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进行相关指导和有力支持,如:199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目前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授课对象是全体中小学学生。该课程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成长需求和心理困惑,围绕学生的心理活动(知情意活动),使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来对各班级开展的一种团体辅导活动。它是各中小学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性、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主要途径,主要目的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心理素质提升;它以学生成长的需要和心理困惑为主题,以学生的自我探索为主线,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活动 [1]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有关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观资料,了解目标达成情况,并对其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做出评判的工作 [2] 。其内容一般通过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指标来体现,用具体的项目来反映抽象的课程效果 [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则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实施等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具有考核功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该课程的能够对该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等环节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4] 。比较健全的课程评价体系、相对合理的课程评价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5] ,反之则会导致目标无法实现。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对于课程建设本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生的个人成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 对于中小学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可以让中小学校能够较为全面地实时地了解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客观地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心育工作进行及时调整,有序地推进该项工作。
2) 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能够发挥导向作用。正确的课程评价可以结合目前各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指出该课程目前的优势及不足之处,能够给课程建设指明发展方向,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更好地发展,惠及全体学生;反之,则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阻力增加,效果不明显。
3) 对于学生而言,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真实状态,由被动学习投入到主动学习,进一步掌握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主动地开展自助和他助行为,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较为全面的提升。
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初探
3.1. 课程目标的评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起点是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指导性文件要求,是否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阶段发展和实际需求,都关系着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课程目标设置的问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着重需要考虑的问题,课程目标的设置对整门课程具有“锚定作用”,能够直接决定该门课程最终是否符合最初的目的,能够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
目前各中小学的校内课程大多数都是直接指向相对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是直接指向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升,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6] 。中小学学生的身心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的学生群体都有其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着不同的心理发展困惑和困难,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群体,也有各自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个体的心理是一种内在的、发展的、不稳定的心理品质,差异较大。以上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设置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也给课程目的的设置增加了难度。在对课程目的进行设置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1)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需要根据群体现状,充分考虑群体的特性,结合他们的异同点,设置课程的目标。按照年龄发展阶段分,可以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青春期学生等。面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课程目标设置需要考虑学生将要面临的幼小衔接的适应性心理问题;面对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课程目标设置需要考虑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后,学习适应性和压力性的问题;面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课程目标设置需要考虑学生即将要面临的小升初的学习压力和适应性心理问题。按照学生群体分,可以分为男女生群体、留守儿童群体、独生子女或二胎子女群体、单亲家庭子女等。面对男女生群体,课程目标设置需要考虑男生、女生在性别上的心理差异;面对留守儿童群体,课程目标设置需要考虑孤独、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面对独生子女和二胎子女家庭,需要考虑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心理问题。每个群体都有其独特的群体特征,学校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群体的共性,再结合群体的特性,对课程目的的设置进行不断的调整,以期达到最大化的课程效果。
2) 任课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首先是需要充分了解该门课程的目标,理清实现该课程目标的路径、困难和方法等;其次是能够根据课程目的,并结合不同群体的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不断进行调整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将课程目的与课程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融合;最后是能够采取灵活性、开放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3) 依据课程目的来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将其与实际的教学活动不断进行融合。通过将课程目的进行详细地分解,让它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分解后的课程目的最终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直接指向课程目的,通过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最终一步步达成课程目的。
3.2. 课程内容的评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的重点并不是具体设置了多少心理学相关的知识,而是这些心理学知识是否能够改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是否能投提升心理素质,具体能够带给中小学生多少主观情感体验以及什么层次的主观情感体验,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个体的感受。在设置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1) 课程内容要紧跟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且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能够体现学生的个体实际身心发展需求等。例如:结合疫情期间以及疫情常态化后,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认识疫情、了解疫情、正视疫情和掌握面对疫情的方法,进而能够缓解学生的恐慌、焦虑等心理;结合2021年河南水灾,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给灾区的学生开展灾后的心理课,结合天灾无情、国家有大爱、人间有真爱等给非灾区的学生开展心理课;结合2010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置课程内容等。
2) 课程内容要具有实践性,并且要求有较高的参与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要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在课程上被动地接受心理知识灌输的局面起到一定的扭转作用,创设一定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例如:创设相应的内容情境,让学生使用角色扮演法去体验各个角色的内心想法、情绪变化、矛盾和冲突等。部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部分学生进行认真观察,最后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们从角色扮演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心理体验。
3) 课程内容设置与配套资源。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内容,如果没有配套的资源,也等于无米之炊。尽管教育部的纲领性文件已经对各学校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课时、师资、场所、硬件设施、资金投入等均做了具体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此情况缺不容乐观 [6] 。中小学的心理师资配备不足,专业性不强,难以系统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有规定,但却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如语文、数学等),导致课时不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教学无法系统开展,教学效果无法保障。
3.3. 课程效果的评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应该由学生的心理成长来进行评价和衡量。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是内在的行为,有些变化可以通过认知由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有些变化是无法通过外在行为体现出来的。那么,如何才能对课程效果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呢?可以采用以下五个方法开展课程效果评价工作,具体如下:
1)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根据需要调查的内容设置成问题,并编制成问卷,让调查对象来回答,进而收集到研究数据和资料的方法 [7] 。问卷调查法的对象是老师和学生,主要对象是学生,主要了解学生参与心理课堂的意愿、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兴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需求、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等,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地掌握到第一手的课程效果信息,该方法成本低效率高。
2) 心理测量法
心理测量法是指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量量表对学生进行前后两次测试(心理健康教育课前及课后测试),进行测试数据分析对比,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找到相关的因素。使用心理测量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必须由专业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或者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进行施测;2) 采用专业的心理测量量表;3) 不能过分迷信测量结果,测量量表的数据只能解释可以测量的指标,不能解释部分不能测量的指标;4) 慎重解释结果,遵循测量结果保密的原则,一切按照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来开展工作。
3) 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评价法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校园学习和生活中有意地将有关学生的表现材料进行收集,并使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进而能够客观掌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努力、进步和学习成就等 [8] 。
使用该方法来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也有其优缺点:1) 优点是收集到的信息量比较全比较大;学生能够全程参与,能够对自己目标和效果负责;促进学校和家长的联系。2) 缺点是收集的过程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成本较高;档案建设的标准化程度比较低,降低了评价的标准性。
所以,使用档案袋评价法要给档案袋放好存档内容目录,设置明确的评价标准,明确师生的具体任务,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反馈和解决问题。
4) 情景式评价法
情境式评价法,是指给教师给学生创造一种类似真实的学习生活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表露出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方法。创设学习生活情景的人是老师,一是要注意将课程效果指标融入到学生的具体行为中进行评价;二是要注意给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场景氛围;三是要注意观察并进行详实的记录。
5) 协商式对话法
协商式对话法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此来获得对课程效果的评价信息的方法。协商式对话法相对较简单,对谈话教师要求不高,对谈话方式、谈话内容、谈话时间并无具体要求,相对灵活,对话过程中可以获得谈话学生的语气、肢体、表情等方面的详细信息,但是该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有一定的谈话者社会期望效应。所以,在使用该方法时,要慎重选择谈话对象,注意谈话方法和方式,详细记录观察信息。
4. 结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对该课程的建设起着导向作用,由于课程对象的特殊性,课程具有专业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所以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效果三个方面着手,获得比较完整、准确的信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进而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基金项目
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602860273652);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902860245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