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策略
The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摘要: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论断不仅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还为解决生态这一世界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人的积极品质,挖掘人内在建设性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进步等独特优势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对外传播、创新传播策略方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Abstract:“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as pointed in the party’s 20th national congress. This statement not only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but it also provides China’s wisdom, China’s solution and China’s strength for solving the world’s ecological problem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a country’s soft power. Positive psychology has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innovat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by studying people’s positive qualities, tapping people’s inner constructive strength, and promoting individu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文章引用:王惠 (2023).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策略. 心理学进展, 13(11), 5521-552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1698

1. 引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概括出的概念,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内核,是在生态文明领域高度自觉的突出表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要求我们立足中国,更要面向世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因此,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中,不仅有助于化解传播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还对于改善国际传播策略,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 积极心理学概述

2.1. 积极心理学来源

积极心理学首次面世于1998年,是由美国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艾库马尔会议上提出的。这不仅改变了以往有关积极心理学的思考模式,还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会议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方法,结构,以及积极心理学的三大研究支柱,分别是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曾艳,2017)。随后,积极心理学开启了第二个发展阶段:辛德和洛佩慈共同出版了《积极心理学手册》,这本书的发表标志着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积极心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国内学者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苗元江和余嘉元在文章《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中具体论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和发展势态。如今,积极心理学已经涉猎到社会上的众多领域,包括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等等,并与这些领域相互作用产生重大影响。

2.2. 积极心理学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任俊,2010)。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情绪体验是指微观层面的个体积极主观情绪的产生。积极人格是指中观层面的个体认知、思想和行为。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则是指宏观层面的对个体产生深远影响的社会大环境。积极心理学内容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社会的组织系统有利于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体验的产生又可以促进个体积极人格的形成,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总之,积极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积极品质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它着重强调人的价值和优点,把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人文关怀,致力于让所有人获得愉悦和幸福。积极心理学为人类追求幸福的价值观提供了方向,是一个超脱于技术之外的集理性和热情于一体的学科。

2.3.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探讨的是怎样创立充满正能量的环境因素制度,而且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更好地促进人们潜能的施展,感受到欢乐和幸福”(马丁•塞利格曼等,2010)。因此,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可大致分为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

(1) 对个人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提升个体内在的积极品质,有助于个体振奋精神,提高技能,完善人格。第二,提供给个体积极向上的能力,通过改变个体看待事物的态度,从而塑造积极的人格,提升人们处理一切事物的能力。第三,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个体真正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拥有更加乐观的心态和更加敏锐的幸福感知力。

(2) 对社会的意义

个体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个体的集合,社会的良好有序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积极心理学通过积极的方式培养个体情绪、塑造个体人格、建构积极的组织系统,从而促使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个体又以自身内在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不断实践奋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形成安定有序,和谐正义的良性社会。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

3.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中华传统哲学资源的当代表征(邵娜娜,张婧娴,2022)。它不仅包括天人合一、仁爱自然的生态整体观,还强调传统与现代,普遍与特殊的现代化融合。西方发展理念以资本为核心,导致以“物本”支配“人本”,偏离了人的发展实质化规定(王雪源,王增福,2023)。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则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精髓的深度挖掘,传承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发展观。它以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为逻辑起点,以物质生产实践是人和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为逻辑要义,把只有共产主义才可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及其本身的和解作为逻辑旨归(周岳,2022),强调“发展”与“保护”两手抓,毫不动摇地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内核,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中国化表达,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理论新境界。

3.2. 国际传播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绝不仅仅是经济层面,更包括观念、思想文化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2020)。不同国家间文化的交流是打破文化隔阂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文化进步的里程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新时代,立足国际视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是大势所趋,是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响应,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自信,还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及感召力。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际传播能力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还切实关乎国家的形象与根本利益。因此,在新时代要致力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对外传播,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4. 积极心理学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契合性分析

4.1. 积极心理学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契合表现

积极心理学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状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内在地要求其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并促使自身不断完善、创新发展。二者的契合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 在观念上,都注重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是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的科学,它强调人的正面价值,主张人文关怀,通过挖掘个体潜能从而逐渐强大,抵御外界的侵害,过上美好人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国际传播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它超脱于物质关怀,更加重视人的内心诉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人本主义为二者的结合提高了可能。2. 在内容上,都强调对人的正面引导。积极心理学以积极为核心目标,主张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个体形成向上的品格与能力,实现强大内在力量的发挥发展。不仅如此,它也强调他人对个体的正面引导,从而有效应对外在挑战。这就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和积极心理学的结合提供了契合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认为人和自然具有统一性,只有协调好二者关系,才能实现长久和谐发展。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就必须善于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抓住一切积极因素,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4.2. 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国际传播价值意蕴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新思路,有助于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成果,促进传播工作的不断完善。第一,有利于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国际传播的理念。在以往理论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多以传统观念为主导,国外民众普遍对于官方媒体带有有色眼镜,不能很好地理解接受我们传递的有效信息,甚至会产生误解和抵触心理。以积极心理学为切入点有利于革新传播观念,改善传播效果。第二,有利于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内容。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时俱进地结合,深入挖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同人类共同价值中契合的部分,注重外国民众的心理需求,从而可以满足多元化的受众要求,提升传播效能。

5.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策略探究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与综合国力的提高,当前有许多国家关注我国文化及发展理念,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依然面临一些困境与挑战。新时代,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就要抓住历史机遇期,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浸润传播过程,拓展更多传播途径,为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国际传播策略提供心理学支撑。努力实现积极心理学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有效契合,从而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5.1. 寻求价值共识,弘扬积极向上正能量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首要任务就是寻找价值共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价值体现,要以寻求全人类共同利益和世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立足点,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感和感知度。在进行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深刻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对于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大意义,挖掘全球情怀,传播好中华优秀价值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构建,它不仅与世界各国的利益诉求相关联,还和人类发展的美好前景相辉映,是兼顾本国利益和他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在传播过程中推进深层次人文交流,在寻求价值共识中强化各个国家间的共同情感和利益,吸引更多国家了解中国理念,接受中国理念,支持中国理念。这不仅深刻展现了积极心理学注重人性的温暖,促进每一个个体积极发展的突出特质,还在向世界传播中国理念的过程中展现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贡献,以此体现中国的人文关怀和创造全人类共同未来的美好心愿。

5.2. 更新传播理念,打造积极主动传播主体

对于任何理念或学说而言,要实现有效传播,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新时代下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要结合时代需求,发展多元传播主体,培养专业人才队伍。首先,传播者应当及时更新传播理念,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积极主动的思维进行对外传播。在进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要尤其注重人文关怀,重点考虑接受者的情感需求,以此助推接受者乐于接受传播。一方面,发挥高校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要在高校内开展积极心理学课程,培养高校学子的积极品质,乐观品格,同时要加强和其他国际高校的教育合作,支持和重视高校开展国际传播工作,通过制作绿色发展纪录片、举行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主题比赛等方式吸引国内外学子的兴趣,设置奖项吸引学子参与,满足学生的竞争成就心理,以此增加主观幸福感;通过留学生互访、教师交流、合作办学等途径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从而促进各国间文化交流,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培养专业的国际传播人才。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世界交往的主体,在进行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青年的重要作用,要加大对青年积极品质的培养,锻造积极的品格品质,引导他们树立高度自信,从而依托青年群体,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将青年作为传播中国理念、吸引外国人才、促进中外交流的最佳继承者和传播者(石雪,2022)。

6. 创新传播方式,营造积极传播文化环境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过程中,传播方式的创新对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同样至关重要。要在传播内容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在把握国际传播实际的同时,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理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传播注入活力(王云莉,2021)。首先要从世界人民的兴趣出发,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弘扬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华文化。同时要改善对外传播的呈现形式,坚持与他人需求相结合,避免生硬直白的说教式传播,做到循循善诱、引人入胜。其次要重视文化传承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因此要积极创新表达方式,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丰富资源,在凸显中国特色的基础上融通中外表达,做到本土与国际相结合(杨威,闫蕾,2020)。不仅要深入挖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同人类共同价值中契合的部分,做到以人为本注重当地民众的喜好与需求,还要结合时代要求实现创新性转化,在立足国际视野的基础上,创新表达形式,充分开发纪录片、回忆录等形式针对不同国家的习惯与需求营造当地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满足心理需求。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这一本身具有正能量的学科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利用积极心理学对于人的积极品质塑造、挖掘人性共有的善与美和最大程度调动人的积极性等优势,可最大程度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策略。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向世界呈现出真实而全面的中国,更有助于发挥积极心理学服务大众,促进人类发展的主要宗旨。理论和实践表明,二者的结合发展前景广阔,值得业内外人士进一步探索。

7. 结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科学指引,不仅对中国有益,更对世界有益。但回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的历程,仍然面临诸多阻碍,因此就要因时制宜地结合积极心理学加以指导,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过程中,注重正向引导,进一步优化国际传播策略,不断激发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积极情绪,营造良好的积极国际传播氛围,因势而谋,适应内外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国际传播是新时代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让中国理念走向世界,让世界认可中国倡议,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必将展现在国际社会的眼前。

参考文献

[1] 曾艳(2017).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p. 13).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 马丁•塞利格曼, 任俊, 罗劲(2010). 真实的幸福(洪兰 译, p. 78). 万卷出版公司.
[3] 任俊(2010). 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p. 15).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 邵娜娜, 张婧娴(202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 哲学依据、文化根基、实践路径. 南海学刊, (6), 15.
[5] 石雪(2022). 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 探索研究, (10), 64-66.
[6] 王雪源, 王增福(202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科学内涵、本质要求与实现路径. 福建论坛, 1(1), 19-30.
[7] 王云莉(2021).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p. 39). 长安大学.
[8] 习近平(20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p. 468). 外文出版社.
[9] 杨威, 闫蕾(2020). 当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策略探究——基于儒家文化传播历史经验之考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2), 4-7.
[10] 周岳(2022). 理论、历史、实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三维审视. 理论研究, (12), 63-64.

为你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