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要会议精神强调了在构建我国特色文化事业时一定要坚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全面贯彻和执行具有文化引领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推动我国具有特色且具有先进性的文化体制能够向好发展,可以进一步创造具有凝聚力的中国精神,发挥中国文化价值,帮助整个国家舍社会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保障性效用。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就一定要从小处、从点滴落实好核心价值观,使其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融入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内经济市场更加具有活力,社会各项现代化事业也在有序推进,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需要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共同度过社会急剧转型的关键期,目前我国基层治理的结构、社会组织的表现以及公共利益格局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公民对于利益的追求和对发展的理念也发生了转变,慢慢呈现出了多元化、差异化特色,不少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情绪不稳、戾气怨气时有出现。如何更有效化解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理顺民众情绪、舒解民众怨气戾气、提升民众的精气神及文明素养,让社会可以保持活力满满的同时又能有序发展,这成为党在领导全国上下开展基层治理工作时所必须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社会问题实质上就是文化问题,处理基层社会问题就需要从文化视角切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优秀文化制度的关键构成,要融入基层民众的日常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以春风化雨的形式和方法,将党带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意愿外化为基层民众的实际行动,使基层民众能够感到核心价值观可亲可信可敬,无疑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较好工作思路和方法。这一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成为了完善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需要,也成为了高效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需要。
2.1.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是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 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重要举措
我国社会制度的关键特征就在于党的领导,这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想要发挥党的领导优越性,就一定要在国家与社会治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有效落实党的领导,特别在基层治理上,因为基层与人民群众生活联系最为密切,这是党执政基础的关键,整个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是基层,工作重点和难点也在基层 [2],党一切工作都离不开基层的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民生的构建也不能脱离基层矛盾与问题的处理,一定要将基层治理工作视为国家发展的固本之策,不能产生松懈心理 [3]。如果基础不牢固,那么国家结构就会松散 [4]。
搞好基层社会治理,必须有新思路。随着我国社会变革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深化,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从“单位化”转向“社会化”,公民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自身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特色,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凸显,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势必难以为继。这就要求创新基层工作思路,由管理社会向治理社会转变。习总书记曾提到,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这两个概念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差距,不过其根本内涵却大相径庭,社会治理是一个展现出系统性、依法性、根源性和综合性的治理工作 [5]。想要良好地完成社会治理工作,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地结合到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当中,就会让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想受到正确的导向引领,才能更好地唱好主旋律,让主流意识形态对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想与舆论发挥引领作用和整合作用,这样就能够壮大正能量,极大地激发基层民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我国社会制度所含有的时代力量、凝聚力量也会持续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就能够搞得更好,基层百姓的民生生活可以更丰富更美好,基层幸福指数也会上升到另一高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够得到基层人民的极大拥护。党领导全国各界力量共同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事业,想要获得民族的复兴就必须把握好人民这一个根基,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才能够获得长盛的发展,是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基层社会治理就顺利推进、基层民众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的过程,正是在此过程中,党的领导在国家治理的最基础环节得到了更有效地落实。
2.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是构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体系的需要
实现我国先进文化制度的繁荣发展,就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具有领导性的政治思想。我国自十八大以来,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意识形态中的指导作用,让其世界观与方法论可以得到真正地落实,从而研制出一套能够深入人心的政治理论成果。与此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效用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境,特别是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往往容易出现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标签化的难题;还并未彻底建立起一套运用党的中国化理论成果来感化百姓、武装全党的理论教育机制;在灵活适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处理基层治理实际问题时还不具备较深刻的功力与水平;还没有找出克服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等弊端问题的方法,等等。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大力气解决社会基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紧密融入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处理社会治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紧密融合核心价值观,一定不能脱离“三个倡导”的理论指引,同时也不能够脱离国家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目标,坚持学习和落实马克思主义,让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可以落地生根;在现实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可以简简单单运用强制打压和管控的治理手段,一定要注重灵活使用柔性手段,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社会治理,坚持刚性和柔性、治身和治心相统一,注重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如此一来,也能够让基层治理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让隐患风险得到整治,而且还能够铸牢基层民众的精神支柱,有效克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发展和繁荣我国具有特色的先进文化体制所需。
2.3.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发展已经步入新时代,国内和国外的政治局势与发展形势都处于瞬息万变之中。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的感召力、引领力位居国际前列,在国际社会上越来越凸显出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的重要性,得到了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与称赞。不过很多国家与反华势力见不得中国的强盛与崛起,在中国发展路途中不停地使用不当手段来丑化和污蔑中国社会制度,意图激化国际矛盾,制造各类事端,让中国与国际走向对立对抗的局面。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深化过程中不断地对所面临的利益格局、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社会公众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越发地多元化,在社会思想和社会舆论中同时存在着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消极文化和积极文化,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挑战,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在适应新环境、应对新问题时发挥其指导作用,总而言之,这都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有所欠缺,国家软实力略有不足。因此,在广泛提升中国影响力、话语权方面,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提升我国话语权、增强国家软实力,一定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够借助合适的方式让核心价值观更好融入到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中。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时刻牢记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只要政绩,不要环境、稳定与情怀至上的感性管理风格,而是要树立起大局意识,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角度出发,认真开展到党建工作 [6],如此一来才可以灵活运用柔性手段让全党乃至全体公民在潜移默化之中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确保其可以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才能让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与国内意识形态斗争之中树立起自信心和勇气,以孔武有力的力量积极对抗各类消极舆论斗争,在国际舞台上掌握话语权,让中国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改革理念、建设经验、感人故事传播开来,来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夯实基础,以更好的集体面貌来打造文化强国。
2.4.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是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需要
无容置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行政手段、法律手段都是专门性较高、权威性较强、能动性急较大的治理手段,能够及时有效地抑制基层社会冲突激化、缓和基层问题、增强基层社会发展活力、理顺社会发展秩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市场的扩大化,我国的社会结构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价值取向和思想理论都是多元的,利益关系呈现多样化,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更多挑战,传统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远远不能解决由于形势的新发展所带来的所有问题,一定要时刻坚持系统化、合法化、根本化和综合化的治理手段,唯如此,方能更好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则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一招。我国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实际国情与文化根基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价值取向和经验法则,在这套价值观中饱含着很多处理现代化社会治理中会遇到的难题,饱含着很多治国理政的价值智慧和实际治理工作的经验技巧。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若不注重提升公民的整体素质、增强自律意识,那么就会变成就事论事的低效治理活动,其所创造的治理成果与效果就不会达到预期。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良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务必坚持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先进文化,发挥文化及伦理道德潜移默化的价值作用,即能使社会主旋律、正能量、正气及美德义行善举得到极大弘扬,良好社会秩序即能得以维护和保持,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也会因此得到高度提升。
在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紧密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务必要充分发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所饱含的优秀价值理念、人文关怀与道德品质,让广大群众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优秀道德理念与要求能够予以认可,并自觉遵守规则体系的要求,让道德规范可以与村规民约融合在一起,努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合理协调核心价值观、国家法律规范,与社会精神文件建设同进步。这种得到基层民众普遍认同、温暖民心、吻合民情的基层社会治理,一定能够会为广大基层民众所真心尊崇和遵从。能够为广大基层民众所真心尊崇和遵从的社会治理,这样的治理活动具备着高效的运作效能,因为只有把握住人民的力量,才能够创造新的历史 [7]。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密切融合到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活动中的成因在于它们有共同的目标指向,都是为了推动民族伟大复兴。
不管是国家角度的核心价值观还是社会角度的价值观念,抑或是公民个人角度的价值取向,想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核心价值观,其目的都在于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为国家和群众团结共进的美好期望提供理论基础,推动公民个人的精神文明素质,带动社会风气向好,其根本目标都是实现我国伟大事业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价值力量和文化凝聚力。
强化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也是我们执政党不断适应新形势、接受社会主要矛盾更迭以及人民对生活的期望变化所需要把控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不断优化和完善我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基础一环。强化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机制,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争取早日建成平安中国,不断地激发出治理新动能,凝聚起民心、温暖好人心、实现万众一心,为中国梦的完成提供群众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又一原因在于,它们有共同的实践主体,即都是人民群众。
从核心价值观本身出发,培育活动与践行活动是社会公众需要一起承担的责任活动主体是人民 [8]。不仅要在国民教育工作中紧密结合核心价值观,在经济市场的建设与社会治理工作中也同样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不断强化宣教活动,大力推动实践开展,优化组织领导,重视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从这一层面上看,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务必坚持人本主义,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关心群众的公共利益需求与生活期望,帮助人民获得全面发展 [9]。全面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和践行活动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并且也是一个具有潜移默化属性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唯有保障广大人民的主体地位,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思想的共鸣点,要将此视作发展契机,结合全民教育工作、宣传工作、实践活动、理论探究等多个方面的工作认真发扬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这样才可以鼓励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认知,才可以让培育活动是践行活动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执政是为了广大群众,执政也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要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任何工作的开展都不能脱离群众,这也是中国在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工作中所表露出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可以带领全国上下协力获得无数的胜利、攻克无数的难关、取得无数的成绩,为世界发展提供源源动力,创造出一个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奇迹,我们的民族能够从积贫积弱迈步到而今的飞跃,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要坚持一切执政工作脱离不开群众,坚持为群众的利益开展基层治理,在任何事业的创建与发展脉络中保持与广大人民的密切联系,避免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发生,借助制度的完善来确保广大群众可以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占据主体位置,让民意的汇总与凝聚可以贯穿在所有民生改善和治国理政的事业之中,不偏离群众路线,要信任人民、依靠人民、引导人民。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时我国治理体系中的关键构成,需要不断优化和健全社会制度,在开展治理工作时务必要紧紧依靠群众,一旦出现脱离情况,基层社会治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只有进一步充分发挥我们党始终为了人民,要始终相信人民的力量,发挥人民的主体精神,下潜到基层,深入到人民之中,将服务好人民为己任,让广大群众能够围绕在执政党周围,协力处理好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个难题,把基层社会治理好,这样才可以让社会不断进步,让中国梦早日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另一原因在于,二者的推进方式一致。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与践行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也是基层治理工作的核心所在,这是一项极具复杂性、艰难性的长期工程,一定要在党强有力的统一带领下科学开展,科学谋划,不断深入制度和措施的顶层设计,增强组织力和领导力,认真调度社会各界力量和资源,通过宣传示范、教育领导的方法达到统一性,综合利用行政手段、制度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与践行工作以及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都一定要牢牢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要坚决以各个指导思想作为本质的理论引领,任何工作任何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的开展都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的社会制度以及伟大复兴中国梦,要牢牢地将引导公众舆论的话语权掌握在执政党手中,不断强壮主旋律与主流声音,发扬社会正气。不论是践行核心价值观还是开展社会治理,都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使人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使人们认识到,核心价值观的宣扬、基层社会的治理工作是人人有责、人人有份的,谁也不能够置身于外。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激发出每一个社会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培育优秀的价值观念。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与践行工作以及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都需要强化实践养成,要让所付出的都能够得到有效汇报。在开展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与践行工作以及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时,要使基层民众通过观察他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养成对外界环境比较敏锐的感知性,从而能够自觉开展、主动参与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与践行工作以及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要让广大群众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得到实在的价值检验与认证,从而在内心进一步强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和主动性。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与践行工作以及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需要有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主体、领导力量需要政策法规予以规定,对其实际推进,需要政策法规予以保障,推进的程序、形式与手段,要通过行政规章的模式来进行规制,也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与践行工作以及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的基本要求都需要行政手段、制度手段与法律手段来制约。也是考虑到行政手段、制度手段、法律手段的制约保障,才能够让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与践行工作以及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之间产生共通点,让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发展和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在各个领域的工作中能够同步寻求发展基于,达到互融互通、内外统一、彼此协调,而不是各自为阵、各行其是,更不是相背而行。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优化路径
4.1. 始终以党的坚强领导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会议精神传达出了我国社会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其中最显著的优点就在于我们国家始终坚持党强有力的集中领导,也贯彻党的科学理论,确保政治理论和实践层次上的双重稳定,让国家发展能够始终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10]。要推动核心价值观快速融进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首当其冲就是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大海航行靠舵手。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不断凸显,政府要求、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交织,多元治理主体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千头万绪,让核心价值观快速融进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是可以充分处理矛盾、平衡各方需求的重要途径,这其中,抓好党的领导是核心,中国共产党就是大海航行中的一盏灯塔,是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的。对于农村治理而言,做好基层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是核心,农村这样,其他基层同样如此。
所以,在让核心价值观快速融进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一定要始终坚守住党的领导权威和集中统一原则,务必要在政治思想上、行动上坚持同党中央站在同一个阵线上、同一个高度上,这样可能万众一心、共克艰难。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集中领导能够直观地影响到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所发挥的影响力,直观地影响到最终的工作成效。必须牢牢抓住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凸显出执政党的领导权威和引领价值,持续优化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能力、组织水平,持续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统一性和系统性;一定要坚持将基层党建工作作为顽强的战斗堡垒,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域的引领力、思想领域的引领力、组织领域的引领力,加快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的速度,提升质效水平。
4.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塑基层社会治理价值目标
治国力争的核心就是基层治理。长久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执政核心放置于基层,这也是执政工作的重点区域,做好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有助于推动民生和谐、社会进步。目前,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也进入了决战决胜时期,对于基层来说,深化改革、精准扶贫所应对的社会难题具有很多复杂性。在此背景下,传统那种简单的、整齐划一的、依靠单一主体管理的旧有模式很难应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许多状况、问题及需求。形势的发展要求必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牢牢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重新建构符合现代化需求的治理目标,无疑是方式创新的一种较好选项。
要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激发起市场经济的活力。只有经济基础建设好了,上层建筑才会更稳固,基层经济水准会直观地影响到基层社会治理的熊爱国,也会影响到基层治理的基础条件。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位次较高,对其他价值理念也产生着引领价值,富强也是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期望,是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也是优化现代化基层治理条件的有效手段。所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必须防止和克服抓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两张皮”现象,大力提升基层治理工作的服务导向和理念认知,提升服务能力,始终扭住基层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通过服务创收、资金注入、培育特色产业、规范资金管理等途径来高效提升基层经济活力、创造基层收入,为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等治理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不断地优化和完善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的全新格局。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在于追求民主,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精神。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焕发活力的基础,是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目标的前提。一定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防止一元化的管理僵局出现,积极推动形成多元化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大力培育能够紧密联结基层民众利益、更好服务基层民众、具有高效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基层多元治理主体。通过采取服务购买、资金资助等方式,有力支持基层多元治理主体积极参与基层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从而使基层不同治理主体各自发挥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独特治理功能,实现政府治理与基层民众自治的良性互动。
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提升基层民主的价值感,需要进一步培育基层民众社会治理的主体意识。党和政府基层组织要坚持以维护基层民众利益为中心,视基层民众需求为发展需求,要贯彻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认知,转变社会管理的传统思维方式,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践行等方式,使基层民众进一步增强主体地位的自觉性、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全力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宽基层治理渠道。党和政府基层组织要以民情恳谈、民主协商等多元化方式,充分汇聚民情、搜集民意,制定好基层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要积极支持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参与村规民约的监督执行、公共管理事务和基层项目建设等活动的民主评议环节与评审环节,使基层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进一步畅通和拓展。
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全面打造由党集中领导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机制。不断优化基层民主自治,积极为基层民众提供利益诉求表达的制度渠道,大力培养基层民众的民主话语表达意识。要让广大人民意识到,是要事关群众利益,那么就一定要在群众内部做好商议和研讨,如果缺少了商量或者商量程度不够,那么是很难协调好利益平衡。而在群众内部做好商议和研讨工作的本质就是一种广纳民意、广汇民智的过程,能够让社会思想凝聚在一起,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最终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在我们当前的社会制度之下,就一定要做好人民的商议工作,寻找到社会意愿的最大公约数,这就是所谓的民主 [11]。
要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法律法规的各项学习和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基层民众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意识及法治意识。广泛利用宣传栏、互联网平台来宣传法律、普及法律,让广大人民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方便快捷地学习和了解到与自身生活与工作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多元化的普法工作和司法教育实践让群众们深切认识到,不管是何种社会组织、不管是何人都需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不能超越法律权限开展活动,要严格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所要求的义务,不得寻求超脱法律约束的特权。一旦出现了违宪或者违法的行为,都要严肃处理、严格追究,不能让法律的权威性被恶意削弱 [12]。
要整合基层社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将自治、行政、法治、德治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支持德高望重的新乡贤参与基层事务处理,引导基层民众自觉运用融法情理于一体的有效方式参与基层社会事务管理,为良好的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提供有力基础。
4.3.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激励保障机制
第一,要从立法层面上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法律手段能够确保核心价值观可以有序、高效地融合到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其长远性、系统性、稳定性具有显著的制约优势。全面依法治国就必须保证执政党能够在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做到带头守法 [13]。伴随着深化改革,我国已形成规范较为全面、内容较为完整、结构较为合理的法律制度,这为依法治理提供了强有力法律依据,并且也发挥了关键效用。不过当前的法律体系包含了层面并未深入设计到精神文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及具体实施细则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
要始终坚持不偏离核心价值观的视域,力求寻找到更加高效的立法手段、修法手段和法律废止与解释手段,要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转换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律概念、法律语言,进而形成内涵精确的法律规则与制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国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主旨;要注重调研和分析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精神文明水平,正确把握适合于基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标准,合理设置适合于基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尺度,同时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评价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对基层社会治理进行评判和检验。
要充分发挥权力机关在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的立法工作上要发挥导向价值,树立起立法部门的权威性,提升法律层级,减少行政化色彩。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坚持保护和管制的辩证统一,强化保护基层民众合法权利这一立法宗旨。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立法的顶层设计,强化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立法协调,健全完善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立法的审查和备案制度,确保与此相关的立法内容的统一性与协调性。要适应网络迅速发展要求,把握网络发展未来趋势,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网络立法的前瞻性,克服立法滞后性问题。只有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充分明确政府与普通民众在此过程中的权利和责任,才能在法治环境下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其次,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评价考核机制。要使基层党政工作人员的晋升、进修培训和薪资待遇等都与是否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业绩挂钩,以此激发基层党政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机制,首先,一定要牢牢守住实事求是原则。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进治理工作的开展和价值观的弘扬,要时刻观察基层的社会风气有没有得到净化、社会文明风尚水平是否提升、社会治安状况是否良好、经济发展水平是否提高、人民是否安居乐业等方面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考评机制。其次,要坚持质与量辩证统一的全面性原则。可以从基层党政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果、真实的工作量等层面来衡量工作成效,一方面要注重“量”(跑了多远路,干了多少活、接触了多少人),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质”(任务的艰辛程度、项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再次,要坚持民主性原则。要积极采纳基层党政工作人员和广大基层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都参与到考核工作中,因为他们最熟悉基层工作。考核结果要及时公布,基层党政工作人员籍此既能获得合理化建议又可以提出有效上诉;考核结果还要合理利用,以此达到激励效果、起到激励作用。
再次,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人财物支持机制。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快融入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在财政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力解决基层党政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离任待遇及各项社会保险等问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后勤保障,让坚守基层的党政工作人员“有甜头”。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基层编制数量,对愿意支持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青年才干们可以得到优渥的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与此同时也要确立双向的基层交流制度,可以确保基层的党员干部们时刻保持着工作干劲。要在民主、公平、公开、竞争、择优基础上,需要强调党员干部的选拔与任用制度,让制度可以倾向于基层,让一些水平高、有干劲、一心为民、能够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基层干部脱颖而出,让坚守基层的党政工作人员“有奔头”。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节日文化中融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7AHJ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