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语》中君子概念的界定
《论语》记载了先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中既有对社会、人生美好蓝图的描绘,又有人性与政治,道德、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的启发。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各朝各代为《论语》作注加疏者不胜枚举。本文主要选用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来展开后续对君子思想的分析。《论语》一共分为《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侑第三》等二十篇,每一篇下面又分为若干章。其中,清楚记录了“君子”一词的共有八十四章,出于孔子之口的共有六十二章。本文将着重从这六十二章入手,其余篇章为辅,探讨关于君子的道德品质与行为准则。
在《学而第一》篇中,“君子”一词首次出现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 (《学而》)杨注本在此处解释“君子”一词时说:“《论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这里是指‘有德者’” [1]。由此可见杨注本把《论语》中的“君子”分为两类人,一类是“有德者”,即品德高尚的人;一类是“有位者”,即士大夫统治者。在《学而第一》篇中他接着解释了“君子”一词。“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杨注本在此处解释到:“此处大概是指有德者” [1]。此外,在《宪问第十四》篇中解释了“君子”的含义。“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杨注本在此处解释到:“这个‘君子’‘小人’的含义不太清楚。‘君子’‘小人’若指有德者无德者而言,则第二句可以不说;看来,这里似乎是指在位者和老百姓而言” [1]。除以上三章中杨注本对“君子”一词有着清楚的解释以外,其余几十章并无明确的解释。由于我是以杨注本为主要参考对君子概念进行探讨,因此,我将采取他的解释对以下章节中的“君子”进行释义。
第一处是“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 (《学而》)这段话孔子谈到了君子应该要庄重,并且强调君子应重视忠信两种道德的修养,有了错误要及时改正。可见此处的“君子”应是指“有德者”。第二处是“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 (《里仁》)在这段话中孔子谈到了君子的为人处事离不开一样东西,那便是“仁”。仁对于君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此处的“君子”应是指“有德者”。第三处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 (《子罕》)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回答,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孔子这段话与唐诗《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类似,即使是陋室,但因为有品德高尚的人居住也不再显得简陋了。这里的“君子”应是指“有德者”。第四处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 (《颜渊》)在这里,孔子谈到了为政之道:要想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其关键在于统治者的作风。此处的“君子”应是指“有位者”。
以上只是选取了“君子”作为“有德者”与“有位者”的含义在《论语》中的一些具体的章节。我们知道,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变革,奴隶主贵族没落,地主阶级兴起,大国之间为了争霸,竭力吸引人才为自己所用,这就为有才能的下层平民进入上层社会提供了机会。从这时起,开始将“君子”的称谓使用于新兴地主知识分子。并且随着“礼”观念的兴起,君臣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才选拔从以血缘亲疏为主到以被选拔人的才能品格为主。所以,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君子”普遍是指“有德者”与“有位者”。因此,《论语译注》中“君子”的含义是指“有德者”与“有位者”是说得通的。
2. 《论语》中君子形象与小人形象的对比
君子是《论语》中推崇和称颂的对象。在孔子心中,拥有高尚道德的君子是尽善尽美的存在,小人往往用来与君子做对比。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的小人一词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与君子道德人格对立的小人,另一种是与统治阶级区别的老百姓。下文所探讨的则是与君子道德人格对立的小人。夏海先生曾说:“孔子关于君子的思考和论述,不仅是从概念来定义的,也不仅是从概念引申来判断的,而且还是从君子与小人的比较中来加以丰富和完善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君子形象,就必须把学习和理解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比较论述作为重要途径” [2]。下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君子形象与小人形象的对比,这些对比体现了两类人在道德品性、人生境界以及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对立,其蕴涵的道德意义十分丰富。
在义与利方面,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 (《里仁》)君子想问题做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这件事是否符合道德要求,而不会考虑是否有利可图;小人则相反,做事情只考虑是否有利可图,不管道德与否。不同的义利观造成了君子与小人在看待事物上的不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 (《里仁》)君子重视道德、法度,而小人则看重乡土、恩惠。不同的义利观也导致了君子与小人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 (《宪问》)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君子的人生追求是长进向上,小人则是沉沦向下。
在心胸方面,君子与小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 (《述而》)君子心地平坦宽广,无论顺境或是逆境,都能做到乐观豁达;小人的心胸是狭隘的,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总是怨天尤人、时常忧愁焦虑。由于君子与小人的心胸不同,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 (《颜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而小人则与之相反,见不得别人好,还千方百计阻挠别人的好事;见到别人不好则幸灾乐祸。不同的心胸也导致了君子和小人在用人上的不同表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1] (《子路》)在君子手下工作很容易,讨他的欢喜却难。君子通过衡量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在小人手下工作很难,讨他的欢喜却容易。但当他使用人的时候,则会百般挑剔,求全责备。不同的心胸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 (《子路》)君子心胸开阔,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安详舒泰,待人礼貌谦让又不盛气凌人;小人盛气凌人又充满自卑,不可能做到君子那般安详舒泰。
在和与同方面,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 (《子路》)这是说,君子能够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不会盲从附和。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与同,还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 (《为政》)君子看重道义,而不会因为暂时的利害相互勾结。小人则看重利害,会为了暂时的利害相互勾结在一起。此外,“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 (《卫灵公》)君子要求自己,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小人要求别人,遇到问题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不懂得反思自己。
综上所述,孔子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进一步丰富了君子的形象。这里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主要是从道德品性、为人处事这些方面来说的。造成君子与小人这些差别最主要的原因是德行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在《论语》中,不论是指有德者还是有位者,孔子对君子在德行上的要求都十分严苛。是以,君子也成为了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从而为我们的人生修养提供了参照。
3.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行为规范
孔子曾说过,在生活中像君子那般行事他还没有达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 (《述而》)可见,要成为君子其实是很困难的。但是,作为孔子所赞颂与推崇的人格,君子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在《论语》中,就有被孔子直接称为君子的人。他们是:子贱、子产、南宫适、蘧伯玉。通过孔子对他们的论述,可以使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君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第一处是“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 (《公冶长》)宓子贱在鲁国一个叫做单父的邑做官,他能够做到不出门也能把那个地方给治理好。从宓子贱治理单父这件事,也能体现出他是一个十分具有贤德的人。因此,孔子评价宓子贱是君子。第二处是“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 (《公冶长》)孔子评论子产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这是因为子产执政期间,正是晋国与楚国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由于郑国地处要冲,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受到尊敬,百姓得以安全生活。第三处是“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1] (《宪问》)被称为“孔门七十二贤”的南宫适,言语谨慎,崇尚道德,能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因此,孔子评价南宫适崇尚道德,是一位君子。第四处是“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1] (《卫灵公》)蘧伯玉为人勤于改过,能进能退。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政治清明就做官,政治黑暗就赋闲,能屈能伸,通权达变。
以上四位就是孔子在《论语》中直接称赞为君子的人,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治理单父的宓子贱、郑国贤相子产、鲁国孟僖子之子南宫适、卫国大夫蘧伯玉,他们不仅是“有德者”,同时也是“有位者”。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具有的四个方面的文化内涵:“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齐之以礼”的道德追求;“修身克己”的人格培养;“智且勇”的入世态度 [3]。通过上述关于君子的定义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对比,我们对君子这一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们学习君子思想,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君子的德行使自己不断向君子人格靠拢。根据君子所具备的这些文化内涵,可以总结出作为君子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首先,君子要崇仁。仁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一个范畴,君子应当把仁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 (《卫灵公》)君子为人处事离不开一样东西,那便是“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 (《里仁》)君子不会有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即便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离开仁。其次,君子要讲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 (《里仁》)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思考是否合乎公平、道义。“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 (《季氏》)这九思都是符合君子的品格的,最后讲到义,要思考获得的是否合乎道义,所谓取之有道。君子的言语和行为都要讲义。最后,君子要遵礼。礼是指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生活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 (《颜渊》)这是说不符合礼的事情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做。遵礼是对君子的重要规定。“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 (《雍也》)君子需要用礼来约束自己,那样才不至于会离经叛道。
4. 结语
通过《论语》中的记载可知,孔子对于君子的期望是希望其为国为民都有所作为。因此,君子应该有更为饱满的内涵,是一个人格化更高更丰满厚重的形象。这样一个崭新的君子形象,对于人们思想的转变、意识形态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推进作用,给予了人们更多鞭策的力量,树立了目标和榜样。作为孔子所称颂与推崇的理想人格,君子往往兼具“德”、“位”两种要素。当然,并不是说所谓君子就一定要“有位”,君子所该具备的最重要的因素还应该是仁。造成“君子”与“小人”这些差别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德行的不同。君子往往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他们是理想社会的建设者。君子人格不论是对于当时“礼崩乐坏”的古代社会的改变还是对于当今社会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君子“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齐之以礼”的道德追求、“修身克己”的人格培养、“智且勇”的入世态度都具有值得我们借鉴并学习的方面。如今,之所以深入探讨君子思想,也是为了能有效合理地利用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思想财富,从而对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深入研究分析君子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