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学学优生厌学现象影响因素研究
A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version to Learning of Excellent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of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DOI:10.12677/AE.2023.136608,PDF,HTML,XML,下载: 273浏览: 722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李雪滢,施长君: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厌学学优生扎根理论中学生Aversion to LearningExcellent StudentGrounded Theory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摘要: 厌学是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而近些年来的研究显示,厌学现象有向成绩好的学生蔓延的趋势,为探究中学学优生厌学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对10名厌学的学优生进行深入访谈,并运用NVivo20软件进行三级编码,最后发现影响中学学优生厌学的因素可以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因素,并针对分析得出的四个影响因素提出帮助学优生摆脱厌学状态的策略。
Abstract: Aversion to learning is the most common problem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eenagers. Some studies show that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aversion to learning to spread to high-achieving student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this study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0 excellent students who were aversed to studying, and conducted three-level coding through NVivo20 softwar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of aversion to learning of excellent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can be categorised into personal,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factors, and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help students get rid of their aversion in response 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文章引用:李雪滢, 施长君. 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学学优生厌学现象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6): 3825-383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608

1. 引言

厌学是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常见问题之一,因其影响性和危害性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表明,大约有70%的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与之前相比,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学生压力不断增大,此数据增加了20% [1] ;同时聂金菊研究发现,各班成绩在前10名的学生中有1~3人拥有不同程度的厌学行为,有向成绩好的学生蔓延的趋势 [2] 。也就是说,厌学并不是“问题学生”的专属,班级内的学优生也逐渐出现了厌学现象。

学优生广义地来说就是指班级(或年级)前20%的学生 [3] ,他们大多数成绩优异,但并非所有学优生都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或成就感。

相反,在我们应试教育环境背景下的中学阶段,有些孩子只是在家长的要求和指导下进行学习、练习、复习,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自身对于所学知识本身兴趣并不大,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家长的期望、保持住自己的名次而学习,并非出于对知识的热爱和兴趣,对知识没有渴望与好奇心,因而没有目标地去学习。

在本研究中,学优生厌学的定义,即学生不是单纯因为对学习的兴趣而学习,而是因为学习成绩好带来的成就感和外界的要求和反馈而学习,对学习具有低动机和无意义感,因而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行为和认知的现象。

学优生作为班级成绩的引领者和学习环境的支持者,他们拥有较好的智力和学习能力,探究了解学优生厌学的影响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减轻并摆脱厌学状态,帮助其找到学习的意义、发现学习的乐趣,对于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其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性,获得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增加教师教学质量,帮助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都能起到关键作用,并最终有利于社会的健康长足发展。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及工具

2.1.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于1967年在《扎根理论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一书中首次出现,其作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者格拉泽(Barney 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者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扎根理论是一种可靠的研究路径,它提倡在基于数据的研究中发展理论,而不是从已有的理论中演绎可验证的假设。其研究的目的是生成理论,而理论必须来自经验资料,研究是一个针对现象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的过程,研究结果是对现实的理论呈现 [4] 。扎根理论可以在不同种类的数据信息基础上建立起来,如访谈、档案、田野笔记等,但相比之下,深度访谈特别适合扎根理论方法。凯西·卡麦兹 [5] 指出,扎根理论方法和深度访谈都是既开放又有方向性,既被形成又自然生成,既有步骤又很灵活的方法。尽管研究者常常选择深度访谈作为单一的方法,它还是弥补了其他方法,比如观察、调查以及研究对象的书面陈述。本研究聚焦中学学优生厌学现象,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分析通过深度访谈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不断编码、提炼,构建学优生厌学的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并用于引导学生减轻、摆脱厌学情绪,提高自主学习动力。

本研究为了更好把握整个访谈过程,事先编制半结构化访谈提纲。由于受到新冠疫情以及空间限制问题,以1对1腾讯会议远程视频方式进行,过程中鼓励受访者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真实经历表达自己真实意愿,每次访谈时间在30分钟左右。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全程进行录音,以免遗漏部分信息,为数据分析收集到完整的原始资料。

2.1.2. 研究工具

基于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借助质性分析工具NVivo20对原始资料进行三级编码。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不同厌学程度的10名学优生进行深度访谈,按照受访顺序分别把样本编号为01~10。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分布情况,见表1

Table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viewees (n= 10)

表1. 访谈对象的基本特征(n= 10)

2.3. 研究过程

访谈结束后,整理转录访谈笔记以及访谈录音,将访谈录音中与本次研究有关的内容逐字逐句整理到Word中,最终获得访谈文本10份,共计2.3万余字。然后将数据导入Nvivo20软件,进行人工编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2.3.1. 预访谈

正式访谈之前,首先选择一名符合本研究被试纳入标准的受访者作为预访谈对象,以测试已构建的访谈提纲是否能够得到本研究想要研究的内容,根据预访谈结果对访谈提纲进行调整与完善,用作正式访谈使用。

2.3.2. 正式访谈

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借助腾讯会议开展1对1远程视频。围绕访谈提纲了解受访者近期学习状态,影响其学习的因素,根据其回答适当追问,访谈大约持续30分钟左右,访谈过程及内容利用腾讯会议进行全程录制。

2.3.3. 三级编码

访谈结束后,对原始访谈资料转录、整理,再将访谈资料导入NVivo20软件进行自下而上的三级编码。

首先,进行开放式编码。对原始资料初步整理与分析,赋予原始语句概念类属。全面细致地分析整理,尽可能使用访谈者原始语句作为概念归类基础。经过对原始资料的筛选与分析,最终获得201个概念和17个范畴。

其次,进行主轴式编码。开放式编码后得出的17个范畴是互相孤立的,因而需要关联各范畴。本研究通过分析各范畴的内在关系,进行主轴式编码,共得到12个关系类别和4个核心类属,见表2

Table 2. Spindle coding associative categorical process

表2. 主轴式编码关联范畴过程

Figure 1. Spindle coding associative categorical process

图1. 主轴式编码关联范畴过程

最后,进行选择性编码。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系统分析后选择出“核心类属”,核心类属处在所有类属的中心地位,频繁出现在资料中的类属。经过分析12个轴心编码的关系类别后,得到4个核心类属,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见表2。基于4个核心类属和12个关系类别,以及各范畴间的影响关系,构建学优生厌学的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

3. 结果与分析

3.1. 个人因素对中学学优生厌学的影响

3.1.1. 学习动机

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优生厌学的因素之一。在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过程中,研究者发现,70%访谈对象表示“对于学习兴趣不大”“学习好不是因为兴趣”,学生学习不是出于对知识感兴趣、对于学习有热情和兴趣,而是由于其他因素迫使自己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体会不深,不是促进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而当研究者问及保持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时,回答却包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的喜欢很重要”等因素,可见在学生自己看来,对知识的探索欲和学习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动力来源,可以帮助他们发现学习乐趣,保持学习动力,然而存在厌学现象的学优生却没有这样的学习动机促进其自发地对知识进行探索,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学习不是内部动机促使的,而是由于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继续学习。

与一般生和学困生相比,学习动机对学优生来说更为重要,他们有学习的能力,一旦缺少学习动机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黄彬彬学者 [6] 在对学优生进行个案辅导时,发现学生缺少学习动力,采用意义疗法,用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帮助他走出了困境。

3.1.2.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也是影响学优生厌学的因素之一。在访谈过程中,有些访谈对象表示“老师教的挺好的,但是我总感觉自己背东西很困难,所以语文成绩不太理想”“我的地理成绩不太好,可能是因为知识点比较碎吧,老师教的还不错”“我们班主任是教物理的,教的不错,但是物理太难了,我感觉自己怎么学也学不会做”,从上述访谈中分析得到,有些访谈对象由于自身学习能力原因,例如无法掌握背诵技巧、不知道用什么合适的方式学习一门课程、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影响到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产生畏难情绪,“越听不懂就越不想学”,以至于导致学生产生对某门学科的厌恶情绪,逃避、抵触日常的上课、练习、考试,但由于学生整体成绩还不错,因此教师和家长并没有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情况,提供及时的帮助,久而久之将影响整体成绩的稳定和提高。

3.1.3. 个人特质

除了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等个人因素外,个人的特质也会影响学优生。“我觉得情绪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占很重要的部分”“如果压力很大的话可能学习状态会不太好”是在访谈过程中访谈对象提到的,即由于在面对压力时不能好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可能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或不稳定,且可能进一步影响自己之后的学习状态和考试中的状态,因此导致学生产生对于学习的厌恶体验。的确,每个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抗压能力不同,同样的情况,有些人能够较好地承受压力,将压力化为动力,并获得成功体验;而有些人则会产生焦虑情绪,无法排解进而影响自身的生活状态,让自己手头上的事脱离自己的把控,甚至由于没有有效处理消极情绪进而产生阴影,因而形成恶性循环,在下次遇到消极情绪的时候产生更加消极的体验,这种情况体现在无法处理压力和焦虑情绪的学优生身上就是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情感。

3.2. 家庭因素对中学学优生厌学的影响

3.2.1. 父母期望

父母的期望是影响学优生厌学的因素之一。在对原始材料分析过程中注意到,五位访谈者提到“爸爸妈妈给我报了补习班,费用很高,不想让他们的辛苦白费”“妈妈是家庭主妇,主要就是负责照顾我的学习和生活,我的生活平时安排的很满,我也不想让她觉得自己的努力和投资是失败的”“学习成绩好可以让爸爸妈妈开心”。可以看出,由于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寄予的厚望,学生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压力,孩子一方面想通过获得好成绩的方式来回报父母,让父母开心;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在其身上倾注的心血,感受到父母望其成才的期望,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因此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去努力学习,而不是出于自己对学习的喜欢和热爱,这无疑是给学生上了一层爱的枷锁,让学生背负着爱的重担在努力前行,却忘记了学习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程丽娟学者 [7] 研究发现父母期望值过高、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以及家庭教育理念偏差都是导致厌学的客观原因,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3.2.2.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也会影响到学优生的学习。在访谈过程中,30%访谈对象表示“家里的环境比较严肃,做不完作业就不能玩手机或者休息”,20%访谈对象表示“家里的氛围是比较轻松的,但是由于上网课的因素爸爸妈妈会经常进来看自己有没有好好学习,有时候会打扰到自己”。由此可见家庭的环境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学生提供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愿意和父母交流,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而一个严肃苛刻的家庭氛围则会增加学生的压力,让学生的身心在学校和家庭都得不到良好的放松和休息,由于严苛的家庭环境学生会回避与家长谈论学生发生的事情或自己的最近情绪,不利于学生良好身心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产生消极情绪。

3.2.3. 教养方式

家庭的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学优生厌学。访谈过程中提到“爸爸妈妈对我没什么要求,我只要尽自己努力就好”“妈妈会把我的所有一切都安排好,包括睡前看多长时间的书,虽然我知道她是为我好,但是有时真的很累”。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权威性、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不同的教养方式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在访谈的十名对象中,有八名访谈对象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比较民主,比较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愿,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选择权,并表示支持他们自己的选择,不愿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而有两名访谈对象的父母则是专制型父母,他们将学生的一切安排好“晚上要去上晚辅,周六上午打篮球,下午学英语,周天写作业,提前写完的话要做课外习题”,这样的教养方式会让学生感到对自己的学习没有掌控力,同时学生也失去了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的锻炼机会,只是按照父母的要求机械学习罢了,品尝不到学习的乐趣。

3.2.4. 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的存在也会给学优生的学习带来压力和困扰。拥有一名优秀哥哥的访谈对象表示“因为哥哥上一中,所以爸爸妈妈理所当然地觉得我也会上一中,所以现在还是有一定压力的”,拥有一名优秀姐姐的访谈对象讲到“我姐姐上大学了,我有时间的时候会拿她的书看,有些书还挺有意思的,但是她在学习上对我帮助并不是很多”可见有一个优秀的哥哥或姐姐作为榜样,是动力同时也会是压力,父母会不自觉地对第二个孩子给予同等的期望,并在教育说辞中以哥哥姐姐作为榜样,让学生向哥哥姐姐们学习;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的访谈对象讲到“有时候妈妈照看弟弟,没太有时间管我”,因此较多的兄弟姐妹对于学生的学习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方面家长没有充足的精力照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弟弟妹妹的存在在生活中可能会打扰其学习环境。

3.3. 学校因素对中学学优生厌学的影响

3.3.1. 教师期望

在学优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会给予学优生很高的期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压力。任课教师会在某门课程上给予学生比较高的期望,而班主任则会关注成绩靠前的学生。访谈对象表示“我是物理课代表,其实我的物理并不好,每次去办公室收作业老师都会告诉我作业哪个地方做的不太好,我知道老师是为我好,但是有时候除了必要的交流之外在路上还是会躲着他,有点怕他”“如果有一次成绩下降了,班主任也会把我叫到办公室一起分析没考好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一科这次拖后腿了”,以上想法均表现出教师的关心期望以及对学优生不自觉的高标准给他们带来的压力;40%的访谈对象表示“学习成绩好了才能不辜负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可见学优生除了背负着家庭环境中家长的期望外,同时也背负着学校环境中教师给予的期望,承担着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

3.3.2. 同伴交往

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学优生的学习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具有强烈的自我关注倾向,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别人的欣赏和认可来满足自尊的需求,而学习成绩好就是在学校生活中获得自尊的有效方式。访谈对象表示“我不想让别人超过我”“我想超过我的好朋友”“看别人卷我也得卷”,也就是说学生会为了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保有一定的自尊或者在群体中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学习,又或是因为其他同学的压力而努力学习,学习的目的不单单是出于对学习知识的热爱。李佳 [8] 的研究也发现同伴关系时导致学生厌学的影响因素之一,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当然也有访谈对象讲到“朋友们会给我讲题,他们擅长不同的科目,和他们在一起总是很开心”,可以看出学生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也是能够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得到成长。

3.3.3. 学业压力

学业上的压力也会导致学优生产生厌学倾向。访谈对象表示“快考试了,作业比较多,但是自己又想把每一门的作业做好,所以有点力不从心”“快考试的时候压力会比较大”“妈妈把我的每一天都安排得很满,虽然知道她是为我好,但是有时候真的很累”,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就是由上课、练习、考试组成,随着学习的知识越来越难,学生脑力和体力所负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久而久之便可能会引起学生的疲惫心理或焦虑心态,而学生由于不知道该如何排解这种消极情绪,且没有及时得到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部分学生便会产生对学习的应激或反抗心理,在学习生活中呈现厌学状态。

3.4. 社会因素对中学学优生厌学的影响

3.4.1. 升学压力

“初三了,马上就要升高中了,所以想再努力一点”“想考到重点中学”,学优生由于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本身就会对自己有比较高的要求,不论是出于对自尊的维护还是父母教师的期望,都会为自己制定较高的目标,并要求自己达到自己内心的标准,体现在学习过程中便是考一个好的学校,不论是高中还是大学,都是他们当下最首要的目标,然而优秀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有限、重点大学每年的招生人数是有限度的,因此各种补习班、实验班、“火箭班”等都让学生被迫卷入到一种不堪重负的压力巨大的学习环境中,不得不采用“题海战术”来提高自己的成绩,学生仅仅是为了考学而学习,为了找工作而学习,而忽略了去感受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乐趣;访谈对象说“学习是为了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他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导”,是为了在这世界上生活才学习,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兴趣才去学习,日后有很大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

3.4.2. 社会环境

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问到“促进学习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你觉得自己为什么学习?”,得到的回答有“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这个时候不学习干什么”,研究者追问“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这是谁告诉你的,你自己觉得吗?”,答案是“妈妈告诉我的”。的确,这句话不仅家长会告诉学生,在学校中不乏有教师也说过这样的话,孩子从生下来之后就开始学习,他们甚至都没有好好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自己对于学习的态度是什么,别人学习自己就也要学习吗,家长老师让学习就必须要学习吗,学习成绩好了自己就会快乐吗?这些问题学生可能都没有认真思考过,只是由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告诉他们这个阶段需要学习,不学习就没有出路,因此便开始了自己的漫漫学习之路,但是由于对学习没有兴趣,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再加上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点越来越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计划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渐渐便会在学习中失去原有的游刃有余和自信,使自己在学习路上越走越难,甚至呈现出厌学状态。任胜涛 [9] 研究还发现通过各种终端展现的网络世界也是导致青少年厌学的影响因素之一,对青少年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但本研究访谈过程中,学优生表示在这方面暂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这可能与教长的管教程度和自身监控程度有关,也可能与本研究选取被访者的范围不够广泛有关。

4. 研究结论

4.1.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运用Nvivo20软件探讨了中学学优生厌学的原因。研究发现,影响学优生厌学的因素可以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对帮助中学学优生摆脱厌学状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生活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收获感和满足感,例如在传授新课时利用活动导入、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体会学习乐趣,知道学习不是为了让家长开心、不是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只是因为获得知识的过程和结果让自己很快乐而去学习,这才是保持学生持久学习动机的最好方式。

第二,给予及时的关注和指导。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情绪较为敏感,而且不懂得如何与家长和教师有效沟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需要家长和教师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情绪变化,例如在学生某门成绩不好时主动交流,共同探讨是学习方法有问题还是这段时间情绪状态不好,若是学习方法有问题则为学生提供合理有效的方法指导,若是情绪状态出现了问题,则悉心聆听了解其内心想法,提供缓解焦虑情绪的方法,并在之后的生活中持续关注,看情绪状态是否有所好转。黄国安 [10] 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从厌学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介入,有效改善了中学生的厌学情绪。

第三,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避免在言语上给学生压力,例如“不要让爸爸妈妈的血汗钱白花”这样的话尽量不要说,引导学生知道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需要自己去体会和承担,父母只是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和精神帮助,让其自己体验学习过程的魅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问题因材施教,不能只关注学优生不关注学困生,或者以成绩论一切,在班级内排名,这些都是打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举措。

第四,适当给学生减负。当今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学生们也被迫深陷其中,2021年7月教育部已发布“双减”政策 [11] ,采取措施为学生减负;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要强调学生自身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习思考自己学习的意义,避免因为社会大环境的要求而学习。

4.2.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对厌学学优生对象的选取不够准确,可能是由于问卷发放基数不够大,因此学生的厌学程度大多数处于中等水平,高水平厌学程度的访谈对象仅有一个,对于厌学学优生的真实情况和内心体验了解得不够全面,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扩大研究对象范围,在更大基数的基础上找寻最为恰当的访谈对象,以完善研究可靠程度。本研究得到的学优生厌学影响因素与一般学生或学困生厌学的影响因素有相同的部分,而同样的影响因素,为何学优生成绩好而中等学生或学困生却不能名列前茅,这一现象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将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基本情况、个人特质相比较,并加入量化研究的方法,采取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索保证学优生成绩优秀却厌学的主要原因,将对提高中等学生和学困生成绩,提高学生自信和学习成绩提供帮助。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疫情下线上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SJGZ20200087)。

参考文献

[1] 金忠明, 周辉. 如何走出厌学的误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 聂金菊. 农村初中生厌学行为调查[J]. 中国教育学刊, 2005(2): 29-32.
[3] 金志成, 陈彩琦, 刘晓明. 选择性注意加工机制上学困生和学优生的比较研究[J]. 心理科学, 2003, 26(6): 1008-1010.
[4] Glaser, B.G. and Strauss A.L.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5] 凯西∙卡麦兹著, 边国英. 建构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6] 黄彬彬. 曾经的资优生为何“摆烂”?——对一名厌学高中生的个案辅导[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33): 53-56.
[7] 程丽娟.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2.
[8] 李佳.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以M校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
[9] 任胜涛. 青少年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心理辅导机制构建[J]. 中国青年研究, 2016(4): 90-94+102.
[10] 黄国安.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介入中学生厌学问题的个案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8.
[11] 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N]. 人民日报, 2021-07-25(001).

为你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