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地区越医文化的教育价值挖掘研究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Yue Medical Culture in Shaoxing
DOI:10.12677/ASS.2022.117394,PDF,HTML,XML,下载: 404浏览: 4,073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白晓龙*,周洁茹,金孔军#,姚祝琴,程雨玄,丁家欣: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越医越医精神教育价值Yue DoctorsYue Medical SpiritEducational Value
摘要:越医文化源远流长,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对当前医学教育具有借鉴作用。越医优秀的临证思想和行为品质对当前医德教育形成了教育启示。有利于培育医学生的“仁术兼修”的学习品质。本研究提炼了越医文化中广博仁爱、仁心仁术的医学品德,兹求不倦、推陈出新的学习方法,知行合一、求真务实的医学态度,医易同源,平衡和谐的医学思想;其有利于丰富医学教育内容,创新医德教育方法,使越医文化更好地发挥当代教育价值。
Abstract:Yue Medical Culture has a distant origin and a long development. Its educational value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current medical education. The excellent clinical ideology and behavior quality of Yue medicine have formed Education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current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It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the learning quality of “benevolence and skill” for medic. This study refines the medical morality of extensive benevolence, kindness and benevolence in the Yue Medical Culture, and seeks tireless learning methods,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he realistic and pragmatic medical attitude, Medicine and Changes sharing the same origin and the medical thought of balance and harmony. It is beneficial to enrich the contents of medical education, innovate the methods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and make the Yue medical culture better play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value.
文章引用:白晓龙, 周洁茹, 金孔军, 姚祝琴, 程雨玄, 丁家欣. 绍兴地区越医文化的教育价值挖掘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7): 2884-288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7394

1. 越医文化的优秀内容

1.1. 广博仁爱、仁心仁术的医学品德

明代越医戴思恭,悬壶济世,救厄无数。其早年在民间传医论道,将其所学得的丹溪学术思想及历代医家理论广为传播。入朝后医术日益精进,为文武百官排忧去病,以“仁义”名震朝野。据《仁义赞》记载:太医院使金华戴公,以硕学奇术早事孝陵,特受知遇,尝谓曰:“汝读书有仁义,在医流中非他臣比也。”圣上对其评价:善“读书”、怀“仁义”。为医界楷模 [1]。

章楠,清末温病学家,在杂病的辩证论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其提出学医“譬如春雨山溪骤涨,行人越趄,以数竹竿,急为作筏,尽心力救人”,指出行医就是以自身为竹筏,尽力救溺入病海者。章楠的学医初心朴实,他认为博爱、仁德的前提便是“尽吾心力”。其目的与名医张仲景提出的“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养全”相同。何廉臣是民国时期杰出越医,其在疫病流行之时,联络同仁,开展义诊,施医施药,彰显仁爱。当时绍兴界设有高价快签给富人行便之用,平民却无处可医。何廉臣为行众人之便,在其诊所不设快签,遇病贫者常出资相助。同时期的裘吉生先生也注重医德的培养,曾言:“医师不良,人多夭折。然不良二字,关于学术者半,关于道德者亦半。”他强调医德首重,提出医生要有济天下苍生的品格。也曾手订行医“十德”来规范医生的一言一行,使行医的风气得到了端正 [2]。

1.2. 兹求不倦、推陈出新的学习方法

越医学者坚持师不泥古的理念,在学习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理念和实际创新。越医特别讲究对症下药,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并且施治手法不名一格,通常具备“轻、灵、透、活”的特点。同时越医注重实践,主张通过实践来探索真理,有强烈的质疑精神。清末越医章楠专门写了《医门棒喝》,来抨击改正古代医学典籍中的错误。章楠还认为学医的方法是“追源溯因,知其理之所归”。当“舍其短而用其长,随时取益,变化无方而理无不合矣”(《初集·卷一·自序》) [3]。其要义便是探赜索隐,兹求不倦,即不断的探究文字背后的真理,总结整理,日拱一卒,自省自察,研究新方法。

当代越医沈钦荣认为:“越医的发展,基于传承,更在于创新。”在临床上,沈钦荣巧借他山之石,集思广益,将“三六九”伤科、顾氏伤科融入到现代骨伤科技术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诊疗方法,他创制了“灵仙痛消散”治疗腰腿痛,应用越医张景岳名方“五福饮”,采用“五脏同补法”改善病人体质,从而防治膝骨关节炎,成效初显;在经方活用上,沈钦荣不断探索,用妇科经典名方桂枝茯苓丸,局部消肿;在学习研究古代医家祛瘀接骨说、补肾接骨说的基础上,他提出“健脾接骨说”,化裁参苓白术散后用于骨折病人,这样可以加速骨折后骨头愈合的速度;针对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问题,沈钦荣还自创屈肘130˚绷带悬吊外固定法。

1.3. 知行合一、求真务实的医学态度

在绍医的经学流派中,明代越医马莳认为“实习者习医学之第一要义,不可不究心熟玩也”。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内经》进行完善的注释,特别在腧穴学和刺灸学方面,将《灵枢》分为九卷八十一篇,并绘制了经络腧穴的图解,指出“凡《内经》全书之经络,皆自此而推之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马莳注释的《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水平很高 [4]。后有清代著名伤寒学家俞根初博采众长,他提出的辨证感证理论源于临诊实践,遵经而参众家之长 [5],以谦逊、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临证实务的经验,终撰成《通俗伤寒论》。近代名医裘吉生,在中西医文化交融时,并无拘泥于古籍,而大力提倡中西交融,各取所长。批评中西医对立的说法,探讨中西医学的优缺点并做到真正中西医学的融合 [4]。正是知行合一、务实精神的传承,文本和临床的逐渐融合,最终促成了中医学的跨越式发展。

1.4. 医易同源,平衡和谐的医学思想

张景岳为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创始者,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进步和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完善了气一元论和阳不足论,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火命门说。运用补必兼温的用补特色,形成了以温补为主的思想体系。曾最早提出:“《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日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其指出的“医易同源”是指医理和易理都强调阴阳的变化,以变化为源。其阴阳一分为二、体用一源的辩证观,是越医文化和谐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行医过程中,清代越医俞根初就运用此和谐的思想提出了寒温一统观点。指出“伤寒,外感百病之总名也”(《通俗伤寒论·伤寒要义》) [5]。

2. 越医文化的教育价值

2.1. 胸怀仁心,仁行仁术

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尚的传统美德,是优秀医生必须具备的品质,而道德素质则是培养医学生优良职业素养的基础。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更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其自我长期发展。章楠、何廉臣将越医的仁德博爱表现的全面,尽显医者仁心。“医乃仁术”是中国医学先辈们在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中体现的大爱,也是对医学行业职业道德最精辟的高度概括。

为践行“仁心仁术”的教育思想,首先医学生需要将个人的“小我”融于社会的“大我”之中,要在不断进步与提升自我修养的前提下,把兼济苍生作为最高目标。清朝名医傅懋光在一次寻亲途中,突遇时疫,便尽其所能制方救人。“所活甚众”而“不取其利”,医誉甚佳。面对当前部分私营医院医生视患者为“摇钱树”,开出多种不必要检查的行为,医学生需要端正学习态度,要有救死扶伤之心,拯急救危之行,看淡当前的名利索取,胸怀仁心,谙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个人投入社会,尽个人之所能为社会做贡献。

2.2. 传承发展,勇于创新

在传统医学模式教育下,医学生创新思想和理念并不突出,需要通过摆脱固化的学习思维,激发医学生创新热情来改善此情况。而部分越医在运用和传教医学知识时能在古方当中有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的见解。章楠在《方宜》中运用大量笔墨来阐述病症,不拘泥于古人,不断用实践来创新治疗方法,告诫后世要知常达变。引导学生利用发展性眼光去看待问题,强调学生自主思考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过程当作创新发展自我认知的过程,培养其创新潜能 [6]。名医何廉臣在提出六经三焦辨证法时,厚古而不薄今,在先人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方法。认为“古方不能尽中后人之病。后人不得尽泥古人之法”(《重订通俗伤寒论》) [7]。针对当前快速变革的医学水平和医学教育知识,传统的知识接受与运用有限,需要加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形成创新性思维的同时也就打破了惯性思维模式,这个过程也是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过程。

2.3. 知中有行,学以致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医中知行合一、求真务实的内涵也逐渐丰富,让越医的“知行共一”有了更深厚的发展。对于医学生的教育培养,“知”是医学生的理论知识,“行”是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行为和人文关怀,医学生在践行知行合一的同时,需要运用知识、思维和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近代名医裘吉生在临证上从实际出发,他常告诫自己的学生:“学医者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实践的同时回顾理论,才能做到行中有知。特别面对当前博大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医学生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医学生需要加强实践技能培养,补缺实操技能水平,充分投入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中巩固和发展所学的技术知识和人文素养。

2.4. 中和位育,全位发展

中医和谐思想植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着儒家“中和位育”的文化思想。越医中阴阳一分为二论、温寒一统的观点与中医的核心理念——和谐观相对应,都表达出着平衡的思想,强调着学生需要均衡的发展自己的综合素养。在现代医学生教育中,应该坚持以德育为前提,知识学习为基础,能力培养为重点,素质提升为核心,全面和谐发展,以求学生在各标准中能够“合之则一”。面对当前培养中出现的偏才与专才的出现,提升学生的培养成材率,需要加强医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在医学信息化和科技化的背景下,部分学生面临着“本领恐慌”,缺少治疗新见解与思维。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学习越医中和位育的品质,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身心素养,教师则应该加强跨学科人才的复合培养,促进学生全方位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阐述了择善从仁、博观革新、求实笃行、和谐兼并的思想,我们要将越医优秀精神思想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将其精神要义与当代医疗环境现状有机结合。医学院可以从丰富医学教育内容,创新医德教育方法等方面着手,让医学生吸取越医的优秀文化,学习其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在教育领域培养医学生的优良素质,拓展医学生的思维,让理论和实践结合,提高医学生道德水平,从而实现医学生教育的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

2021年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学生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21YWHSX18)。

参考文献

[1] 方浡灏, 张洋. 越医戴思恭《证治要诀》中的腰痛诊治经验探析[J]. 中医正骨, 2021, 33(10): 62+66.
[2] 何怡, 张心平, 张睿, 郑红斌. 裘吉生的生平事略及其主要学术成就[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44(9): 891-894+898.
[3] 沈钦荣. 章虚谷学医心路初探[J]. 浙江中医杂志, 2011, 46(5): 313-314.
[4] 赵娜娜, 昝树杰, 王博瑶. 浅谈马莳开注释《灵枢》之先河[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43(3): 63-64+72.
[5] 沈钦荣. 俞根初辨治感证理论初探[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 29(12): 2725-2726.
[6] 刘达蔚. 医学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中外企业文化, 2020(10): 119-120.
[7] 沈元良. 何廉臣学术思想探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 28(2): 256-257.

为你推荐




Baidu
map