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乡村旅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城市问题,激发了以贵族为首的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渴望,形成了早期乡村旅游活动的雏形。20世纪50年代后,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因其在国际旅游市场中显示出的巨大潜力和乡村重建中的社会、文化、经济作用,不仅成为了世界旅游组织(WTO)关注的焦点,并且成为了国外旅游研究的热点 [1] 。乡村旅游在中国起步较晚,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可持续发展成为探索农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以期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消费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正在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在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旅游者多元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乡村旅游能充分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追求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新境界。如何发掘乡村旅游的价值,实现共创共赢,成为了当前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提升乡村旅游价值是一个复杂、循环的过程,需要探索乡村旅游在旅游活动前、旅游活动中、旅游活动后三个阶段所突显的各种价值。
事实上,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即经济价值。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还拥有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及感知价值等重要价值。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价值的研究始于2006年,源于Mansfeld,Yoel和Jonas,Aliza关于乡村旅游对色列北部边缘基布兹价值问题的探讨 [2] 。国内乡村有价值的研究始于2002年,齐晓波和罗兹柏提出乡村旅游特定的休闲功能正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之所在,首次关注了乡村旅游的价值问题 [3] 。目前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价值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微观层面,关注农民这一乡村旅游利益相关主体,通过实地调研,探究乡村旅游实际价值;国内研究更加侧重于宏观层面,探讨乡村旅游如何带动乡村振兴,且多关注于旅游者感知价值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角度单一,侧重宏观层面也就导致于多数研究停于表面,未能挖掘乡村旅游价值的深层内涵。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研究方法,系统梳理、归纳与凝练国内外2002~2022年有关乡村旅游价值的文献,揭示国内外乡村旅游价值的研究意义,展望未来的乡村旅游价值,期盼能拓展研究视野与思路,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文献研究法,搜集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价值研究的文献;运用VOSviewer软件可视化文献数据,绘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并进行分析,提炼出国内外乡村旅游价值的研究热点,梳理国内外乡村旅游价值的研究进展。
2.2. 数据来源
中文文献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高级检索类型,以“乡村旅游价值”为检索词,截止2022年底共检索到602篇文献,剔除与乡村旅游价值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后筛选出115篇国内相关文献。
外文文献借助科学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平台,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文献检索数据库,语种限定为“英语”,文献类型为“Article”,检索时间截止到2022年底,以“Rural tourism value”为主题进行检索,获得文献1374篇,通过阅读筛选,剔除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筛选出内容与乡村旅游价值相关的文献53篇。
3. 文献统计分析
3.1. 文献数量及变化规律
年度载文量能基本客观反映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价值研究的成果概况。对115篇中文文献及53篇外文文献的发表年份进行梳理,可以得出国内外对乡村旅游价值研究的年度载文量差异与变化趋势(图1)。

Figure 1. The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the value of rural tourism
图1. 国内外乡村旅游价值研究年度载文量
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价值的研究整体都呈波动上升趋势,国外学者Mansfeld,Yoel和Jonas,Aliza于2006年将乡村旅游价值纳入研究视野 [2] ,认为乡村旅游为以色列北部边缘的基布兹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其经济的发展;2008年Daugstad在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上发表的论文中强调乡村旅游中景观的文化、历史和体验价值 [4] ,至此,到2012年国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价值的发文量才开始缓慢地增长,到2022年达到了历年发文量的峰值。
国内关于乡村旅游价值的研究开展较晚,2002年齐晓波和罗兹柏在《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乡村旅游正是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其特定的休闲功能正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之所在,首次关注了乡村旅游的价值问题 [3] ;此后关于乡村旅游价值的研究发文量增加趋势平缓,直到2014~2019年期间,发文量快速增长;由于2019年年末疫情爆发,2020年蔓延至全国,随后数月时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各行业各业都受到疫情的影响,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了制约,关于乡村旅游价值的研究也在2020年大幅度减少,经过1年的控制后社会生活逐渐恢复正常,2021年关于乡村旅游价值的研究开始恢复增长,2022年达到了发文峰值。除去疫情的因素,可以看出国内学者越来越关注于乡村旅游价值的研究,从2002年到2022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
3.2. 文献来源期刊
就文献来源期刊来看,外文文献主要集中在《Sustainability》(5篇)、《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3篇)、《Worldwid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Themes》(3篇)等旅游类期刊上。国内刊文量最多的期刊为《农业经济》(4篇)和《旅游纵览》(4篇)。其次是《当代旅游》3篇和《湖北农业科学》3篇,普通期刊占绝大数,学科分布以旅游和农业经济类为主,其次是文化和体育。国内关于乡村旅游价值研究虽说发文数量成上升趋势,但其发文数量还是较少,且其发布的期刊多为普通期刊,可见,其研究还不够深入,存在单一以及缺少创新性的现象,仍未成为学者的研究重点。
4. 高频词分析
4.1. 文献高频词统计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体现,论文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可较好反映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与热点 [2] ,运用VOSviewer软件进行论文关键词共现分析,53篇外文文献共有357个外文词,115篇中文文献共有265个中文词,再利用其进行词频统计,整理词频大于等于3的外文和中文高频词,分别为26和27个(表1)。

Table 1. High-frequency keywords and word frequency statistics of rural tourism value at home and abroad
表1. 国内外乡村旅游价值高频关键词及词频统计
4.2. 高频词共现网络分析
利用VOSviwer软件绘制国内外乡村旅游价值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图2),从图谱中可看出外文高频关键词“rural tourism”、“impact”、“area”、“perceived value”、“behavioral intention”、“consumption”等居于网络中心,是国外学者可能关注的研究热点,中文高频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价值共创”、“价值”、“感知价值”、“价值分析”等居于网络中心,是国内学者可能关注的研究热点。


Figure 2. Domestic (a) and foreign (b) rural tourism value co-occurrence network map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图2. 国内(a)和国外(b)乡村旅游价值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图上圆圈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连线代表了该关键词的连接强度,即连接词与其他关键词共现次数总和,连接强度越高,代表该关键词的中心性越高。将外文与中文高频词按连接强度进行排序与整理(表2)。通过对连接强度排名前10位的高频词进行归纳分析,国内研究热点为“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感知价值”、“乡村旅游价值共创”。国外研究热点主要是“游客感知价值”。

Table 2. The ranking of the connection strength of high-frequency words
表2. 高频词连接强度排名
5. 国内外乡村旅游价值
5.1. 国外乡村旅游价值
5.1.1. 经济价值
乡村旅游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话题。Kunjuraman深入探讨社会生态旅游作为乡村地区社会转型工具是否有益,结果表明案例地引入生态旅游替代捕鱼后,村民不仅增加了船只服务、手工艺品销售、导游、文化表演等工作机会,还通过民宿项目增加收入,并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升级房屋、扩建酒店、购买车辆和土地不断累积资产 [5] ;Robert以波兰西南部Kłodzko地区为例研究了旅游热潮与乡村复兴的关系,其研究表明旅游业有助地区经济发展,位于旅游热点地区附近的村庄,即使没有重大旅游价值,它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会有明显的改善 [6] ;乡村节日在县古城内旅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Okubo,Kenji调查了日本岩手县久慈市山根地区的乡村节日,从消费者剩余角度来证实了乡村节日为当地带来了经济价值 [7] 。农村地区通过挖掘当地文化、景观特色发展旅游业,将生活空间逐渐向消费空间转变,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生计转型,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与收入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农村地区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极具经济价值。
5.1.2. 文化价值
乡村旅游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文化兴趣和文化认知,提高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人们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Delgado,Javier在对姆萨伊托拉周边乡村空间遗产、旅游和地方发展之间的研究中,认为通过旅游业促进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可以成为乡村地区发展的机会 [8] 。意大利以丰富多样的美食而闻名于世,Testa对383名意大利农业旅游游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美食是其选择农业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动机因素,表明在乡村旅游中推广美食旅游具有重要意义,以地方美食发展旅游不仅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还能游客有机会体验到当地文化和传统美食 [9] ;Martinez-Grana,Antonio等人根据高山村庄的地址遗产和自然环境情况设计了一条互动式的乡村地理路线,在路线中根据不同的地质遗产还设有教育解说的面板、视频、二维码、地理应有程序和游戏,这不仅能让游客了解当地的地质和古生物遗产知识,还为公民参与古生物遗产保护提供了案例,促进了地质和古生物遗产保护 [10] ;此外,国外葡萄牙葡萄酒产区乡村葡萄酒旅游 [11] 、克罗地亚东部地区乡村旅游中的音乐 [12] 、乡村旅游中的传统咖啡馆和餐馆 [13] 、奶酪之乡——加泰罗尼亚乡村的旅游发展 [14] 等案例在诠释地方文化特色带来旅游发展的同时,也揭示了乡村旅游对这些文化传统的保护作用。
乡村旅游与文化保护是相互促进的。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文化保护提供支持,而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则可以更好利用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有在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下,才能实现乡村旅游和文化保护的双赢。总体而言,国外对乡村旅游文化价值的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可以在促进真实的文化体验,在保护当地传统文化和支持当地社区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1.3. 生态价值
在国外的研究中,乡村旅游被认为是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的旅游形式之一,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增加当地人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Wang研究了农旅融合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上一期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对当期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显著,揭示了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15] ;乡村旅游生产多样化的一种形式,可为农民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并鼓励农民保护未开垦的半自然环境,Weyland为了解土地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联系,采用了三种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参与乡村旅游的农民比未参加的农民更愿意保护未开垦的环境,并且因为游客更喜欢在半自然的环境中休闲,这也维持了更高的鸟类多样性 [16] ;Raftopoulos,Malayna以Coachimba为例,探讨了在未受保护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促进农民长期管理和生态意识转变的潜力,研究发现,在保护与旅游利益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加强环境教育和社区参与,可提高环境保护和管理,并促进社区保护当地森林、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如乡村旅游提供经济利益的潜力减少了农民对自给农业的依赖,阻碍了森林砍伐活动,它还改变了当地的狩猎模式,居民可以购买蛋白质,而不是在周围的森林里捕猎动物和鸟类 [17] ;Ezeuduji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乡村旅游”研究中,认为需要将当地社区的乡村旅游制度化,并允许当地居民在他们的自然环境中通过举办活动来展示他们的文化遗产,这有可能鼓励当地人提高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 [18] 。乡村旅游的发展依赖于其与城市不同的人文自然景观,在利用其独特人文自然景观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也就会注重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发挥出乡村旅游的生态价值。
5.1.4. 旅游者感知价值
上述中国外研究中的乡村旅游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主要是针对旅游目的地和当地居民的而言的乡村旅游价值,国外针对游客的乡村旅游价值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感知价值上,从游客视角出发、将其感知到的乡村旅游价值进行不同维度的划分,调查游客对不同维度乡村旅游感知的价值情况,并延伸研究感知价值、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关系,反作用于乡村旅游的发展。Pena,Isabel致力于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的研究,在2012年发表的论文中将游客感知价值从功能和情感两大方面进行维度的划分,功能方面包括员工服务、基础设施情况以及便利度,情感方面包括个人情绪、社会关系和教育,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则直接将游客感知价值划分为功能、便利、情感、社会和认知五个维度 [19] [20] ;Scaglione和Mendola将乡村旅游感知价值划分为功能、便利、情感、社会和教育这五个维度,其中功能和情感是两个主要的维度,还分析证实了满意度在感知价值与忠诚度之间起中介的作用 [21] 。游客对旅游的感知和评价是决定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国外乡村旅游价值研究中对游客感知价值的划分从功能、情感两方面出发,即涉及到乡村旅游中服务的品质因素,又包括与目的地的情感联系、与当地人的互动体验和与同伴的旅游体验等。综上所述,游客感知价值的研究能够帮助旅游目的地更好地了解游客的需求和期望,并采取措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进而提高乡村旅游收益和地方经济发展。
5.2. 国内乡村旅游价值
以农民为主体,以村域为单位的农文旅/农文旅教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走向绿色生产方式,将会带来非常广阔的乡村旅游前景。乡村旅游要以人为本,贯彻生态文明和山水田林湖草理念,进行综合规划,不能简单的用资本运行来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不是定点拍照,而是生命修复的过程,是人作为人本身感觉的恢复。
当前主张的乡村旅游是自然环境和生态全面修复条件下,一种自然教育和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方式,是“三变改革”重构新型集体经济作为农村资源开发的微观主体,走出一条符合空间生态资源、空间正义,降低基尼系数的新路。而不是过去旅游产业资本下乡,把优质的自然资源圈占,然后建设旅游区的老路。乡村旅游的价值就从老路中体现的资本化经济价值,转变和增加到落实到农民和旅游者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感知价值。
5.2.1. 经济价值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农业增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村繁荣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同时结合旅游者的个性化体验需求以及绿色风潮、新田园主义思潮的涌现的背景,乡村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农民为主体,以村域为单位,结合当地资源与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业,推动农户生计非农化转型,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挖掘与培育乡村新兴产业。
国内乡村旅游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脱贫事业的贡献及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使农民增收上,李锋认为乡村旅游扶贫是返贫率低的扶贫新模式,各利益主体可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境进行乡村旅游扶贫 [22] 。全世文在对旅游消费扶贫的研究中,证实了大多数消费者认同旅游扶贫理念,70%以上的消费者对乡村旅游产品中附加的贫困功能属性有支付意愿 [23] 。利用乡村独特的环境和资源优势,可发展不同的类型的旅游业,曾详明和胡元的研究中阐述红色文旅是在传统旅游产业基础上融合红色文化内涵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产业 [24] ,将红色文化融入食品加工业和手工业等传统产业中,有效利用了红色文旅资源推动乡村产业的复合型发展;左忠智和周元超等人则关注到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认为借助乡村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可规划建设滑翔伞、森林健身绿道、徒步登山道等运动场所,其为我国乡村产业转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可推动相关产业转型或优化升级,达到区域内产业上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发展 [25] 。
从刚开始的农家乐、采摘园活动扩展变化到乡村生活体验、乡村社会文化教育和文化景观欣赏等,乡村旅游功能不断多样化,但其增加经济效益这一功能一直存在,持续推进着乡村农民生活富裕。
5.2.2. 文化价值
基于乡土的乡情、乡音、乡俗、乡邻、乡德等构成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之一,与城市旅游具有极大的差别。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需要因地制宜全面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开发乡土文化资源,这也就促进了乡村旅游核心内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辛灵美认为聊城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民间艺术形成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在开发旅游时必须要坚持本土化原则,真正突出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特色,以此吸引游客,最终发展乡村经济,这个过程也更加强调了聊城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这对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重大作用 [26] ;李晓红提及开展茶文化旅游项目,是对茶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茶乡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可使游客在旅行中感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增强对饮茶的认可与需求,且通过口口相传可带动茶文化的传播速度、扩展茶文化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的游客主动了解茶文化,促进茶文化的传播 [27] ;匡立波和熊敏秀对湖南东安县旅游文化节发展的思考中,认为“德文化之乡”在该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要通过虚实结合、内外联动的多元活化举措,激活古老的舜德文化,让东安成为德文化高地 [28] 。可见,在因地制宜利用各地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是在保护和传承当地乡风文明。
5.2.3. 生态价值
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生态宜居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蕴含着生态环境、乡村生产、村民生活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29]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农村绿色发展方式,积极结合乡村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搭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宜居地,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统一。吴剑豪在研究中揭示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乡村旅游是“乡村生计”的有效手段,凭借乡村生态条件发展旅游可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这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态意识、公共环境意识,由此推动农民参与本乡本土生态环境恢复的积极诉求和农村生态伦理的重新认知 [30] 。曾祥明和胡元提到对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卫生条件改善以及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能回归造福人民,打造安居乐业的美丽新乡村 [24] 。生态是乡村旅游开展的条件,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共建。
5.2.4. 旅游者感知价值
感知价值最早是由Zeitham在1988年提出,是指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取产品和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衡量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 [31] ,旅游者感知价值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价值的感知 [32] ,通过对旅游者感知价值的研究,可以对游客需求进行全面、细致、深入、及时地分析,站在游客的角度,对乡村旅游地提出针对性建议,帮助乡村旅游更加可持续发展。
周妮笛对广西钟山县龙岩村的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环境价值、游玩价值、产品服务价值和感知价格是影响游客感知价值的四大重要方面 [33] ;黄翅勤等人则考虑乡村旅游综合体非经济价值的游客感知,对金甲岭村的研究结果表明非经济价值的游客感知有四个维度,四个维度价值的认同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休闲生态价值、教育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满意度在文化价值感知与游后行为意向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休闲生态价值、教育价值、情感价值与游后行为意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34] ;高雅等人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鄯善县乡村旅游游客的相关数据,将游客的满意度作为感知价值与忠诚度的中介变量,建立游客感知价值–游客满意度–游客忠诚度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并选取旅游环境、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的提供作为游客感知价值的3个维度,从实证研究结果可看出,游客的感知价值通过满意度间接正向影响游客忠诚度,游客的环境感知是影响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主导因素 [35] ;龙鸥认为乡村旅游感知价值不仅包括功能价值,还包括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影响感知价值的因素可大致分为六类:田园风光因素、生产生活方式因素、教育体验因素、娱乐项目体验因素、感知成本因素、情感体验因素 [31] 。
6. 结论
国内外研究者站在不同视角研究乡村旅游价值,国外学者着力从微观层面探讨乡村旅游的价值,如从音乐、奶酪、葡萄酒、乡村节日以及生物多样性等角度出发,展开实地调查研究,探索乡村旅游价值。国内学者重视从乡村振兴角度研究乡村旅游价值,重在探索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价值。相较于国外研究,国内研究的主题更倾向宏观层面研究,角度也显得相对单一,且多数研究停于表面,缺少对乡村旅游价值深入的研究;从研究主体来看,国外不仅从旅游者角度出发研究感知价值,还关注于当地农民,通过对当地农民进行问卷调查来获取数据,分析乡村旅游对农民带来的价值。国内学者多关注于从旅游者视角出发探究乡村旅游价值,对居民的关注度则较少。
7. 展望
国外乡村旅游起步早,研究时间长研究成果多,已形成完整的系统理论框架,且逐步推动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国内乡村旅游起步晚,仍处于初级阶段,不是可持续、绿色生态的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研究时间短,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定位,使得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满意度和体验度都亟待提高,乡村旅游的价值也不能完全发挥。近年来,国外的研究侧重于微观层面,解决实际问题,国内研究主要在于与乡村振兴内容结合的宏观层面,试图利用乡村旅游发展找到一个普遍适用于全国的乡村振兴方法,这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国家政策相关,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可以结合国外研究优点,需开展针对我国乡村自身特点研究,对此本文提出国内学者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和深化乡村旅游价值研究:
(1) 加强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国内乡村旅游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因学者的学术背景、研究视角、地域差异等的不同,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的相关定义以及相关认知未达成共识,导致乡村旅游价值的范围以及相关价值的定义也各有不同,一直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撑,阻碍了后续研究。且国内对乡村旅游价值的研究大都停留于对乡村旅游相关价值的概念界定、价值共创以及游客的感知价值,专门针对居民的相关研究关注度不高,与乡村振兴结合的时间晚,没有很好的结合实际。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应完善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体系,确定乡村旅游价值范畴,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
(2) 加强在乡村振兴微观层面的研究。乡村振兴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几方面内容,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结合的研究中,乡村振兴每一方面内容都体现着乡村旅游的不同价值,内容之多,内容之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而不是简单的综合阐述。为此我们要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结合乡村振兴每一方面的内容,挖掘发展乡村旅游具体的价值,才能更好应用于实际生活。
(3) 多方位多角度考虑乡村旅游价值。现如今学者们多关注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乡村旅游对游客的价值,很少从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研究对其的价值,未来应加大对当地居民的关注度,研究乡村旅游对居民的价值以及乡村旅游、游客和居民之间价值的联系。
(4) 关注乡村旅游价值的时空分布研究。乡村旅游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同,其价值的时空分布也会不同,有关于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和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研究很多,但关于乡村旅游价值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却几乎没有,未来可以加大对乡村旅游价值的时空分布研究,充分用其时空分布特点,合理安排游客,以及对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管理,使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5) 注重乡村旅游价值之间联系的研究。在对乡村旅游价值的研究中,基本都是简单描述每个价值,并没有去研究价值之间的联系,乡村旅游价值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对其关系进行梳理分析,有助于发挥乡村旅游的价值,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61031);2023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3Y0191);云南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KC-22222128)。
NOTES
*共同一作。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