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金融学”一流课程高质量建设路径——基于课程思政的“四个回归”
High Quality Construction Path of “Finance” First-Class Cours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Four Regressions” Based 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DOI:10.12677/AE.2023.13101262,PDF,HTML,XML,下载: 454浏览: 654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张生锦,张 恒*: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课程思政金融学高质量发展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Finance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梦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对“课程 + 思政”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提升“金融学”一流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能有效推动“金融学”课程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并培养出当代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文章以高校“金融学”一流课程思政建设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和教学保障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内容设计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回归本分”、“回归常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四条路径给出了改进的建议和措施。研究结果以期完善高校“金融学”一流课程思政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储备充足的高质量金融人才。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ou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education dream of great power, the requirement of “course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college education is also increasing.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 of the first-class course of “financ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finance” course and cultivate new people who are worthy of the importan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class course of fin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eaching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he course of finance, and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sign of the course content.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are given in four ways: “return to duty”, “return to common sense”, “return to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return to dream”.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ourses of “fi-n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serve sufficient high-quality financial talents for the dream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文章引用:张生锦, 张恒. 我国高校“金融学”一流课程高质量建设路径——基于课程思政的“四个回归”[J]. 教育进展, 2023, 13(10): 8147-815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01262

1. 引言

2019年,高等教育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战略指导思想发布了《深化高校本科教育与“课程思政”大融合的相关指导》文件,意在高校教育通过深化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重视,培养人才高质量发展,构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育人大格局 [1] [2] 。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金融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优秀的人才配置是保障金融平稳运行的基础。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选拔、使用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金融人才”。各大财经类高校以习总书记的要求为最根本的教学要求,培养出本领过硬的高质量金融人才成为我国各金融类专业学校的最终目标与宗旨 [3] 。“课程 + 思政”是指以教师为主力在教学授课的过程中将正确的价值观念、爱国情怀、道德品质、优良传统等充分地融合到通识课和专业课中,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激发其中的育人功能 [4] 。

打造一流的“金融学”课程思政,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有效路径,进一步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强与国际交流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关注的重大议题。文章研究“金融学”一流课程思政的建设,打造高质量金融人才为最终目的,通过对本科金融专业课程的分析研究,探索优化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设计,加快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融为一体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高质量金融人才的需求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强盛壮大的关键因素在于经济高速发展,强大稳固的经济一直是体现一国国际地位、民族兴旺与人民幸福的先决条件。金融是一国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资源,“金融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国家强”。其中,金融人才的保证成为金融行业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金融人才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提高教学质量的理念贯穿整个教育生命线;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与突破的重要议题。当今世界,伴随着飞速发展的科技与迅速更新的信息,高等教育也随之引来一系列挑战。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始终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具备夯实的业务能力,具有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远瞻性的高级专门人才 [4] [5] [6] 。育人的初心与使命便是立德,在教育强国宏大目标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支撑,成为教育界的一道“必考题型”。

培养高质量的金融人才,有助于促进我国教育与经济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强国的姿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竞争大舞台中。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出一批批专业知识过硬实战经验丰富又要培养出品德高尚作风优良的高质量人才。只有培养出这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路途中才能够勇往直前,实现真正的强国梦 [7] 。

3. “金融学”一流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困境

金融学课程思政是近几年在习总书记的指导下财经类高校及学院在课程改革中的新的尝试和进步。高校专职教师担任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责任,同时更加注重授业与育德之间的紧密联系 [8] 。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以及诚信等优良的传统美德,强调以金融专业知识作为引领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媒介,在潜移默化的授课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大融合,造就高质量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孵化基地。但是,部分地方和高校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师资力量欠缺、基础设施与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授课内容缺乏创新与改进、教学目标与手段单一,此类高校在金融思政一体化建设方面亟需深化,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上依旧存在“表面文章”、“浅谈”等现象 [9] 。

3.1. 专业课程教师思政教育站位不高

自从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提出以来,我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推行该项工作的进展,然而,就目前来就看思政与课程的有机融合并没有在高校达成共识。部分高校以及相关教师并没有形成课程思政的理念,在课程设计和教授过程中只将自身具备的金融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教授给学生,并没有深度挖掘出金融专业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政元素,教学教育中缺乏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10]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导者,其是否树立了明确的思政意识和理念,以及是否具备相应的思政教学教育能力对于课程思政的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还存在着高校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观念欠缺、站位不高、重视力度不够,这不仅影响了学科知识更深层次的传授也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对思政的重视度,才能更好的推进金融课程思政的教学教育工作。

3.2. 课程思政建设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在高校顺利的推行并开展课程思政并不能只停留在教师意识观念的增强,同时还要依托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的力量、专业的队伍等进行深挖思政在金融领域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学校以及相关团队对于课程思政的理念放在了相关文件与会议上,组织专业的教师进行思政技能专业培训、金融实训等流动少,这些外部的支持与实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对思政课程的关注度低、没有及时掌握思政课程的真正授课技巧、缺乏灵活运用思政与金融的有机结合的方法,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教师对于金融课程深度剖析的主动性和能力。需要学校相关领导及部门高度重视,专项投入,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的保障,形成金融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机制。

另一方面,培养具备真本领的金融专业人才,相关的实践与校内实验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在和相关金融企业和行业领域的合作与人才输出对接的力度不足,同时校内模拟及实验室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实验建设过于传统与落后,常见的理财事务的模拟、外汇交易、银行交易模拟等方面很少涉足。校外实习与校内实验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金融课程的深刻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实操和技术的能力,提高就业的能力。

3.3.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与先进性

开展有效的思政课程,教师需在时间上潜移默化地影响、过程上循序渐进的给学生策略性地引导,将金融专业课程与思政有效衔接并深挖其中的思政元素,将是高校专业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的一个新的突破与挑战。但是,当前由于高校及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着认识模糊、设计思路不清等问题,专业教师队伍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理解上参差不齐等,导致在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出现思政教学的“表面教学”与“生搬硬套”的现象,即在教授金融课程内容的过程中粗略带过思政内容,或者在没有进行深刻理解与剖析的基础上生硬的将思政带进金融专业知识中,导致其融合程度不高,疑点过多,不能突出思政教学的意义。究其原因是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地设计思政教学内容,思政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内容设计上的不足会严重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 [11] 。

另外,在科技与金融高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高校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紧跟时代的脚步。目前,虽然较多的金融院校在不断地推进更新与设计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依然存在着教学内容老旧、教学方法单一、教案落后等现象,部分学校金融类专业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对新兴技术、新问题与新案等引入不及时,内容不全面以及不准确,金融科技前沿把握不够,与当前迅速变化的金融信息难免脱节,使得课程内容明显陈旧而缺乏“时代性”。

4. “金融学”一流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回归”之路

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高校教育如何紧随时代的要求培养人才,同时能自如地面对接踵而来的挑战?如何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保持清醒并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在挑战与机遇中不断进步并培养出一批批真才实干的高质量金融人才?高质量的大学教育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具有举足轻重的深远意义。因此,各大高校只有在挑战中构建一个时代化、多样化、立体化、多层次的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并实践好上层领导的指导方针,调动专业课程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力量,挖掘好金融领域中所蕴涵的思政含义,多方面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能在挑战中进步在创新中提升,才能自如地应对思政教育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 [12] [13] 。

4.1. “金融学”一流课程思政建设“回归本分”

“回归本分”即要求教师潜心研究学术,倾心教育学生,坚持培养国之栋梁为己任。“金融学”一流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始终离不开相关教师的努力。因此,为顺利推进高质量金融课程思政的建设就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回归本分”。一方面金融专业课教师在增强自身修养和增强职业认同感的同时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设计与教授过程中引导好价值观念,注重引导实际,将课本知识与我国当前的社会问题、市场经济建设等相互结合。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况与金融学课程有机的结合,有理有据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成果与市场经济建设的认同感 [7] 。专业教师只有言传身教的教会学生,才能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只有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与职业道德,才能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培养出真正的接班人。另外,为了提高教师在专业领域与思政融合的能力,让相关教师“走出高校、走出国门”进行学习进修,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及时解决面临的新技术、新挑战的问题。同时,还要“走进企业”,通过教师顶岗的实践方法,让校内教师真正了解与熟悉生产的“一线”工作,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地与实践结合,实事求是的进行更好地课程思政融合教育。

4.2. “金融学”一流课程思政建设“回归常识”

“回归常识”即要求学生习得真学问,练得真本领,掌握真技能,在学习成果体现上展现出高质量的教育。努力让金融专业学生“回归常识”,刻苦学习练就真正的本领,锻炼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每个金融学子应必备的技能。学习金融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国内金融主体在金融市场运行的时候通过使用金融工具减少失误增强其竞争力;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在多极化、多样化的国际市场抓住机遇是对众多金融学子的一大期许与挑战。

因此,各大高等学校在培养金融人才的过程中应改变固有的教室授课的传统观念,在注重学生知识量储备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各个教学环节加大实践的培养力度。在原有的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的基础上更应广泛推行国际先进的金融方法,完善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体系。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放大其灵活性,丰富实践与实验的内容与方法,不仅在课堂与实验中进行授课,同时还需要邀请金融领域的专家授课或带领学生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实习 [14] 。成功的企业必定具备正确的价值引导和团队协作以及大局观念,通过现场灵活地授课,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课程思政方面进行深度思考。通过这类相关的活动,激发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加深对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精神的理解与感知,有效提升高校“金融学”一流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4.3. “金融学”一流课程思政建设“回归初心”

“回归初心”是指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正确的政治导向,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有效的融合思政教育,武装出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高质量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回归初心”在“金融学”一流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增加金融文化教学内容,突出中华文化的教学,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将中华民族上下五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等融入到课程中。在金融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讲解中,通过知识与正确价值观念的力量培养高质量金融人才。例如,在金融文化的讲解上,一方面既可以展示金融的发展历程与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将金融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让学生产生民族自信与自豪感。其次,通过对从古至今的卓越商人的成功实例的讲解,体现出金融业艰辛到稳步再到强大发展的历程,树立多个榜样,增强学生对未来投身金融行业的自信与期待,增强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2) 加强金融法律制度知识的教学,强化诚信美德的培养。

法律在金融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金融从业人员却对法律的敬畏不够,不知法、不懂法、不从法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市场的有序运行,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保障,法律制度发挥着整顿金融市场、保持其平稳运行的重要作用。在金融课程教学中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与掌握,培养其在金融行业的行业规范,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不仅体现在日常的为人处事,同时在金融领域中也是衡量其职业道德的标准之一。通过对学生的市场信用教育,金融法律法规培训,自我修养的提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美德与社会功德。

3) 培养学生的金融风险意识。

深刻理解事件冲击中我国金融风险与化解,增强政治认同。长期疫情的影响,动荡的国际局势,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使得我国金融风险持续聚集,经济总体呈现萎靡状态。放眼整个国际,美国等持续性通货膨胀,股市暴跌,暴乱不断,失业人口更是数不胜数。但是,相比于国外市场,虽然我国市场刚结束较为严重的疫情冲击,但是在精准管理的支持下,全国上下齐心,不懈的努力抗击疫情,迅速且高效地取得抗疫战果。复工、复产、复学之后,投资建设与减缓就业压力的宏观举措势在必行,疫情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逐步平稳且向好。即使会面临不断的风险与危机,但就疫情冲击来看,短暂的风险并不能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大的危机,在多方努力下终将会有效防范与化解是大国特有的自信和实力。

因此,通过国内外重大事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相关应对措施之间的对比和观察,专业教师可及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增强学生对金融领域的关注度,提高对金融知识的渴求。同时,通过专业课程教师在“润物细无声”的教授过程中能让学深刻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党和国家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实践性。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未来学习过程中练就真本领才能做好强国的接班人。

4.4. “金融学”一流课程思政建设“回归梦想”

“回归梦想”即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强国梦而奋斗,不断地在教育理念上创新与突破,倾力实现教育报国。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的复兴梦并非一朝一夕实现的,我们在实现伟大强国梦的过程中,始终奉行人才强才能经济强,经济强才能国家强的理念。因此,高校教育的核心就是根据国情与国际局势,高效迅速的培养出一批批金融“领军人才”。在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首先关注国际大局势和趋势出发,引导学生产生国际远瞻性。其次,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快速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并且已经逐步脱离了独立性。因此,在国际大背景之下,专业教师只有将金融课程与思政的有效结合,从政治局势与金融市场领域二者融合的视角下有效地传递真知识,教会学生实践真本领 [15] 。打造未来金融人才必须具备的高瞻远瞩的眼光与视野、锻炼其熟练的金融业务实操能力与风险化解能力,做到熟练全球金融业务一致化,综合分析金融市场规律全能化,分析和判断能力精准化,真正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领军人才”。

5. 结论

文章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开展了我国高校“金融学”一流课程高质量建设路径的研究,研究发现,我国高校“金融学”一流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过程中仍需多方位地进行增强与优化,即打造“金融学”一流课程思政,通过“四个回归”之路,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断优化以及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与社会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全球化视角与本土经验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储备高质量金融人才。

基金项目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金融学’一流课程线下建设”(JYJG2022038);(“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YJG2023177)。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1904/t20190426_379670.html, 2019-04-19.
[2] 马捷, 赵天缘, 田园, 等. 思创融合, 协同育人——吉林大学图情档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与实践探索[J]. 图书情报工作, 2022, 66(1): 11-21.
[3] 习近平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N]. 人民日报, 2017-07-16(1).
[4] 卢黎歌, 吴凯丽. 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 5(5): 74-78.
[5] 刘勇, 曹婷婷. 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1): 31-36+59.
[6] 仝群旺. 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基于“互联网+”的视角[J]. 学理论, 2017(12): 216-217.
[7] 庞洋. 突破“窄化”: “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J]. 学术探索, 2022(2): 146-156.
[8] 周弘, 颜廷峰, 欧鲲. 金融学课程群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融合探索: 以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为例[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5): 50-54.
[9] 李洪修, 崔亚雪.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公共使命” [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4): 32-39.
[10] 胡洪彬. 迈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体系架构与机制[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4): 66-74.
[11] 李莹. 从脱嵌走向融合: 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其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 40(6): 131-137.
[12] 范卿泽, 黄艺, 蒋凯. 课程思政政策内容特征、工具偏好及优化建议[J]. 重庆高教研究, 2023, 11(4): 79-89.
https://doi.org/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23.04.007
[13] 王祖山, 谭雪霏. 课程思政从“悬浮”到“落地”的实践策略[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43(4): 165-172+188.
[14] 王伟, 黄颖. 讲好金融故事: “金融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3): 112-116
[15] 杨睿. 课程思政下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协同育人有效方法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5): 88-91.

为你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