有关。具体地,在经过团体绘画治疗后,干预组在除认知哲学以外的所有维度情况都有所改善,且在完美化、寻求赞许、自主性态度维度以及总分上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到表达性艺术和团体治疗本身的优势,绘画过程中提倡的自由表达和自我探索有助于增强戒毒青少年的自主性和自尊感,而团体互动带来的支持、反馈与共鸣能进一步帮助成员们觉察自己的不良认知(Liebmann, 2004; Teglbjaerg, 2011)。此外,尽管在团体绘画疗法后戒毒青少年的功能失调性认知有所改善,但仍高于正常水平。这与国内学者陈远岭和许坤的研究结果相契合(陈远岭等,2002;许坤等,2004),即个体的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随心理健康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状态化特征,能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改善。但同时功能性失调态度也具有相对稳定性,改善难度较大。
本研究基于成瘾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型,在综合考虑青少年发展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团体绘画干预方案。借助绘画的非语言表达方式,结合后续分享过程中语言的联想与解释来链接外部世界,促进情感宣泄、自我觉察和个人成长(Eaton et al., 2007)。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少年期是个体同一性形成的关键阶段,深受同伴和社交压力的影响。大量研究证实了不良同伴在影响青少年触毒和复吸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高展祥,王儒芳,2023)。另有一项针对物质依赖青少年的研究发现也表明,青少年参与团体治疗的意愿显著高于个体或线上等治疗方式(Kaminer, 2005)。这说明在青少年中运用团体干预有一定天然优势,有助于加强同辈支持和认同。再者,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大部分的行为是通过模仿习得的,而不良的行为也可以通过重新学习发生改变。团体通过提供发生改变的场所,帮助戒毒青少年在观察、反馈和互动中习得有效的应对方式和社交技能,对其戒毒康复和个人成长可能具有更深远的影响。
5. 结论
综上所述,青少年戒毒人员整体心理健康和认知状况不佳,本研究借助绘画技术实施团体干预,实现了戒毒青少年在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各维度上不同程度的改善,提示团体绘画的干预形式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适用性,可作为青少年戒毒矫治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