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塑造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之一 [1] 。最早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的是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 [2] ,他认为“积极一体化”能够促进区域高效运作,加强自由市场的统一力量。Balassa (1961) [3] 则认为区域一体化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张衔春等(2019) [4] 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地理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政策上的协调和约定消除壁垒,形成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过程。
2012年,《广州·清远市合作框架协议》首次提出“广清一体化”概念,旨在通过广清合作来带动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2015年,“广清一体化”等区域融合发展首次写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习总书记在清远考察时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随后在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18部委联合印发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将广清接合片区作为广东唯一片区入围国家首批11个试验区之列,广清一体化行动随着两市合作内容及层级的不断升级,逐步由地市级战略上升为国家级战略。
面向“十四五”全新发展时期,广清一体化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进一步发展既存在整体竞争力不强、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也具备内生动力显著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等有利条件。作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典型代表,深入系统研究广清一体化将为我国在新时期的区域一体化及协调发展探索新经验、总结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本文以广清一体化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POI大数据法直观反映广清一体化进展,其次从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均等性三方面数理测度广清一体化进程,以期为广东乃至全国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一体化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及方法
2.1. 区域概况
广清指位于广东省的广州市及清远市组成的连片区域(见图1),总面积约26.74万平方千米,下辖19个区县,截至2020年底广清常住人口2271.4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68万亿元。
审图号:粤S(2019)031号
Figure 1. The location map of Guangzhou and Qingyuan
图1. 广清区位图
2.2.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包括广清两市的常规统计数据及POI数据。其中,常规统计数据来源于《广州统计年鉴》(2010~2020年)和《清远统计年鉴》(2010~2020年);POI数据为2015年和2019年广清两市的高德地图POI数据。
自2012年实施广清一体化战略以来,各区县常住人口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广州各区县常住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清远地区,截止2020年,清远仅有清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而广州除南沙、从化外各区常住人口均超过100万人。从广清各区县常住人口占比变化看,除了黄埔区、番禺区、南沙区等有行政区划调整的三个区县常住人口占比变化较为明显,其他区县常住人口占比总体变化较小(见图2),表明自广清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两市常住人口格局变化较小,两市常住人口呈现出朝广州集聚的趋势。

Figure 2.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 of resident population in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Guangzhou and Qingyuan from 2009 to 2020
图2. 2009~2020年广清各区县常住人口占比变化1
总体上看,两市GDP差距有扩大趋势,区县层面的经济格局变化不明显。2009年广清两市GDP分别为9138.21亿元、833.35亿元,广州GDP为清远的10.97倍,到2020年清远GDP仍未突破2000亿元规模,为1777.11亿元。2010~2020年这一差距分别为11.37倍、12.74倍、13.28倍、14.68倍、13.66倍、13.75倍、13.81倍、14.38倍、14.36倍、13.94倍和16.08倍。从各区县GDP占比情况变化看,清远各区县除连南县外,其他区县GDP占比全部下降,清远清城区GDP总量由2009年的290.63增长到2020年的639.56,仅高于广州从化区,表明清远区县经济明显弱于广州区县经济。广州天河区、南沙区、海珠区等区的GDP占比提升较为明显,分别为2009年的3.3、4.7和3.5倍(见图3)。

Figure 3. Changes of GDP in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Guangzhou and Qingyuan from 2009 to 2020
图3. 2009~2020年广清各区县GDP变化
2.3. 研究方法
2.3.1. 空间核密度和缓冲分析
空间核密度分析是一种将离散数据进行空间平滑处理形成连续分布密度图 [5] [6] 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出离散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趋势,其计算公式如下:
(1)
公式(1)中,
为空间位置x处的核密度计算函数;h为距离衰减阈值,可以是固定值,也可以根据样本进行计算或者是动态值,还可以根据点要素的属性值进行加权计算;n为与位置x的距离小于或等于h的要素点数(如果采用加权方法,此处n则为要素属性值的总数);k函数则表示空间权重函数,一般是距离衰减函数。核密度计算公式的几何意义为密度值在每个核心要素ci处最大,并且在远离ci过程中不断降低,直至与核心ci的距离达到阈值h时核密度值降为0。本研究采用ArcGIS软件进行核密度计算,不采用加权处理,h值会根据样本特征进行自动计算。核密度分析方法会产生栅格数据,为显示不同区域POI数据密度差异需要对栅格数据进行分组分级,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然断裂法2进行分组统计并显示。
缓冲区分析是指以点、线、面实体为基础,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图层,然后建立该图层与目标图层的叠加,进行分析而得到所需结果。本文采用缓冲分析测算广清接壤区域的POI数量及类型变化特征及趋势。
2.3.2. 一体化测度模型
(1) 市场一体化测度模型
借鉴陈红霞等(2009) [7] 的研究方法,将区域市场一体化整合水平高低转为区域间商品相对价格Pi/Pj的浮动趋势分析,即如该相对价格趋于收敛,则表示两地市场趋于一致。对于一个由m个城市组成的区域,令Qijt为两个城市i和j第t年的市场一体化水平,则区域市场一体化整合程度Is的计算公式为:
(2)
(3)
(4)
式中,i和j分别表示区域中的两个不同城市,i ≠ j;t代表年份,p为商品价格,k为选取的商品类别,显然1 ≤ k ≤ n;
为区域所有
的算术平均值。
(2) 产业一体化测度模型
本研究采用产业结构相似指数分析广清的区域产业结构相似度,该指数是对出口结构相似度指数的一个借鉴,其最初被运用于国家间出口结构重合程度研究。对于任意一个城市区域A,设其由m个地区组成,其产业体系共有n个类别;令Rik为区域中i城市k行业产值占其总产值比重,则区域产业结构相似指数SIR (Similarity Index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的计算公式为:
(5)
式中,i为研究区域的城市,记为
;j为选取的产业类别,记为
。两两城市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采用改进克鲁格曼指数进行测度,该指数实质上是产业结构相似指数在m为2时的一个特例。令SIRijt为两个城市i和j第t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则SIRijt的计算公式为:
(6)
式中,Rik为城市i第k个行业产值占其总产值的比率,Rjk则为城市j第k个行业产值占其总产值的比率。以0.5为临界值,高于0.5则认为产业同构产生了负效应,需要进行调整。
(3) 基础设施一体化测度模型
本研究采用变异系数对区域内各城市间基础设施均等化水平进行测度,以分析基础设施的区域分布的差异程度。变异系数的数学含义是样本标准差与样本平均值的比,用以反映样本数据的分散变异性质,该统计量数值越大,表示样本均等化程度越好,反之则代表越差。区域基础设施均等化水平IJ的计算公式为:
(7)
式(7)中,k为区域基础设施类别,取值为
;SDk为区域第k个基础设施的标准差,Mk为区域第k类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测度两两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差异,本研究借鉴前文城市间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即令Sik为城市i第k个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得分,Sjk为城市j第k个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得分,则两个城市i和j第t年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相似系数的Bijt计算公式为:
(8)
3. 基于多源数据的广清一体化进展研究
自2012年实施广清一体化战略以来,广清一体化在产业共建、交通互联、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但由于广清一体化战略在推进过程中叠加了对口帮扶、全省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专项行动,这些专项行动特别是对口帮扶具有较强目标导向性,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考核,使得广清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实施过程中过于聚焦需考核的近期任务,难以从宏观层面持续推进实施广清一体化战略,加上广清两市的发展诉求差异较大,导致广清两市在经济总量对比、区县经济格局、人口分布格局、产业结构优化、市场一体化等方面的进展不足,两市接壤区的城市开发建设仍然非常缓慢。总体上看,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真正贯彻落实广清一体化战略仍然面临较多问题 [8] 。
3.1. 接壤区城市功能空间开发进程缓慢
广清接壤区城市功能开发水平直接反映了广清一体化进展。从产业空间、商业空间、科教文化空间、政务办公空间、生活居住空间、休闲空间和交通空间等七个维度 [9] [10] ,基于海量POI数据利用GIS与空间统计等方法分析广清接壤区城市功能空间发展现状及变化特征。POI是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的缩写,一种能够代表真实地理实体的点状数据,一般包含点要素的名称、类别、经纬度(一般采用WGS84地心坐标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转换为投影坐标系统)、电话、所在省市以及地址等基本信息。通过POI数据识别和分析复杂多变的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可大量节省实地调研的时间,而且能够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多种尺度对城市空间结构开展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更为精细。
总体上,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清远在广清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清远的城市功能POI数量增长较快,由2015年的8.3万个增长到2019年的15.38万个,年均增长16.63%,明显高于同期广州的增速9.04%;两市POI数量占比也发生明显变化,清远的城市功能POI数量占比由8.2%提升至10.48%,而广州的城市功能POI数量份额则由91.8%降至89.52% (见图4和图5)。
从各区县7类型POI量变化看,清远地区各区县POI数量增速明显高于广州各区县,两市在不同类型POI数量增速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除了政务办公空间POI数量增速较慢,清远各区县其他6种POI数量年均增速均超过10%,特别是产业空间、交通空间及商业空间POI数量年均增速普遍超过15%,部分区县增速超过20%;而广州地区则在科教文化空间、生活居住空间、休闲空间等类型POI数量增速相对较快。这种情况表明,自2012年实施广清一体化战略以来,清远地区的POI数量明显加快,不同类型POI数量增速明显快于广州地区,这也与广州城市功能空间发展较为完善有关。
审图号:粤S(2019)031号
Figure 4. Kernel density map of all types of POI in Guangzhou and Qingyuan in 2015
图4. 2015年广清所有类型POI核密度图
审图号:粤S(2019)031号
Figure 5. Kernel density map of all types of POI in Guangzhou and Qingyuan in 2019
图5. 2019年广清所有类型POI核密度图
广清接壤区的城市功能开发程度也能够有效反映广清一体化进展,尽管两市的城市功能POI数据增长明显,但接壤区的POI数量增长较为缓慢。基于POI数据,分析广清交界线1 KM、2 KM、3 KM、4 KM、5 KM及10 KM不同缓冲区(见图6)下各类型POI的分布及占广清总体的比重情况,分析广清接壤区的城市功能开发程度。
总体上看,广清接壤区的POI数量较少,占比(指缓冲区内某类型POI数量占广清此类型POI数量的比重)提升不明显,广清交界线1 KM缓冲区内的POI数量占比仅增加了0.01%,2 KM、3 KM及4 KM缓冲区内POI数量占比有所提升,而5 KM、10 KM缓冲区内的POI数量占比反而有所下降(见表2)。表明广清一体化战略尽管实施多年,但接壤区的开发建设力度较小,导致广清两市行政区边界处的城市功能开发出现明显的断层现象,仍未出现明显的连片化开发,广清一体化进展缓慢。

Table 1. The quantity and growth rate of 7 types of POI in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Guangzhou and Qingyuan from 2015-2019
表1. 2015~2019年广清各区县7类POI数量及增速(单位:个、%)

Table 2. Changes in the quantity and proportion of POI in the buffer zone of Guangzhou-Qingyuan junction line from 2015 to 2019
表2. 2015~2019年广清交界线缓冲区内POI数量及占比变化
审图号:粤S(2019)031号
Figure 6. Schematic analysis of the buffer zone at the Guangzhou-Qingyuan junction
图6. 广清交界处缓冲区分析示意图
具体到广清交界线缓冲区内不同类型POI数量占比(指缓冲区内某类型POI数量占广清此类型POI数量的比重)看(见图7、图8),不同半径缓冲区内交通空间和科教文化空间POI数量占比明显小于其他类型,商业空间和休闲空间POI数量占比相对较高,2015年10 KM缓冲区内商业空间、休闲空间、生活居住空间、政务办公空间、产业空间、科教文化空间和交通空间POI占比分别为4.52%、4.07%、3.75%、3.46%、3.39%、2.59%、2.39%,2019年10 KM缓冲区内休闲空间、商业空间、生活居住空间、产业空间、政务办公空间、交通空间和科教文化空间POI占比则为4.51%、4.41%、3.66%、3.5%、3.34%、2.52%、2.5%,休闲空间、产业空间和交通空间POI占比有所提升,商业空间、生活居住空间、政务办公空间和科教空间POI占比略微下降。

Figure 7.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I in Guangzhou-Qingyuan bordering area in 2015
图7. 2015年广清接壤区不同类型POI分布情况

Figure 8.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I in Guangzhou-Qingyuan bordering area in 2019
图8. 2019年广清接壤区不同类型POI分布情况
3.2. 产业与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提升,市场一体化程度下降
POI大数据直观反映广清接壤区城市功能开发程度,为更进一步探讨广清一体化进程,根据广清区域特点及数据可获得性,本文从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开展定量测度,指标选取参照张衔春等(2019) [4] 的研究,具体指标见表3。

Table 3. Description of Guangzhou-Qingyuan integration measurement indicators
表3. 广清一体化测度指标说明
根据公式(2)~(8)从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均等性三面方面测度了广清2012年~2020年相关指数的变化情况,具体结果见表4、图9。
由表4可知,广清产业一体化指数略有提升,由2012年的0.414增加到2020年的0.517,区域产业同构现象呈轻微上升态势,广清产业一体化进程加快。总体而言,广州产业侧重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而清远传统产业占比较大,2019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这5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

Figure 9. 2012~2020 Guangzhou-Qingyuan integration index
图9. 2012~2020年广清一体化指数

Table 4. Results of three dimensions of Guangzhou-Qingyuan integration measurement
表4. 广清一体化三个维度测度结果
注:统计数据来源于《广州统计年鉴》(2013~2020年)和《清远统计年鉴》(2013~2020年)。
57.9%。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的6.94%。由于产业结构性问题,致使清远工业面对复杂的国际情况和国内条件,抗风险能力弱,受影响大,广清虽在产业层次上强化对接,但产业一体化总体发展较为缓慢。
市场一体化呈先升后降特征。广清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波动较为明显,2017年达到峰值0.1993,而2020年降至0.0712,总体上处于持续整合中且水平小幅度下降,表明广清两地商品和消费城际差异逐渐增大,与POI大数据的结果一致。
基础设施均等性方面,广清区域9年间基础设施一体化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0.6655逐渐上升到2020年的0.6792,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趋向良好。表明广清一体化战略实施后,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大幅度推进,如广清高速扩建、广清城际轨道等大项目建设会在短期内造成交通不便,随着这些大项目陆续完工,广清基础设施均等性会进一步提升。
4. 结论与建议
POI大数据与一体化测度结果均显示,广清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一体化方面略有进展,但在市场一体化方面发展迟缓。总体来看,广清一体化进展较为缓慢。广清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广清两市能够实现产业、文化、资源、环境、行政体制的协同融合,实现广清两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广东区域协同发展的新亮点,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探索新经验和新模式。两市应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为重点,充分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携领清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共同推进广清的资源同享、基础互通、产业融合、生态共建、社会相融一体化发展,努力把广清建设成为珠三角带动粤东西北发展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4.1. 健全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一是建立协同发展的协调机构。目前,行政区划分割、发展模式上的差别是导致广清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之一。成立由两市共同组成的发展协调机构,强调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两市协同发展。可定期召开协同发展的协调会议,出台两市的协同发展规划、研究决定两市协同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二是推进城市规划的有效衔接。从城市规划对接入手,以基础设施建设的连续性和招商引资政策的稳定性为原则,加强两市在功能分区、土地综合利用、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
4.2. 以协调分工促进产业整合
充分发挥两市各自的产业优势,以经济通道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为切入点,协调产业分工,强化物流、旅游等产业的合作对接,推进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配套、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4.3. 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推动广清城轨、广清高速扩建以及接壤区域交通干线的协调合作,进一步推进两市交通网络衔接,建设更加便捷、畅通的立体化交通体系。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清远高铁站等重要交通枢纽为重点,整合两市交通资源,实现交通功能的整合与优化。协调推动两市供水、供电、供气网络的衔接。突出信息一体化在两市同城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通信网路、数字电视网络和计算机宽带网络的整体对接,建立政府层面、企业行会组织层面的信息交流平台。
4.4. 建立一体化市场体系
推进区域共同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减少行政壁垒对跨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实现要素的自由高效流动。建立公平的市场制度和统一的市场规则,对两市企业在工商注册、税收政策,商品流通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鼓励企业的跨地区经营、搭建金融,产权,人才,科技等市场一体化融合平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当前金融同城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边界,完善区域投融资网络,构建多元投融资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广东省社科规划课题《多期POI大数据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GD21CYJ06)、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基地资助。
NOTES
1注:由于2014年广州萝岗区并入黄埔区,为了前后一致,表中黄埔区2009~2014年统计数据包含了萝岗区数据,下同。
2Jenks提出的一种地图分级算法,基于数据中固有的自然分组。将对分类间隔加以识别,可对相似值进行最恰当地分组并可使各个类之间的差异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