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关于异化批判思想的发现和深入阐发,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演进和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国外众多马克思主义流派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契机和理论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一跃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国内理论界规模空前的大讨论。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是当代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由于学者研究问题角度的不同、立场的差异,导致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的看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非连续性发展观,有对马克思的《手稿》给予了过高的评价,把它称为马克思的核心著作,认为其中的人本主义异化批判思想是马克思的“思想中心”,还有认为早期的异化批判思想属于青年马克思未成熟的思想,在其建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之后就不再用该思想去解释社会历史发展了;其二是将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看成是一个连续发展过程,认为后期的异化批判思想是对前期的继承与发展,一直具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称该看法为连续性发展观;最后是近期出现的新动向,他们主张从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出发去阐述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原因在于,他们认为马克思在前后期对异化概念的运用以及异化批判思想的内容是有本质区别的。
2. 非连续性发展观
在异化批判思想前后期关系的问题上,国内外争论不一,其中流行着“中心论”、“抛弃论”或“割裂论”等观点,他们都认为前期的异化批判思想与后期的思想之间的一贯性问题是不存在的,马克思在晚期使用的“异化”概念也必定不是原先的异化批判思想,我们概括这类思想观点为非连续性发展观。
《手稿》发表之后,迅速引起西方的思想界和理论学术界,尤其是西方“马克思”学界的关注,其中西德社会民主党的两个理论家朗兹胡特与迈耶尔,就这部著作发表了第一个德文版文章。他们在文章的导言中提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已经不合时宜了,要根据《手稿》中“人道主义”思想来重新解释。于是,他们极力推崇《手稿》,并将其视为马克思的核心著作,坚持认为其中的人本主义异化批判思想会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概念发生变化,而“新的马克思主义”指日可待。
当然,也有不同与该言论的其他学者,比如前苏联马克思主义代表的奥伊泽尔曼、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的阿尔都塞以及日本代表的广松涉,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在世界掀起了风靡一时的否定异化论潮流。
前苏联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权威作家奥伊泽尔曼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还没有以对社会的经济史和政治史的理论概括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资本主义同以前社会形态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历史的理解以前广泛使用‘异化’概念的。” [1] 这就表明,他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之后,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观之后,就再也没有使用异化了。《手稿》中的劳动异化批判思想被看作是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象征,甚至将其视为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余留、是隐晦的历史唯心主义表现。
法国的阿尔都塞在20世纪50~60年代,马克思主义人本化顶峰时期的背景下,毅然提出“保卫马克思”口号。为了反击当时的人本学马克思主义,他把马克思的思想分为两个大阶段:1845年断裂前是“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断裂后是“科学阶段” [2] 。显然,那些人本学马克思主义观点持有者,看不到断裂之后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涵的革命性改变,也理解不了马克思后期的科学世界观正是从对费尔巴哈的一些人本主义逻辑的抽象概念的否定出发的。阿尔都塞认为,从那时候起,马克思就再也没有从《手稿》中的劳动异化出发去批判历史现实,而是从唯物的科学主义去解释历史本质。
日本学者广松涉则在其第一部著作《马克思主义和自我异化理论》中表明:“超越与克服自我异化的必然性,是根植于那一最为关键的主体概念……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时,彻底克服了这关键的主体概念。” [3]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第6条中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4] 广松涉认为,“所产的”主体没有进行异化的资格,而马克思在《提纲》中把人的本质归为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规定下的人不具有一般性主体概念,因为他是由主体之外的其他事物所规定、所赋予的“所产的主体”,而只有像黑格尔“精神”、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之类的“一般主体性概念”才是“能产的”(具有将自己的本质异化给对象的能力)。所以广松涉断言,马克思的异化批判思想是属于青年黑格尔的思想,而在1854年《手稿》之后,马克思就不再使用之前的异化批判思想来解释人及其历史了。
毋庸而言,国外对异化论进行否定的学者和对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的一贯性持有怀疑的思想家,远远不止这些。毫无疑问,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切入点就此发表相似言论。如胡乔木先生1984年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报告中,论述“能否用‘异化’论的说法来解释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消极现象”问题时明确指出:“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认识到异化作为理论和方法是不能揭露事物本质的,他已经超越了这种理论和方法,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他不再用异化理论说明历史,而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历史;他也不再用异化理论说明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而是用剩余价值学说来科学地说明它们。” [5] 他觉得马克思尽管在后期有使用异化概念,但是该异化概念是可以被代替的,并且异化仅仅作为表述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某些特定现象,不具有普遍性、永久性的规律作用。而北京大学教授黄枬森在一些模糊概念上对胡乔木先生的观点进行修改外,大体上都是较为支持其观点的,尤其是在否定早期《手稿》的异化劳动这部分。比如,他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文章中指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之后,马克思就不再运用异化劳动理论时期的历史观了,而是沿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尽管后期有使用异化概念,但却再也没有讨论异化劳动理论或人的本质的异化理论。” [6] 显然,两位学者不认同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批判思想,他们从“历史观”角度分析得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不成熟的产物,是受费尔巴哈影响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残渣,而马克思只有抛弃它,舍弃它,才能走向科学之路。
总而言之,非连续性发展观持有者认为,马克思前后期的异化批判思想并无任何关联,甚至对于其中的“代替论”、“割裂观”来说,早期的异化批判思想是不科学、不成熟的表现,对于后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无任何作用,并且马克思只有抛弃早期异化批判思想,与之割裂,才有后期伟大成就的可能。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异化劳动理论是消极的态度,那么,他们如此认为的依据是什么呢?第一点,依据马克思在不同阶段对异化概念使用的频率。他们通过统计异化概念在马克思著作中出现的次数发现1846年至1857年,将近十年期间马克思都没有使用异化概念,而直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资本论》及其手稿异化才被再次运用,但使用的频率也是非常低的,并且在《资本论》之后异化概念再次消失在马克思著作中。由此可见,马克思并不是一直使用异化概念,他们也因此断言后期异化概念已经被抛弃或者被更科学的概念代替了。
第二点,依据前后异化概念的基本性质不同。尽管异化概念在前后期都有出现,但其中的性质有了根本的不同。马克思在《手稿》里发现国民经济学家对劳动进行分析时存在着根本的矛盾,那就是劳动本就是为了创造所有财富,而劳动者应该通过劳动来取得或者占有所有的价值,但实际情况是,劳动者只是获得了维持自身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为了批判与揭露该矛盾,异化概念被马克思作为核心的概念用来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后,异化概念在《资本论》及之前时期仅仅作为一种现象学层面的描述性概念,仅用于揭示资本与劳动的极端对立。
第三点,依据异化批判思想内容的差异。在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看来,国民经济学是以私有财产作为基础的,它表面承认劳动、肯定人,实际上对劳动和人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可见,私有财产并不是什么“最自然”的东西,而是抽象的、片面的和反自然的异化劳动,面对这样的情况,费尔巴哈影响之下的马克思提出以人的本质的劳动(自由自觉的劳动)为出发点去摆脱这样的异化世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扬弃了费尔巴哈传统的唯物主义,把目光焦距到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并把人的本质归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马克思是以物质生产决定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为出发点。由此,非连续性观认为早期人本主义的异化批判思想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可能,只能被更科学的理论所代替。
3. 连续性发展观
连续性发展观者把马克思的异化批判思想视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不仅仅高度认同马克思青年时期的异化劳动批判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并且还认为《手稿》中的异化批判思想与马克思后期所建立的唯物史观是相融合的。他们发现,马克思在后期《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均使用了“异化”概念,所以,他们判定异化批判思想不仅与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相容的,并且可能对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著名学者艾瑞克·弗洛姆在其著作《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与《幻想锁链的彼岸》中多次提到:“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的思想,可以说是在马克思所有主要著作中都占据着中心地位的思想,并且其中的异化理论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可见,弗洛姆并不认同异化“抛弃观”,而是认为无论是在青年时期还是“老年”时期,异化批判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并贯穿始终。
毋庸而言,国内也有学者不认同奥伊泽尔曼、阿尔都塞和广松涉,以及我国的一些学者对马克思早期异化批判思想的否定观点。比如,俞吾金教授认为:“异化是马克思一生理论思考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这一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7] 当然,在面对异化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兼容的疑问,以及马克思在某些著作中大量使用异化概念,而在其它著作中又很少用,甚至根本不用的情况,俞吾金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人们觉得异化概念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不成熟作品,而在成熟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异化是边缘概念,甚至是被批判的。这显然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深入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更没有深思异化批判思想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于异化概念在后期使用率降低的情况,俞吾金教授再次解释道:一方面,是因为异化等概念专业术语性太强,比较晦涩难懂,为了让没有哲学基础的普通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马克思当然要减少使用异化这类的专业术语了;另一方面,与马克思论战的一些德国著作家特别喜欢滥用异化概念,为了表明与他们区别,自然要减少对异化概念的使用了。这些在叙述方法上的差异并不能表明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后对异化批判思想的抛弃。因此,俞吾金教授强调:“异化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不是相对立的,而且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具有着实质性的、基础性的地位。” [7] 。
俞吾金教授的观点提出之后,不少的学者就此提出不同意见。当然,也有学者在俞吾金教授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证明前后期的异化批判思想是连贯的,并且后期的思想是对早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北京大学王东教授与其学生林锋在合作的《<资本论>异化观新探——与<1844年手稿>异化观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批判思想绝不是脱离于他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异化批判思想的存在,反而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后期的唯物史观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异化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使得早期手稿的异化批判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8] 通过仔细对比《手稿》与《资本论》中的异化批判思想,他们发现:在内容上,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涵义做的四个规定,经过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这四个规定不仅仅没有被抛弃,而且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得到确认和深化,并且还对其进行了创新性的补充与发挥,弥补了早期异化批判思想的不足,使得异化批判思想趋于完备化和系统化;在基本性质上,前后期异化批判思想也有着一致性,都是描述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的劳动与社会状况的概念,以及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并必然最终会消亡的历史范畴,不具有永恒的价值。因此,他们断定,马克思前期的异化批判思想与成熟时期的异化批判思想并无根本性的对立,并且是前后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异化批判思想在其哲学中是一以贯之的思想,不存在所谓“割裂”、“抛弃”、“代替”,所以否定异化论者们所认定:早期异化批判思想是不科学、不成熟的思想的说法是立不住脚的。
可见,连续性发展观在异化概念的使用情况、以及异化批判思想前后期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出发点上是与非连续性发展观极端对立的。双方各执一词,各自的依据也貌似合理又充分。但是只要我们透过表象,深入马克思的异化批判思想内部,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既有它的连贯性,又蕴涵着发展与变化,其实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是辩证统一的。
4.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统一观
对早期异化劳动批判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问题的评价,有学者认为,需要坚持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辩证统一的思想,原因在于,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前后毫无关联,它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经济学的认识的变化,从批判经济学到运用经济学。研读马克思的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对待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态度是复杂多变的,在《手稿》中基本是持否定批判态度。马尔库什认为,“根据马克思那时明确表述的坚定信念来说,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是虚假的,恰恰因为它们是经济学理论,也就是说,由于它们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描述为受到一种或另一种法则的支配:无政府主义的特征,无理性和偶然性的压倒性作用,而这些都是片面和专断的抽象观念,忽视了一种经济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基本特征。” [9] 这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虚构“最自然”的私有财产状态,鼓吹劳动创造财富,却不去说破其背后必然的矛盾性——劳动价值与工资规律的二律背反,反而置身于虚幻的最初状态,忽略现实经济社会表现出来的“竞争”本质。因此马克思觉得经济学理论是虚假的,具有辩护性的本质和阶级意识形态色彩。为了摆脱政治经济学的虚幻泡沫原则,马克思必须从一个“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 [10] ,以异化劳动为核心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然而,这时的马克思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内在价值,尽管哲学的批判显得直接与尖锐,但仍然是外在的与抽象的。研究发现,开启真正的批判大概是在《形态》时期,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步建立,这时的马克思“把他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的主要任务——以及区别性的原则——设定为发现社会的–经济学的形式规定性的‘起源’时,他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关于哲学导向的和历史定位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计划。” [9] 也就是说,马克思开始有意识的进行一种批判的经济学理论,而不再把纯粹的哲学作为激进的批判工具,也脱离从“经验性的个人”的“经验性的劳动”出发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更加以经济学为手段去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等现实革命。
批判研究重心的转变,从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到社会发展的规律上。陈先达教授在其著作《走向历史的深处》中,阐述了这个观点。他说:“马克思在初步研究国民经济学时期,发现了他们理论中蕴涵的虚构性与矛盾性,为了揭露他们资本主义社会下的阶级意识形态本性,马克思试图用“异化劳动”来表明这个事实。马克思从人的本质的理想化劳动出发,把私有财产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的产物与结果,推出人与人的本质相对立。这种看法,在1844年左右是一贯的。” [11] 然而,尽管将对私有财产的研究,由纯物的形态转向人的劳动和造物主的主体上来,但是他转向的是人的理想化劳动,是脱离生产关系的、没有质的规定性的劳动。它根本无法解释人为什么会“类本质异化”,而在这样的异化情况下又为什么会出现资本、阶级和国家。假如仅仅从理想化的劳动去分析,而不深入探寻异化产生的根源,是没办法去摆脱人本主义思想的束缚。所以在《手稿》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部分,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意识到了劳动本身的作用,可以说,这时候的马克思不仅仅批判与超越了黑格尔,还隐隐地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直到在《提纲》中彻底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决裂。在《形态》中,马克思放弃了从个人的劳动活动推演整个社会的复杂关系,而是开始尝试把异化分析的焦点转向了社会总体,转向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社会发展规律上来。
理论研究方法的变化。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文兵在其《马克思的异化观:从早期到后期》的文章中指出,马克思前期继承了费尔巴哈关于“类本质”等思想概念,强调自己是以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而批判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异化。
但此时的马克思并没有摆脱黑格尔的思想影响,原因在于,马克思同样从抽象概念入手,无非以理想化劳动来替换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 [12] 。比如,马克思说“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发现其中每一个范畴,例如商业、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 [13] 可见,《手稿》中的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同时,仍然在套用黑格尔“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与框架,只是把主体自我意识换成人的本质的抽象劳动。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以及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发现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并找到“科学上的正确方法道路”。在《资本论》初稿中,马克思分析了政治经济学方法的两条路径,第一条是从现实的具体出发,途中经历整体的混沌与模糊,但通过不断的规定与分析到达最简单的抽象规定;第二条是在第一条路径的终点基础上开始,从抽象规定开始,在思维的终点达到现实具体的综合。
马克思认为,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诚然,在晚期《资本论》初稿与早期《手稿》中,马克思都是使用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来阐述思想,但方法论的本质却完全不同。在《手稿》中,马克思是从理想化的抽象劳动开始,而把在现实社会中对人性的复归当作终点。而《形态》之后,马克思渐渐脱离了抽象的、孤立的人的本质,而是转向社会总体发展规律的现实问题上来,并且还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方法更加科学。总而言之,文兵教授认为马克思后期中使用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只是因为思想观点表达的需要,只是为了更好地用思维来掌握具体、把具体再现出来,而不是强调具体的自身的产生过程。
总而言之,坚持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统一观的学者们认为异化概念虽然在马克思前后期都有使用,并不存在什么“抛弃”“代替”的可能,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的意义和功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5. 结语
毋庸置疑,马克思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以及手稿中都有使用过异化概念,但我们也发现,从1847年开始,异化概念出现了近乎十年的间断期,在这期间的马克思的重要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都没有出现异化的影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异化概念不再被使用了,因为在接下来的著作中异化概念会再次登台并且异化的含义被赋予了更多的科学性。但不可否认的是,随在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唯物史观的确立,后期他所使用的异化概念或者对异化劳动的解读,与早期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与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相比,产生了实质上的思想转变。所以,我们不能因为马克思使用了表面看起来完全相同的概念,便将早期人本主义的异化批判思想套用到《资本论》及其手稿的语境之中,而忽略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后对人本主义异化逻辑的批判;也不能因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扬弃了人本主义的异化批判思想,所以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出现的异化概念与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透析视而不见,忽略了这一概念在马克思后期思想中的理论意义与地位。不可否认,马克思成熟时期的物象化和拜物教理论与早期的异化劳动批判思想既存在关联,也存在差异,而只有从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出发,才能真正的掌握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也能更加全面、透彻地解读马克思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