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来了解文化。在学习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时,一方面,可以逐渐加深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分析与比较,也有益于加快学习者对世界文化的接纳与认可,最终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与外国优秀文化“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目标,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文化知识作为英语课程结构之一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来源。而教材又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想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必须足够重视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
2. 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
2.1. 英语课程的总目标
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新课标规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1]。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又包括四个部分,文化意识是其重要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教材又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主要的阵地,所以加强对英语教材的文化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2.2. 新课标对文化的要求
从内容框架来看,新课标较之前也有所变化。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的基础上,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替换成更为细致的“主题语境、语篇类型和文化知识”使整个内容框架更加具体。将抽象的文化意识变成了具体的文化知识,而文化意识需依托文化知识得以体现。可见,文化知识是英语教学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依据新课标,文化知识在必修部分也有详细的要求 [1]。
2.3. 文化意识的目标
新课标确定文化意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1] 新课标对文化意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形式,不同级别有不同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由低级到高级,由语言现象深入语言文化,相互之间层层递进。小学阶段的要求是二级目标,初中的要求是五级目标,高中阶段则要达到七级目标,具体内容详见表1。

Table 1. Seven level objectives of cultural awareness
表1. 文化意识的七级目标表
3. 人教版新版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分析
本文选用了新教材的必修部分(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共三册书为研究对象,使用文本分析法,对必修一的六个单元(包括Welcome Unit)、必修二的五个单元和必修三的五个单元的阅读部分的文章(Reading and Thinking & Reading for Writing)共32篇文章进行分析。
本文根据五种文化素材,分别为目的语文化、母语文化、世界文化、对比文化和其他文化,为划分依据进行比例分析。目的语文化指英语国家的文化;母语文化指中国文化;世界文化指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以外的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对比文化指两种以上文化对比的教学素材;其它文化指国家或民族背景不明显、较为宽泛的人文及科技知识,如日常生话、自然环境、科普知识等(张革承、张洪岩,2007),本文主要分析目的语文化的内容 [2]。
新课标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要求。在文化知识必修部分的要求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文化内容的要求集中在10句话当中,具体详见新课标。根据五种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其与文化意识七级目标中的要求一一对应,其中教材的目的语文化包含最多,具体详见表2:

Table 2. The embodiment of cultural materials in the seven level goals of cultural awareness
表2. 文化素材在文化意识七级目标中的体现
3.1. 文化的比例分析
通过对比数据来看,目的语文化、母语文化、世界文化、对比文化和其他文化这五种文化都有在教材中体现。我们也发现这几种文化内容选取不一致,目的语文化在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大,具体见表3:

Table 3. Proportion of cultural materials in textbooks
表3. 文化素材在教材中所占比例
3.2. 目的语文化分析
目的语文化出现的频率仅次于其它文化,篇幅较大,内容丰富,且深度较深。新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话题是青少年的生活,它在阅读部分介绍了外国学生Adam的校园生活。文中介绍了他作为高一新生,来到学校第一周遇到的一些问题。首先是如何选择文化课程的问题,然后是课外活动课程的选择。但是,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新学期开始之初,中国学生根本就不会存在这两方面的疑惑。学校一般会有固定的课程体系,对于学生而言,分班之后,全班同学都会按照相同的班级课表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正是因为国外教育制度与中国的教育制度的差异,部分中国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这种情况或者直接忽略此处的不同。然而教师在讲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要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作对比,引起学生对此处新学期“问题”的关注,主动的发现问题,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必修一第二单元话题为“旅行”,其阅读部分详细讲解了秘鲁地区的一些特色旅游资源,游客可以乘船欣赏亚马逊热带雨林独特的自然风光,也可游览马丘比丘中的古城区,它的房子全部由石头建成而未借助其他材料这一独特技艺也成独特一景。除此之外秘鲁作为曾经的印加帝国的首都所在之处,随着印加帝国的强盛发展,也给这片土地留下了位于三大美洲文明之一的印加文明。随着后面被西班牙入侵,西班牙语也进入了秘鲁地区,这也让这个地区的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以古溯今,我们要以史为鉴,历史也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熟知历史,方能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寻找共性,提升文化认同感,增起文化自信。教师在教授这块内容时,可以适当进行拓展延伸学习,引导学生将不同国家的历史进行比较学习。例如:英国从最初拥有最多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到被美国代替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心,而美国由英国的殖民地到独立战争再到如今的美利坚合众国,正因为美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两个国家的文化会有相似之处。例如有相同的节日,英语存在着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而不同国家的独立史也会影响各自最终的发展道路,文化处于国家发展规划下的分支也会受其影响。
必修一第二单元话题为运动与健康,在阅读部分介绍了女子排球教练郎平和美国篮球巨星乔丹。郎平所在排球队在准备2015年世界杯时,其中一名优秀排球队员却意外受伤了,而排球队队长又因为心脏的问题无法参与世界杯的比赛,在这紧要关头,郎平没有失去信心而放弃比赛,毅然带领着中国队赢得了金牌,然后又在第二年巴西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再次取得金牌。“空中飞人”乔丹因为在篮球比赛中独有的技巧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总是会在比赛的最后几秒扭转战局。当其他人询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觉得是因为自己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每个人都会失败,失败并不可怕,但是不能因为失败之后就不再努力了。根据这两篇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乔丹还是郎平在面对失败或者挫折时,有着相同的品质——绝不轻言放弃。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但是从本单元的材料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相似之处。中国传统文化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谚语——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都会藏有成功的经验,只要你善于总结,其实也暗含了遇到失败、挫折不要轻意被打倒,要坚定信念,继续前行。只要努力,总会有进步,不断累积的进步总会让我们成功。乔丹面对失败不气馁,积极吸取失败的经验,直面自己的失败,将既定的失误转化为下次成功的经验,这种处事态度和准则与我们传统价值观相一致。教师针对这部分的内容,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位运动运员进行对比,寻找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更重要的是挖掘材料深层次的价值,培养学生直面失败,善于总结,勇于奋斗的积极的处事态度,进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总目标。
必修二第四单元话题为“历史和传统”,其中详细介绍了英国的历史及文化,文章通过标题what’s in a name? 非常巧妙地以英国别名为切入点,通过对四种不同称呼背后的原因进行发问,展开对英国历史的描述。16世纪,邻近的威尔士地区并入英格兰王国,18世纪苏格兰加入大不列颠王国,19世纪爱尔兰加入英国,然而在20世纪,爱尔兰南部地区从英国独立出去,最终就形成了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北爱尔兰共同组成现在的英国。英国内部由四个不同国家组成,整体和而不同,相同的是他们有共同的货币、国旗、军事防御。但在教育、法制系统、国庆节和国菜有各自的特点,甚至是参加世界杯都有各自的足球队。纵观英国的历史,英国曾被四种人接管,第一个时期是罗马人,他们的到来给英国带来了城镇和道路。第二个时期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的到来创造了新的语言——古英语,后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就变成现在世界通用的英语,同时他们也改变了原来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第三个时期英国迎来的是维京人,他们给英国带来许多新的词汇,也给一些无名地区定下名字。最后一个时期是诺曼人,于十一世纪占领英国,将城堡遍布整个英国,还将官方语言由英语变为法语。当时的英国上层社会都争相学习法语,以会说法语为荣。美国最初也是大英帝国统治下的殖民地,后来十三个殖民地的革命者相互联合发动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的控制之后,自发形成由十三个独立城邦组成的邦联国家——美国,后来逐渐发展出了五十个州和一个联邦直辖特区,现在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世界各地的人汇集于此组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区,不同的种族、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的人相互依存,共同组建了如今庞大的美国。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英国跟美国具有相似之处,两者皆因各自复杂的历史形成了多样的文化。英国的国旗就是由四个国家各自的国旗组合而成,分开就代表了各自不同的四个地区,结合在一起就了整个英国。美国国旗的设计里面也包含了十三个殖民地和五十个州。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深受历史的影响,中国在满洲人入主中原,建立清朝时,就有男子蓄发留辫,女子缠足,穿花盆底鞋、旗装。后来辛亥革命之后,大家破旧俗,纷纷开始剪辫,放足活动,因为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人将传统服饰旗装融合西式剪裁就创造了一种新的服饰——旗袍。这些变化都有一个时代的印记。教师在教授这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将英国与美国,英国与中国进行对比,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对比总结归纳两个国家共同点,明白文化背后的故事。
在必修三第三单元话题为“文化的多样性”当中介绍了美国旧金山和唐人街的文化也是一样,他们通过介绍自身历史的变迁来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一个国家的历史也会成为本国文化特殊的一部分。美国旧金山曾经发生过地震,但是却没有击垮这里的人,地震过后便很快恢复如初甚至更加繁荣。这里有很多吸引人的景点,独特的自然景观红木森林,盛产葡萄酒的纳帕谷,还有许多地震过后遗留下来的古老而又美丽的建筑,随着不断的发展,这个区域逐渐变成了艺术与音乐中心。唐人街的形成最早是因为淘金热。由于超过三十万人涌入旧金山使其由开始的一个贫穷的小镇迅速崛起成为一个人口巨大的城市,其中有一批中国人也来到这里寻找财富,后来因为短时间内没有淘到黄金,就留在当地做生意维持日常开销,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一个中国社区,成为美国众多文化里面的独特一景。美国文化为什么具有多样性?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有哪些相似之处?可以列举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教版高中英语(2003)的基础上,新教材增加文学作品的比例。
必修三第五单元话题为“金钱的价值”,整个单元都是文学作品《百万英镑》的相关展示。由听说部分对“金钱的价值”这一主题设置了三个问题进行导入,人们需要买什么来拥有一个幸福的生活?钱不能买到什么东西?“钱”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吗?为了找到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接着就引出文学作品《百万英镑》的节选内容。
穷人亨利在英国街头游荡,意外的得到了富人兄弟一百万的资助。他首先去餐厅吃饭,餐厅的服务员根据他的穿着打扮和进餐礼仪,对他的服务态度非常无礼,当亨利拿出一百万的支票时,服务员被震惊到了,于是请出了餐厅经理,由于一百万的支票刚在英国出现,餐厅无法兑现,核实情况过后,经理直接接待亨利并表示此次消费免单。吃完饭后,亨利在服装店也遇到相似的情况。因为在餐厅和服装店的经历,亨利迅速在英国上流社会出名,大家都知道英国来了一个有钱的美国人。
仅仅因为亨利展现出的财力,大家对他的态度,由开始的无礼和冷漠变为尊敬和谄媚,这部作品间接反映了英国当时整个社会对“金钱”的价值观。回顾中国社会,我们可以发现,英国人和中国人对于金钱的态度有着相似之处。在中国,一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社会地位。在家族当中,一定的社会财富,也决定了一定的话语权。
虽然“金钱”影响人的社会地位,但是中国古代社会主体仍然是宣传中国传统美德,讲究“义”大于“利”,这是中国文化与英国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知识,了解到金钱不是万能的,不是幸福人生的唯一决定因素。通过《百万英镑》其中的剧情走向设计后面的活动,最后再升华主题,探讨“金钱”的价值。学生可以了解到英国交际中常用的相关表达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了解他们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与中国的异同,有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3.3. 文化内容话题分析
根据统计(表4)可知,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到必修三包含了新课标对必修部分要求的科技,自然,道德,节日和体育等话题,涉及学生生活、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种类多样,内涵丰富。
在必修一当中就简单列举不同国家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各自新学期出现的情况没有具体说明,不同国家之间的对比性不是很明显。文化意识七级目标要求提出的第四条、第五条、第八条体现的不够充分。教材必修部分阅读内容中涉及了英国历史的变迁,其中包括英国名字的变化历程和英国国土范围的变迁。简单介绍了英国不同地区的不同之处,但对宗教传统没有过多的介绍。在必修二中第三单元讲了网络的功能与应用,以微博为例进行展开,但是其中对英语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介绍较少。旅游作为经济发展方面重要的一部分,有所涉及,但文章篇幅总体所占比例较低,政治方面基本没有涉及。

Table 4. Topic distribution of each unit in the compulsory part of the new textbook
表4. 新教材必修部分各单元话题分布情况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套教材文化知识具有以下特点。以目的语为主体,注重母语文化渗透,强化对比意识,让学生接触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不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文化知识题材丰富,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学生、社会和自然;选材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生活;文章视角独特,从学生兴趣点出发,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与思维方式的锻炼;所选文化知识基本符合新课标对文化意识七级目标的要求。
教材的不足方面主要是七级文化意识目标中“了解英语国家主要宗教传统”、“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和“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体现得不够充分。教材在今后修订时可以考虑增加宗教信仰方面的内容,展示一些西方主流宗教的相关知识;在讲解网络相关的话题时融合一些英语国家主要大众传媒的概况;在涉及英语国家历史变迁史的描述时增加适量政治和经济的内容。
4. 教师使用新教材的几点教学建议
根据之前的分析可知,新教材有它自己独特的优点,也有其不足之处。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弥补教材存在的不足,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能否发挥新教材的最大效果,教师在其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3]。没有完美无缺的教材,全国各地因多种因素导致教育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我们难以用一本教材来适应所有地区的教育实际情况。优秀的教师可以灵活地使用教材,根据自身经验取长补短 [4]。所以,为了最大程度发挥新教材的效果,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4.1. 教师应掌握基本的英语专业知识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能够准确的教授相关英语知识,学生可以准确感知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文化学习;英语板书书写工整,课堂核心知识点合理分布,整体清晰明了,方便学生记忆与学习;能够进行流利的口语表达,注意师生互动,让日常的课堂形成特定的语言环境,促进学生听说协同发展,提升学生对文化的感知能力,提高文化学习的有效性。
4.2. 教师应具备教材再创作的能力
新教材当中仍有部分不足之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恰当的调整。在新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可以新增部分国外宗教习俗,通过习俗探寻其背后的历史,由此来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在必修二第三单元的学习当中,对于博客具体如何写可以略讲,而对其背后经济、政治的发展进行详细展开,最后再进行中外经济、政治的对比。在涉及英国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也可加入经济和政治的相关讨论。
4.3. 教师应保持开放的教学理念
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这种模式当中跳出来,转变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授课重点,由单一的语言知识延伸到文化知识的学习,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教师要加强对新教材文化知识的研究,积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保持开放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能力,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5. 结语
本文以新课标对文化意识七级目标和文化知识的要求为基础,从文化内容的比例、类型和话题对教材所包含的目的语文化进行分析,得出教材基本符合新课标与文化意识七级目标的要求,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为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不一致的现状所限制,教材不可能完全符合各个地区的教育需求 [3],没有完美无缺的教材,此时,教材存在的一些不足就需要教师进行灵活处理。所以,如何发挥出新教材的最大优势离不开教师的参与。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20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英美文学‘六位一体’教学模式与英语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2020607)和2022年湖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师范院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英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0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