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百年历史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资源集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故事、革命遗迹、革命精神于一体,具有极高的历史传承价值和文化育人功能,有助于激发和教育大学生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 [1]。红色文化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红色文化中所饱含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将对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材以及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2. 红色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2.1. 红色文化概念刍议
从红色文化诞生和发展的时间脉络来看,红色文化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相伴相生的,“红色”代表着革命,代表着对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诉求,代表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谋发展的初心,红色文化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至今红色文化仍在不断发展壮大。从红色文化的功能来看,红色文化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勇前进过程中的历史与事实、品质与精神,是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传承、记录和承载这一历史过程的文化综合体 [2],是包括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 [3]。总的来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总和,其创造者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红色文化是开放、发展的文化,它将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2.2. 红色文化特点
第一,红色文化是开放性的。我们可以从受众感受的开放性和红色文化内容、结构的开放性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受众体悟的开放性即:一千个受众就有一千名哈姆雷特,不同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的人在红色文化浸润后都有其专属的生命情感及体悟。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涵盖面广泛,可以是文本式的叙事小说,也可以是脍炙人口的民谣歌曲,还可以是广外流传且随时代变化不断改编和再版的舞台剧等等,这都体现着红色文化的开放性。
第二,红色文化是具有超越性的。从时空观来看,红色文化是超越时间和空间。一方面,红色文化是超越时间的,即它是超越时代与阶级的,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红色文化都不会沉默,无论在哪个社会阶层,红色文化都会闪烁耀眼的光芒。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是超越空间的,其超越空间既是源于其受众或者意义价值不是局限于某一民族、某一地域、某一国家,其内涵无限丰富,可以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受众进行“对话”,并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意义与价值;超越空间性又源于其被广泛传颂,束之高阁,难下乡野的不可谓之红色文化,晦涩难懂,意义固定不变的也难担红色文化之任。
第三,红色文化是民族特有的符号。红色文化超脱于创作者而存在,具备民族的、国家的精神气息,无论是在历史的交汇、变革期,还是在文明与社会的转型档口,亦或是在战争与和平的风雨间歇,都会伴随着红色文化的出现和阐释,彰显不同国家、民族的审美风尚、人生体验及价值观念。
第四,红色文化应具有高的艺术价值,这是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方面,红色文化是凸显现代性主体的,是把“人”作为创作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的,人是红色文化演绎和描绘的对象,亦是受众捕捉特定时代的切入口,更是火热社会现实在现代主体上的交织与映射。由此,红色文化在内容和结构上,往往是揭露社会现实,保持人的精神独立和批判思维,彰显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讲求表达艺术,能够打破在传统文本、表达手法和形式等方面的束缚,追求新颖、富有创造性的表达特色,提炼推陈出新的审美视角与经验,形成超凡脱俗的特质。
3.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的重要性。正如所讲“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4]
3.1.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高校工作纷繁复杂,其中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部分。通过融入红色文化来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需要遵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一方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合规律性的,尽管我们在初级教育阶段就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受过红色文化的熏陶,但限于客观的认知水平,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背后的主流意识形态体悟不深,仅作为一种思想启蒙,而进入大学伴随着认知水平和社会阅历的逐步提升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具有较为全面的思考与认识,而此时各种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也悄然而至,急需引导大学生运用饱含在红色文化之中的历史事实与其背后的精神品质同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另一方面,高校在意识形态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是合乎目的的,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存技能,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场域,更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素养树立的重要场所,红色文化中所包含的集体主义思想、助人为乐思想、甘于奉献精神,将有助于广大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观,摆正政治站位,将所学正确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为党提供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马克思曾言:“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5]。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将增强人才培养的成效,为党的长期执政提供保障。高校是为党育人的摇篮,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在高校党委的培育审核下加入党组织,为党的长期执政供给新鲜血液。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中的关键少数,作为党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不仅要求其业务水平过硬,还要求其政治素质过硬。这就要求高校要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将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
3.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自身健康发展
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抵御境外意识形态渗透,营造良好环境。一方面,高校一直以来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之一,广大高校大学生也是渗透的主要对象,境外往往借助于网络空间,趁广大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辨别能力未立稳脚跟之际,采取物质、感情等手段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伤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路径。加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将使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判断境外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另一方面,国外意识形态渗透更具针对性,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传播理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渗透。尤其针对高学历的学生,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将增强广大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荣誉感,在面对利益和诱惑时能够坚定本心,自觉地同境外意识形态作活动做斗争。
第二,从内部环境来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解构大数据所引致的同质化现象,促进广大学生多元、全面发展。一方面,某些公司在资本的推崇下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精准宣传、精准营销,灌输其价值观念,引致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在网络空间肆虐,除此之外为了持久锁住大学生群体的利益,在大数据智能算法的影响下,使得广大大学生颇受“同质化”危害影响,信息茧房的不断发展必然使得同质化现象成为一种可能 [6],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将净化广大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降低资本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另一方面,大数据算法催生下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客观判断和创新,阻断大学生与外部的联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将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力抓手和行之有效的“血肉”事实,红色文化所释放出的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精神等将发挥强大的隐喻功能,促进学生自身健康发展。
4.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取向
4.1. 第一要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底线
第一,“革命”“建设”“改革”“变革”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述对象,亦是中国实现自身不断发展,中国人民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动力源泉。从新中国成立,甚至从近代史的开端以来至今,中国人民的生活始终围绕、伴随“革命”“改革”。解决中国的问题,解决我们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个层级之间的主要矛盾靠的就是不断的革命、不断的改革与变革。这是被中国实践所检验,是被中国人民当前的小康社会所验证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实践所成功证明和检验的,因此红色文化的发展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底线。
第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红色文化的生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源于马克思主义,一旦红色文化偏离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那它的生命力也将走向终结。除此之外,当前各种意识形态和多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不断蔓延,交相呼应,而如何使得广大高校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和多元思潮中,如何保持定力,坚定不移跟党走?如何不被“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迷惑,从而办好中国的事情?如何向广大高校大学生解释中国发展,彰显中国精神?等等都离不开我们在意识形态传播和建设中紧抓、抓实、落细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融入贯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红色文化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发展。
4.2. 与时俱进: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再版与改编
红色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课堂”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把红色资源育人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勇担立德树人使命,奋力书写立德树人的新时代答卷 [7]。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主题。红色文化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统一,从而提升红色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传播载体的有效性。
第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再版与改编要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当前在利益驱使下部分商业在介入红色文化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翻拍和改编红色文化资源与历史事实不符的现象,例如《沙家浜》中阿庆嫂与胡传魁和郭建光卷入所谓“情感漩涡” [8]。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引致了此类红色文化走样的情况,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扭曲,更是误导红色文化积极传播与发展。红色文化是大学生同国家记忆的纽带,是激励不同时期广大高校大学生奋勇拼搏的动力,而背离事实的改编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割裂记忆的纽带,更将引致广大高校大学生的厌恶情绪和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消极应对、甚至抵触。
第二,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再版与改编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更是满足广大高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定位与心里期待。合规律性主要表现在红色文化符合历史事实,其再版改编的影视剧等题材能最大程度还原当时历史背景,人物刻画尊重原文原型等等,合目的性主要表现在红色文化创作和改编的出发点是服务于人民的幸福生活,满足广大高校大学生在精神层面的需求。近期,改编自转业军人都梁的同名小说《亮剑》,被再次搬上荧屏,但新版影视剧《亮剑–雷霆战将》与历史相悖,在受到人民日报点名批评的同时,也是遭到网友的吐槽批判,最终被下架整改。而由李幼斌出演的同一小说改变的老版《亮剑》,因其真实还原历史事件,真实展新人物特点,刻画出农民出生的李云龙带领的独立团面对侵略者同仇敌忾、舍生忘死、大义凛然,其中一些细节更是让人们热泪盈眶,让当下的广大大学生感受到对抗日英雄的敬佩,以及对现实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珍惜与自觉维护,潜移默化的增强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4.3. 科技赋能:依托大数据创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
第一,依托大数据技术分众化引导、精准化推送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相关作品在上世纪50~70年代达到顶峰的重要原因,在于其能够把准现实问题,而大数据时代将利用数据挖掘、数据联机分析、数据处理、数据交叉、数据可视化分析等对社会现实把握更加精准全面、将高校大学生分众化。
一方面,要善用大数据技术的分众功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想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必须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 [9]。红色文化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发挥作用要最大限度实现日常生活之中“一人一案”,由于不同大学生的知识储备、社会经验和家庭背景不同,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需求也不同。例如有的大学生热衷抗日战争期间的红色故事,有的大学生喜欢研究上山下乡时的红色文化,有的大学生喜欢红色文化中的诗歌,还有大学生喜欢研究红色老电影等等。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分类分众推送不同的红色文化内容,最大限度地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转化和合理利用。另一方面,依托大数据技术分众红色文化资源。针对同一高校大学生群体,我们还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众,循序渐进,由浅到深地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推送、传播。我们需要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众,剖析其主旨、研究其手法、体悟其人物特征等等,按照大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以及接受水平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适时推送与传播,最大限度尊重大学生的价值观建构规律,增强高校大学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依托大数据技术,改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注重“引流”,营造“红色”场域,激发人们重温红色文化的动力。安迪·沃霍尔曾提出了著名的“15分钟定律”,即“在未来社会,15分钟内,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 [10]。借助大数据技术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把握自己的“15分钟”,增强作为意识形态传播载体的实效性。碎片化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特征,有研究发现,“网络赋能碎片化学习是一种在网络关系中发生的动态过程” [11]。网络空间在与现实空间的高度接榫中,让我们发现“短小精悍”的短视频、音频或者文字片段,往往在快生活节奏中备受人们的喜爱。在大数据时代下将红色文化处理加工,择练出其中精彩、高潮、吸引受众眼球部分,转化为短视频、音频、文字等形式,突出视觉张力、设置悬念、把握高校大学生心理,形成意犹未尽,欲大快朵颐之势,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受众兴趣,勾起受众欲望,激起受众重温红色文化的动力,转变传播思维与传播方式。
总之,红色文化作为链接人民与国家记忆的纽带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近百年来为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和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下,在崛起的网络社会中,广大高校大学生更加需要红色文化来增强意识形态教育,逐渐形成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消极价值观等思潮的能力,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