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并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的7.82%,是我国人口活动较为密集的区域之一。自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开始,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京津冀地区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任务就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京津冀地区是新时期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新时期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增长极。要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人口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一定的人口和劳动力聚集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竞争,但是人口过度聚集反而会引起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京津冀地区只有保有适度的人口规模和人才要素的流动才能使得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 [1] 。
2. 京津冀地区人口发展现状及特点
通过分析整理1990年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人口数据,本文以常住人口数量、外来流动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受教育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为切入点,总结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人口情况的主要特点。
2.1. 常住人口增速放缓、占比差异明显
由表1可以得知,2000~2010年,北京、天津、河北的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4.45%、2.98%、0.78%。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均低于各自2000~2010年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其中北京2010年代的常住人口增速比2000年代低了3.29%,天津低了2.31%,河北低了0.4%。因为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所以很多地方的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很明显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了京津冀地区2010年代的人口增长速度。
2000年、2010年、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常住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分别为7.14%、7.8%、7.82%,二十年间,这个比例一直在不断上升。2000~2020年,北京、天津的常住人口占京津冀人口的比重分别增长了4.81%和1.48%,但河北却减少了6.28%。
细分时间区间来看,从2000~2010年,北京、天津的常住人口占京津冀人口的比重分别增长了3.74%和1.35%,但河北却减少了5.08%。从2010~2020年,北京、天津的常住人口占京津冀人口的比重分别增长了1.07%和0.13%,但河北地区仍减少了1.2%。总的来说,北京、天津地区的常住人口占京津冀的比重一直是上升的,但河北地区的常住人口占京津冀的比重一直是在减少的。

Table 1. Permanent popul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from 2000 to 2020 (10,000 people, %)
表1. 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万人,%)
资料来源:2021年北京统计年鉴、2021年天津统计年鉴、2021年河北统计年鉴。
2.2. 流动人口占比增加、河北占比较低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三个地区的流动人口数量变化趋势。从2000年到2020年,北京地区流动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比例一直是三个地区中最高的,在2010年这个占比更是超过30%,远多于同期的天津和河北。从2000年到2020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流动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比重均增加了20%左右,其中北京增加了20.1%,天津、河北分别增加了17.9%和18.6%。
划分时间区间来看,从2000年到2010年,北京的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数量的比例增加了17.7%,天津增加了15.6%,而河北仅增加了0.6%,几乎停滞不前。从2010年到2020年,北京和天津的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数量的比例分别增加了2.4%、2.3%,而河北则增加了18%。虽然这十年间河北的流动人口数量增速迅猛,但相比之下,其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数量的比重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地区。

Table 2. Number of migrant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their proportion in permanent population (10,000 people, %)
表2. 京津冀地区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及其占常住人口比例(万人,%)
资料来源:2000年、2010年、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3. 受教育水平差异大、老龄化程度不同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20年,天津和河北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个地区中,天津的老龄化程度最高,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的占比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5%,河北则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只高出了0.42%。因为北京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大,所以老龄化程度较低,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0.2%。在0到14岁人口中,河北占比最多,达到了20.22%,北京和天津比全国平均水平17.95%分别低了6.11%和4.48%。在15到64岁人口中,北京占比为74.8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31%,天津为71.7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22%,而河北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2.7%。可见北京的劳动力资源是三个地区中最丰富的。
京津冀地区的文盲率虽然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细看仍有差异。从表4可以看出,北京大专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7.51%,同一时期天津高出了12.96%,而河北较全国平均水平则低了2.06%,这表明三个地区的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北京和天津的人口具有高学历优势。北京和天津高中文化水平的人口所占比例均小幅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49%和2.65%,而河北则较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23%。在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口占比中,北京和天津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1.2%和2.21%,而河北则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5.44%。从小学文化水平的人口占比中可以发现,河北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而北京和天津则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4.27%和8.62%。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北京的高学历人才比较多,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口占比达到59.56%,天津的占比也达到了44.7%,而河北占比仅为26.27%,远低于同一时期的北京和天津,河北当地的教育事业亟需大力发展。

Table 3. Comparison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with the whole country in 2020 (%)
表3. 202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的比较(%)
资料来源: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Table 4. Education level of popul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 2020 (%)
表4. 202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情况(%)
资料来源: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4.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差距逐渐缩小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20年中,三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变化曲线。自1990年开始,北京的城镇化水平就是三个地区之中最高的,天津则紧随其后,趋势线一直保持略低于北京的状态。1990年北京的城镇化水平比天津高了4.43%,2000年和2010年分别高了5.55%和6.41%,虽然2010年以后北京的城镇化水平增速放缓,但2020年北京的城镇化水平仍比天津高出2.85%。从1990~2020年,北京、天津的城镇化水平分别提高了14.47%和16.05%,且两者城镇化发展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而河北的城镇化水平不仅远低于北京和天津,甚至还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90年河北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7.02%,发展到2020年只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3.82%,与北京、天津的差距也从1900年的53.87%和49.44%缩小到2020年的27.48%和26.63%。这期间,河北除了在2000年城镇化水平较低外,其他时间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中。
资料来源: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数据分别是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Figure 1. Comparison of urban popul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
图1. 京津冀地区城镇人口比例比较(%)
3.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口问题
3.1. 北京、天津流动人口多,区域人口密度差异大
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经济发展远远领先于河北,也同时领先于天津。依靠优质的教育资源,北京每年都吸引大量的人才来安家落户,由此带来的人口聚集效应更加明显 [2] 。202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口密度分别是1334人/平方公里、1163人/平方公里和395人/平方公里,京津两地与河北省的人口密度差异巨大。较大的人口密度,给城市交通、废水废物处理和资源消耗等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从表2中可以看出,北京、天津的流动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比例较大,随着流动人口逐渐增多,对用地需求和房价管控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都需要当地政府结合市场进行协调规划。相较之下河北的人口密度较低,其人口密度只占了北京的33%左右,这是一种信号,表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的发展仍然较为滞后,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除了给城市管理带来压力,大量的流动人口本身也会面临着一些困难。例如,流动人口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他们一般居住在农民原建房、农民专门搭建的待租房或者工棚、集体宿舍等工作场所,总体条件较差 [3] 。同时流动人口慢性病患病率接近或超过大城市居民 [4] ,尤其是外来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水平更低,他们大部分的医疗服务需求未能充分满足 [5] 。流动人口子女因家长收入较低、工作时间较长和户籍等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 [6] 。
3.2. 高素质人才分布不平衡,人口分布极化现象严重
从表4中可以看出,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口数量占比分别为41.98%、26.96%和12.41%。北京的高素质人才远多于同期的天津和河北。尤其是河北,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这不利于当地的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河北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在初中,占比为39.95%,这也会间接影响下一代的教育水平,从而导致河北与北京和天津的文化教育水平一直有较大的鸿沟,更加不利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2000~2020年,北京人口占京津冀人口的比重增加了4.81%,天津人口占京津冀人口的比重也增加了1.48%,而河北人口占京津冀人口的比重则是下降了6.28%。从增量人口来看,京津冀地区20年间共增长了2007.4万人,北京吸纳了其中的41.45%,天津吸纳了19.20%,河北只吸纳了39.35%。这说明京津冀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极化现象较为严重 [7] 。
3.3. 天津人口老龄化严重,区域人口发展差异明显
从表3中可以看出,北京的老龄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天津则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5%,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地区劳动力供给,降低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养老负担,长此以往天津地区的城市发展会受到一定限制。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在人口结构、受教育水平、城镇化水平等方面都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并高于同期的河北。在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年龄结构方面上北京与天津接近,但北京其他方面的发展也超过了同期的天津。从1990~2020年,北京和天津城镇化水平则一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很多,虽然同一时间河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一直在不断的提高,但始终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北京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心之一,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协调好区域人口发展状况,不断强化周边城市的发展能力,才能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更好地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4.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形成京津冀地区人口多中心分布格局
北京、天津是京津冀地区主要的人口集聚地,尤其是北京,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过重,应遏制北京人口过快增长,同时引导人口向河北地区转移。河北各城市也应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形成自身的人口吸引力,吸纳、截留流动人口向北京聚集,从而在京津冀地区形成人口多中心分布格局 [8] [9] 。通过引导人口向河北转移,不仅能促进河北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为河北发展高新技术打下根基,有了人才就有了发展的基础。引进人才的地方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政策照顾,更好的解决外来人口的就医和住房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留住人才,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
4.2. 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
京津冀是全国人才高地,但域内人才分布与流动并不平衡。长期以来,首都效应所导致的人才“极化现象”十分突出,津冀处在引才留才的“下风口”,域内人才冗余与人才短缺并存,影响了区域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重构,成为制约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堵点。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智力支持和重要保障。要实现区域内人才一体化,一方面要提升区域的人才综合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京津冀三地的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方力量应统一思想,为三地的人才培养协同发力,共同搭建一个企业与高校交流合作的平台,将企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对接,衔接高校课程与企业实操的需要,对人才进行精准培养 [10] 。另一方面需要实现区域内教育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 [11] 。要加快推进国家设定的职称系列、等级范围内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要保证专业技术人才在三地流动过程中的职称晋升、岗位聘用、人才引进、培养选拔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打破区域内人才流动的限制壁垒,实现京津冀地区人才要素的自由流通,为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3. 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2021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等部门印发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预示着我国的养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京津冀地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明显,尤其天津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政府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规范市场和解决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三地政府可以联合起来,一起提供服务种类丰富,功能齐全的养老解决方案。首先是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形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京津冀养老产业发展,积极研发各类智能养老产品,推动京津冀地区智慧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其次是对于当地养老机构进行智能改造和升级,提供“互联网 + 养老服务”的模式,采取专业人员上门服务的形式,让老人可以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服务。此外,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也须提上日程,京津冀地区要鼓励大学开办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提供合格的、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同时这也能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12] 。
5. 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北京、天津的人口密度较高,远高于同期的河北地区,但河北地域宽广,其人口承载潜力也比较大。北京在人口方面的资源优势较为明显,人口城镇化水平、高素质人才占比是三地中最高的,而人口老龄化程度也是三地最低的。河北在人口方面的条件较差一些,人口城镇化水平和高素质人才占比都比北京、天津两地低。天津整体的人口条件比北京差但好于河北,只有人口老龄化程度是三地中最高的。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指出需要引导人口向河北地区转移,在京津冀地区形成人口多中心分布格局,同时也需要对京津冀的人才进行精准培养,并推动区域内教育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最后还需要对京津冀地区的养老机构进行智能改造和升级,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以解决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