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挖掘出来,并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课堂参与的愿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1]。“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是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点,引入学生周围真实的生活案例,与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案例中学习、领悟并内化学科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外化于生活实践,如此循环反复从而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2. “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2.1. 有助于落实新课改理念
新课改强调“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理念。然而,新课改理念与“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共通性。首先,生活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特点之一 [2]。所谓生活性,强调教学设计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使学生在富有生活氛围的课堂中探索学习课程知识,并将知识外化于生活实践。总而言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贯穿“生活”这条主线。其次,“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强调主体性 [3]。所谓主体性即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而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发挥主体性作用。最后,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又一重要特性( [4], p. 8)。强调教师设置“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激发其从实践和探究中探索学习知识。显而易见,“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所具备的特点和要求都与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基本相一致,所以说,“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有助于落实新课改理念。
2.2. 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
“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注重主体性和实践性( [4], p. 7-8)。一是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鼓励学生通过个人实践内化和运用知识。课堂教学一旦起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学生更深有同感,易于激发学生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来。二是教师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与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和领悟“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因此,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热情增加,有助于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探究课程知识的实践能力。可见,“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更易于学生学习和把握知识,且学生更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其对课堂的兴趣,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
2.3. 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发展。而“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课堂中,一方面,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挖掘和整合各式各样生活素材,让学生从其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和掌握道德理论和法治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提高德育实效。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是把教科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的直接体验建立联系,使学生在体验熟悉的生活实践中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学习氛围中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知识。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智”方面的发展。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实现课程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结,拉近课程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的距离,帮助学生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 右江区M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实习课堂观察,发现右江区M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
3.1. 生活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访谈显示,右江区M中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课程任务繁重,较为顾及完成教学任务,仍不太注重生活化教学。二是生活化教学仅多运用于“道德与法治”公开课。三是教师对生活化教学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生活化教学即为教科书与生活案例的简单结合。比如,一方面教师所选的生活案例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即未能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引用生活例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并不注重使用多种方法开展生活化教学,而仍注重理论灌输。四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缺乏专门指导,效果不佳,且具体的“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实践较少。由此可见,教师未能真正落实好生活化教学,即为对生活化教学不够重视。
3.2. 生活化教学的方法相对单一
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方法是需要在生活化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都可运用于生活化教学课堂当中。在与右江区M中学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课堂仍然是固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产生反感情绪。但是,教师认为,讲授法能够及时恰当地完成课程任务,为后续考试做好准备。根据调查,右江区M中学大多数教师通常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即“师讲生听”的传统教学,可见其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
3.3. 生活化教学的内容不够贴近学生
关于“您是如何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的调查,三位教师认为偶尔引用教材中个别生活案例即是生活化教学。两位教师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选取生活案例来设计教学内容。由此看出,右江区M中学教师并未能很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来设计教学内容,即选取的生活案例不够贴近学生,因此生活化教学的内容才会不够贴近学生。具体表现为:以八年级《服务社会》为例,教师直接照搬课本“小交警指挥交通”、“纪念馆当志愿讲解员”案例进行课堂导入,并设问“你是否参加过类似活动?谈谈你的感受。”紧接着学生的一致回应都是没参加过,说明学生对此类活动并不熟悉,疏离学生的生活,更谈不上感受。
3.4. 生活化教学的资源相对欠缺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右江区M中学存在“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资源相对欠缺。“你认为‘道德和法治’课教学资源存在欠缺吗”,57位学生认为存在,占比27.94%,其余147位学生认为确实存在,占比72.06%。说明部分教师未能积极利用多样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所以在学生眼里显得不够丰富,存在欠缺。同时,在访谈中,两位教师表示,教材是主要使用的教学资源,其他教学资源尚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以课堂教学为主,几乎没有课外实践。两位教师称对学生缺乏全面的了解,难以充分挖掘、利用其他教学资源。比如通常照搬网络课件资源。有的教师则谈到,开展生活化教学需要组建和培养专门的教师队伍,但是目前我校是不存在的。综上所述,右江区M中学缺乏生活化教学的资源,具体表现在:教师使用单一教材资源、课堂教学缺乏课外实践、对网络课件资源缺乏整合利用,以及缺乏专门的生活化教学师资队伍。
4. 右江区M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右江区M中学教师对生活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导致其不够重视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具体体现在:一是教师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道德与法治”课上仍是注重理论传授。教师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并不太注重落实生活化教学观念,更谈不上对生活化教学的有进一步思考和运用。二是由于部分教师认为生活化教学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影响课程教学进程,且对学生关注和了解不够,使“道德法治”课生活化教学趋向形式化 [5]。三是认为“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便是简单把理论知识与生活相联结。教师对生活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模棱两可,思想上未能树立和落实生活化教学观念,行动上落实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仍较少,以致出现对生活化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
4.2. 教学方法局限于传统的讲授法
一方面,由于右江区M中学教师的课程任务繁重,学时安排紧凑,即使他们知道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但为了及时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仍又坚持传统的单一的讲授法,从而导致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方法相对单一的现象。另一方面,传统的讲授法也“讲”的不尽人意,表现为右江区M中学教师注重传授理论,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课堂效果也随之下降。由于右江区M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低,加之教师对课本上的知识框架和教学实践活动缺乏深入的了解,课堂上无法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调整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方式方法相对单一。
4.3. 对学情的认识不够
右江区M中学教师对学生的学情认识不够,导致其设计的生活化教学的内容不够贴近学生。一方面,教师未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生活特点去设计教学内容。具体表现在:教师设计生活化教学的内容,会出现脱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的现象,拉开了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另一方面,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有时无法保证时间和精力,迫使其未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生活化教学的内容。归根结底,教师缺乏对学生学情的深入认识与分析,从而导致生活化教学的内容不够贴近学生。
4.4. 对生活化教学的资源挖掘不够
开展生活化教学要善于运用多种生活案例、图片、课件等教学资源,才能更好达到生活化教学实效。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右江区M中学大多数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资源挖掘不够,体现在局限于运用教材资源,很少去挖掘其他资源,例如网络资源。即使引用网上资源,也只是照搬,未能很好地联系学生生活经历。教师重复利用单一的教材资源,内容重复率过高,如此循环反复,影响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长此以往,导致生活化教学的资源相对欠缺,都源于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资源挖掘不够。
5. 提高右江区M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效果的对策
5.1. 提高教师对生活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右江区M中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并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积极践行“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其次,右江区M中学教师应主动学习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理论,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杜威生活教育论等,深化对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内涵及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高对生活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最后,学校及相关部门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第一,学校明文规定教师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第二,开设相关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生活化教学的相关技能。第三,举办相关的公开课、赛课等活动,完善生活化教学相关竞争和奖励机制,并将生活化教学纳入教学评价和评优考评标准之中 [6]。
5.2. 运用多种方法开展生活化教学
为了更好地达到生活化教学实效,右江区M中学应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多种方法开展生活化教学。如:
5.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的实例,通过案例分析,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更贴近学生实际,同时有助于锻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八年级《维护秩序》为例,右江区M中学教师选取如“每周升旗活动”“过马路一停二看三通过”等例子,让学生思考以上案例体现出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从而进一步领悟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5.2.2. 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成若干小组,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并得出课本知识的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但需注意讨论的前提是问题具有可操作性,且教师要适当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并对其进行评价。以八年级《责任与角色》为例,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在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你要负什么责任?”在课堂讨论中,右江区M中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学校、社会和国家三个不同层面去思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扮演什么角色,应负起什么责任。
5.3. 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生活化教学的内容
5.3.1. 依据学生的兴趣设计生活化教学的内容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甄选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且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教学的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工作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右江区M中学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从日常各方面了解学生的生活,发现学生的兴趣。在深入把握基本学情的情况下,积累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并将其应用到课堂上,使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探索学习理论知识。例如,学生喜欢看短视频,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收集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并与课本知识有密切联系的视频开展教学。
5.3.2. 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生活化教学的内容
初中学生的认知尚未成熟,且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亦各不相同。由此,右江区M中学教师应该主动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的逻辑关系,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选择学生经常会遇到的社会热点问题、生活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贴近生活。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差异,右江区M中学教师应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互联网选取学生易于学习理解的生活化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浅显的课堂氛围中得到相关知识的升华,更易于达到生活化教学所应达到的效果。
5.4. 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开展生活化教学
右江区M中学教师应积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使“道德和法治”课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提高生活化教学实效。
5.4.1. 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
一方面,右江区M中学教师主动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资源,如日常小事,后期适可运用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右江区M中学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搜集、分类整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的生活素材,例如视频、图片等,运用到合适的教学情境中,不仅能丰富课程内容,学生也能在课堂上学习到更为全面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以八年级《关爱他人》为例,教师不一定非得局限课本中的案例,可以利用如“学生生病时,同学、老师及家人的问候”、“同学互相帮忙捡起掉落的笔”等生活小事都可用作生活素材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5.4.2. 利用本土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
每个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本土教学资源,而学生对本土特色资源了解和掌握较多。所以,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课堂中,可以选择和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富有本土地方色彩的教学资源作为问题设计和讨论的背景材料。右江区M中学教师要紧抓红城百色的地方特色,利用好红色资源。以七年级《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黄文秀先进事迹馆”,通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其更深入了解黄文秀的先进事迹,感受生命的价值,并积极引导学生坚持弘扬“文秀精神”。而将地方特色的生活材料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相当于实现理论与现实的高度契合( [7], p. 26)。
5.4.3. 利用符合国家方针政策的教学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右江区M中学教师可以将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热点问题与课程知识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和调动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内外政策,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深度和广度。以九年级《建设美丽中国》为例,教师根据我国的方针政策,如“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实现课程知识与时政方针实现有机结合,这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时政方针、学习和把握课程知识,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和培养其家国情怀( [7], p. 26)。
6. 结束语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右江区M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存在四个主要问题:生活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生活化教学的方法相对单一,生活化教学的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化教学的资源相对欠缺,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改善右江区M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有所帮助。
基金项目
新一轮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