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教养方式是家庭系统中的一部分,作为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微系统,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直接影响 [1]。家庭教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导作用,对幼儿的性格形成、人格的成长都意义重大。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幼儿在人格发展、自我概念形成、情绪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以及行为方式的转变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2]。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通过控制自身的行为、转变自身的观念以及提高语言表达等方式为幼儿提供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 [3]。家庭教养方式也称为“父母教养方式”,最早是由Baumrind (1967)提出,Baumrind将其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放纵型3种 [4]。
自我概念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我意识的具体体现,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作为自我的主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个体当前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的水平 [5]。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感知和主观评价,是个体与重要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觉知 [6]。
拥有良好的家庭教养模式可以使儿童自我概念向着主动、友好的积极方向发展;而消极的家庭教养模式会导致他们向着被动、攻击的等消极方向发展 [7]。
当前国内关于幼儿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概念的研究十分丰富,但从“教养方式”这个角度而言,基于学前教育相关理论,已有部分研究研究过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大学生的影响,但是较少有关于对幼儿自我概念方面的文献资料,更很少有对幼儿自我概念方面的影响研究。本文尝试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自我概念的预测作用,并提出提高幼儿自我概念和加强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和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前人的研究进行丰富。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随机抽取315名3~6岁幼儿作为调查对象,幼儿同伴交往问卷和社交退缩问卷皆由幼儿家长填写,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06份(97%)。其中男孩152人,女孩154人;公办幼儿园166人,民办幼儿园140人;小班99人,中班115人,大班92人。
2.2. 方法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由杨丽珠和杨春卿编(1998)制而成 [8],量表共有40道题。由“溺爱性”、“民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五个维度构成。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3,具有较高的同质信度和预测效度,可用于研究。本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由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监护人进行评定。
幼儿自我概念量表采用韩春红(2005)改编的《幼儿自我概念量表》 [9],该量表共有22道题,分为“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四个维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系数为0.92,具有较高的同质信度和预测效度。
2.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家庭教养方式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本研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结构的幼儿在家庭教养方式各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分别见表1和表2。

Table 1. Comparison of family rearing patterns in different genders and grades
表1. 家庭教养方式在不同性别及年级上的比较
结果发现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五个维度在性别差异上不显著(P > 0.05);在年级差异上不显著(P > 0.05)。

Table 2. Comparison of family rearing patterns in different primary caregivers of young children
表2. 家庭教养方式在不同幼儿主要抚养者上的比较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结果发现幼儿家庭教养方式除了民主性的其余四个维度在不同幼儿主要抚养者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父母共同抚养的幼儿家庭教养方式在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方面都显著低于由其他抚养者的幼儿家庭教养方式。
3.2. 幼儿自我概念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本研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生活结构的幼儿在自我概念各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分别见表3和表4。

Table 3. Comparison of children’s self-concept in different genders and grades
表3. 幼儿自我概念在不同性别及年级上的比较
结果发现幼儿自我概念及其四个维度在性别差异上不显著(P > 0.05);在年级差异上不显著(P > 0.05)。

Table 4. Comparison of children’s self-concept in different family life structures
表4. 幼儿自我概念在不同家庭生活结构上的比较
结果发现幼儿自我概念总及其认知能力和身体运动能力两个维度在不同幼儿家庭生活结构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由父母和孩子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的幼儿自我概念及其认知能力和身体运动能力两个维度显著高于祖辈、父母和孩子三代人组成的主干家庭和祖孙两代人的家庭的幼儿。
3.3. 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概念的相关
本研究对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的得分与幼儿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得分进行积差相关分析,见表5。
结果发现,从表3~5显示,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溺爱性、专制性与不一致性三个维度与幼儿自我概念及其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放任性与身体运动能力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幼儿自我概念及其其他三个维度显著正相关。

Table 5.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y rearing patterns and children’s self-concept (r)
表5. 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概念的相关(r)
3.4. 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概念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以家庭教养方式中的五个维度为预测变量分别预测幼儿自我概念,见表6。

Table 6.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hildren’s self-concept and family rearing patterns
表6. 幼儿自我概念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自我概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4. 讨论
4.1. 家庭教养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状况
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同伴交往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发现:首先,结果发现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五个维度在性别差异上不显著,在年级差异上不显著。从表1可见,在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五种不同教养方式里,男女幼儿平均数并无明显差距,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平均分也无明显差距。其次,从表2可见,幼儿家庭教养方式除了民主性的其余四个维度在不同幼儿主要抚养者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父母共同抚养的幼儿家庭教养方式在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方面都显著低于由其他抚养者的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结果显示,幼儿家庭教养方式和幼儿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相关,民主型父母教育方式与幼儿的积极自我概念成正相关,而专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与幼儿的自我概念成负相关,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自我概念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王雯(2021)的研究中发现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中,呈现显著正相关的有以下几种因素,比如遵循社会秩序、同伴友好交往、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独立性能力强等。由此说明,要想提升亲子关系,民主型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进而有利于幼儿的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我们认为,幼儿其父母的受教育层次越高,就会越倾向于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这种家庭中孩子的积极自我概念也会越强。
4.2. 幼儿自我概念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状况
本研究中通过分析自我概念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发现:首先,幼儿自我概念与性别没有显著关系。其次,幼儿自我概念与年级没有显著关系。这一结果与他人研究结果一致,鲁布尔与其同事的研究表明:7岁以下的儿童其自我概念较少受到与他人的社会比较的影响,9岁儿童的自我概念则受其社会比较影响较大 [10]。
最后,幼儿自我概念及其认知能力和身体运动能力两个维度在不同幼儿家庭生活结构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由父母和孩子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的幼儿自我概念及其认知能力和身体运动能力两个维度显著高于祖辈、父母和孩子三代人组成的主干家庭和祖孙两代人的家庭的幼儿。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完善的父母控制模式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抚养行为中父母的高度配合实际上促进了儿童的自我特质的发展 [11]。
4.3. 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概念的关系
以幼儿自我概念为因变量,家庭教养方式的四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溺爱性、专制性与不一致性三个维度与幼儿自我概念及其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放任性与身体运动能力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幼儿自我概念及其其他三个维度显著正相关。研究证明,家庭教养方式对自我概念有直接的影响。王燕、张雷(2007)等人研究了自我概念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认为民主性家庭教养方式能提高幼儿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觉知,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在学业上自我评价较高,从而促进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相反,专制型教养方式导致幼儿自我概念水平降低。程黎、王菲(2010)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在对超常幼儿自我概念总分进行预测时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保护和拒绝否认三个维度 [12]。相关结果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自我概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4.4. 对策
对于幼儿来说,能被积极的关注会使其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得到了重视从而意识到自我价值。就本研究同样发现家庭教养方式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幼儿自我概念,对此为了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本研究从父母、家教及教师以及儿童三个角度提出了以下建议:从父母和家教的角度而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关注和支持,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性格。作为影响幼儿的“重要他人”,避免在生活和学习中对他们的失败否定或漠视,更不能随意贬低他们的能力,因为这样会让幼儿的自信心受挫,伤害幼儿的自尊。另外,父母要意识到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性,了解不同教养方式对幼儿成长过程的影响,致力形成民主性家庭教养方式,增加对幼儿的情感沟通,加强亲子联系。从教师的角度而言,通过对幼儿的更多关注,幼儿的自信不断増强,他们会表现出与主流思想相协调以及老师家长期望的行为;另外,要让幼儿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发挥活动的积极性,这样活动的成功率越高。而成功的体验又増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起幼儿参加活动的动机。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从幼儿的角度而言,学前教育行业现在已有的教育共识之一就是:幼儿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要培养对自我的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学会积极的自我肯定。这些都是有效的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的方法。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8PY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