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较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双重约束。在此背景下,保护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绿色金融是大势所趋。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第一次明确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1] ,标志着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我国在全球首先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继续推动绿色发展,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和标准体系,再一次强调了绿色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主动肩负起发展绿色金融的重任,积极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等绿色金融业务,引导资金从“两高一剩”行业流向绿色环保企业或项目。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绿色金融领域的积极实践者,实证也表明绿色金融业务同样也为银行带来了正向效益;而以江苏银行为代表的城市商业银行对于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则远低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绿色金融的盈利性问题,而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分析绿色金融对城商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绿色金融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关系,国内相关研究虽起步相对较晚,但目前国内外现有关于绿色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方面,有些学者认为从短期来看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Scholtens和Dam (2006) [2] 认为“赤道银行”比未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的利润要低,因为赤道原则会增加银行运营成本。郭文伟和刘英迪(2019) [3] 认为绿色信贷投放会削弱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通过成本收益效应路径来增强大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徐高峰和任娇蓉(2020) [4] 认为股份制银行相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规模较小,短期内发展绿色金融加重了成本负担,导致收益增幅较低。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助于增强社会责任承担,提高其社会声誉,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会产生积极的正效应。李程等(2016) [5] 认为虽然短期来看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盈利性没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从长期来看绿色信贷对银行绩效存在积极作用。王建琼和董可(2019) [6] 认为中小股份制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与不良贷款率呈倒U型关系,通过增加绿色信贷规模从而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杨铠玮(2022) [7] 认为绿色金融业务提高兴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还产生了较大的环境效益。Ding等(2022) [8] 认为绿色信贷对小型银行和区域性银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方大春和魏智健(2022) [9] 认为绿色金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绿色金融促进商业银行的绿色声誉,绿色声誉亦促进其盈利能力。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绿色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主要以大中型商业银行或者整个银行业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很少有学者就绿色金融对城商行的盈利性问题进行单独研究。本文则以城商行中首家“赤道银行”——江苏银行为例进行定性研究,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绿色金融业务对城商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并得出相应结论建议。
3. 绿色金融及其发展现状
3.1. 绿色金融的定义
关于绿色金融的定义,本文引用《指导意见》 [1] 中的解释,即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3.2.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代表性产品,也是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最早实践的领域和最为成熟的规模化产品。截至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达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存量规模居全球前列。《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报告2022》指出,截至2021年末,选取调研的57家城商行绿色信贷规模达到5218.59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5.48%,同比增长39.99%。2022年我国境内绿色债券新增发行规模达8746.58亿元,同比增长44.04%,主要投向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和可持续建筑领域。2020年7月在政府引导下成立了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期规模达885亿元,主要投资在低碳节能、生态环保领域。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保险、碳金融等规模相对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较小,未来发挥融资能力的空间巨大。
“赤道原则”是金融界的一套自愿接受的指标,用来确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过程中的社会和环境风险。在项目融资中宣布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称之为“赤道银行”,目前我国共有兴业银行、江苏银行等共九家“赤道银行”。赤道原则第一次把环境和社会标准明晰化,要求银行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环境和社会影响的评估与监督,参与绿色环保企业或项目的环境和社会绩效管理,与企业共同承担环境和社会风险。表1整理了赤道原则与绿色信贷的联系与区别。

Table 1. The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equator principle and green credit
表1. 赤道原则与绿色信贷的联系与区别
3.3.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情况
江苏银行于2007年1月24日正式挂牌开业,总部位于江苏南京。江苏银行下辖17家分行和4家子公司,服务网络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于2016年8月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2017年1月20日,江苏银行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国内城商行中首家赤道银行。同年8月,该行第一个赤道原则项目落地,涉及项目贷款金额达2亿元。2021年4月,该行宣布采纳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成为国内首家同时采纳“赤道原则”和“负责任银行原则”的城商行。截至2022年末,该行绿色信贷余额达201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在国内城商行中遥遥领先;集团口径绿色投融资规模320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2%,其中,绿色债券、绿色普惠、绿色零售、绿色租赁、绿色理财等合计新增258亿元,绿色普惠贷款增速近90%。表2列示了江苏银行自成为赤道银行以来的绿色金融发展重大成就,记录了该行绿色金融创新发展之路。

Table 2. Bank of Jiangsu has made major achievements in green finance from 2017 to 2022
表2. 江苏银行2017~2022年绿色金融重大成就
资料来源:江苏银行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4. 绿色金融业务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机制
通过梳理已有关于绿色金融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关系的文献,发现绿色金融业务将大致通过以下四个渠道影响其盈利能力。
4.1. 声誉效应
声誉效应是指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利于银行良好社会声誉的累积,提高其社会影响。尽管社会声誉对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但从长远看,良好的社会声誉能够给银行带来正外部性,获得更多的经营效益。
商业银行通过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能够更好地平衡经营绩效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积极加入绿色金融模式的投资和合作,为银行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竞争力和知名度,打造出商业银行的特色品牌。
4.2. 成本效应
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上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贷前成本,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前制定的政策标准会产生大量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难免的试错成本,使得前期成本增加;环保达标评测、社会和环境风险管理相比传统贷款更加严格,也会提高贷前审查成本;二是贷后成本,由于绿色信贷需要在贷款全周期监测环保达标情况与环境风险管理,因此绿色信贷会增加贷后监督成本;三是直接的利息收入损失,商业银行对“两高一剩”企业贷款利率高于绿色环保企业或项目,将直接减少银行的利息收入。
4.3. 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会额外带来一些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会产生一定的正向影响。例如商业银行推出创新型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等,增加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时,推出配套的咨询、账户管理等服务也可以帮助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4.4. 其他潜在效益
首先,绿色信贷有助于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引导资金更多地从高碳企业流入到低碳、零碳项目,有利于降低银行自身所面临的气候金融风险、信用风险,并有可能获得由绿色环保项目带来的其他潜在收益。其次,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在提升自身声誉的同时,还可能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青睐,从而有更大机会获得政府监管部门的支持。最后,由于国内银行业业务普遍类似,而绿色金融发展尚不完善,未来可发挥空间巨大,商业银行优先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就有可能在众多银行中取得先发优势,在建设绿色金融体系中提高自身竞争力。
5. 绿色金融业务对江苏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自2017年1月采纳赤道原则以来,江苏银行积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绿色金融理念、社会和环境风险防控贯穿到信贷业务全过程。从表3可以看出江苏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在逐年上升,对绿色环保项目和企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截至2022年末,江苏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2015亿元,绿色信贷占比(GCR)为12.56%。

Table 3. Balance and proportion of green credit in Bank of Jiangsu from 2016 to 2022
表3. 江苏银行2016~2022年绿色信贷余额及占比
数据来源:江苏银行年报、社会责任报告。
5.1. 不良贷款率下降
从表4中可以看出该行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尽管2020年疫情全面爆发、国内经济遭受严峻考验也并未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该行连续七年不良贷款率均明显低于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并且该行不良贷款率在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连续上升的情况下依旧保持连续下降。再通过对江苏银行各年年报数据的梳理对比,发现江苏银行不良贷款的资产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个人贷款,绿色环保行业不良贷款率很低。由此可见,江苏银行大力开展绿色信贷并未导致其资产质量下降。

Table 4. Non-performing loan balance and non-performing loan ratio of Bank of Jiangsu from 2016 to 2022
表4. 江苏银行2016~2022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
数据来源:江苏银行年报、《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报告》。
5.2. 资本充足率总体上升
资本充足率(银行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之比)反映了商业银行在资产遭受重大损失时,以自有资本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资本充足水平对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正向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江苏银行资本充足率自2016年开始呈波动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巴塞尔协议III》要求的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说明江苏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后,拓宽了资本补充渠道,抵御风险能力总体增强,对其盈利能力有一定的正向效应。

Table 5. Capital adequacy ratio of Bank of Jiangsu, 2016~2022 (unit: %)
表5. 江苏银行2016~2022年资本充足率(单位:%)
数据来源:同花顺官网(https://www.10jqka.com.cn)。
5.3. 总资产规模上升
一般认为,在达到规模经济前,总资产规模扩大可以降低银行的平均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从表6不难看出江苏银行总资产逐年上升,因此,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效率提高,同时随着该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技术逐渐成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绿色金融成本,给江苏银行提高其盈利能力提供了空间。

Table 6. Total assets of Bank of Jiangsu from 2016 to 2022 (unit: trillion yuan)
表6. 江苏银行2016~2022年总资产规模(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同花顺官网(https://www.10jqka.com.cn)。
5.4. 营业收入与净利润上升
结合表7和图1,可以看出江苏银行近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逐年上升,营业收入六年间增长了125.03%;净利润六年间增长了147.65%。通过对江苏银行各年年报中收入和成本分析项下的数据对比发现,江苏银行非利息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顾问和咨询费收入、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收入波动上升;结合表3分析,可以看出绿色金融业务及其衍生的咨询、账户管理等中间业务对江苏银行的盈利能力有一定的正向效应。

Table 7. Operating income and net profit of Bank of Jiangsu from 2016 to 2022 (unit: 100 million yuan)
表7. 江苏银行2016~2022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同花顺官网(https://www.10jqka.com.cn)。

Figure 1. Operating income, net profit and year-on-year growth rates of net profit of Bank of Jiangsu from 2016 to 2022
图1. 江苏银行2016~2022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和净利润同比增长率
5.5. 成本收入比逐年下降
成本收入比是用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和成本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从表8可以看出2016~2021年该行成本收入比连续下降且均低于监管指标(不高于45%),只在2022年出现小幅增长但保持在合理水平,表明江苏银行控制营业成本的总体能力越来越强,经营效率越来越高。从表9可以看出2016~2021年该行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逐年增长,且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高于营业成本增长率,说明虽然绿色信贷会增加贷前审批成本和贷后监督成本,以及会直接损失一部分高利率贷款客户从而减少利息收入,但是总体来说绿色信贷业务对银行的经营效率并没有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相反地,银行控制成本的能力和经营效率在逐年增强。梳理年报数据后发现,该行2022年其他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99.90%,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16.53%,业务及管理费支出同比增长20.96%,是该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小于营业成本增长率和成本收入比出现小幅上涨的原因之一。

Table 8. Cost-income ratio of Bank of Jiangsu, 2016~2022 (unit: %)
表8. 江苏银行2016~2022年成本收入比(单位:%)
数据来源:江苏银行各年年报。

Table 9. Year-on-year growth rate of operating income and operating cost of Bank of Jiangsu from 2016 to 2022 (unit: %)
表9. 江苏银行2016~2022年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同比增长率(单位:%)
数据来源:江苏银行各年年报。
5.6. 总资产收益率波动上升
之所以采用总资产收益率(ROA)而不是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因为银行是高杠杆经营,其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存贷利差产生的利息收入,采用净资产收益率度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可能陷入“高杠杆”陷阱中,容易忽略与财务杠杆有关的风险。
从表10可以看出江苏银行近几年的总资产收益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17年出现了小幅下降,2017~2019年总资产收益率虽然上升但幅度也不大,原因可能是:由于技术、经验等方面尚不成熟,在短期内,机制的建立和员工的培训等方面的边际成本较传统贷款更高;城商行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在控制成本方面没有优势,因此绿色金融业务对银行盈利能力的正向作用不能很快地表现出来;银行在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时会直接减少一部分利息收入;社会声誉给银行盈利能力带来的积极效应也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在2020年出现下降则很可能是由于严重的疫情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各行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截至2022年末,江苏银行总资产收益率提高至0.94%,可能得益于该行绿色金融业务逐渐扩大、技术经验逐渐成熟,边际成本下降以及社会声誉带来的正向影响。

Table 10. Return on total assets of Bank of Jiangsu from 2016 to 2022 (unit: %)
表10. 江苏银行2016~2022年总资产收益率(单位:%)
数据来源:同花顺官网(https://www.10jqka.com.cn)。
6.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江苏银行为例,通过定性分析绿色金融模式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发现江苏银行自成为赤道银行以来,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对该行的盈利能力有积极的正向效应,盈利与可持续发展并不矛盾。但从国内银行业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整体情况来看,包括江苏银行在内的城商行对于绿色金融业务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有关部门和城商行共同努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进一步扩大绿色金融规模。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政府层面
实施差异化配套激励政策,鼓励城商行发展绿色金融。考虑到城商行规模、获取优质客户资源以及发展绿色金融能力不如大型商业银行,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实施差异化激励政策引导城商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例如通过对绿色环保项目贴息、定向降准、减免绿色环保相关项目税收等降低城商行绿色金融业务的成本和风险,以此激励城商行主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
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健全监督机制。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现象在绿色金融领域还尚未得到制度、相关法律的强制约束,许多企业和中小银行在绿色项目信息披露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信息不对称。对此,有关部门应健全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督机制,防范“漂绿”“洗绿”行为,为银行对绿色环保项目或企业进行融资提供便利的同时,对商业银行和获得绿色信贷的企业进行持续监督,保证对外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及可追溯性。
(二) 城商行层面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打造绿色金融专业团队。目前绿色金融业务在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城商行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大部分城商行目前还未成立专门的绿色金融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银行内部上下员工绿色金融意识比较薄弱,江苏银行作为城商行中首家“赤道银行”也是在2021年才成立绿色金融一级部门。因此,可以通过绿色金融人才引进、加强员工绿色金融业务培训、成立绿色金融专业部门等手段加强人才团队专业化管理,完善银行自身绿色金融相关制度,提高绿色金融经营效率,进而提高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盈利性。
提高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内生动力。目前,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情况,城市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量在总体业务量中的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商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内生动力不足。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国家对绿色金融的重视程度,城商行应该从自身可持续发展角度,主动抓住机遇,深入贯彻执行国家绿色金融政策,提供银行差异化信贷准入政策和绿色审批通道,进一步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占比,引导资产精准投放,打造特色、差异化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以期占据市场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