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长期以来,我军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主要任务是为院校和科研单位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目标已不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和战斗力生成的需要。信息化战争本质上是知识化、智能化战争。随着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军事斗争准备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同时,我军院校教育正逐步向任职教育转型,应用型研究生正是适应未来战场和部队岗位要求的高层次人才 [1]。
对于应用型军队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军事变革内容的丰富性和信息化建军的复杂性,既需要导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指导经验,又需要导师有丰富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部队实践经验。一个导师的知识面、思维方式由于受到单一学科的限制,难以培养出综合、交叉学科方向下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导师指导创新上实现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应是研究生培养的改革趋势。学科交叉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有利于研究生博采众长,吸纳其他学科或领域的观点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快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院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急需进行必要的导师指导模式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建立健全完善、科学的导师指导模式和研究生培养机制,以实现对研究生能力素质的有力培养,使其更符合“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培养高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以“能力本位,岗位驱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效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使教、学、用三个环节有效地结合和统一,形成良性循环。推进军事院校导师组模式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是提高院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创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保证 [2]。
2. 我军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军队院校正在实施教育转型,急需培养大批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近年来,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大批硕士博士成为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骨干力量;但军队研究生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和开放式发展的时期,军队院校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培养渠道封闭单一、联合育人的机制不够健全、研究生导师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突出的是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为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尤其在传统的导师“一对一”学徒式培养模式下,单一背景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人才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问题已经渐渐失去了竞争力。为解决这些矛盾,改变传统“一对一”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方式,鼓励集体指导、团体协作和融合培养研究生,用导师组来取代单一的导师,发挥优势互补作用,构建一种具有“结构多样、学科交叉、军民融合、技指合一”的导师组研究生指导模式,保证和提高军队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也成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针对上述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采取导师组模式进行研究生培养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导师组有利于开拓思维、开阔视野,在研究工作上也具有互补性。研究生在以后工作过程中解决问题需要运用多种能力,这需要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中锻炼。导师组中不同导师有不同的工作环境,拥有不同的学术资源。利用导师组培养研究生,既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研究生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为以后的部队任职奠定良好基础。采用导师组模式培养研究生应当选取院校的相关人员作为主导师,即导师组组长,其他导师采用协议的模式。这样既使得各导师产生对研究生进行培养的义务,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又使得各导师在协议中可以互利共赢。
3. 现阶段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
作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研究生毕业后将走上部队的重要岗位,成为未来高技术军事条件下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有的还要走上领导岗位,面临着组织、管理、指挥和决策的任务。因此,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高层次的知识结构,还要能吃苦、会管理、会协调、会组织指挥、会带班子、会领兵打仗,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部队发展建设需要,真正成为应用型军事人才。
然而,规模的急速扩大迫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研究生培养中诸多的现实问题。一是我军研究生教育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研究生部队岗位任职形势严重脱节,与新军事人才成长的需要严重脱节;二是我军硕士研究生教育无法满足部队的需求,所培养的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研究生规模的迅速膨胀,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研究生培养机构的现有资源承载能力,培养单位的教学资源处于严重的超负荷状态,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降低了教育质量;四是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对单一,过于强调形式方面的规范,忽视发掘特色、优势资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 [2]。
未来战争就是高技术支撑的信息化局部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熟练驾驭高新技术武器装备、适应战争各种需求的新型军事人才队伍。而长期以来,我军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一直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研究生教育目标定位在研究型人才上,工作主要面向院校、研究所和试验基地。但是,最近院校和研究所都在改革,人员大都处于超编状态,一般都不需要人,根据研究生毕业的工作去向统计数据,研究生毕业后一部分去基地,一部分还是到基层部队岗位任职。他们在面临部队工作实际时,经常会遭遇所学的用不上、所用非所学的困惑。如何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武器装备的技术保障特点结合起来,并将其应用到工作实际中,进而转化形成战斗力和保障力,成为目前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局限,研究生对新型武器装备的性能特点、结构形式、工作原理、维护保养和运用环境等往往没有清晰具体的认识,概念比较模糊。在平时学习和课题研究过程中,虽然做了一些与装备相关的小型试验,对装备相关知识有了一些了解,但对装备的全面知识掌握不是很全面,导致课题研究成果同装备技术保障实际之间有脱节现象。
因此,军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否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践的素质提高。同时,如果缺乏针对装备在部队中技术应用方面的培养,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对动手实践产生畏惧,解决不了装备的技术问题,难以实现部队第一任职的需要,久而久之,很可能失去面对高技术装备解决实际难题的信心,更谈不上进一步的创新性研究。因此,培养应用型军事技术人才是应对当前装备科技发展大趋势的正确选择,是部队人才需求的根本所在,不仅有利于军校研究生素质培养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军队战斗力和保障力的总体提高。
4. “院校 + 部队”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对策
院校的导师主要是学术型、研究型的,即使一些导师有部队工作经验,往往也是短暂的部队代职经历或是多年前的过时经验。他们带出的学生难以避免理论能力强、实践能力弱的定势。部队导师长期在部队工作第一线,是部队工作的领导和专业行家,部队实践经验丰富,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进一步强化部队导师的角色认同,使院校导师和部队导师优势互补实现联合培养。着眼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双重需要,实行院校一名导师、作战部队一名导师的双导师培养。院校导师主要负责学术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理论研究能力;部队导师负责实际能力传授,解决他们能力不足的问题。院校导师与部队导师优势互补,共同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培养,使单一导师培养研究生的不足得到较好解决 [2] [3]。
在院校与部队联合培养机制下,部队用人单位和院校共同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与科研实践计划,共同负责指导教师的遴选和学员培养全过程的指导,改变了由院校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单一格局,建立由院校和部队用人单位联合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新型模式,充分实现院校与部队用人单位的优势互补。为了进一步把军校和部队共育应用型研究生人才教育改革持续引向深入,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坚持院校培养的主渠道
一是突出院校资源优势,坚持院校培养的主渠道。院校具有师资力量雄厚、学习氛围浓郁、环境条件优质等特点,是培养各人才的摇篮研究生也必须坚持由院校培养为主。围绕“精技术、能指挥、会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在导师配备、师资选留、经费投入上给予倾斜,促进院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高 [1]。
二是要优化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院校要紧密跟踪当前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形势,优化研究生教学培训体系,在教学训练体系上由分工过细的教学体系向综合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教学体系转变,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向综合化、一体化方向发展,结合专业优势和专业特点,突出可行性和实用性;在培养目标上由技能型、实用人才向培养智能型、创新型人才转变 [1]。
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开展模拟训练。目前,院校应用型研究生的教学平台缺少部队综合性要素和实战化环境,与实战化训练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开发模拟训练系统,拓展训练空间,充实部队训练内容,使研究生院校教学与部队演练保持同步发展状态,增强时效性,提高实战化训练效果。
4.2. 结合部队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是充分利用部队岗位锻炼素质能力。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课堂搬到部队,依托部队任职岗位实习培养,以培养高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可按照“优化结构、完善设施、综合配套、提高效益”的建设思路,建立以“能力本位,岗位驱动”培训模式,充分利用部队现有教学人才和技术资源,组建各种专业技术、战术训练基地,实行“基地化”训练,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创造人才生长发展的有利条件,有效提高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使教、学、用三个环节有效地结合和统一,形成良性循环。
二是结合军事训练任务磨练实用技能。应用型研究生通过积极参与计划拟定、过程组织、任务实施、技术保障等环节,此时岗位应从操作技能岗位转移到高级岗位,也就是需要“专家”从事的岗位,由部队导师指导,主要是在遂行作战训练、装备保障等任务中,跟随部队导师学习经验、思考处理问题的力式,能够铸造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掌握突发情况下新技能、新战法的应用,培养应急、应变和实战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素养和岗位任职能力 [4] [5]。
4.3. 完善联教联训机制
联教联训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实现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军事理论与部队实践、教学课堂与未来战场的紧密衔接。通过联教联训,深度聚合院校、部队、科研机构中理论、人才、技术、装备等资源优势,有助于创新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直接作用于人才培养和院校与部队训练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人才与装备、技术与战术之间的有机结合,加速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实现部队战斗力整体提升 [6] [7]。
对于军事装备人才培养,结合大型复杂武器装备系统课堂教学、虚拟训练、综合演练、毕业考核等教学实施环节,从联教联训教学内容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联合保障、联合考核等四个方面展开,实现院校教学与部队训练有效衔接、有机整合,把军事院校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在联教联训环节要突出三个一致,即联调联试与实战需求相一致、联调联试与武器系统运用相一致、联调联试与程序优化相一致,从而保证武器系统联教联训教学活动满足未来作战对复合型军事装备人才的需求。
4.4. 构建交叉互动培养体系
着眼于形成多方位的育人合力,要逐步建立交叉互动的培养体系。采取部队、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办学培养研究生。要大力推行部队、科研单位、院校互派人员,异地培养锻炼,互取所长,共同提高,部队定期选派学历高、综合素质好的研究生进修,改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理论水平;从培养“指技合一”的人才考虑,技术院校研究生与指挥院校研究生互派学习培训;院校到科研单位跟研课题,掌握课题前沿。
开展岗位轮换锻炼,定期组织本专业、本部门、本系统的研究生进行岗位互换,在“一专”的基础上,培养“多面手”,导师到部队代职,通过了解部队需求,加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研究生也可以到一些机关代职,提高研究生协调、沟通能力。例如,我校区一直采用定期选拔研究生进入机关代职参谋,每两周轮换一个人,通过短期培训,既不耽误学业,也丰富了在校研究生的工作经历,提高岗位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