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指思想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进行相应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子系统之一,身处社会现代化进程当中,时代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新时代的到来,表明我国社会整体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实现了整体性跃升,开始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面对新时代这一新的发展境遇和历史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促进美好生活实现的重要途径,更应加强对美好生活的关注,引导人们走向并拥有美好生活,实现现代化发展。
2. 美好生活的本质规定
“美好生活”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纵观世界发展史,美好生活是人类持之以恒的追求。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占据思想领域支配地位时间最长的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围绕“道德”来构建美好生活,提倡仁者爱人、人际和谐、精神富裕的生活。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将美好生活归结为“享乐的生活、公民大会的或政治的生活,和第三种,沉思的生活” [1]。
马克思的生活观不仅具有道德性,而且兼具有科学性。在唯物史观经典表述中,马克思将生活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2] 在对工人不幸的生存状态的批判与反思基础之上,马克思构建了美好生活的图景。他提出要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现实生活处于兼具道德性与合理性的美好状态之中。具体而言,马克思从物质生活的富裕,良好社会关系的确立,精神需要的满足三方面论述了美好生活的内涵。首先,充足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仅靠少量的工资勉强生活,吃饱饭都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根本不可能去追求美好生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强调美好生活的基础是充足的物质生活条件,但绝不能像资本家那样把前提当成是唯一的目的,只顾贪婪地占有和无度地挥霍财富,陷入自我迷失的死循环之中。所以,要实现美好生活,必须要在保障物质基础充足之后,使多样化的精神需要得到发展与满足。基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是多样的,但都可以被概括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在基本物质条件有保障之后,人自然渴望基本精神需求的满足。同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可以实现平衡的,精神层面的高质量发展又可以反过来指导和促进物质基础的发展。再之,社会关系良好主要是指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解。人与自然的和解就是彻底解除生态危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只顾贪婪地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张,对自然资源进行无休止的掠夺。同时,大量商品的积压,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人与人的和解就是解决个体之间矛盾基础上解决社会矛盾,实现人与社会的统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利益建立在剥削工人利益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社会是与个体相对立的“虚假共同体”,凌驾于个体之上,用压迫剥削个体的方式来推动自身的发展。而真正的共同体是通过人的对象性活动与其他社会成员紧密联系构成的,能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总之,美好生活是不断接近其使人回归自身、使“真正的共同体”运作的状态,富裕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并将二者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美好生活话语体系。“美好生活”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概念,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其标准不断变化,内蕴不断丰富。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发展背景下,探索构建“美好生活”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美好生活思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与伟大事业的建设密不可分,深刻把握了新时代人民强烈美好生活需求,全面改善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体来看,美好生活的内涵丰富、覆盖面广,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展开,形成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为主题的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建设目标;美好生活的外延表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超越反人道的资本主义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人民的文明价值;美好生活的主体正是人民这个群体,是对“谁的美好生活”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落一人,才是真正实现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过程是具有相对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的要求从生活富裕逐步上升到个人全面发展,美好生活就要拾级而上,不断满足人民新追求,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趋向共产主义。
3. 美好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立足于新时代美好生活去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就要先找寻二者的融通点,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实现现代化转型。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好生活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实现现代化转型来回应新的社会需要,破解发展难题。
3.1. 美好生活向度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
3.1.1. 美好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美好生活涵盖经济和其他诸多方面,内涵丰富、结构完整,为思想政治教育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鲜活的教学内容。
首先,物质生活的富裕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存在的前提。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知道,物质对精神、对其他一切都具有决定性。如果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社会必然会陷入道德困境。“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3]。当维持生命都成为问题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主体只有先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才会有资本去享受精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取得实效。其次,物质生活的进步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前提。譬如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红利,为自身提供便利:多样的教学用具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多渠道的宣传充分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量化分析等科学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再之,人民群众日常的实践活动、在奋斗中产生的感人事迹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内容和素材。譬如,在思政课上讲到号召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黄文秀舍身忘我,把一切都奉献给党的事业的事例感染学生。她没能照顾好自己的家人,却把村里的贫困群众照顾的非常周到。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极具感染力,将其先进事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当中,会极大提升思政课有效性。
3.1.2. 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美好生活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其内蕴与时俱进。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意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高的期望值,其中就包含着高水平的精神生活。加之在新的发展时期,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纷呈多样,产生差异冲突,影响到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构建。所以,满足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成为兼具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时代课题,精神生活也日趋构成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维度。要想实现美好生活,就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一条有效途径。” [4]。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是支撑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世界的“四梁八柱”,又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地充分发挥,体现在引导受教育者建立、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实践过程中坚持理论的“有机灌输”,持之以恒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受教育者确立并维护正确的“三观”;用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不断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不给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可乘之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秉持理论灌输与行动落实相结合的原则,让受教育者在亲身实践中感悟正确思想的力量,进而激发受教育者坚定正确“三观”的决心和信心。
3.1.3. 思想政治教育和美好生活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它的短期的目标是培养时代新人,培养合格的事业接班人,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目标,它的实现都将有力的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因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美好生活的最高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理论教育、实践锻炼、榜样示范等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激励受教育者不断创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完善自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相统一。受教育者不断地被培养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拥有了富裕高尚的精神生活。由此推想,当一个社会的成员都拥有了高阶的精神生活之后,整个社会必然会达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境界。在越来越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加持下,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就会成为可触可享的现实,不再只会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总之,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指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层面的目标。
3.2. 美好生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必然性
3.2.1. 社会现实的变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的,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提供了转型依据,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建立在新的现实基础之上。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社会矛盾和发展任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涵盖现实生活的诸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要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服务,就必须直面现实生活各个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并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合理阐释,助力现实矛盾的解决。进入新征程,我们面临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强国是美好生活的阶段性样态。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对新的中心任务做出科学回应,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发展要求。一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育人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要切实引导伟大事业建设者坚定理念信念,在思想水平上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同时,美好生活的创造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员激励,将信仰的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二是坚持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对伟大梦想进行充分的阐释,引导人们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凝聚创造美好生活主体力量。
3.2.2.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现现代化发展弥补自身不足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朝着逐步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方向前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思想政治教育仍需要现代化发展来破解与美好生活不相适应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的关注不够。通过对人们精神生活的乱象检视,我们可以分析出其背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精神生活的泛娱乐化趋势。虽然这是时代转型不可避免的,但是也反映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思想政治教育要凸显“在场性”,就必须关注现实,加强价值观念教育,转变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认识和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不够。物质的极大发展并不一定会带来精神境界的提高。虽然脱贫攻坚战大获全胜,但在部分群众心中,占据主导地位仍是低俗需求、迷信思想;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坚持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但还是会出现部分学生心灵迷茫、精神空虚的情况。这反映了正确思想指导、引领的力度不足,教育的效果还不够理想。
4. 美好生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路径
现代化是一个蕴含价值判断的概念,它不单单是指一个时间状态,更是指超越过去,面向未来的动态转变过程。美好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所处的新的时空条件,也是其根本依据和科学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当代使命就是根据美好生活这个新的历史方位做出积极转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在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对过去的超越。
4.1. 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现代化
建设美好生活的过程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美好生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表征。美好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联系,两者都是从处于历史发展中的现实的人出发,通过人的劳动奋斗,最终实现人的幸福,达到美好和谐的目标追求。具体而言,人民群众是二者共同的主体,实现人和社会发展的理想样态都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幸福,这个目标追求不能落下每一个具体的人。同时劳动是实现二者的根本途径,人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创造出美好生活,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个人成长、实现美好生活都具有重要作用。独特的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转型,实施更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关注社会价值的发挥,将自身工具化为经济发展、社会政治服务。我们不否认这种教育理念曾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教育理念对人全面发展的关注不足,忽视了个体价值才是社会价值的基础,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阻碍了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也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我们必须认识到推动社会进步是为了给个人更多的成长空间,而不是为人的发展套上更多的枷锁。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摒弃旧的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兼顾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实现工具理性思维逻辑向人本学逻辑的转变。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在实践中尊重人的主体性,同时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去关注自身的发展并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推进美好生活的最终实现。简而言之,此处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5],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有意愿、有能力、有活力去创造美好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时代赋予的机会,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优势,切合受教育者实际,拒绝空洞的说教,对人民群众进行引导、激励。这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夯实了群众根基,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次,要树立“双主体思维模式”,把受教育者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实现对主体性思维的创新。譬如,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着力打造以“平等对话”和“交往”为核心的关系模式。
再之,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不断更新观念。时代和受教育者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的特征体现在受教育者身上。如今,受教育者获取信息途径广泛,观念更新快,会用最新的观念看待解决问题。但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滞后于受教育者的变化,依旧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这样,就难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入脑入心。在开放多元的社会当中,就要树立具有多样性、创造性的发展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应对受教育和时代的变化,谋求自身现代化发展和工作的高效性。
4.2. 注重现实的教育内容现代化
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现状和未知的风险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推动自身内容转型。“内容转型”就是在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的大背景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的丰富和结构的优化,同时最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型本质的就是结构的优化 [5]。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推动自身内容由知识性转向现实性,由单纯传授知识、解读政策向关注生活、直面并解决问题转变,在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传统的教育内容之上,加强现实教育,融入时代和群众,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把控力和现实解题能力 [6]。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增强敏感度。“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 [7]。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阶段,我们不仅面临国内利益分配等大量敏感问题,而且还需要防范西方更加猖狂的颜色革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特别注意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并及时回应重大问题,澄清模糊的认识,凝聚共识,提防历史虚无主义等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譬如,在资本逻辑的渗透下,人的欲望被无限激活,渴望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寻求满足虚假的“美好”生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引导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帮助人们确立合理健康的生活需要,树立马克思主义需要观。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增强精准性,准确定位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及时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会有大量的社会问题出现,引发群众的焦虑和负面情绪。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引导群众认清问题本质,帮助群众解决思想困惑;要主动与群众进行沟通,帮助群众宣泄负面情绪,缓解焦虑,“对受教育者精神生活进行必要的养护” [8]。譬如,思想政治教育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就要根据相对贫困地区群众思想问题对症下药。针对消极怠工思想,就要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用奋斗精神启发群众,激发群众主动追求建设美好生活的决心和热情。针对信心不足问题,可以利用“榜样示范法”,用脱贫地区的先进事迹鼓舞群众;同时可以加强政策宣讲,让群众感受到外在帮扶力度。内外结合,达到理想效果。
4.3. 利用现代技术的教育手段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就像是过河的桥,没有合适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无法展开,目标就无法实现。选择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可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促进功能。而社会转型出现的新问题、教育理念内容的新发展、人民群众思想的新特点等等都推动我们对载体进行创新。科技的发展是现代最显著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手段的现代化就必须充分利用科技。
首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达方式。如今,各种新式媒体取代了原来的纸质媒体,使受教育者每天或被动或主动地接受大量形式多样的信息。形式的多样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给人带来感官上的满足。据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紧跟时代的变化,在方法上大胆创新,由原来以文本为主的单一叙事方式向以技术化手段为主的多元叙事方式转变。将抽象的理论与网络教室为代表的教学设备、图片视频为代表的表达方式相结合,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原来单一的说教变成趣味引导,极大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譬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播放习总书记讲话的视频或者发动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将形而上的理论与形象的表达方式相结合,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深奥的知识,学习课程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了解社会的同时也培养了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
其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导方式。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的具有极大的便捷性,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的力量,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前所未有的扩大。譬如,在微信、微博、贴吧等数字化平台,设置专门的宣传账号,及时更新教育资源,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民“刷微博”等娱乐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在各类主题教育网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大学慕课等专门教育平台上设置不同模块,宣传国家政策,推送思想政治内容,学生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浏览到这些信息,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
再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方法。充分利用以大数据为主的分析方法,可以增强教育内容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一是在各类静态教育网站获取动态数据,了解访客浏览项目及其停留时长,进行个人数据画像,精准把握兴趣和需求,进而精准推送教育内容,实现数据驱动。二是大数据取样大,可以把握教育对象总体思想行为状况,实现普遍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宏观布局提供依据。三是大数据可以洞察群众的网络社会心态,通过对网络语言进行监测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抓手。譬如,西方国家利用其网络优势向中国传播个人本位论等价值观念,使国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受到腐朽思想的荼毒。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及时把握国人思想动态,进行预判预警,以热点话题为教育契机,弘扬主流价值观念,对腐朽文化加以整治,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