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普通高校一般是把学术论文形式作为毕业论文主要形式。而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以下简称“上外贤达”)则于2022届开始在毕业论文环节导入了翻译实践报告的形式,受到学生广泛欢迎。
形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 契合上外贤达应用型办学方向和外语学院翻译发展方向,与学生平时所学技能教育课程高度吻合。2) 应用型教学重点在复合型、技能型教学,相较与学术型院校,学生平时接触前沿学术机会较少,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不如学术型院校学生,普遍认为选择学术论文形式写出具有一定研究深度和创新意义的学术论文难度较大。相对而言,实践性很强的翻译实践报告,不但更加切合上外贤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能在翻译实践中体现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基本理论应用能力。
从实际情况看,上外贤达2022届日语专业第一次在毕业论文环节导入翻译实践报告形式,而选择该形式的学生当届过半,使翻译实践报告一跃成为上外贤达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最重要模式之一。
当然,在本科毕业论文环节较大规模导入翻译实践报告形式,是一项尝试性教改实践,尚在起步阶段,存在不少实际问题。本文对上外贤达2022届日语专业毕业生翻译实践报告进行调查,梳理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今后选择翻译实践报告作为本科毕业论文形式的同学们提供些许经验、教训和对策,并就教于大家。
2. “翻译作品与翻译实践报告”的概念与相关规定
撰写翻译实践报告之所以是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因为它不仅是学校检验学生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与效果的手段,还是学生自我总结的较佳手段。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下)》(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日语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写作符合学术规范,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与翻译实践报告、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并对“翻译作品与翻译实践报告”做了如下说明:“翻译作品与翻译实践报告的形式为日译汉,字数不少于8000字,同时用日语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翻译实践报告。” [1]
可见,指南所谓“翻译作品与翻译实践报告”,基本框架模式就是“翻译作品 + 翻译实践报告”。上外贤达日语专业从2022届开始,毕业论文环节除了学术论文的形式外,第一次出现了“翻译作品与翻译实践报告”的形式。2022届日语专业毕业生64人中,选择撰写“翻译作品与翻译实践报告”形式毕业论文的有41人,占比达到64.06%,一举超过半数。
由于指南对本科翻译实践报告没有详细要求和说明,也没有具体的难度规定,而国家及各相关高校则只对MTI的翻译实践报告有比较详细的要求和规范,规定翻译实践报告须包含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案例分析、实践总结、参考书目等章节的内容。国内尚无本科外语专业在毕业论文环节大规模采用翻译实践报告形式的先例可资借鉴。于是上外贤达便参考日语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学位论文(翻译实践报告)模式,在原文难度、译文评价标准、报告撰写深度、字数等方面,根据客观条件、实际情况和需求适当降低了要求,做了适应性调整,制定出了本科日语专业翻译实践报告形式毕业论文的基本规范。
3. 撰写翻译实践报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22届,上外贤达本科日语专业第一次在毕业论文环节大规模导入翻译实践报告形式,并有64.06%的学生选择了这个形式,普及度与受欢迎度可见一斑。本文以所有选择笔译翻译实践报告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梳理、分析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3.1. 选题与译文质量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的翻译实践报告选题情况如表1。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topic selection
表1. 选题统计表
在调查中发现,这些选题中的大部分素材是通过网络搜索随意、随机获得的,缺乏计划性。由于翻译工作量的限定,大多数学生选择节选翻译原文中部分章节的内容,不能顾及全文。
此外,审阅、答辩等环节还暴露出学生以下一些问题。 [2]
1) 对选题所在行业生疏无知。2) 对选题所涉背景不甚了了。3) 选题有难有易,难度不一。4) 缺乏翻译实践积累,译文水平参差不齐。
3.2. 指南提示的本科翻译实践报告字数问题
指南对本科翻译实践报告的字数表述是“2000字”,但未规定所应包含内容。MTI的翻译实践报告规定字数是8000字,对报告内容也有详细说明。
但如果本科翻译报告按照MTI翻译实践报告的内容要求写作,2000字是很难完成的,即使完成,也无法体现深度。学生普遍反映“2千字不够”的事实证实了这个判断。
3.3. 理论与实践指导问题
经调查发现,翻译实践报告宗旨本应是对翻译实践的总结,但一些学生却写成了对翻译理论的解释和印证,偏离了主旨。如,对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之间的界限判断不准,把翻译实践的性质、目的和翻译报告的宗旨与翻译理论的学术研究混淆了起来,把某一翻译理论生搬硬套地盖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上,机械地叙述并赞美该理论,却没有有力的实例论证该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导致了翻译实践报告体现不出实践性,说法大同小异,结论同质化的现象。
很多学生只叙述自己在翻译碰到的难点,未述及自己的翻译实践所依据的翻译理论,理论结合实际方面体现较差。有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译文高明和翻译方法使用得当,甚至放一个已经不是问题的“问题”或很明显错误的翻译例子。
3.4. 翻译腔问题
日语中存在大量汉字词,一些学生在翻译这类单词如“事業”“給付”“整備”“成長”“対策”“支援”“進展”等时,采取了照搬汉字或把日语汉字改写成汉语简化字的办法,并未在意思上进行翻译处理,没有根据上下文语境使用符合汉语规范的词语进行表达。由于这些词的意思比较丰富,根据不同语境可能需要选择不同词语进行翻译。照搬汉字或改写汉字使译文变得千篇一律,不能应对不同语境,难以准确表达同一个日语汉字词因语境不同而在汉语译文中应有的多样化语义,因而产生翻译腔问题。
3.5. 整体翻译水平问题
学生的翻译实践报告显示,虽有少数学生翻译水平略好,但整体翻译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除了需要学生本人更大的努力之外,还有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的问题。如,上外贤达翻译课程起步较晚,门数较少;日语专业学生零起点占绝大多数,大一大二阶段主要侧重词汇、语法、听力、会话等基础学习,大三开始增开各类专业课程,翻译课程只是其中之一,没有更多学分和学时;上外贤达外语学院翻译发展方向刚刚确定,教师对过去的商务方向课程较为熟悉和重视,对新确定的翻译方向不熟悉,师生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教与学的效果不理想;本科翻译教材多为文学类作品,较少有时政、经济、军事、社会、行业等其他领域的素材用于翻译教学,导致学生行业笔译翻译水平普遍较低。如果能在大二就开始导入部分翻译理论,进行部分翻译实践的话,会为大三的翻译课和大四的翻译实践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大二选修相关的中文课提高对背景知识的了解。 [3]
3.6. 翻译实践报告评价标准问题
翻译实践报告大规模导入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是一项较新的教改尝试,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们仍然习惯性地用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评价翻译实践报告,有重理论要素轻实践要素的倾向,对译文质量也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4. 解决问题的建议
结合2022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和意见,笔者就本科毕业论文环节采用翻译实践报告形式可能出现的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下。
4.1. 翻译观建设与加强实践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相当数量的翻译实践报告不是出于实践和实用的目的撰写的,而是带着学术型论文的观念,针对容易获得的素材撰写的,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这反映出学生前期积累不充分,没有做好观念建设,选题不合理,实践经验不足,翻译操作生疏,降低了译文质量。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翻译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高度采取措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积累更多实践经验;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学术型论文与翻译实践报告的区别,对翻译实践报告有正确认知,提高选题的合理性和针对性,统一难度;在撰写过程中师生勤于互动,制定正确翻译策略,采取恰当翻译方法,尽量提高译文质量,并使翻译实践报告体现出理论结合实际的精神,强化实用性和实用性。
4.2. 研究制定基本规范
根据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各校各专业可以针对翻译实践报告科学制定较为详细的规范,对翻译实践报告的内容范围及深度、章节结构及字数、叙述语言的语种及水平程度进行较为细致的规范,为翻译实践报告创作提供指引。
结合指南和上外贤达毕业论文环节教改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对翻译实践报告做以下规范,以期提高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质量和水平。
语种:日语;难度:满足国标对本科日语专业的基本要求;选题范围:尽量结合行业,避免文学类文本;章节及字数:摘要300字,关键词3~5个,选题意义及背景600字,指导理论及翻译策略500字,翻译过程、问题、方法描述和案例分析(一般至少涉及翻译实践的2~3个方面,案例至少6个)共3600字,翻译实践的感悟等结语500字,翻译报告大约5000字以上。此外附件1可设术语表(字数不限),附件2为日汉翻译实践原文8000字以上以及对应的译文。 [4]
4.3. 强化理论学习,加强翻译实训,紧密结合案例,加强论文指导
针对学生理论知识不足和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可在“笔译理论与实践”和“口译理论与实践”等翻译课程上加强理论教学,介绍分析各流派翻译理论,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结合实际的能力;在“毕业论文”阶段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和指导,提高学生翻译案例分析能力和水平。
在实际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和选题素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懂得制定翻译策略基本技能,掌握选择和运用适合选题素材翻译方法的基本技能。
针对对翻译实例认知不足,认识不深,逻辑不清,分析不透导致的理论和实例“两张皮”问题,指导教师要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搞懂理论,吃透例子,掌握把握翻译难点、亮点的基本技能,进行合乎逻辑的案例分析,以期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做到理论可以实际指导翻译实践,实践可以检验翻译理论及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翻译理论与自身翻译实践互为表里。
因此,在实际撰写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参考文献中列入一定比例的翻译理论著作和论文。
总之,要做到针对不同性质、功能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理论做指导,制定不同的翻译策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提高译文质量,并理论联系实际,按照规范撰写好翻译实践报告。
4.4. 加强平行文本学习
针对政策性文本选题较多的情况,要在相关课程教学和论文指导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文本类型多样,储备足够的文本知识。为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多阅读平行文本,汲取知识和经验,以利提高译文准确性,照顾到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度,有效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产生与原文读者基本等值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根据上外贤达学生主要根据日本政策性文本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的现实情况,笔者建议,在翻译类课程和论文指导阶段,让学生提前接触、学习日本政策性文本和中国与之相同、类似的对应文本,熟悉并掌握其遣词造句倾向、惯用表达方式和词语、内容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表达风格,了解日汉语政策性文本的异同,并把相关平行文本列入参考文献,以利翻译实践和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
4.5. 完善翻译实践报告评价标准体系
笔者建议结合应用型大学培养“日语+”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方向优化翻译实践报告评价标准体系。首先,对翻译实践报告与学术型论文的评价标准进行差异化处理,与知网论文管理系统联动,设置具有专门针对性的指标和分值,真正避免用学术型论文评价指标考查翻译实践报告的张冠李戴现象。
其次,重建翻译实践结果(译文)板块与翻译实践报告板块之间的关系,设置合理数量指标及其分值和比例,分别评价翻译实践和翻译实践报告,以便实际反映两者的真实水平,提高评价的实际有效性。 [5] 鉴于翻译实践及其结果译文是翻译实践报告的基础,是学生翻译能力的综合体现,翻译实践报告是翻译实践及其结果的描述和研究,上外贤达所设置的译文板块与报告板块的评分比例为70%和30%。目前这个比例还比较合理、合适,但是否有更合理合适的标准呢?可以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进一步论证。
5. 结论
上外贤达本科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环节采取翻译实践报告模式是应用型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多样化的创新尝试,也是从实践角度评估专业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从客观上讲,采取操作性很强的翻译实践报告形式,可以在毕业论文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一次应用所学进行翻译实践的机会,可以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检验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水平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是一种比较契合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方向的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