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全域旅游理念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乡村全域旅游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步骤。乡村全域旅游是指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打通乡村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治理规范化 [1] 。以乡村为基点,形成属于乡村自己的独特元素,建立乡村旅游景点,通过吸引外来游客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2]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经济振兴 [1] ;助推富民增收,激活乡村文化。我国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乡村全域旅游,应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为全域旅游建设奠定基础。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交通是影响甚至决定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的关键因素。推动全域旅游业发展,必须把交通运输放在首位,积极谋划旅游与交通深度融合,转变提升交通发展方式,提升综合交通体系服务功能。交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通的发展。尽管我国正在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社会公共服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社会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短板显著。主要表现为空间布局不到位,特色和风貌保护不到位,乡村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村貌的建设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处理等长期机制需要改进。在整合资源的同时,对“交通 + 旅游”项目进行不同层次的综合论证和科学评估,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更加便捷、经济、以人为本的体验,有效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
2. 调查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针对交通基础服务进行研究,对存在淡旺季等乡村旅游景点(如水果成熟时的采摘期和花卉开花时的赏花期)等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根据需要收集的数据制定了相匹配的问卷,在问卷星发放了《全域旅游交通基础服务调查问卷》,后文中图表数据均来自于该问卷,本次问卷发放300份,有效填写286份,填写问卷的人群按地理位置来统计大多来自四川省,占总填写人群76.92%,他们大多来自乡村,对于乡村日常以及节假日出行状况熟悉;其中,也有来自城市的人填写,他们对于节假日出行到乡村旅游的体验感有话语权,能够给数据带来真实性,使得数据能够更好地贴近实际生活。我们也能更好地通过线上对道路拥堵、公共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进行调查。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基于调查问卷的结果数据分析后,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旅游旺季与淡季的出行的便利程度有较大差异,从问卷第10题:“根据您日常出行的感受,按照0表示非常不方便、10表示非常方便,您觉得本地出行可以得几分?”的数据统计图(图1)中显示,调查人群中有22.38%的人给予便利程度8分的分数,而其他依次为0分占比0.7%、1分占比2.1%、2分占比4.2%、3分占比1.4%、4分占比4.2%、5分占比13.29%、6分占比10.49%、7分占比20.28%、9分占比9.79%、10分占比8.39%,另外还有2.8%的人未给出明确分数。从此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当处于旅游淡季时,约有7/10以上的该地调查人群对于此地的出行便利分值处于6~10分之内,而仅有不足3/10的人打分在0~5分之内,说明旅游淡季时期该地居民的出行是比较便利的。

Figure 1. Local people’s daily travel experience
图1. 当地人日常出行感受
从调查问卷第13题:“根据您对当地旅游旺季出行的感受,按照0表示非常不方便、10表示非常方便,您觉得在旅游旺季时在本地出行可以得几分?”的数据统计图(图2)中显示,占比最多的分数为5分是20.98%,其它依次占比为0分占4.2%、1分占1.4%、2分占5.59%、3分占7.69%、4分占9.79%、6分占11.19%、7分占11.89%、8分占13.29%、9分占5.59%、10分占3.5%,另外仍有4.9%的人未给出明确分数。从这些数据结果中可以得出,有近一半的人打分在0~5分之内,说明在旅游旺季来临之时,该地的出行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该地的居民以及旅游者的出行便利程度受到影响。

Figure 2. Local people’s travel experience during the peak season of tourism
图2. 当地人旅游旺季时在本地出行感受
对旅游旺季和淡季的数据统计图的反馈结构通过对比分析后,我们可以明显得出,该地居民在给予自身体会的基础上来说,旅游旺季的出行便利程度较之于旅游淡季的出行便利程度有明显的下降,在旅游淡季时期,居民对于出行的感受是比较便利或是非常便利,而在旅游旺季时期,由于该地人流量及交通工具的数量增加,居民们的出行感受就会降低至比较不便利或是非常不便利的程度,基于此反馈结果,我们需要对其交通基础服务进行更加完善的方案设计。
3.1. 交通拥堵
另外,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我们还设置了第11题:“您认为日常出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和第12题:“在日常出行时,您认为以下哪些设施还需要加强?”,分别从图3与图4的数据统计图的结果反馈来看,该地存在着交通设施设备建设不完善等问题致使居民的出行便利受到影响,为此我们需要对该地居民的反馈结果进行更加全面的考虑。
我们从人们日常出行中存在的问题柱状图中得出“拥堵”是给人们日常出行带来最大的困扰。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旅游景区的拥堵状况,景区拥堵是由集中度假产生的需求激增造成的。我国没有足够完善的休假体系,景区拥堵是由休假旅游需求的集中释放产生的 [3] 。
景区拥堵是由旅游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造成的。同大幅度上升的旅游需求不相同的是,我国文化旅游产品质量低,供给结构单一,供给体系相对落后,仍以景点观光为主。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各自围绕当地“景区旅游”的体系,景点承载了主要的旅游需求。而好的质量高的景点数量少,导致大量游客只能在节假日选择少数热门景点,导致各大景区出现拥挤问题 [3] 。
景点拥堵是由于游客管理制度不畅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现象,即假日旅游景点游客流量暴涨,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游客管理制度建设长期滞后。
旅游安全设施的缺乏加剧了拥堵的负面影响。旅游安全设施不足以满足高峰管理的需要。景区建设之中最重要的是安全,但许多景区没有理顺景区开发与安全的关系,对于安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不重视 [3] 。考虑到经济效益,景区安全设施老化、不完整、不合格,无法及时更换。一些景区的安全设施设计主要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毫无作用并且缺少实质性的用处。

Figure 4. The facilities taht locals need to strengthen in their daily travel
图4. 当地人日常出行中还需要加强的设施
3.2.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
从当地人日常出行中哪些设施还需要加强的柱状图中看出我们看出:人们普遍对公共停车场、路边临时停车这两种停车设施需求较高,且对非机动车道设施需求明显,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上升,我国拥有汽车的家庭越来越多,人们选择自驾游的出行方式也增多,给景区停车场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旅游旺季景区现有停车位最大承载量能否和最大游客车辆数相匹配,是需要考虑的。路边临时停车是当地政府以及交管部门需要考虑安全以及是否会影响道路通畅进行规划的,对于乡村道路设置而言,与城市交通问题所不同的是会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乡村公路边杂物堆放问题突出:农村公路由于建设资金有限,道路建设标准较低,宽度多为3.5至4米,车辆通行本就容易造成拥堵 [4] ,加上村民时常会在公路两侧随意堆放建筑材料、生活垃圾、柴草等杂物,这些现象将会严重影响车辆通信,特别是需要经过这些乡村道路才能到达的旅游景区,会直接影响游客的体验。
要致富先修路,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交通是用来连接出发地和目的地的枢纽,景区的可达性和便利性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旅游流动性的必要条件。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很多村庄仅仅依靠一个当地旅游项目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服务效率,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挖掘当地经济的发展潜力,提高可达性,有利于人口和经济集聚。
3.3. 道路交通安全
乡村道路交通标志问题:由于公路、交通、市政等政府部门对乡村道路交通安全重视不够 [4] ,将会直接导致存在缺陷的交通标线、基础设施以及危险路段无法及时修缮或严格整改。政府有关部门对公路上的交通标志,以及公路标线的工作重视不够,甚至忽视对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一系列配套检查,影响道路安全造成安全隐患。
车辆超载造成路面损坏。大吨位货车等超载运输,是路面甚至路桥沉降、坍塌和损坏的主要原因,这直接缩短了公路路面的使用寿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威胁农村公路的安全。
4. 对策及建议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拥堵的原因是由于旅游出行需求的提升,乡村旅游交通需求提升推进着乡村旅游交通公共交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是承载乡村连接游客和目的地 [5] 的重要交通工具,需要不断去更新完善;除此之外,乡村公共交通中的道路安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及时维护。
4.1. 减缓拥堵的建议
完善企业带薪休假制度,缓解节假日导致的集中出行,游客量激增问题。推进落实休假体系,平衡供需,减少集中出行。完善法律法规,在强化省市人民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保障职工带薪休假权利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赔偿标准、举证责任和申诉渠道 [6] 。
提高旅游APP的运行质量,及时更新旅游信息。旅游交管部门应主动及时告知游客旅游交通方面的相关信息,让游客根据旅游信息合理安排自己的旅游行程,提早避免因为信息了解不完善造成的出行障碍。尤其是对于因为天气变化导致的运输车辆延误,需要及时通知,争取得到游客的理解,避免信息的沟通不畅导致游客出行体验差,进一步演变成为群体事件。
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水路、航空、公路、铁路和其他运输方之间的统一调度和良好连接。
引导游客理性消费。我国人口数量大。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对交通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面对我国目前增长迅速的旅游市场,单单只增加旅游交通的供应无法满足需求。应该合理引导游客出行,避免集中出行和盲目出行,是解决旅游交通问题的关键 [7] 。因此,旅游业应发展其他形式的旅游,如红色旅游、游览观赏型旅游、森林旅游、康乐旅游等,以便制定第一次旅行计划、旅行方式、旅行时间选择。
加强交通硬件建设。要解决旅游运力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加大交通硬件设施建设。交管部门应提前制定计划,特别是在假期前,根据通行能力以及往年出行需求进行评估,并与政府交通部门协调,共同参与制定游客运输方案,满足游客旅游出行需求。另外,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交通紧急事件,我们还应预先准备部分可随时支配的运力,用来应对突发事件,例如增加来往重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专列、临时短长途客车、接驳车等。
4.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议
乡村应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充分利用地方建设资金,改善道路设施,有效提高各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可达性,加强周边联系,改变目前过于依赖本地“招牌”形成的单核放射型旅游交通网络格局。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自驾的方式到达目的地。对于景区而言,公共停车场、路边临时停车、加油站、照明、安全这一系列道路方面设置的规划极其重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驾游人群对于景区的印象,而座椅、公共卫生间、洗手池、垃圾桶、自动贩卖机等一系列景区所应该配备的设施对游客出行所能够带来便利的感受是最能够体现的,所以对于乡村全域旅游而言,提高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景区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4.3. 道路交通安全的建议
乡村道路交通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各部门的积极支持和群众的配合 [8] 。加强乡村道路管理工作,对随意占用公路的村民给予教育沟通,形成法规,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履行本部门在加强乡村道路管理中的职责;对于破损的道路需要及时进行修理,向有关部门申请资金,或向社会公益组织请求资金援助,保证村民的出行安全和便利;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多发事故路段进行红绿灯的设置以及设置道路标线,加强对这些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换。
5. 结语
全域旅游理念对于缩小区域、城乡差距,促进均衡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9]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交通拥堵、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当前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游客出行体验最主要的原因,乡村旅游交通服务体系要以交通服务为纽带,分析自身资源现状,进一步提升游客旅游交通体验,丰富旅游在线服务,优化旅游便民服务。提高乡村全域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不仅有利于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是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助推力。
基金项目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项目(2022QZGYYB002)、四川省2021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111552205)。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