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 Space的国内韧性治理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 Analysis of Domestic Resilience Governance Based on Cite Space
DOI:10.12677/SA.2023.124115,PDF,HTML,XML,下载: 341浏览: 9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林思淇: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韧性治理文献综述Cite SpaceToughness ManagementLiterature ReviewCite Space
摘要:首先,从文章结构和研究意义整体上来看,本文对2014~2022年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335篇有关韧性治理的文献,从文献的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的联系、关键词的聚类和突现等多个角度,对我国学者在韧性治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综述。其次,针对文章中的内容和结果,本文对我国韧性治理研究现状的梳理,揭示其发展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以期为未来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最后,在具体细节方面,仍有不足,研究材料来自中国知网的文献数据库,将“韧性治理”设定为搜索主题词,缺少考虑其他同类关键词,学术界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公共危机而投入的研究在韧性治理的研究上有明显的助推作用这一结论的支撑数据并不充分。
Abstract:First of 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cle structure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as a whol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llates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scholars on resilience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authors, connections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keyword clustering and emergence of 335 literatures on resilience governance collected in CNKI database from 2014 to 2022.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results of the articl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resilience governance in China, reveals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trends of its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ers. Finally, in terms of specific details,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The research materials come from the literature database of CNKI, and “resilient governance” is set as the search keyword, without considering other similar keywords. The supporting data for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esearch input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o deal with the public crisis brought by the epidemic has a significant boosting effect on the research of resilient governance are insufficient.
文章引用:林思淇. 基于Cite Space的国内韧性治理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J]. 统计学与应用, 2023, 12(4): 1121-1133. https://doi.org/10.12677/SA.2023.124115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加剧,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以及新兴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和危机事件越来越频繁。据《2019年全球风险报告(第14版)》显示,当前全球正面临着多种重大挑战,包括经济、环境、地缘政治、社会和科技等,其中灾害风险尤其显著 [1] [2] 。当社会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时候,社会治理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恰当的回应 [3] ,而韧性治理正是这样一种理念。它强调面对突发事件时,要保持灵活性并及时调整政策措施,同时注重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使得社会系统能够抵御各种冲击和压力,维持自身稳定运行。

近年来,“韧性”“韧性组织”等话题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新热点,而“韧性城市”“韧性社区”“韧性指数”等也成为城市管理者津津乐道的话题。“韧性治理”作为现代治理的一个新路径,不仅有望成为学术界与实践者实现有效对话并合作治理的共同语汇,还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区域或城市应对现代风险和灾害的准备方式。当前韧性治理领域的大部分文献主要集中在“韧性治理”“韧性城市”“社区韧性”等方面,缺乏更具整体性的研究角度与高效科学性的分析方法。因此,本文将使用科学性工具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整体性分析,通过所得的知识图谱对我国韧性治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性梳理,阐述当前研究热点以及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为我国韧性治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2. 数据来源和研究工具

本文研究材料来自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数据库,将“韧性治理”(精确)设定为搜索主题词,文献发表的时间跨度限定在2014~2022年,选取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等文献,剔除会议论文、外文文献、报纸、书评、会议通知等无效文献,最终得到相关文献335篇作为研究的基础材料。再将335篇文献的文献信息导入CiteSpace软件,将所选文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 韧性治理研究的整体情况

3.1. 文献数量的时间分布

由下图可知,我国韧性治理的研究文献在2014~2022年期间在中国知网(CNKI)发文量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自2016年以后每年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19年到2022年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见图1),这也表明了近年来学界对韧性治理领域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Figure 1. Number of China’s resilient governance literature releases from 2014 to 2022

图1. 2014~2022年我国韧性治理文献发行数量

2014~2019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总数仅有27篇,从图表可看出其文献发表数增长速率缓慢且波动不大;2019~2021年发表数量大幅度上升,结合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可知,学术界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公共危机而投入的研究在韧性治理的研究上有明显的助推作用,相关文献发表数也处于明显的激增状态;2021~2022年文献量持续增长,由于我国开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程启动,对城市韧性和国家韧性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未来几年内学界对于韧性治理的研究仍将保持较高的关注度,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持续增加。

3.2. 发文作者分析

将CiteSpace的节点类型设为作者,并将最高文献设定为2篇,得到发文作者的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间存在合作关系。由图可知,目前该领域已经形成了以朱正威、杨春华等学者为主导的学术团队,但团队间的共现网络较为零散且大多无连线,说明各团队之间的联系较少。除此之外,从每个合作团连接的人数来看,目前还是集中于小规模的合作,比如朱正威和吴佳。

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合作网络发现该数据仍然可以聚类,因此我们首先设置合作团数量为10,得到10个有连线的合作团(见图3)。并通过使用K提取聚类标签,从而看到这10个合作团中的作者主要关注哪些研究领域。可以看出,当前韧性治理在实际的研究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比如包含杨春华在内的合作团主要关注智慧化治理技术应用与应急管理中的韧性治理逻辑,包含葛懿夫在内的合作团主要研究韧性理念运用于指导防灾减灾规划编制,包含朱正威在内的合作团主要关注如何打造韧性城市等等,每个合作团都有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说明当前我国韧性治理的研究方向较为广泛。不足的是,合作团数量少,研究领域内的学者的沟通合作也比较局限,相对来说不利于韧性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authors on resilience governance from 2014 to 2022

图2. 2014~2022年韧性治理发文作者分布图

Figure 3. Collaborative network of researchers on resilience governance, 2014~2022

图3. 2014~2022年韧性治理研究者合作网络

3.3. 研究机构分布

通过将CiteSpace的节点类型定义为合作机构,并将最高文献定义为3篇,从而获得研究机构的共现知识图谱(见图4),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图的网络结构较为杂乱,而且各机构节点之间的联系也很少,这表明该领域的合作程度较低。在合作网络关系上,研究机构的合作情况呈现出比较分散的状态,大多数机构都处于独立状态,缺乏与其他机构的深入交流和合作,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不同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机构的合作范围涉及高校、研究科、研究中心、城市规划学会等不同类型的研究机构,比如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联合东北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和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表了有关韧性视角下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研究的文献。

Figure 4.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on resilience governance from 2014 to 2022

图4. 2014~2022年韧性治理研究机构分布图

从发文机构的发文数量看(见表1),2014~2022年期间,发文数量最多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共11篇,其次是天津城建大学7篇和清华大学7篇等等,但从首次发文时间可以看出,最早研究韧性治理并发表文献的机构是北京大学,说明北京大学关于韧性治理的研究起步早,但关注度没有持续,导致发文量较少。从发文机构的分布上看,可以发现,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科研力量比较强大的双一流大学中,韧性治理作为新兴研究领域,其发展还需拥有更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人才去推进,而双一流大学更能满足其发展所需的人才需求。

Table 1. Information of major issuing institutions

表1. 主要发文机构信息

4. 韧性治理的研究热点分析

4.1. 韧性治理的关键词共现频次分析

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数据能够反映出2014~2022年间我国韧性治理研究的主要趋势和热点议题。图中圆圈越大说明关键词研究热点越大,可以看出韧性治理、韧性、韧性城市、韧性社区等都是比较热点的话题(见图5)。

Figure 5. Co-occurrence of keywords in resilience governance from 2014 to 2022

图5. 2014~2022年韧性治理关键词共现图

再结合关键词共现的频次(见表2),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韧性治理(69次),其次依次是韧性城市(33次)、韧性(31次)、社区治理(23次)、风险治理(20次)、城市韧性(12次)等等。这些关键词中,“韧性治理”的中介中心性最强(0.66),这表明韧性治理与其他关键词的关联性最强。总的情况反映出国内对于韧性治理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与社区基层治理、韧性社区的构建、疫情防控治理、风险与灾害治理等方面。

Table 2. Hot keywords of resilience governance research from 2014~2022

表2. 2014~2022年韧性治理研究热点关键词表

4.2. 韧性治理的聚类图谱分析

通过使用寻径算法(pathfinder),我们可以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创建出聚类图谱(见图6),并将聚类数最靠前的十个关键词以及它们的相关参数列出来。其中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反映了网络结构和聚类的合理性,一般Q值大于0.3、S值大于0.7的聚类图谱就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由于本研究得到的数据的Q值为0.7106,S值为0.8674,因此本研究得到的聚类结构与效果是高效率且令人信服的。该聚类图谱折射出近年来我国韧性治理的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通过数据的处理,最终得到韧性治理、韧性城市、社区韧性、应急管理、疫情防控等7个聚类标签(见表3)。

Figure 6. Cluster map of resilience governance from 2014 to 2022

图6. 2014~2022年韧性治理聚类图谱

Table 3. Co-occurrence network clustering table of resilience governance keywords from 2014 to 2022

表3. 2014~2022年韧性治理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

研究表明,我国韧性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多样,研究范围广泛,热点研究主题集中在韧性治理理论的深入探讨、韧性城市的建设、社区韧性的实践应用、应急管理与韧性治理等方面,而且这些研究内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将对2014~2022年韧性治理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以下综述。

4.2.1. 韧性治理的研究

就韧性治理本身来看,它旨在增强城市系统承灾韧性,为公众提供可持续、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可以说是城市治理发展的未来指向。学术界对于韧性治理的研究主要还在于理论构建、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上,如朱正威(2020)等学者提出了韧性治理的理论构想,以推动理论研究与城市减灾实践在复合型灾害治理问题上的有效对话。他们认为韧性治理是倡导城市及社区系统内不同公共治理主体以提升自身及其所在系统对于复合型灾害风险冲击的适应能力为目标 [1] [2] 。张宇(2021)指出,风险社会韧性治理的实现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公众的协同努力,其中,政府的公信力来源于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它不仅可以建立起社会的信任和认可,还可以激励社会的活跃,促进公众的参与,最终形成一种有效的风险社会韧性治理的合作框架 [3] 。

4.2.2. 韧性城市的研究

学术界关于韧性城市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韧性城市理念解析、韧性城市实践建设、城市韧性水平评估三个层面:

在韧性城市理念解析方面,唐皇凤和王锐(2019)指出,提升城市系统的韧性水平,不仅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确保城市的公共安全,但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韧性城市的建设 [4] 。李鑫、车生泉(2017)汇总了国外现有的较为知名并且成熟的韧性城市理论框架系统,旨在探究其规律和特点以便“洋为中用” [5] 。王昕皓(2017)以生态智慧为角度提出韧性城市建设应该在规划提高城市功能的综合能力时,也为应对灾害做出足够的准备 [6] 。李彤玥(2017)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演化经济地理学两方面进行韧性城市演化机理的阐述 [7] 。

在韧性城市建设实践的研究方面,周利敏等(2017)曾指出政府应该制定韧性城市运行指南、地方政府领导手册、城市韧性记分卡等可操作性的实用性工具,从实际层面促进韧性城市理念的实现 [8] 。邴启亮等(2017)以深圳市现有的防灾减灾规划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深圳与国际韧性城市建设成果在规划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9] 。

国内关于韧性城市评估的研究比较丰富,对评估原则、评估方法等表层内容的研究较多。周利敏(2016)明确了风险评估对于社会治理的参考作用,并对西方发达国家韧性评估指标进行了梳理,对具体的评估实施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 [10] 。凌子健和翟国方等(2017)结合层次分析方法,从生态、制度、经济、社会、工程等五个维度研究构建了我国农村社区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后续研究中,李亚和翟国方(2017)利用层次分析方法,从生态、制度、经济、社会、工程五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农村社区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11] ,而李亚和翟国方进一步利用韧性基线模型(BRIC),结合专家咨询方法,从经济、社会、环境、社区、基础设施和组织六个方面,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城市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更好地反映出当前社会发展的状况 [12] 。

4.2.3. 社区韧性的研究

国内学者研究社区层面的韧性问题,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结国外社区韧性的理论、评估框架和实践经验,彭翀、吴晓琳(2017)等人通过对社区韧性相关概念、要素及构建指标体系路径的总结,反思了我国现有韧性社区建设的不足 [13] 。刘佳燕等(2017)从风险治理和韧性研究两种研究视角,对国外风险管理、社区韧性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我国对社区韧性研究和实践路径探索的迫切需求,建议将风险管理渗透到社区发展的各个方面来促进社区的主体能动性 [14] 。另一个方面是尝试构建适合中国城市的社区韧性评估体系。廖茂林等(2018)在总结国外社区韧性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已取得显著成果的韧性社区建设经验来提出适用于我国韧性社区的建设性议案 [15] 。贾慧(2019)以天津市河北区2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城市社区安全韧性指标体系 [16] ,并对其韧性水平进行了客观的评估,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安全韧性建设体系,以及一套有效的安全风险管控机制。

4.2.4. 应急管理与韧性治理的研究

我国在政府政策方面非常重视公共危机应对,并且在实际的组织结构中致力于提升国家的应对能力,经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建立了应急管理部,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安全风险,并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这些举措表明,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如何进行韧性治理以及如何优化应急管理与韧性治理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学者们对于韧性治理进行深入探究后发现,其核心在于强调系统对外界干扰或冲击时能够迅速适应变化,保持自身稳定状态的一种能力。因此,将韧性理论应用到应急管理领域具有很强的适用性。王东杰等人(2020)指出,在解决城市社区应急管理中存在的挑战时,应加强对顶层设计的改进,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并建立一个以危机为导向的长期学习机制,以及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提升社会应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17] 。

5. 韧性治理研究的热点与演进

通过使用Timezone View功能和Burst Terms功能,我们可以清晰了解到国内韧性治理研究的时区分布,并且可以通过分析关键词的突现情况,来构建出一时区图和关键词突现图,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时区图是在时间轴上进行知识演进的展现,从而体现文献中的关键词变化和关键词之间的交叉与互动,出现的关键词的圆圈大小反映了该词在这个年度的重要性,而多个词之间的连线和距离则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评估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可以更好地了解某个特定领域的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而更好地分析韧性治理研究的前沿问题,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时区图的分析发现(见图7),2014年,中心性最强的“韧性治理”这一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热门话题首次被提及,随着文献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的焦点也日益增加。2014~2015年间热点关键词集中在社区韧性治理的领域,并开始了与传染病防控治理结合的研究,为日后韧性治理在疫情防控中的研究打下基础;2015~2016年,研究重心转向了更加宏观的领域,如城市韧性治理和风险管控等问题,这些议题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的重要话题;2016~2019年的研究热点从微观层面的社区风险治理和灾害治理到宏观层面的全球治理和治理体系的建立均有涉及,该时期灾害治理的研究热度较高,开始着重于将韧性治理运用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韧性治理的研究热度也在不断增加;2019~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全球对于如何防控疫情的研究热度直线上升,疫情防控、应急管理、公共危机、危机治理等成为新的热点词汇,对于疫情下如何建立韧性社区也成了学者们着重关注的话题。2020年至今,韧性治理的研究方向呈现多向发展,值得关注的是,韧性治理从原来的韧性城市层面开始走向基层社区层面。韧性治理研究范围辐射较广,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元化,实现了从宏观层面走向微观层面的转变,这不仅反映学者们对韧性治理的认识,也反映出他们在研究中紧密结合当前的时事政策和实际社会需求。

Figure 7. Time series of key words for resilience governance research from 2014 to 2022

图7. 2014~2022年韧性治理研究关键词时序图谱

通过热点关键词突现图的信息可以看出不同时间段突现的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沿(见图8)。由图8可得,2014~2017年突现的关键词是社会动员、行动维、防灾减灾;2014~2019年出现政策遵从、治理利基,其突现得最早且持续时间最长;2018~2019年公共物品突现,研究热度持续的时间较短;2019~2021年区域韧性突现;2020年后突现的关键词为协同治理、城市韧性、疫情防控,其中疫情防控突现的时间最晚但仍然保持较高热度。由此可见,近年来韧性治理研究的重点逐渐转移至基层社区层面,同时也注重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协同治理的突现强度最大,表明该主题一直备受学界重视,尤其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需要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Figure 8. Emergence of key words in the study of resilience governance from 2014 to 2022

图8. 2014~2022年韧性治理研究关键词突现图

6. 研究反思与展望

6.1. 韧性治理研究的反思

通过梳理2014~2022年韧性治理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当前学界是从多视角对我国韧性治理进行研究的,且相关文献的数量也呈增长趋势,但有些问题仍然显著存在。

第一,从核心发文作者、发文机构连线较少可以看出,目前该领域学者之间合作还不够紧密,尚未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尽管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众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团队合作,多数研究为个案或单一城市案例的研究,使得研究内容缺乏系统化和普适性的理论支持,因此未来需要加强不同领域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更加有力的学术共同体。此外,还需注意到一些小型机构对整个领域的影响力不足,这些机构应当引起更多关注和支持。

第二,韧性治理的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文献是韧性城市或城市韧性的研究,但对于社区安全韧性治理和社区传统治理体系如何融合这一现实困境,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深入探究其内在联系的研究尚不多见。同时,在已有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只是简单地把社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忽略了个体差异性以及社会网络等因素对韧性治理的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化,如何实现城市社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下的韧性治理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尤其是社区韧性与社区安全治理、社区防灾减灾救灾的结合研究缺位较多。

第三,虽然近年来学者们开始重视韧性治理的概念以及其与其他城市风险管理概念的区别,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仍多以实践为基础,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忽略了韧性治理理论本身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论融合机制,也没有对我国迄今为止的韧性治理模式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而且当前研究范围较为广泛,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论分析,也未能运用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方法进行研究。

6.2. 韧性治理研究的展望

基于以上的种种数据分析结果,可发现当前韧性治理的发展趋势和实践探索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合作。当前,韧性治理研究合作团体分散,导致各机构资源无法有效整合,从而降低了研究效果。为此,高校、机构和单位之间应该继续加强合作,有目标性地派遣学者到相应的高校和机构进行交流学习,以进一步深化和提高韧性治理研究。

第二,加强对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理论基础的研究,尤其是在社会资本视角下探究其作用机理及提升策略。目前,我国关于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深入挖掘相关理论,多维深入解析和界定韧性治理的内涵,并构建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同时,为了提升韧性管理的多样化、精准匹配、有效运用,我们需要根据当前的风险影响、韧性支持以及组织协同能力,对城镇、农村或社区的安全韧性进行评估,清晰界定其功能,搭建完整的系统架构,以此来分析出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第三,将韧性治理的研究方法由单侧依靠理论研究向理论与实证研究并重转轨。在理论层面,我们应加强对城乡两个层面韧性治理的学理因由、运行机制、推展路径等理论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导和改善城乡发展;在实证层面,我们应通过实证分析,深入探究韧性治理的内在影响、发展历程及实践绩效评估,以实现从点到面的层层推进,并充分考虑地方特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从更广阔的角度探索如何在安全韧性的背景下实施韧性治理。

基金项目

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乡村数字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群体心态变迁与社会风险防控的研究”(7227406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朱正威, 刘莹莹. 韧性治理: 风险与应急管理的新路径[J]. 行政论坛, 2020, 27(5): 81-87.
[2] 朱正威, 刘莹莹, 杨洋. 韧性治理: 中国韧性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1, 10(3): 22-31.
[3] 张宇. 社会动员、政府公信力与政策遵从: 风险社会韧性治理的合作逻辑[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5(1): 72-80.
[4] 唐皇凤, 王锐. 韧性城市建设: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优选之路[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9, 40(1): 46-54.
[5] 李鑫, 车生泉. 城市韧性研究回顾与未来展望[J]. 南方建筑, 2017(3): 7-12.
[6] 王昕皓. 以生态智慧引导构建韧性城市[J]. 国际城市规划, 2017(4): 10-15.
[7] 李彤玥. 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J]. 国际城市规划, 2017, 32(5): 15-25.
[8] 周利敏, 原伟麒. 迈向韧性城市的灾害治理——基于多案例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7(5): 22-33.
[9] 邴启亮, 李鑫, 罗彦. 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J]. 规划师, 2017, 33(8): 12-17.
[10] 周利敏. 韧性城市: 风险治理及指标建构——兼论国际案例[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6(2): 13-20.
[11] 凌子健, 翟国方, 吴浩田. 我国农村社区韧性的评估方法及提升研究——以阜宁“6∙23”龙卷风灾区为例[J]. 城市建筑, 2017(21): 10-16.
[12] 李亚, 翟国方. 我国城市灾害韧性评估及其提升策略研究[J]. 规划师, 2017, 33(8): 5-11.
[13] 彭翀, 郭祖源, 彭仲仁. 国外社区韧性的理论与实践进展[J]. 国际城市规划, 2017, 32(4): 60-66.
[14] 刘佳燕, 沈毓颖. 面向风险治理的社区韧性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12): 83-91.
[15] 廖茂林, 苏杨, 李菲菲. 韧性系统框架下的城市社区建设[J]. 中国行政管理, 2018(4): 57-62.
[16] 贾慧. 城市社区安全韧性推进机制与优化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城建大学, 2019.
[17] 王东杰, 谢川豫, 王旭东. 韧性治理: 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新向度[J]. 江淮论坛, 2020(6): 33-38.

为你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